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院前急救模式与现状

合集下载

院前医疗急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院前医疗急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现状分析--法律完善
长途转送
1、“地下黑120”说法不妥;目前南昌市有近50辆社会 散车在市内各大医院蹲点,接送病人。媒体及社会号称 “地下120”或“黑120”,大大影响了急救中心的形象。 2、不属于院前急救范畴; 3、承受着巨大的医疗风险和交通风险(范例、互救、 互助案例时有发生); 4、客观的,负责任的做好此项工作。
现状分析--国际概况
美国: 有消防队、红十字会、私人救护车公司等多 种院前急救机构,但代表政府行为的是消防队。 在各个州、市都设立了设施先进的(包括了 匪警、火警、交通事故和医疗急救)综合报警 中心,简称911报警指挥中心,院前急救医疗 服务受911的组织调遣。
现状分析--国际概况
英国: 是欧美发达国家中唯一实行国家卫生服务制 度的国家。卫生部门自1948年开始广泛提供医 疗救护服务。 1974年起在全国实行分级规划管理的办法, 成立了53个急救站,受所在地区卫生部门管辖 (伦敦除外)。 英国的急救电话号码是“999”。 英国的急救站不仅负责为急救病人和意外事 故伤员服务,也同时为非急诊病人提供服务。
接受挑战--社会压力
“120”特服号的形成以及社会影响 影响:2004年,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加 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 指出:“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 要标志,对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 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接受挑战--社会压力
“120”特服号的形成以及社会影响 形成:1986年1月11日,邮电部向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出电管理局发出了(1986)邮部字第18号《关于 启用“120”特种服务号码为全国急救中心(站)的 统一电话号码的通知》。 接到邮电部的《通知》后,卫生部于1月18日向全国 卫生系统及有关单位发出了(86)卫医字第1号《关 外于启用“120”为全国各地急救中心(站)电话号 码的通知》。

英国急诊医疗PPT课件

英国急诊医疗PPT课件
接听电话 询问问题
(1)有多少人需要求助 (2)被求助人员的年龄和性别 (3)病人神志情况,有无昏迷 (4)有无呼吸 (5)有无胸痛 (6)有无各种出血
危重程度的分层
按照分层原则,派出相应的急救车辆或直升飞机
危重程度的评估
将病人的病情分为红、黄、绿三个等级。
红色:
代表最危重病人,特别是某些创伤病人或儿童,需要 立即通知直升飞机赶赴现场救治; 代表危重病人,其处理是先派出急救小轿车或快速摩 托车赶到现场,进行救治,随后救护车赶到运送病人; 代表一般急诊病人,直接的派出救护车前往现场救 助。
空中急救中心的主要任务:
空中急救中心24小时全年开放,主要任务是抢救意外 群发事故所致各种严重的创伤病人和婴糼儿危重病人 (1)工厂和建筑工地的意外事故,例如建筑物倒塌 (2)公共交通意外和灾难 如伦敦大爆炸,高速公路连环车祸 (3)高空坠落伤 (4)严重火灾事故导致的烧伤 (5)枪击伤,特别是造成严重的脑、胸、腹部伤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
急诊接待登记:由专门人员登记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 别、住址、电话、私人医生、主要症状、发生地、如何 来院等资料,系统、全面地录入电脑急诊数据库。 病情评估及分诊:专业护士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采集病史, 体格检查。护士根据结果将危重病人分流到复苏室,轻 微病人到Minor 诊疗处,较重的病人到Major诊疗区。 医师的诊治:急诊医生重新询问病史和进行全身体格检查,根 据需要做出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医学的检查,分析结果 后做出诊断。 病人归属:对于暂时难以做出决定者,送入急诊科CDU(相 当于留观室)留观。
救护车的人员配备
在英国院前急救一般是2人参与,一人开车,另一人准 备各种器械。所有急救员必须有驾驭执照。 到达现场后2 人同时参加抢救,互相配合,然后将病人 用担架车从现场搬运到车内,然后一人开车,一人照顾病 人和进行各种检查和监护。

院前急救有三要素,您应当知道

院前急救有三要素,您应当知道

院前急救有三要素,您应当知道院前急救其实就是危重症患者、急症患者入院前进行的医疗救护,是帮助患者维持血压、体温、呼吸频率与脉搏的关键救治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伤痛,稳定患者病情,预防再损伤发生,降低患者的伤残率,让患者迅速获得有效救治。

