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 故事

春秋战国 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一、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他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军队等措施,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还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即尊重周王室,抵御外族入侵,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二、晋文公重耳流亡晋文公重耳是晋国的一位公子,因为晋国内乱,他被迫流亡在外。

在流亡期间,重耳历经磨难,但也结识了许多贤能之士,为他日后成为晋国国君打下了基础。

最终,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国的国君,并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三、秦穆公求贤若渴秦穆公是秦国的一位君主,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曾经三次亲自去茅屋请老马夫百里奚出山,最终百里奚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秦穆公还从楚国聘请了大批能人志士,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吴越争霸吴越争霸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战争。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是春秋时期的杰出君主,他们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军队等措施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最终,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等手段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五、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爱”、“礼制”等思想主张。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周游列国,受到了许多君主的尊重和接待。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墨子兼爱非攻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

他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关爱、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的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七、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黄歇。

他们都是各诸侯国的重要人物,以善于招揽人才、广交宾客而著名。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春秋战国小故事秦武王:死得最窝囊的秦国君王秦武王是秦国末期着名的君王,虽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但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的他,却由于一时的逞能与卖弄,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

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话说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单字说,也是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

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

一次外出打柴,他看见两只公牛正在打斗,二话没说,上前一手握住一只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两只牛给分开了。

其中一只牛见此人有偌大的力气,当时也就服软了,匍匐在地,而另外一只牛则有点桀骜不驯,两只牛角不住地晃动,大有要抵死孟贲的意思。

孟贲当时就怒了,后果很严重。

他用左手按住牛头,右手就去拔牛角,瞬间牛角被拔出,牛血喷出丈余高,那牛也立马倒地而死。

人们都害怕他的蛮力,都不敢与他发生争执。

没过多久,他就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他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

从齐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过黄河当然要坐船而渡,然而此时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很多,按照当地人的规矩,应该排队登船(这一点今人应该好好学学)。

然而孟贲来晚了,而他又不是讲规矩的人。

于是,他把前面的人都拉扯到自己的后面,抬脚就要登船。

当然有些人会看不惯,既而气愤,既而拿船桨打他的头,一边打一边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登船?!”看来他的名气还真是不小,都传到黄河沿岸了。

孟贲二话没说,扭头就用双眼瞪他,顿时怒发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势。

只见他大吼一声,河中瞬间波涛汹涌,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随着船体的摇动而站立不稳,纷纷掉入河中。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性格描写、逼真的情节和启示性的主题而闻名。

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几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管仲与桓公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管仲是齐国的贤相,而桓公是齐国的君主。

在管仲担任宰相期间,他不仅帮助齐国实现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发展,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故事二:孟子拒官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据传,有一次吴国的君主拜访孟子,并希望孟子出任高官。

然而,孟子拒绝了吴国君主的邀请,理由是吴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仁政的原则。

孟子的坚持让人们深受启发,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故事三:齐桓公与晏婴齐桓公与晏婴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备受称赞的典故。

晏婴是齐国的一位智囊,出色地辅佐了齐桓公。

据传,当晏婴初次进见齐桓公时,齐桓公对晏婴提出了一系列的考验,以测试他的能力和品德。

晏婴通过机智和卓越的才能成功通过了这些考验,并获得了齐桓公的赏识和信任。

故事四:孟子劝学孟子劝学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孟子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而不读书,他感到非常担忧。

孟子便告诫这些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孟子的劝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教育理念,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

故事五:孔子与颜回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富有启示的典故。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他非常器重。

据传,在孔子病重之时,颜回前去探望并请求传授真正的道德学问。

孔子告诫颜回要勤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希望颜回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对话成为后世人们追求道德美德的重要指南。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还带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正是这些故事的传承和演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楚庄王纳谏公元前620xx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

