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
巴金(1904—2005)
第一节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早在1936年,鲁迅就称他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姓李,原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大地主家庭里。

四、五岁时随父亲到广元县“住过两年”。

辛亥革命后回到成都,直到1923年。

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度过的。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广元县当过知县。

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

巴金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教育,从与仆人和轿夫的接近中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从封建家长制统治下兄弟姐妹受礼教的迫害以至死亡的生活里感受到了重压。

这一切使年幼的巴金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和摆脱封建统治的渴求。

巴金自幼表现出性格中善良、多愁的一面。

母亲陈淑芬贤淑慈爱,对他影响很大。

文学所受的影响:曾祖、祖父都出版过诗集,父亲非常喜欢看戏。

(过节的时候经常请唱戏的到家里来唱戏。

13岁时父亲去世。


这种性格对他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应该是有必然的联系。

散文《最初的回忆》: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

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母亲亲自教他们背词。

1919年9月,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他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这个“铁丝笼”,迈向了社会。

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了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学英文。

这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以及爱玛.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等文章。

同时参加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均社”,出版刊物,鼓吹反抗封建制度,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923年春,巴金进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

1925年夏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

此时,他研究了安那其主义,并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面包与自由》。

1927年1月,二十四岁的巴金去法国留学。

他在法国的两年中,除了学习法文外,还根据英译本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前半部),并大量阅读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惠特曼的作品,进一步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的教育。

1928年巴金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连载于1929年的《小说月报》。

《灭亡》以1925年孙传芳在上海的军阀统治为背景,写一群青年盲目地去和反动统治者斗争,最后灭亡的故事。

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凡是曾把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全部要灭亡,而凡是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也要灭亡。

这反映了巴金当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还没有认识,对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也不甚了解,受无政府主义影响比较严重。

1929年1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

他除了北上京华,东渡日本和去煤矿作过短期的调查外,大部分时间住在上海。

1931年,他写了《新生》——《灭亡》的续篇。

这部日记体的中篇小说,以主人公李冷自述的方式多表现他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过程以及他为理想信仰献身的事迹。

比《灭亡》有了进步但仍带有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写于1930年,巴金以“五卅”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吴养清“在这事件中多少有点盲目的活动,以及由活动而幻灭,由幻灭而觉悟的一段故事。

”作者的用意在于鼓舞青年继续奋起抗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1931年到1933年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家》(激流三部曲之一)和《爱情三部曲》:
《雾》(1931)、《雨》(1932)、《电》(1933)。

《爱情三部曲》描写了三个各自不同性格的人物。

《雾》的主人公周如水软弱、优柔寡断;《雨》的主人公吴仁民有点粗暴和浮躁。

巴金认为只有《电》里的李佩珠是一个近乎健全的女性。

作品热情歌颂了他们的革命气概和献身精神,同时也显示出这些人实际上仍是游离于群众的孤立的一群。

因此,他们失败和悲剧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

《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的主角都是反抗旧势力的血性青年,他们具有可贵的献身精神,“甘愿牺牲掉一切个人的享受去追求那黎明的未来”。

但作品明显地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思想,宣扬了脱离群众的往往带有狂热的冒险行动以及对革命的盲目和对前途的虚无主义。

但巴金的这些作品,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二十年代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

1932年和1933年,巴金写了两篇描写工人的小说.《砂丁》和《雪》(原题《萌芽》)《砂丁》写的是云南个旧矿山工人的生活,《雪》写的是浙江长兴煤矿工人的生活。

小说控诉了矿主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和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工人苦难生活的同情.
巴金由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到写工人生活,在创作道路上是一个进步,但由于他不熟悉矿工的生活,更不了解当时的工人运动,因此,对工人生活描写得不够真实,更没能正确地反映当时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斗争。

1933年秋,巴金到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

这一年,他结识了鲁迅先生。

1934年10月,巴金去日本,次年7月回国,担任上海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1936年8月,巴金响应党的统一战线号召多在鲁迅发起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了名,10月又参与发起“文艺界同人的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1938年2月,巴金离开被日本占领的上海,先后在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从事文艺活动,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回到上海。

这段时间里,他出版了《激流三部曲》中的《春》(1938)和《秋》(1940),《火》三部曲(1938——1943)和《寒夜》(1946)、《憩园》(1944)等中长篇小说及一批短篇小说,继续翻译了许多外国文艺作品。

《火》三部曲(包括《火》、《冯文淑》、《田惠世》)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生活,常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这部书愤怒地抨击了日本强盗的残暴罪行,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爱国激情,特别是赞美青年学生的反侵略怒火;但作品第三部宣扬了基督式的爱,作品主人公,一个抗日英雄认为只有在“基督的爱”中才能获得幸福。

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1944年5月,巴金在贵阳郊外花溪的“花溪小憩”里动笔写《憩园》。