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急”与“救”,若不能做好院前急救工作,则难以保证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顺利生存率。

有医学数据表明,若在患者的心脏停止时间内实施抢救,救治成功率是50%;若在患者的心脏停止8分钟后进行抢救,救治成功率是10%;若在患者的心脏停止10分钟后进行抢救,救治成功率是1%。

时间属于院前急救的关键所在,直接决定着患者的生存结局与预后情况。

但院前急救的临床实践无疑表明,在各种急症、危重症发生后,能够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的医护人员非常少,所以患者的院前急救成功率与生存率并不理想。

一、急救医学发展现状中国的急救诊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有一半及以上的地级城市与34个省、市、自治区创建相应的急救体系。

但受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医疗行业发展情况、人们健康意识等因素影响,各个地区所创建的急救模式存在鲜明差异,急救体系呈多元化发展倾向,多数地区的急救体系无法获得良好的发展,现场询问患者的相关信息标准也不一致。

我国急救调度原则如下,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询问患者所在地区,及时指派一辆救护车,救护这按照患者或事故现场人员提供的信息前往事故地点,继而为患者提供相应的院前救治,将患者送入医院并进行治疗。

但从急救体系的实际时尚情况可发现,很多调度人员在和电话对面人员沟通期间,有部分患者自觉病情较轻,在呼救后并不进行相应治疗。

部分急救中心同时有较多急救电话拨打过来,无法对拨打电话人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难以保证所提供的急救分配合理科学,所以部分患者会错失最佳救治时间,最终导致死亡。

我国较多地区的急救工作尚处于发展不平衡、缺乏完整急救培训体系、急救支援相对短缺、缺乏相应评价标准等状态,所以不利于医疗系统发展,甚至会造成负面影响。

英国急诊医学模式及人才培养

英国急诊医学模式及人才培养
一55—
PROCEEDINGS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UMA AND EMERGENCY MEDICINE&FlRST AID FORUM OF OLYMPICS.IST
定的延迟比例,医院将会被处罚。因此,医院急诊科将对就诊的急诊病人尽最大努力,在 4h内处理完毕。进入复苏室的危重病人大部分收入相应的病房,Minor区的轻微病人予对 症处理或转相应专科门诊就诊,Major区的病人一部分收入病房,一部分转入CDU继续观
五、在医疗工作中充分体现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在英国医院的医疗工作中,从医疗建筑的设计,医疗流程设置到医务人员服务无一不 体现人文关怀。首先医务人员对病人十分尊重和热情,医院要求医师在与病人见面时,首 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职务,然后将门帘放下,医师与病人的谈话是属于隐私,因此病人与 医师在一个相对安静和不受干扰的环境中进行。如果有其它医师想参与,必须征得病人的 同意。对于检查结果或诊疗用药,医师非常耐心细致地给病人解释。在急诊科专门设置病
英国急诊医学模式及人才培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邓跃林
英国急诊医学(Accident and Emergency)是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中心组成。这个体 系经过近50年的运行和不断完善,现在已是一个病人称赞,医务人员认为可行,政府基本 满意的急救体系。其宗旨是快速,高敢。在2005年的伦敦系列爆炸案中,其急救体系发挥 了重要作用。本人有幸到英国伦敦Kings
任医师),其培训时间如下:
英、中急诊医师体系的比较
英国 医学院 SHOs(住院医生) Registrar(主治医师) Consultant(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6年 3.4年 5年

中国 5年5 5 5无有英国急诊医师培养的特点: (1)全英急诊医师会负责全国的急诊医师的培养规划制定和管理。 (2)建立全国的急诊医师培训医院,住院医生培训要求在全国5.6家教学医院轮转 (3)临床培训多以国家指南为准,没有固定教材,没有内外科之分。 (4)每一阶层培训结束,国家举行统一的考试,包括理论、操作和病例。时间为3—6 天。据说淘汰率很高。只有通过国家考试后,获得资格证书,才能到医院竞聘相应等级的 医师职位。资格证书在英国、欧洲都是认可的。