这位新君自登基以来,根本不理朝政,白天打猎,晚上喝酒,每日轻歌曼舞,沉浸宫闱。

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进谏,就杀了谁。

这样一混就是三年。

楚庄王手下有一位名臣,名字叫伍举,他实在看不下去楚庄王的所作所为,决心去见楚庄王。

当时,庄王正和郑妃等美女调笑,见伍举进来,理也没理。

伍举走上前,对他说:“大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可我猜不着。

我知道大王高才多艺,特来请大王赐教。

”楚庄王一听,很感兴趣,就坐直身子,问道:“你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种鸟,在大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呀?”楚庄王听后,爱理不理地说:“伍举,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回去吧。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改掉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名字叫苏从的,下定决心,冒死入宫进谏。

楚庄王问他:“你知道我下过死令,难道你不想活了吗?”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让我去死也心甘情愿!”楚庄王听后很受震动。

从此,他的态度转变了,停止了荒淫奢靡的生活,全力用心在朝政上。

他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重用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

很快,楚国上下,气象一新。

也是这一年,楚国出兵灭了庸国。

几年之内,楚国又出兵,讨伐宋国,俘获战车五百乘,大大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楚庄王不仅在国内大事上能听从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对外攻谋上,也常采纳合理化建议。

楚庄王20xx年的时候,楚国出兵讨伐陈国,杀死了陈国弑君的臣子夏徵舒。

陈破之后,楚国索性把陈国划入自己的版图,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县。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引子: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变动频繁、纷争不断的时代。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出现了一群卓越的领袖人物,他们被人们称为春秋五霸。

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

他们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相继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介绍这五位春秋五霸的事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齐桓公:智勇双全的领袖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霸王的君主,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英勇无畏的军事策略,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辉煌。

有一次,受到晋国的威胁,齐桓公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请来智者陈轸,向他请教如何对付晋国。

陈轸告诉他一个办法,就是在晋国领土上放置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并给他们各自留下一块食物。

观察它们吃什么。

如果乌龟选择吃草而不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可以趁机出兵攻打。

如果乌龟选择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派人去实施。

结果乌龟选择了吃草,这说明了晋国的内部分裂,齐国趁机出兵,取得了胜利。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并倾听智者的建议。

正是由于他的英明领导,齐国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极致。

二、晋文公:统一八国的策略家晋文公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卓越君主,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成功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八个国家,为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晋文公被曹国封锁在城中,无法出击。

他出人意料地决定剃光头发,穿上流浪者的衣服,混在曹军中逃离曹国。

他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引起了曹国将士的轻视。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位鼓鼓囊囊的店老板,在他的骡车上搭了一程。

晋文公打开那个布袋,里面竟然是装满了石头。

他问店老板为什么要装石头,店老板回答说:“在我卖兔肉的时候,我怕人们以为我在卖狗肉,所以我装满了石头。

秦始皇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的历史故事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他的故事充满传奇以及战争的辉煌。

在他一生中,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秦朝的崛起与统一秦始皇出生于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秦国。

在这个时代,中国分裂成了七大诸侯国,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秦始皇年轻时聪明机敏,他的母亲也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严格要求嬴政的修养和学习。

嬴政继位后,迅速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通过征服周边的国家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尽快完成了秦国的统一,并将国号改为秦朝。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政府的权力,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使得整个国家更加统一和有序。

第二部分:秦始皇的功绩和改革秦始皇在建立统一的国家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巩固和扩大他的统治。

他发动了修筑万里长城的工程,修建了灵渠和大运河来加强国家的交通和农业经济。

他还颁布了一部统一的法律,取消了分封制度,使得地方政权完全受到中央的控制。

秦始皇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改革了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增加了农业生产。

他还推行商业政策,加强内外贸易,使得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第三部分:秦始皇的文化影响除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秦始皇还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

他下令将不同地区的文字合并为一种标准的文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

他还修建了著名的兵马俑坑,为自己的陵墓准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展示了他无比的权力与雄伟。