《憩园》的情节是简单的。

它写了一座以“憩园”命名的花园先后两代主人的命运。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把其批判的矛头进一步指向了封建阶级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祖传的家业上,深刻指出“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缘”
《憩园》在艺术方面也具有某些显著的特点。

整个作品带有散文的笔调,从容不迫、舒展自如,随着“我”重返故土客居“憩园’,引进来一个又一个的人物,激起“我”一层又一层的思绪。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似乎都很随意,就像高山流水,一路汩汩地叙说沿途的景色与事物,然而就从这些涉笔成趣的文字里,其大主题逐渐显现了出来。

巴金的主要作品是1927年至1946年这二十年间写成的。

这期间他完成了中长篇小说二十部,短篇小说七十余篇十二个集子,其中许多篇章都是以两个革命间的青年的命运和性格为中心的。

巴金作品的最大特征是他集中地反映了历史转变时期青年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变化。

他在作品中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他那令人可亲的人道主义精神,他那坚信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最终必胜的信念,都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吸引了青年一代。

有人说:“不熟悉屠格涅夫的作品,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十九世纪中叶的俄国青年,同样,不熟悉巴金的作品,也不能很好地
了解中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四九年之间的中国青年”这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后,巴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赴京出席了六月三十日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九月当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

他的思想和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他曾多次出国访问;特别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曾两次到朝鲜战场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生活在一起,写下了不少反映、报导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出版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英雄的故事》和《保卫和平的人们》等短篇集子。

巴金这位追求进步、辛勤热情的老作家,一直受到党的重视和人民的爱戴。

但文革”中,“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残酷地迫害革命文艺工作者,巴金的作品不仅被禁止阅读和出版,而且对巴金本人也欲置之于死地。

“四人帮”被粉碎后,巴金这位老作家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他紧跟时代的步伐、还挥笔继续为人民写作。

2005年因病去逝。

第二节巴金的前期小说创作
一、《灭亡》和《爱情三部曲》
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

《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

《灭亡》描写了病态革命家杜大心从事暗杀活动纱的悲剧故事。

杜大心富于正义感和献身精神,狂热而脆弱,在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作品感人至深的是那种绝望而又抗争的献身精神。

《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连续性的中篇。

小说通过爱情纠葛,分别写了三种性格。

这些中篇所写的革命,是一种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巴金式的无政府主义革命。

这些革命者的形象大多具有无政府主义者和俄国民粹党人的某些精神特征,带有作者主观的浪漫色彩。

这些小说同早期“普罗小说”一样,都写革命加恋爱的题材,反映了30年代初期文学的某些共同特征,但巴金善于把握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情绪,以昂扬的激情和热烈晓畅的文字,表现知识青年热切关注的理想与现实、恋爱与革命,生与死、爱与憎等诸种社会人生问题。

他的小说成为青春的颂歌。

第三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

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是代表作。

《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描写静反抗家庭的革命,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伦理。

小说多侧面地暴露了宗法家庭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提示了封建家庭父辈人物道德的虚伪和沦丧;表现了青年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与抗争。

《激流三部曲》在现代长篇大家庭衰败史小说中占有显著位置。

小说塑选许多性格鲜明人物。

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逆子的新典型。

觉新是三部曲中写得最成功的人形象。

他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性格复杂,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

高老太爷是大家庭衰败过程中的封建专制家长。

他的威权受到来自“败家子”和“叛逆者”两方面的挑战。

他的死,象征着一种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激流三部曲》把现代小说“三部曲”形式推向成熟,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家》以抒情笔调,运用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春》和《秋》中,家庭日常平凡琐细的生活描写,取代了单纯直露的情绪抒
发,预示着巴金艺术风格的转变。

《家》
《家》最早在1931年上海的《时报》上以《激流》的题名连载,后来由开明书店印成单行本,它和《春》(1938)《秋》(1940)合称《激流三部曲》。

《家》经过了多年的时间考验,受到了几代读者的评鉴,深得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家庭题材小说的一座丰碑,一部具有革命影响的现实主义杰作。

《家》以1920年到1921年的四川社会为背景,描写在新时代浪潮冲击下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强烈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深刻揭示了整个专制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尖锐批判了“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热情讴歌了“生活的激流”,赞颂了青年一代的勇敢叛逆精神。

巴金在论及《家》的写作目的时说:“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

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

我最后还要写一个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

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要他给我们带来一点新鲜空气。

这不仅阐明了《家》的写作目的也深刻概括了《家》的思想意义。

《家》的思想内容
首先,作品通过对高家分崩离析过程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家》中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木质楹联的高公馆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