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

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
视 公 众 的 院前 急 救 。澳 大 利 亚认 为社 区急 救 知 识 教 育 和 志 愿
者 培 训 是 提 高首 援 能 力 的 关 键 , 把 对 志愿 者 1 其 0h左 右 的培 训认 为 是急 救 车 服 务 中心 的 培 训 任 务 之 一 1 2澳 大 利 亚 接 受 ], 过 培训 的公 众 占 5 E O 1 。据 日本 某 急救 中 心调 查 , 阪 府 地 7 7 大 区内 16 高中除 l 9所 6所 外 , 进 行 了急 救 普 及 教 育 (2 ) 均 9% ,
解 放 军

o 9. 6 4 o 2 ( B)
N“7 J (^ 7 、 2 PJA
・ 3 ・ 9
国 内外 公 众 院 前 急 救培 训 现 状 及 我 国院 前 急救 培 训 展 望
蒲 晓煜 , 马 静, 席淑 华 ( 第二 军 医大 学长征 医院 护理 部 , 海 2 0 0 ) 上 0 0 3
对 公 众 院 前 急 救 培 训 问题 上 规 定 , 察 、 机 、 防 队 员 、 警 司 消 大 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 受心肺 复 苏和现 场抢救 、 自救 的 培 训 , 要 求 1 3以上 的公 众 学 会 院 前 急 救 【 。并 且 , 国在 公 众 院 / 美 前 急救 的 培 训 方 面 对 培 训 承 担 机 构 、 织 上 也 有 着 明 确 的 规 组 定 和 要 求 。美 国 的考 试 标 准 是 根 据 美 国 国 家 医 疗 救 护 员 注
2 我 国公 众 院 前 急 救 培 训 概 况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 发 展 , 国 的 急 救 体 系 在 不 断 完 善 , 我 自 2 o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 国 便 十 分 重 视 公 众 的 院 前 急 救 培 我 训 , 且也 取得了显著成效 , 仍有待完善 。 而 但 2 1 急 救 知 识 普 及 不 足 据 报 道 l ,0 7年 北 京 市 每 10 . 】 20 5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更加关注急救技术,从而挽救生命。

近年来,中外院前急救模式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

本文将对中外院前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于深入了解其发展以及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关于中国院前急救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设计,通过全民参与、早期干预、精准急救等方式,保障社会各项急救服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中国社会团体对急救服务的支持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急救机构与当地政府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救效果和挽救生命。

但是,中国院前急救模式也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受限于财力、技术和人力资源,急救服务的基础设施设备普遍存在延迟,以及许多急救技术措施未能在是时候得到及时的执行,影响了急救效果的发挥。

另一方面,外国院前急救模式在近几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外国急救服务能够综合运用传统急救方法与新型急救设备,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患者的合理护理。

此外,有关国家政府对急救服务也提供了较多的政策性支持,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急救服务获得资金支持,并发挥出色效果。

同时,在消防、医疗等领域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急救人员,构成了高度完善的急救系统,使急救效果得以大幅度提升。

总而言之,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取得了巨大进步,对挽救生命有着重要作用。

它们各有优势和劣势,但了解这些模式有助于加强院前急
救服务,并有助于在发生紧急状况时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因此,应当加强科研,完善急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以便更有效地提供有效的急救服务,进一步挽救更多的生命。

2024年院前急救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院前急救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院前急救市场发展现状引言院前急救是指发生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后,急救人员在患者到达医疗机构之前进行的急救行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院前急救市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院前急救市场的发展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1. 市场规模院前急救市场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扩大。

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院前急救市场的年度增长率超过10%。

2019年,全球院前急救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2. 市场驱动因素院前急救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以下几个市场驱动因素的推动:2.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患病和受伤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这促使了对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增长,从而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2.2 交通事故频发交通事故是导致意外伤害和紧急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交通密度的增加,交通事故频发,导致了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增加。

2.3 健康意识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也促使了对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增长。

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医疗信息的传播,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安全,希望能够及时获得急救服务。

3.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院前急救市场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格局。

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急救服务公司、医疗机构以及相关技术和设备供应商。

3.1 急救服务公司急救服务公司是院前急救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这些公司专门提供急救服务,拥有专业的急救人员和设备。

国际上知名的急救服务公司包括AMR(美国)、甲骨文急救(中国)等。

3.2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也提供院前急救服务。

一些大型医疗机构设有专门的院前急救中心,提供急救服务和紧急救治。

同时,一些医疗机构也与急救服务公司合作,共同提供院前急救服务。

3.3 技术和设备供应商在院前急救领域,技术和设备的进步对市场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些技术和设备供应商致力于开发和提供先进的院前急救技术和设备,以满足市场需求。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院前心肺复苏(CPR)是指在发生心脏骤停时,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由目击者或医疗急救人员进行的一系列紧急措施。