在秦朝统治期间,秦始皇还注重教育的发展。

他下令编撰了一部史书《始皇经》,并建立了学校来培养人才。

他还推行文字简化的政策,使得知识和文化更加普及。

结语: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的历史故事让人们回味无穷。

他的崛起和统一,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虽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他的统治也存在一些弊端。

然而,他的努力为后世的统一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值得我们敬佩和纪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明君主。

他治理国家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次,孟尝君听说邻国晋国的大夫晏婴善于治理国家,便派人前去邀请他来做官。

晏婴却说,“我不愿离开家乡,但我可以教你一些治国之道。

”于是,晏婴每天坐在家门口,向路过的人们传授治国的经验。

孟尝君得知后,便派人在晏婴家门口挖了一个大坑,晏婴却毫不在意地继续坐在原来的地方,继续传授治国之道。

孟尝君见状,大为赞赏,于是晏婴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为国家带来了繁荣和安定。

战国时期,秦国的孝公带领秦国不断扩张势力,最终一统天下。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国的人,但却投靠了秦国。

张良机智过人,深得秦王的信任。

有一次,秦王派张良去刺杀汉王,但张良却选择了投奔汉王。

他劝说汉王要与秦国联合起来对抗其他国家,最终成就了汉王刘邦的霸业,开创了汉朝的历史。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比如韩非子的兵家之道、孙子的孙子兵法、荀子的政治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这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期,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正如孟尝君和晏婴的故事告诉我们,治国之道并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智慧和胸怀;张良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机智和智慧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页,更是对我们的启迪和警示。

在这个充满着历史光芒的时代,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汲取智慧,不断前行。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奋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曹成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5年),夏季,晋国人在长子拘捕了卫国的行人石买,在纯留拘捕了孙蒯,这是因为他侵略曹国的缘故。冬季,十月,鲁襄公和晋平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在鲁国济水上会见,重温湨梁的盟誓,一起进攻齐国。鲁成公在军队里逝世,公子胜继位,是为曹武公。
个人履历
战国初人,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禽滑釐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便一直潜心墨学。禽滑釐与慎到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魏国人墨子的弟子,另一个是赵国人学老子的学说。但从战国历史地理楚国、魏国、赵国相邻,试想慎邑、禽滑釐、慎到三者之间虽无历史文献记载,也并不能排除没有关系。
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某年冬天,继母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袄,而假装给子骞棉袄,其实内里填的是芦苇,所以他寒冷无措。一日父亲坐车带他们兄弟三个外出,让闵子骞在前边掌鞭赶车,闵子骞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的水沟内。父亲非常生气,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穿得这么厚还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得那个样子。”喝斥后还鞭打他,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再捏捏另两个儿子的棉衣,心里明白了,父亲知道自己冤枉了闵子骞,而后大骂妻子不贤惠,决定休妻。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离开的话,两个弟弟都要和我一起承受没有母爱的孤单痛苦了)”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吴王诸樊——吴国国君吴王诸樊(?―公元前548年),姬姓,吴氏,名遏 (一作谒 ),又称吴顺王,吴王寿梦长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

厚重的历史故事

厚重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厚重而深远的历史故事,其中“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

秦始皇的祖父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之后,秦始皇继承秦王位,开始了他伟大的统一事业。

他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

他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在中央,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设若干个县。

同时,他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和法律,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对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秦始皇的暴政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前207年,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这段厚重的历史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民族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王朝的兴衰和农民起义的重要性。

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历史事件还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在思想方面,秦朝推行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学五年级历史小故事【五篇】(1)

小学五年级历史小故事【五篇】(1)

小学五年级历史小故事【五篇】(1)---故事一:伟大的皇帝-秦始皇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秦始皇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秦始皇非常聪明,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书。

他认为只有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才能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秦始皇做了很多让人称赞的事情。

他将国家的法律统一起来,并修建了长城来保护国家的安全。

他还下令建造了一座宏伟壮丽的陵墓,用来永远纪念他。

但是,秦始皇也有一些做法令人不满。

他非常严格,对百姓们的生活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他还焚书坑儒,烧掉了很多古代的书籍和文化遗产。

