给学生一个多彩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学生一个多彩的语文课堂
现在只要我们走进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感受到或浓或淡的课改气息.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课堂教学似乎没多大变化.可见,我们不仅要有新的理念,更应要把这些理念放到实践中去感悟,去消化,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自从我加入了“创新与发展”的子课题研究以来,我除了坚持学习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大胆尝试。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呢?接下来,本人就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课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我认为基点就是在于“情感”。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涌动,心灵的飞扬,需要一个情感丰富的老师去点然。
老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品味其真实的语文课堂。
1.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动情
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把激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是个小诗人!”“你说得真好!”“这个见解很新颖”“别急,好好想想。
”等。
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
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从挎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并掏出一把米,按着大公鸡的头让它吃,但是大公鸡偏偏不吃。
再掰开大公鸡的嘴喂它吃,它还是挣扎着不肯吃。
直到陶行知先生放开大公鸡,并退了几步后,大公鸡才吃起来。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教育师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识的欲望和点燃热爱学生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的兴趣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我巧设悬念,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学生一听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是什么地方呀?”我顺势板书:桂林。
“哦!”学生恍然大悟,有的学生便问:“桂林在哪里呀?那里有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入课文:“桂林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她的美丽吸引了广大的中外游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桂林山水。
”这样的导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学习。
二、给学生一个“放飞个性”的课堂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泊船瓜洲》一文时,我布置同学们一个任务:学了这首诗,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待了一会儿,
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发言,正当我考虑着应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时,一位学生道出了天机:“老师,我们想不出来,干脆你告诉我们算了,以前的老师都是把答案抄出来让我们背,你也把答案抄出来吧。
”听听,这就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呀!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吗?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索和感悟。
课堂上可千万因为你的告诉,而扼杀了本来属于孩子的一切。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童真的童趣,有自己的想法的见解,我们千万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学生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教师要乐于、善于、勇于做一只“大纸娄”,三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为每一个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成长的土壤,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在个性展示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舒展。
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编制了朗诵组、导游组、绘画组、广告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把兴趣类似的学生编成一组,便于他们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
三、给学生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以前也有过一篇报道,说某老师上公开课时,分析“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这句比喻句时,提问学生:“弯弯的月亮像什么?”有位学生回答:“船”,教师否定了该学生的说法。
另一位学生回答:
“小船”,教师仍不肯定该同学的回答。
最后有一学生说:“小小船”,这时教师才肯定是对的。
这样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机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这些因素,对教学过程估做一个预设。
但预设毕竟带有主观性设计蓝图,当课堂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如潮水般喷薄而出时,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就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
可风预设的教案在课堂上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要善于应对课堂上生成的各种问题,正确处理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
如在教学口头作文《未来的笔》时,我们可以创设多个情境:如“笔的自述”,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一种新型笔,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召开“新型笔发布会”,学生可以是推销员,推广新产品,可
以是“记者”“经理”“笔商”“顾客”了解新产品;举办“新型笔设计大赛”,开发新产品,学生畅谈,提出标新立异的见解,这样,学生便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尽情地表现着,能动地活动着,此时的课堂无处不充满生命力。
课改是条漫长的道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教师要从根本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更新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