它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有效的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维持患者的血液和氧气供应,延长其生命,增加其生存机会。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对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全球约有1000万人死于心脏骤停,而仅有不到10%的患者能够在抢救过程中生还。

而进行院前心肺复苏的及时和恰当救治,可以将生存率提高至20-30%,甚至更高。

目前全球范围内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程度仍然不够理想。

在许多国家,大多数目击者在心脏骤停发生时并不知道怎么做或者缺乏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缺乏普及的院前心肺复苏救治技术和设备,也是一大问题。

对于院前心肺复苏的意识和重要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

为了促进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心肺复苏培训,并设立相关设备。

瑞典已经把院前心肺复苏纳入学校必修课程,使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而丹麦则设立了约21000个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提供了一个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急救的网络。

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的普及也为院前心肺复苏的宣传和培训提供了新的途径。

许多救护组织和医疗机构开发了系列课程和教育材料,供人们在线学习和培训。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程度与人们的生命质量和生存机会密切相关。

通过政策推动、培训普及和设备配备,可以进一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水平。

提高公众的意识和重视度,加强相关教育的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院前心肺复苏成为一种广为普及和应用的生命救护技术,为更多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近年来,全球每一天都有上百万人死于突发急性疾病。

为了提高生存率和提高急救质量,各国医疗机构均采用了不同的急救模式。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外的院前急救模式,以期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出各模式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应对急症情况。

一、急救模式的概述(一)中国的院前急救模式中国的院前急救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现代化的快速响应模式,它依托于医疗系统迅速启动,基本上是救治急性病人和救助急性病人的一条通道。

它结合了急救行为标准、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急救护理等,形成了由紧急救援队伍、院前急救车辆、急救中心、急救室和急救护理室组成的现代化急救系统。

(二)国外的院前急救模式国外的院前急救模式也是一种现代化的快速响应模式,重点是及时有效地提供急救服务,改善病人的存活率和质量。

为此,国外的院前急救模式基本上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方案;二是制定高质量的急救计划;三是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

二、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一)急救护理1. 中国的院前急救护理以快速有效抢救为主要目标,重点是利用快速有效的抢救技术和护理技术,解决病人的急危重症,恢复病人的健康状况,争取最佳的痊愈效果。

2.外的院前急救护理以急救护理的有效实施为重点,重点是将护理技术及时准确地施加到病人身上,确保病人的护理质量,争取最佳的治愈效果。

(二)急救计划1. 中国的院前急救计划设计以抢救急性病人为主要目标,重点是确保病人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抢救,并能顺利转入医院进行治疗。

2.外的院前急救计划以提高急性病人的生存率为主要目标,重点是制定高质量的计划,确保病人能立即获得必要的急救护理和治疗,并能使用最佳的急救护理措施,确保生存率。

(三)急救技术1. 中国的院前急救技术以及时有效的急救技术为主要目标,重点是确保病人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抢救护理,减少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2.外的院前急救技术以提高病人存活率和治疗质量为主要目标,重点是结合多学科合作,有效地应用各类急救技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提高治疗质量。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

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急救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服务,在面对突发的疾病症状,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的减轻受伤者的伤害,降低死亡率。

作为影响社会安全和底层群体健康的重要领域,急救工作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中外国家急救方式不断发展,在技术、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在保障民众安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本文将以中国和外国(美国)为例,进行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分析,旨在找出两个国家院前急救模式中优势与不足,借鉴各自的优点,提升国内的院前急救水平。

一、中外院前急救模式对比分析(1)技术方面院前急救模式的技术方面对医院和120急救服务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目前实施的院前急救模式技术现有水平较低,大部分120急救机构仅能做到伤者现场确定伤情,在转运到医院前几乎无能为力,再遇到急性呼吸窘迫等疾病,来不及移交病人便无能为力。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120急救护理技术更先进,仅在急救现场就能够进行抢救,使用抢救药物、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方式救活伤者,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2)机制方面中国的120急救服务系统建立在政府主导下,政府负责相关资金投入、医疗服务组织等工作。