不过,无论秦始皇的好坏,他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皇帝。

我们应该记住他的贡献,并努力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故事二:伟大的诗人-杜甫有一位古代的诗人,名叫杜甫。

他生活在唐朝时期,被称为杰出的文化名人。

杜甫从小就喜欢写诗,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和人民的关心。

他的诗作描绘了自然风景和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希望。

杜甫的诗歌里有很多关于战争的描写,他为国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而感到痛心。

他希望国家能够和平稳定,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的诗歌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杜甫用他的才华和爱国之心,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

我们应该研究杜甫的精神,努力奋斗,用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贡献。

---故事三:勇敢的女将军-花木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

她家并没有儿子,父亲生病了,无法去参加战争,于是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木兰剪掉了自己的长发,穿上了男装,化名为“木兰”,假扮成男子参军。

她勇敢无畏,坚持训练,征战沙场,一直到最后的胜利。

木兰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和全国人民的赞许。

但是她没有留在军队,而是回到了家乡和家人团聚。

花木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男女,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我们应该向花木兰研究,勇敢地面对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并克服。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战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有人说“告往知来”“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的意义。

但是这又何其之难。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曹共公——曹国君主曹共公,姬姓,曹氏,名襄,春秋时期曹国第十六任君主,曹昭公之子,继昭公而立,在位三十五年(前653年-前618年)。

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经过曹国,曹共公对其无礼,遭致重耳怨恨。

重耳后来回到晋国继位,是为晋文公。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曹国受害最深。

晋文公以曹共公无礼为由,派兵攻打曹国,并俘虏曹共公。

后来,侯孺(曹共公侍从)贿赂晋国筮史(负责占卜的官吏),晋文公才释放曹共公回国。

曹共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18年),共公逝世,其子姬寿继位,是为曹文公。

鲁惠公——鲁国国君鲁惠公,姬姓,名弗湟(《世本》曰名 "弗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名 "弗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君主。

他为鲁孝公儿子,承袭鲁孝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6年(前768年至前723年)。

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

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卒,其夫人曰孟子,无子早卒。

晚年,为庶长子公子息娶宋武公之女仲子。

仲子至,见仲子漂亮,自纳之,并立为夫人,生子允(即鲁桓公)并立为太子。

除太子外,另有庶长子息,贱妾声子所出,后为鲁隐公。

另有庶子曰施父,据说是施姓之祖先,(据《姓纂》:鲁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孙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孙也,因氏焉)。

周平王年间,秦文公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

平王不同意。

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礼祭天。

平王不敢过问。

惠公46年卒,因太子年幼,由庶长子息姑摄政,即鲁隐公。

以次年(前722年)为隐公元年,《春秋》纪录开始。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冉雍——孔子弟子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

历史名人秦始皇的五个故事

历史名人秦始皇的五个故事

历史名人秦始皇的五个故事历史名人秦始皇的五个故事秦始皇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重重脚印的一位皇帝。

他从父亲秦庄襄王手中接过了秦国先公先王传下来的统一六国事业的接力棒,奋力拚搏,终于跑到了终点,建立了一个空前统一的秦帝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秦始皇的五个故事,欢迎查阅。

一、离奇身世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

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近的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

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

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子楚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

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于是他便作为人质送往赵国居住。

当时,阳翟有个叫吕不韦的大富商经过赵国国都邯郸时,遇到了子楚,吕不韦是个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一遇到子楚便觉得“奇货可居”,打起了要利用他来赚取功名利禄的算盘,于是便倾心结纳。

子楚身在异国他乡,备感孤独寂寞,现在竟有人如此关心自己,不仅令他感激万分,于是两人渐渐成为好朋友。

吕不韦决定想方设法让子楚不但能够回到秦国,而且还要在秦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他做了一系列精心的策划——他很熟悉当时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于是他便打定主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于是,吕不韦拿出千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他自己则带着大批奇珍异宝,去了秦国。

