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来源:产业发展处善良10-09-06浏览(417)字体:大中小

提高粮油加工业发展水平,促进粮油食品消费与营养改善

——何毅同志在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粮油营养研讨会的

发言

2009年12月2日草稿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粮油加工业是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生产流通、衔接产销、稳定供给的重要纽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在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粮油是人们最重要的食粮,也是食品工业的最基础原料,粮油加工产品与人民生活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和生命营养健康产业。

一、我国粮油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油加工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粮油加工业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企业组织形态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改善;对改善城乡居民营养、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做出了贡献。据国家粮食局粮油加工业统计,2008年,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733亿元,工业增加值1264亿元,年末从业人员88万人。2009年1-6月,规模以上企业大米、面粉、食用油等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幅10%左右。

1.粮油加工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品种结构渐趋合理

2008年以来,粮食加工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主要粮食加工产品产量持续增加,比上年增长率超过10%,有效保障了国内粮食消费需求。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特等米和标准一等米产量占大米总产量的%;小麦特制一等粉、特制二等粉和专用粉产量占小麦粉总产量的%。

2.粮油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食品安全不断加强

粮油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止到2008年末制修订粮食加工标准380项,2003年以前的标准全部得到更新。建立了905家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200个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中心)、建立了905家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200个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中心)。2008年大米、小麦粉总体合格率达到95%。

3.多元化主体格局形成,布局向主产区集中

多元化加工主体格局已经形成,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2008年,民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分别占总量的60%、32%、8%。产业布局向主产区集中。2008年,东北3省和长江中下游6省大米加工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黄淮海6省小麦粉实际产量分别占全国的%。

4.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龙头企业逐步壮大

粮油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逐步提高。大米加工、小麦粉加工、玉米深加工业前十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分别占总量的、、%。2008年底,全国已有日处理稻谷4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115个,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236个,日处理油料(或精炼油脂)1000吨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92个,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106个、189个、65个;全国已有1773个粮油企业成为国家级或者省级、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总产值占全行业%,利润总额占全行业%。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粮食产业的发展。

5.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综合利用稳步提高

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攻克了一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深加工关键技术,稻壳、米糠、玉米胚芽和小麦胚芽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大型粮食加工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提升较快,日处理稻谷480吨、小麦1000吨,年产玉米淀粉20万吨等成套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粮油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粮油加工业仍然存在较多影响和阻碍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如粮油加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企业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生产集中度还不够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食品安全信用意识缺乏,环境污染问题较多;与工业配套的装备发展相对滞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是否能最终建立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和营养健康保障体系,从而由粮油食品生产大国转变成为生产强国。

1、现代粮油加工体系尚未建立。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经营粗放、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加工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效衔接不紧密,对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粮食加工调节供求平衡的动态机制尚未形成。粮食产业链仍是以粮食生产供给链为主体,其下游加工需求环节始终无法对种植环节形成有效的指示,而这种供给关系又制约了下游加工环节的发展。主食品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小作坊和集约化等生产方式仍是市场的主体。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建设刚起步。

2、部分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过剩。2008年,稻谷、小麦、玉米加工企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6%、50%和65%左右,加工能力相对过剩。这既存在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也有因产品种类单一所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布局不合理所导致的区域性产能过剩。

3.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粮食加工业科技投入少,2008年仅占销售收入的%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缺少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某些真菌毒素的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危险性评估控制技术未广泛采用,新产品安全性评估欠缺。

4.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稻壳、米糠、肤皮、薯渣等副产物数量大,综合利用率低。65%左右的稻壳粉碎后被用作低效饲料配料,用于稻壳发电和直接填烧锅炉占19%左右;米糠用于制油仅占5%左右,绝大部分未经处理而用作饲料。

二、粮油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1、粮食消费变化提出新要求。保障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迈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我国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快,粮油食品工业化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对粮食的需求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己经由对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更加注重安全、优质、营养、方便,粮食消费进一步多样化;同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粮食消费逐步由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为粮食加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未来我国粮食中口粮的消费将有所减少,饲料粮和工业用粮的消费将有稳中趋增。

从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分析,当一个国家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是居民膳食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营养干预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2008年为%,农村为%,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大关。可以预计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将对食品消费总量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的阶段,

2、人们对粮油食品的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将使得食品安全局势日渐趋好。尽管如此,当前食品安全局势依然十分严峻,食品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为确保粮油食品安全,粮油加工业企业应当加强食品安全检测监测能力建设,要对粮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增加原料检测、过程检测、出厂检测能力,提高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的技术装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