在技术支持、设备供给、人员培训等基础上,120急救服务及时快捷、有效率高。

而美国的120急救服务以民营医院为主体,医生以及护士仅属于医院聘用,在设备硬件、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私营和公营的区别,一般的伤员转运也多由私营的120急救服务完成,民间捐赠资金维持营运也是相对普遍的现象。

(3)经费投入在经费投入方面,中国的120急救工作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经费投入比较低,运营费用负担压力较大。

而美国政府在120急救经费投入上相对较多,经费充足,设备、药品等各方面经费投入较多,护理服务也较为完善,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急救服务的效率。

二、结论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和美国的院前急救技术、机制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发现,美国在院前急救方面的技术水平和设备配备比中国先进许多,经费投入也更多,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急救服务的效率,降低了死亡率。

2024年院前急救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院前急救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院前急救市场规模分析1. 引言院前急救是指医疗机构外的急救服务,通常由急救车和急救人员提供。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市场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对院前急救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讨论其发展趋势和潜力。

2. 院前急救市场的规模根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院前急救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人们对健康状况的关注度提高以及对急救服务的需求增加。

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院前急救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XX亿美元,并预计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

就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的院前急救市场规模较大,其中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市场份额居前。

这些国家的急救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医疗资源充足。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院前急救市场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也逐渐展现出增长潜力。

3. 院前急救市场的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院前急救服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使得急救车的监控、诊断和治疗等环节更加准确和高效。

例如,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医护人员提供及时的指导和支持。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急救服务的质量,还对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2 人口老龄化促进市场需求增加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健康需求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突发疾病和事故,因此对院前急救服务的需求相对较高。

这将进一步推动院前急救市场的发展。

3.3 政策支持促进市场发展很多国家都意识到院前急救服务的重要性,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市场的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减免税收、提供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投资发展院前急救业务。

这些政策的支持将为市场提供更多机遇和动力。

4. 院前急救市场的潜力尽管院前急救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潜力和机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院前急救服务将更加智能化和精细化,实现更好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此外,发展中国家对急救服务的需求尚未完全满足,未来仍将是一个增长的市场。

英国急诊医疗

英国急诊医疗

二、医院急诊中心
医院急诊科的设置
英国医院急诊科的设置有NHS批准,按区域、 规划对全国的急诊科进行合理布局,指定有一定水 准的综合性医院设立急诊科,方便病人,交通便利 ,急诊医疗质量可靠。
医院急诊科的设置包括候诊室、病情评估室、 Minor诊疗处、Major诊疗区、复苏室、CDU和儿设候诊区、专属前台、护士问诊 室,接受非救护车送诊的病人,主要有恶心、腹痛、外伤、 骨折等。滞留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 重症区(major unit)可容纳近20个病人,主要接受由救 护车送诊的病人,晕厥、气促、胸痛、心律失常是常见的 疾病,滞留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 复苏室(resuscitation room)只有3张床,一直处在待命 状态,每张床周围的空间都很宽敞,复苏的物品就在床边 ,急救时顺手就能拿到。滞留时间不超过4小时。 在诊疗区的中间依次有两个矩形工作台,工作人员完成问 询和查体后可以在这记录病史、安排诊治。
英国急诊的发展
发展早,设点多 国家医疗制 分级规划和管理 政府重视 急诊目标时间限制
一、院前急救
急救服务中心:
呼救电话
服务特点:
(1) 服务项目种类繁多
(2)紧急情况下出车
院前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的功能
1. 接受各种求救电话,派出救护车到现场,将病 人送到急诊室,为伤病员提供优质高效急救服 务。 2. 管理与协调急诊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急诊病床。 这是国家卫生服务局授予的权力。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
急诊接待登记:由专门人员登记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 别、住址、电话、私人医生、主要症状、发生地、如何 来院等资料,系统、全面地录入电脑急诊数据库。 病情评估及分诊:专业护士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采集病史, 体格检查。护士根据结果将危重病人分流到复苏室,轻 微病人到Minor 诊疗处,较重的病人到Major诊疗区。 医师的诊治:急诊医生重新询问病史和进行全身体格检查,根 据需要做出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医学的检查,分析结果 后做出诊断。 病人归属:对于暂时难以做出决定者,送入急诊科CDU(相 当于留观室)留观。

院前急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院前急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院前急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摘要】:院前急救是挽救各类危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环节,如何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一直是我国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