到了秦国之后,他首先找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

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

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安国君和华阳夫人,有时思念得都泪流满面。

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过继一个,并立为储君,不然等到自己年老色衰的那天,有何依靠呢?现在子楚在赵国做人质,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何不趁此机会,立子楚为嫡嗣,这样子楚必感恩不尽,夫人也就终身有靠了,何乐而不为?虽然深受太子宠爱,但无子嗣一直是华阳夫人耿耿于怀的心事,经姐姐一番游说,华阳夫人欣然同意了吕不韦的主张,于是她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了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秦朝历史典故

秦朝历史典故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春秋(春秋时期各国典故、与秦国和秦朝关系不大):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骊山烽火台已经使用)道路以目国人暴动: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

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召公(召康公的后代穆公虎,世代辅佐王室,封地在召。

今陕西岐山县)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

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

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

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

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

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防:阻止;甚:超过。

意思是堵住人们的口,比堵塞河流的后患更为严重。

河流被堵塞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那你知道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网罗人才,重用贤臣,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左右手,这些能人是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重要棋子。

他还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正是因为他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千秋大业。

为了能使更多的贤才为自己效力,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枝。

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关于秦穆善于纳贤才《史记・秦本纪》记载:“穆公任好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

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秦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秦穆公认为要做大事得有大批人才,他想尽办法满天下去搜罗。

秦穆公与众不同的是,不重用本国的贵族。

他怕本国贵族权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

他宁可重用外来的人才。

外来人才他们不像本国的豪门大族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可是秦国地处西部,人才难觅,于是他就打算到其他国家去搜寻。

当时他还没有娶妻,于是就派公子絷到晋国求亲,一方面可以结交晋国这个中原大国,另一方面可以顺便寻访贤人。

公子絷出发前,秦穆公特意嘱咐他:“我国国小,人才罕见,晋国是大国,必有奇才。

你这次去一则替寡人求亲,如果成功,我们就不用担心东边的威胁了(晋国在秦国的东面);二来就要为寡人寻访贤士,有愿意来我国效力的,就一定把他给寡人带回来。

历史故事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历史故事秦始皇的统一六国

历史故事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大地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七雄争霸,百家争鸣,这个时期也是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时期。

而在这个时期的末期,有一个人打破了这个局面,他就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子之才略卓绝,显露于嬴政时。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他的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可以说是历经了百年之久的战乱时期。

当时的中原地区分裂成了七个不同的小国:秦、赵、齐、楚、燕、韩、魏。

七个小国之间相互攻伐,频繁发生战争,战争时有时无,和平时期短暂且脆弱。

社会秩序混乱、各家分裂,加之战火不断,人民生活深受其害,这使得当时的中原地区人们内心深处迫切希望结束这一局势,恢复和平。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是怎样统一六国的呢?总的来说,秦始皇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手段,奠定了秦朝的基业,让六国臣服于他的统治下。

具体来说,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强化军队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已经是战争常胜的强势国家。

在秦昭王和秦穆公的统治下,秦国的军队逐渐壮大,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秦始皇在位期间,更加强调军队的建设。

他集中全国的资源和人力,扩大了军队规模,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军事制度,并将战争的目标设定为一统天下。

2. 进行政治改革秦始皇还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改革,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郡县制改为州县制,并且实行封建制度,以保障中央集权。

此外,他开展了一些文化的改革,发展了小篆,推广了通行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标准,增强了统治的力度。

3. 以武力取胜秦始皇在建立农业经济基础和州县制度的基础之上,以军事手段打败了赵国等一些细小的国家,成为中原地区真正的霸主。

而最终统一六国的战争,是秦润所领导的秦军大规模地攻打赵国,打败赵军后,向南北两个方向发起的一系列战争,最终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介绍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楚穆王——灭江、六、蓼等国楚穆王,芈姓,熊氏,名商臣,是楚成王的长子。