高老太爷是这个家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有着“君临一切”的威势。

他拚残年余力竭力卫道,反对社会改革,污蔑学生运动,禁闭叛逆者,剥夺了年轻人的青春幸福和欢乐,在高家制造了一幕幕血琳淋的悲剧,妄图以此维持他对这个“书香门第”的封建统治。

但是,在“五四”时代激流的冲激下,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个黑暗王国从衰败迅速走向了崩溃。

作品不仅描写了这些末代男女们花钱如水坐吃山空,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揭示出封建大厦摇摇欲坠行将倾颓的趋势,而且更重要的是作品以真实的形象表现了作为大家庭精神支柱的伦理道德已经沦丧。

克安、克定、克明之流醉生梦死。

胡作非为,他们赌钱、喝酒、吸鸦片、玩小旦、嫖妓女、强奸女佣无恶不作。

,他们的子侄觉英、觉群等,更是维妙维肖紧步后尘,除了像蛆虫一样蛀空这个阶级的肢体外,再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如果说封建大家庭内部一代一代的糜烂堕落,加速了它的灭亡的话,在高公馆外面,“水灾、兵灾、捧客、粮税样样多”的种种压力,也使得这个封建大家庭日趋崩溃。

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兵灾给高公馆上下人等带来的惊慌失措的情绪,从高家的一片慌乱中我们感到这个大厦快要倾倒了。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从高家的败落中,可以预见整个封建阶级的前途。

这就是长篇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史所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其次,作品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

在“仁义道德”、“诗礼传家”的高家豪门里,不停地演着一幕幕一代青年男女被封建礼教压制摧残的悲剧。

梅、瑞珏、鸣凤之死,具有强烈的悲剧艺术感染力量。

梅是名门闺秀,与表兄觉新从小耳鬓厮磨,青梅竹马,真诚相爱。

但是封建婚姻制度,无情地摧残了这对恋人,梅被迫远嫁,不到一年就守了活寡。

回母家后,忧愁发病,带着极端的痛苦死去。

瑞珏在高家是个柔顺、温良、贤慧的女人。

她第二次怀孕临产时,正遇上高老太爷死去,高家长辈说有“血光之灾”,硬逼她到城外一所潮湿矮房子去、以至难产而死,成了封建家族互相倾轧、封建迷信的牺牲晶。

鸣风是一个可爱的少女,她聪明美丽,善良和三少爷觉慧有着深厚的恋情,但他们中间隔着封建等级的厚墙,高老太爷要把她送给一个六十来岁的孔教会长冯乐山做小老婆、逼得她含恨投湖自杀。

高家又用丫头婉儿顶替了她。

婉儿虽然没有走鸣凤的自尽之路,但她的青春、心灵同样是死去了的。

巴金不仅用妇女的悲剧来控诉旧礼教吃人的罪恶,而且还塑造了冯乐山这样一个封建势
力的代表人物,暴露其与高老太爷一丘之貉的丑恶嘴脸,来增强控诉的力量!
第三,批判了“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

巴金在《谈<家>》中提到:觉新是《家》里面唯一的“真实的人物”,而这个“真实的人物,是“被‘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活活地断送了的”。

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在家里深得双亲的宠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

他有上大学、出国留学的美梦,也有和梅芬缔结良姻的美梦,可这都被他的父亲一手给打碎了。

父亲死后,这个大家庭的重担落在他的肩上,于是,他便成了“别人攻击的目标”。

他虽然极力避免与他们冲突,可总是避免不了。

在这种特殊的境遇中,他从《新青年》上接受了刘半农的“作揖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使他在这个家庭的两种势力斗争中,形成了复杂的矛盾性格:他渴望婚姻自由,但在专横的家长面前,却又没有勇气抗争;他深爱自己的妻子,却又不敢保护爱妻免遭厄运;当他真正看到给他带来痛苦和不幸的这个家迅速衰败下去的时候,他又有所不忍,竭力进行维护;他理解同情弟妹们的反抗,但却又违心地帮助封建势力制造新的悲剧;当这个家里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一齐向他袭来时,他感到痛苦和愤恨,但却又逆来顺受,屈从忍让,幻想以自己的妥协换取平静。

所有这些,,都是他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使然。

作者怀着深沉的悲哀精细地刻画了这个背负着巨大的矛盾、深重的痛苦的悲剧形象。

觉新的悲剧,既曲折地暴露了封建势力的种种罪恶,也深刻地说明了对邪恶势力除了奋起抗争之外,别无他途。

“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是行不通的。

这在当时是具有普遍的认识意义的。

第四,形象地反映了“叛徒”的呼喊和抗争。

在《家》里,巴金塑造了高觉慧这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觉慧在“五四”民主革命思想和那种彻底不妥协的革命精神鼓舞下,联系自身的实际感受,逐步认识到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黑暗、腐朽与反动。