为进一步深入剖析院前急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本文从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及相关配置、院前急救系统建设、急救业务运行现状三方面分析了院前急救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院前急救的系统化、高救护效能化、院前急救队伍高水平化的发展趋势,以期为院前急救优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院前急救;发展状况;发展趋势;急救中心在医改的大趋势下,我国院前急救工作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急救资源配置、有效施救率等方面均有了较大进步,院前急救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点项目之一。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院前急救需求大幅度增加,我国急救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积极借鉴国外院前急救工作经验,完善我国院前急救系统和工作方法,真正提高急救系统院前救治能力,并提升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1 院前急救的发展现状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及相关配置情况现状当前,国外救护车配置标准为5 万居民人口/1辆,同时要求救护车各类急救设备齐全,每辆救护车设置随车急救小组1个,每个小组3~5人,这种配置标准可基本满足辖区内院前急救的需求[1]。

近年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于急救工作进行了大幅度整改和规范,各地区规范了的急救车配置标准,同时也为急救车配置了相对固定的专业急救小组,一般由1名司机,1名担架工,1~2名护理人员,1名急救医生组成。

虽然我国急救工作已经进入规范化轨道发展,但是目前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及配置情况难以满足社会大众急救需求,仍存在救护车过少、急救人员不足、急救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直接制约了院前急救的效果。

1.2院前急救系统建设现状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均设置了专门化的急救中心,其工作任务以院前急救为主,遵循“就近、就急”派遣急救车辆及人员[2]。

我国各地区也已经根据自身医疗条件设置急救中心,大部分地区急救中心网络已经基本铺设完毕,,实施简单院前急救后将伤员送至医院,其急救服务目标明确,运行相对高效。

大数据时代下国内外急救医学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国内外急救医学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9年第13期广东化工第46卷总第399期·77·大数据时代下国内外急救医学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胡剑航,危冠泷,贾翔,黄如意,杨伟丽*(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mergency MedicineIn China and Abroad in The Age of Big DataHu Jianhang,Wei Guanlong,Jia Xiang,Huang Ruyi,Yang Weili*(College of Med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Daqing Campus,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Daqing163319,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aid at home and abroad.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external first aid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from various aspects,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first aid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expounded pared with the existing emergency system in China.The deaths of resi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in different regions due to delays in rescue time,lack of basic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mastery of first aid we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irst aid in China was proposed.Keywords:first aid;first aid modes;development trend我国对于急救的研究往往从医学方面直接入手,尤其是针对院前急救的内容。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发生时,通过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减少病情恶化的行为。

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的提升对于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历程、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急救事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历程1. 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英国的红十字会率先成立急救志愿者队伍,为受伤的士兵提供紧急救治。

20世纪初,美国成立了第一个急救中心,并开始开展急救培训。

此后,急救技术不断完善,急救设备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急救车辆的建设和运营也逐渐规范化。

2. 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相比于国外,国内急救事业的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在大城市建立急救中心,并推广急救知识普及。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急救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急救队伍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目前,国内急救事业在技术、设备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救治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及时性急救护理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在事故或疾病发生后的最短时间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以减少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急救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和知识,能够迅速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2. 缓解医疗资源压力急救护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缓解医疗资源的压力。

通过及时救治,可以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从而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促进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急救护理的普及和推广能够提高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通过急救培训和宣传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事故的能力,从而减少伤亡和病残。

四、国内外急救事业的现状1. 国外急救事业的现状在国外,急救事业已经相对成熟。

各国普遍建立了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急救设备和药品供应得到了保障,急救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制度也比较完善。

国外院前急救分类救护系统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展望

国外院前急救分类救护系统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展望

国外院前急救分类救护系统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展望
陆峰;李明华;吴德根;张悦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资源》
【年(卷),期】2013(016)001
【摘要】综述了美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院前急救分类救护系统现状,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背景;并介绍了我国院前急救调度系统现状,分析了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院前急救分类救护系统在我国的应用问题做相关探讨.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陆峰;李明华;吴德根;张悦
【作者单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200233;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200233;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200233;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20023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3
【相关文献】
1.护生院前急救护理培训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J], 王芳菲;许敏
2.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 [J], 蒲晓煜;马静;席淑华
3.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救护车车载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护理效果 [J], 吴晓华;仲芳玉;李金梅;邓秀嫔;肖婷婷
4.我国院前急救中评分工具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J], 唐维骏
5.我国外墙外保温系统热应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J], 华雪;王伟;马源良;张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急救医疗救护和企业救护工作开展较早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急救医疗救护和企业救护工作开展较早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急救医疗救护和企业救护工作开展较早,设备技术较先进,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急救医疗系统1.日本的急救医疗服务(1)日本急救医疗系统的组成日本的急救医疗服务是在修订《消防法》后才逐步明确对急救工作的主管机构和责任分工的。