当初,楚成王打算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

子上说:“君王的年纪还不算大,而且有很多宠爱的妻妾,如果将来要废黜商臣,另立太子,必定会出祸乱。

楚国立太子,常常选择年轻的。

而且商臣这个人,眼睛像胡蜂,声音像豺狼,是一个残忍的人,不能立为太子。

”楚成王没有听从,仍立商臣为太子。

楚成王四十六年(鲁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黜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听到消息但还没有证实,就问他的老师潘崇说:“怎样才能得到确切的消息呢?”潘崇说:“你设宴招待楚成王的妹妹江芈(《史记》误作楚成王的妃子),故意对她表示不尊敬。

”商臣听从潘崇的计谋照做。

江芈发怒说:“啊!贱东西!难怪君王要杀掉你而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告诉潘崇说:“事情确实。

”潘崇说:“你能事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逃亡出国吗?”商臣说:“不能。

”潘崇说:“能发动政变吗?”商臣说:“能。

”同年十月,商臣率领宫中的警卫军包围楚成王,并且逼楚成王自杀。

楚成王请求吃了熊掌以后再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但商臣不答应。

十月十八日,楚成王上吊自杀。

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后,把他做太子时的房屋财物赏赐给潘崇,任命潘崇担任太师,执掌国家大事,并且兼任掌管宫中警卫军的长官。

楚若敖——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楚若敖,芈姓,熊氏,名仪,因此也称芈熊仪。

中国西周末期、春秋初期时楚国的第十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十二任国君芈熊徇,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十三任国君芈熊咢。

周宣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91年),楚熊咢去世,其子熊仪继任楚国国君之位。

楚若敖二十七年(即周平王七年(公元前764年),在位27年的楚若敖去世,因死后葬在若敖,故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

楚若敖的长子楚熊坎继承楚君王位,是为楚霄敖。

熊仪之幼子斗伯比便以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亦号称若敖。

中国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韩威侯——领导韩国参与合纵、连横韩宣惠王,即韩康,战国时期韩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

韩宣惠王公元前337年,韩国变法派申不害死后,韩国的变法未能很好地延续下去。

不久秦国派军队进攻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并将其攻克。

这时是韩康的父亲韩武在位,韩武经历失败后,闭门不出,不久就死了。

韩康继承了君位。

此时中原局势日益混乱,首先是魏、齐联军在平邑打败赵军,占领平邑、新城。

公元前326年,赵国又联合韩国,又向魏国发起攻击,包围魏的襄陵。

战争持续到次年,以魏军战胜赵韩两国联军,活捉将领韩举告终。

公元前325年四月,秦国君主嬴驷公然称王,魏国君主魏罃为了制约秦的发展,便拉拢列国,五月在巫沙与韩康会见,承认韩康为王。

公元前323年,韩国、魏国加上赵国、燕国及中山国在公孙衍的倡导下发起“五国相王”活动,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组成合纵抗秦联盟。

公元前319年,秦国军队攻击韩国,攻取了鄢。

公元前318年韩、魏、赵、楚、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失败。

秦国为了打击报复,发动修鱼之战,在浊泽活捉了韩国将领申差。

韩国着急了,相国公仲侈对韩宣惠王说:“盟国是不可靠的。

如今秦国想征伐楚国已经很久了,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王求和,送给它一座名城,并准备好盔甲武器,和秦军一起向南征伐楚国,这是用一失换二得的计策。

”韩宣惠王说:“好。

”于是为公仲侈的行动作好警戒,他要西行与秦国讲和。

韩烈侯——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韩烈侯在位初期,叔父韩侠累任相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侠累争权结怨。

烈侯三年前397年严遂以巨金收买聂政刺杀之。

韩烈侯时期,韩国政治混乱,法律、政令前后不一,群臣吏民无所适从。

韩烈侯实行改革。

严遂提倡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主张以“术”治国。

严遂所讲的“术”,主要是指国君任用、监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

国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符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并根据考察的结果进行赏罚,提拔重用忠诚可靠之臣,贬除狡诈奸滑之人。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历史故事1、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不止一次在城中上演用烽火向诸侯求救的闹剧。

