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三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三问

展现在你面前的这套书名曰《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乃是从二十五万三千余种的古籍旧藏里归纳综合,计得书五十八种,分别由五十四位著名专家、学者编撰。

这是台湾时报出版社当年慨然以一社之力,不计成本,聘请一流专家撰写的一套传承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书。

我们认为,这套书中文简体版的隆重面世,回答了当今社会文化和民众教育中一个被疏落已久的大问题--“为什么读经典?读什么样的经典?怎样读经典?”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这是南宋文天祥殉国之时的一句话。

文天祥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的很,从民国时期的电影戏剧到现当代两岸的蒙童教本,都构筑了这样的记忆:文丞相是光荣的,可佩的,甚至对男儿来说:那一份忠勇和慷慨也是人性魅力的一个要件。吾土吾民--国格,人格,性格,与骨子里的圣贤书缘是有关系的。

《易经》上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活着,最可贵的莫过于生命了。可是文天祥读了圣贤书,却觉得奉行圣贤书里头的道理,比生命还可贵。那么他是不是读错了书了?怎么这么笨?现代的人大可以说,那就投降呗,投降了之后,还想抗元的话,再背叛就是了。

我们这么聪明的现代人,读着古人的书,总是不期然地生出种种的假设来,有时候明知道是最没有道理的假设,也忍不住去想,去叹

息,去伤感,去鼓舞,去开心颜了--一个足堪讽刺的现实是:连“圣贤书”这样一个名词,在社会记忆中都成为执拗、泥古、不合时宜的代名词了。

好吧,这会儿,我们来盘点一下文天祥先生读过的是那些圣贤书--那自然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的四书,再加上以《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本合称的五经了。这些书,是中国人经典中的元典,一切文化源头,在这些书里,古人自信可以寻见修身齐家的本事,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关于“四书五经”,几个当代中国人能爽利地答出来?其实,这不仅是内地老学人老教工的担忧,也是台湾教育界存在的忧愤,当年报章上关于留美博士连一封普通家信都写不好的披示,这不仅关乎一个语文水平问题了,而是吾土吾民文化滋养文化性格的标符、集纳。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陈立夫先生当年之所以强调海峡两岸有了文化共识之后再谈其他,就是植根于此。

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正统主流的儒家文化,其实一直也面临其他文化的冲击和融合,最大的冲击发生在一百多年前,西学东渐,传统文化面临前千载之巨变,如何调适其间,各家意见纷呈,其间曲折不容细言,然百年之后,大家模模糊糊明白了:一味破除传统迎不来现代,还当追根溯源,方可展望前路,并蓄兼收。忘却自己的主体性,便会如古人所言“散漫而无所归依”。

杜维明曾说,在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文化却呈现出多元化。中国当然要走向世界,走向现代,但这是一条自我

丰满充盈、吸纳扬弃的道路,而不是抛弃自我之路。

如果要更好地吸收世界文明的精髓,我们必须要弄清自己的底子和体质。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元对立的存在,而是一体之两面,今天年轻的一代要真正的成长--人格的完善,心灵的成长,从传统经典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路径。

那么,这样的问题是否很好回答:为什么要读经典?

在现代化、全球化甚至不能回避的文化冲突中,解决“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问题,是否过于危言耸听?正如余秋雨先生序言中所说:“……另一种中华文化,有那么丰富的人生故事,有那么精彩的绘声绘色,有那么有趣的奇想异设。当然也有哲理,但那些哲理又是那么自由、多元,任凭取舍、选择、评判。人们从这种文化中看到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生实践,组合成一种刚健恢宏又温文尔雅的生命交响乐。这样的文化,充满生动的质感,也容易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有言“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国史大纲》)对现代人来说,缺乏的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革新力量”,而是恰恰相反的“知旧”,也即是对传统的了解。

北宋大儒张横渠更有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人就是这样的自负,但凡几个人、一张桌子、一杯茶下来,谈论的,莫非是经天纬地的大事。就是今天微博时代了,刷起屏来,评点天下大势,一个个都仿佛可以牵引时代了了。

然而仅仅是读这样的书,读这些大气的书,读的太多了,也会让中国人面目可憎,变得那么的无趣。

那么,是按照老路去读经典吗?

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四书五经,却又那么厌恶那些钻进了四书五经里头出不来的儒生们。

以白话文对历史经典重新撰写,不难,也难,也大难。

超强译者阵容,反复锤炼的信达雅之译文,使得大难之事变得不难了。使得现代人有了一扇开向古典的窗;这是一声历史给予现代的呼唤;脱化,关照现实,照应了年轻读者的心理现实,不是投机,不是迎合,而是美学的重振,是认清了现代化大趋势的明智疏通。这样,才规避了古代书生“白发雕虫”的悲剧。才使得这样一套书不仅行销台湾三十多年,而且润泽海外华人圈子。

当然,传统文化其实是活在当时人的不断阐释解析之中的,而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的阐释,也是问题的关键,这一套丛书编撰于三十多年前的台湾,他们切身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碰触,并对二者如何接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们的文化探索是宝贵的经验,对今天的大陆读者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读什么样的经典?

在中国经典里头的另一路,是梦蝶的庄生,是多情的屈原。

庄生可以为你讲超越三维空间的神话,讲让你为之晕倒的白马非马的诡辩,讲得让你以为懂了日常经验突然一席之间全不懂了。

屈原可以安抚你无妨盛放的家国情怀,可以慰藉你再回不去的青

春,可以勾起你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相思。

有了庄子和屈原导夫先路,中国人开始学会了如何谈情谈性谈心。心之为物,虽然拘束于一身之内,却是深思则穷八荒之玄通。

正如中国的嘴下,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成为食材的。在中国人的心中,是那么的多情深情,是没有一样情感不被描摹被书写的。

在《诗经》里头,在唐诗宋词里头,在《三国》《红楼》里头。我们既能听见人间最豪迈的大丈夫的怒吼,也能听见世间最婉约的女性的嘤咛。是的,要在、也唯有在中国的经典里读懂中国。

一本本的去翻开了,这五千年,在苍茫的东亚大地上,中国人的面目就渐渐的清晰了。中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热烈又乐观、深沉又执著地开拓这个全新而未知的世界。

这五千年,就借着这些经典,祖祖辈辈的遗产就这么无私大度地的交到了我们的手上。

为什么四大文明之中,唯有中国文明一脉生生不息,硕果仅存,这奥秘这答案,自然唯有从中国的经典里头去寻见。

在这个不安定的世界里头,即便是最近的十年,这世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萨达姆、卡扎菲的垮台,2008年延续至于今的世界金融危机。

这么不安的天下大势之中,一向雌伏的中国又在这时候崛起了。

世界如何能安一个如许大的中国,中国人又将如何自安于这个世界。

这奥秘这答案,依旧唯有从中国的经典里头去寻见。因为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