他把爷爷看成是高家的专制暴君,敢于当面驳斥他的封建教条,公开违反他的禁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传播新思想的刊物,参加请愿团体,创办进步刊物,张贴反帝反封建标语,参加请愿示威;他藐视礼教,敢和礼教会的封建余孽对立,批驳警厅关于女子剪发的禁令;他不但自己对祖父的专制进行斗争,还帮助二哥觉民抗拒包办婚姻,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断送青年幸福的教条,斥“血光之灾”为鬼话;他对大哥觉新的唯命是从和软弱无能的“作揖哲学’、“无抵抗主义”表示了极大的愤怒与蔑视,当面斥他为“懦夫”;他同情仆人,从不摆少爷架子,出门不坐轿子。

封建礼教和等级观念阻碍着他和丫头鸣风相爱,他最早发现“家”这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人的青春和幸福的坟墓”,下定决心“定要走”。

他终于走出了这个家。

觉慧的出走,反映了“五四”时期封建家庭出身的青年走向革命的起点。

觉慧虽然不是时代的英雄人物,却不愧是新型的先进青年,他勇敢反抗黑暗,执着追求光明,。

怀抱匡世济时、献身事业的崇高理想,给当时的青年做出了榜样,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适应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要求。

因此,作品塑造觉慧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和进步作用;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家》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但是,由于作者囿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就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对此,巴金曾说,《家》表明’“我看到了旧社会的一些毛病,却开不出治病的药方”。

“我承认;我反封建反得不彻底,我没有抓住要害问题,我没有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我对自己批判的人物给予过多的同情,有时我因个人的感情改变了生活的真实……等等,等等。

《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一,结构宏伟而严谨。

《家》是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巨著。

描写一个百余口人的封建大家庭的矛盾和崩溃的过程,结构宏伟而严谨。

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了的年青一代,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对抗和斗争,构成了作品的主要矛盾冲突。

其中觉慧与鸣风的恋爱悲剧、觉新与梅芬、瑞珏之间的
幽微纠葛以及觉民与琴的恋爱关系构成三条比较主要的线索;中间设置了许多场面,穿插了许多事件。

如吃“团年饭”,高老太爷六十六岁生日庆典、放龙灯克定等人的恶作剧等,这些生活插曲的横向描写和主线的纵向发展交织扭结,构成了疏密相间、错落有序的网状结构,表现出巴金在布局谋篇上的匠心。

其二,用真实动人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家》的突出特色。

《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着重人物形象的刻划;作者以诗一般的抒情独白来展示人物心灵深层的隐秘,如鸣凤投湖前的独白,是对她内心的痛苦怨愤和不平的剖露;利用双方谈心,揭开人物心扉,如梅芬和瑞珏二人的谈心,是梅芬内心郁结已久的隐秘的流露,说得凄凉而哀痛;以日记形式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如觉慧被幽禁在家,是以日记来抒写内心的苦闷和寂寞。

其三、真挚、流畅、简洁、明快,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多也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第四节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巴金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如《憩园》;一类是反映在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其中《憩园》和《寒夜》是最富感染力而又内涵丰厚的作品。

《憩园》借一座公馆把享用祖宗遗产的两个家庭的离合悲观联结到一起,在展现公馆新主人姚国栋的家庭生活时,叙述公馆旧主人杨梦痴的人生堕落的历程。

作者控诉传产的传统的封建制度,揭示宗法家庭的财产,不过是给不肖子孙提供枷锁和死亡。

补充并拓展了《激流三部曲》的主题。

小说艺术设计像戏剧的“回溯”结构,现在的故事与过去故事并行交织。

故事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抒情纡徐曲折,细腻蕴藉,艺术上相当圆熟。

《寒夜》是巴金长篇小说的又一高峰,小说通过性格悲剧和家庭悲剧写社会时代的悲剧,控诉黑暗社会制度毁灭人的罪恶。

汪文宣忠厚老实,安分守己。

上司的刻薄,家庭的不睦,他都忍辱负重。

结果上司解聘他,妻子背弃他,最后他走完了悲剧的人生道路,曾树生是小说中刻画得最有深度的人物,她的性格较为复杂。

她爱虚荣,追求活得自由痛快,经不住生活的磨难;但她爱丈夫,不乏善良温柔,她脊夫弃子只求救出自己,是另一形态的轻弱无能,汪母自私迷信,顽固地保守着封建家庭伦理观念。

她与曾树生冲突,是两种不同文化教养的伦理观,人生价值观的冲突。

《寒夜》寓悲愤之情于人、事、景,注重客观的心理写实,细节描写真实细致,首尾照应,结构自然完整,结局含蓄,意境阴冷悲凉。

从浪漫的理想的英雄革命,到平淡琐屑的凡人小事;从单纯直接地倾吐热情,到抒情写意的客观化。

巴金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中的变化,标志着其小说艺术的成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