后来真到犬戎进攻西周,燃起烽火的时候,被多次戏弄的诸侯都不来救援,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杜至此后诸侯各自为政,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自取灭亡的超级游戏。

2、伯乐卖马出自《战国策·齐策·苏秦为燕说齐》,苏秦前往齐国游说齐闵王,为利于游说成功,他先到稷下学宫拜见了齐王的贵宾淳于髡。

苏秦向淳于髡道:“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

”这是苏秦初次拜见齐闵王时的故事。

苏秦为了在初次见到齐王时给齐王一个最佳印象,特意贿赂齐国名人淳于髡,让其引荐求见齐王,权充自己身价的伯乐,为游说成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果然,苏秦受到齐王的热烈欢迎和极高的礼遇。

在一些岗位求职,大宗生意交易方面,这种操作是最普通不过的了。

3、尊王攘夷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倚重了管仲的辅佐,实行了“尊王攘夷”的称霸政策。

春秋时期,天下共主周天子失去至尊地位,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诸侯臣服,以至社会动荡,天下战争不断。

齐桓公继位前,管仲是齐桓公政敌公子纠的手下,为助公子纠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前嫌拜其为相,实施军政改革,得以富国强兵。

齐桓公还听从管仲的主张,打着“尊王攘夷”拥护周王室的旗号,天下诸侯臣服,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于诸侯的政治理想。

给天下带来一段时期的安定局面。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称霸的成功范例,被后人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遂衍生了很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10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10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10则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历史人物这个事是必须的,不能忘了老一辈人的丰功伟绩,没他们的奋斗就没有后来人的稳定生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一)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楚国文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于屈原之后,为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

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

所作辞赋甚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

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二)高渐离——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

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他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

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

时间长了,他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

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人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

”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

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网罗人才,重用贤臣,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左右手,这些能人是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重要棋子。

他还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正是因为他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千秋大业。

为了能使更多的贤才为自己效力,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枝。

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关于秦穆善于纳贤才《史记秦本纪》记载:"穆公任好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

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秦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秦穆公认为要做大事得有大批人才,他想尽办法满天下去搜罗。

秦穆公与众不同的是,不重用本国的贵族。

他怕本国贵族权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

他宁可重用外来的人才。

外来人才他们不像本国的豪门大族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可是秦国地处西部,人才难觅,于是他就打算到其他国家去搜寻。

当时他还没有娶妻,于是就派公子絷到晋国求亲,一方面可以结交晋国这个中原大国,另一方面可以顺便寻访贤人。

公子絷出发前,秦穆公特意嘱咐他:"我国国小,人才罕见,晋国是大国,必有奇才。

你这次去一则替寡人求亲,如果成功,我们就不用担心东边的威胁了(晋国在秦国的东面);二来就要为寡人寻访贤士,有愿意来我国效力的,就一定把他给寡人带回来。

"没过多久,秦穆公听说公子絷求亲成功,很高兴。

又听说访得贤人公孙枝,秦穆公更是喜出望外,急忙召来公孙枝相见,和他谈论国家大事,发觉其果然是很有才华的人,就拜公孙枝为大夫。

又派公子絷带上聘礼到晋国去迎娶伯姬。

十多天以后,公子絷带了伯姬和晋国陪嫁的奴婢、彩礼回来见秦穆公。

秦穆公打开晋国陪嫁奴婢的名单一遍,又核对了一下,就回过头问公子絷:"卿此去功劳甚大,不过这个百里奚是个什么人啊?怎么只有名字,不见人啊?"公子絷赶紧回答说:"百里奚原先是虞国的臣子,后来虞国被灭,他可能是不想为奴,逃跑到楚国了吧。

"秦穆公听到这里,又问道:"百里奚是人才啊,怎么晋国没有留住他,反倒把他当成了陪嫁的奴隶了呢?"公孙枝说道:"虞公和百里奚成了晋国的俘虏后,虢国有个大夫叫舟之侨的投降了晋国,他知道百里奚有才能,就想把他推荐给晋献公。

晋献公派舟之侨去说服百里奚,结果被百里奚给拒绝了。

百里奚说:君子才能不能施展,也不去敌国的土地,更何况是到敌国做官呢?"百里奚,姓百里,名奚,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

他的儿子叫孟明视,后来也是个出名的人物。

百里奚在三十多岁娶妻生子后,离开虞国到齐国,但找不到出路,靠要饭过日子。

后来四十多岁他到了宋国,碰见一个隐士叫蹇叔,两人成了知心朋友,都想找一个出路,可是找不到主儿。

没办法,百里奚打算回到虞国去。

蹇叔说:"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倒是我的朋友,咱们不妨找找他去。

"就这样,百里奚又回到了虞国。

蹇叔带着百里奚去见大夫宫之奇。

宫之奇要带他们去见虞君。

蹇叔摇了摇头说:"虞君爱贪小便宜,不像有作为的人物。

"于是,蹇叔就离开了百里奚。

临别时他对百里奚说:"以后您要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

"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了大夫。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爱贪小便宜。

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作为礼物买通虞君说:"我们打算攻打虢国(又叫北虢,都城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为行军方便,想跟您借一条道儿从您的国土过去。

"虞君瞧瞧手里的玉璧,又瞧瞧千里马,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虢国跟虞国贴得那么近,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

俗语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我们这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

万一虢国被晋国灭了,虞国也一定保不住。

"虞君说:"人家晋国送来了千里马和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百里奚拉住宫之奇退出来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

"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带着家人跑了。

不久,晋献公派大将率领大军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回头顺便也灭了虞国,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虞君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

听到公孙枝说,百里奚逃到楚国去的消息,这时的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

于是派使者到楚,说:"我国的奴隶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

"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

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

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

"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拜百里奚为国相。

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大夫"。

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

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

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于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

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

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

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于被诛。

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

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

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

"秦穆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赎回来《东周列国志》云:百里奚到了秦国,穆公见他年纪很大,问他。

百里奚对曰:"才七十岁。

"穆公叹曰:"惜乎老矣!"奚曰:"使奚逐飞鸟,搏猛兽,则臣已老。

若使臣坐而策国事,臣尚少也。

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

臣今日遇君,较吕尚不更早十年乎?"让我去搏击猛兽呢,那我年纪的确是老了;不过如果让我论国事呢,则比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的姜太公则还年轻十岁。

秦穆公与百里奚畅谈三日,颇为其才能所动,于是拜为上卿。

秦穆公能够积极大胆地举贤用能,关键在于他具有爱才之心。

为了访求贤才,他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并能大胆起用,让其辅佐国政。

同时,穆公还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人才,认识人才,使用人才。

他对百里奚的选用,并不以虞国的灭亡而认为百里奚无能,而是做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于之罪也。

"为了能够得到人才,秦穆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自己国家没有人才,就到别的国家去"挖",先在晋国"挖"来公孙枝,又从楚国"挖"来百里奚。

只要是人才,无论大才还是小才,他都不放过。

正是因为他开创的这种风气,使秦国成了吸引人才的乐土。

秦穆公求贤若渴,并且为能人提供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利用他们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真可谓最大的能人是把能人组合在一起的人。

秦穆公的这思想和做法,都是值得现代人所借鉴的。

韩愈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即使有千里马也会被埋没。

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

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

"马虽有千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

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的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爱才、选才、用才的思想,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唯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那种埋没人才、摧残践踏人才的辛辣讽刺,同样也是我国历史上"尚贤"思想的新发展。

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

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如何善于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有其真切感受。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所作的不平之鸣。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认真识别和积极培育人才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重用人才方面,三国时期的曹操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惟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

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的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更是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

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心。

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计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

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霸主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