根据日本《消防法》规定,急救伤员的运送由消防机构负责,消防部门设有急救队,每辆救护车配备3名急救队员,在全国有计划地全面实施急救医疗计划;厚生省设立急救医疗恳谈会,并提出《急救医疗对策》;提出《急救医疗对策事业》;日本学术协会提出建立急救医学教育制度的建议;文部省发出关于加强大学附属医院急救医疗的通知;政府对急救医疗的拨款大幅度增加,使日本的急救医疗系统得到明显改善。

日本的急救医疗系统主要由以下机构组成:定点急救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急救站、假日与夜间急诊站、急救医疗机构、急救中心等。

日本厚生省对全国急救医疗体制进行全面整顿,把急救医疗分为一、二、三级。

一级急救医疗主要收治病情相对较轻的急诊伤员,只需门诊治疗后即可回家,实行24小时服务制;二级急救医疗收治需短期住院的急诊伤员,要求配备麻醉科、脑神经外科和心血管科等,可随时接纳一级急救医疗机构转送的急诊病人,需经政府正式批准的急诊定点医院;三级急救医疗机构可随时接收二级或一级急救医疗机构转送的严重急诊病人,是当地的急救中心,要求设有脑血管病中心、心脏病中心等特殊医疗服务。

日本急救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医疗情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电子计算机将本地区的医疗机构和消防系统联系起来,其作用是掌握医疗机构情况(医生、床位、手术条件等),当接到呼救信息后,可迅速根据病情和医疗机构情况,选挥最恰当的医疗机构通知家属或急救中心派救护车运送。

(2)日本急救医疗的服务内容消防系统的急救服务是日本唯一的全日制服务单位,基本上全国任何地方出瑚急救病人都可得到救护车运送服务,全年出车平均200万次以上,但仅占急救病人数的10%~20%,其他均由私人汽车、警车等运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的院前急救模式与现状
作者:邓跃林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
1.会议论文都定元美国创伤急救体系介绍与对我国创伤急救体系发展的思考2006
笔者受重庆市政府派遣于2003~2004年度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大学医院(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University Hospitals and Clinics)做高级访问学者,研修心脏外科和创伤急救,参与该大学医院The Staff for Life空中急救.本文介绍美国创伤急救体系的某些问题供国内同道参考,并提出对我国创伤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

2.会议论文都定元美国创伤急救体系介绍2005
笔者受重庆市政府派遣于2003-2004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大学医院(UniversityofMissouriColumbiaUniversityHospitalsandClinics)做高级访问学者,研修心脏外科和创伤急救,参与该大学医院TheStaffforLife空中急救.本文介绍美国创伤急救体系的某些问题供国内同道参考.
3.会议论文姚照华.李维义.洪建芳泉州市院前急救体系临床分析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抢救生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对急危重伤病员是宝贵的救命黄金时间,如何提高抢救质量和水平,是国内外急救专家、学者为之而不断研究、探索的课题.为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健康更高层次的需求,泉州市1997年6月成立急救指挥中心,解决了院前急救呼救无门的状况,抢救了数以万计的急危重伤病员,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本文对泉州市院前急救体系近6年来的运作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4.期刊论文张玲.卢献文中法院前急救系统的比较及北京急救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
2004年11月~2005年10月,作为中法医疗急救合作交流项目(一期)的成员之一,我在法国巴黎紧急医疗救助中心(SAMU)进修、工作一年,与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的整体概念和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直接接触,亲身投入其急救工作,并接受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对法国院前急救体系有了较全面系统的了解,深刻体会到其机制的灵活性与先进性.
5.会议论文薛晓艳.朱继红中法急诊的比较2005
去年年底我参与北京市卫生局和法国外交部的合作项目,去法国巴黎大区医院急诊学习一年.充分了解了法国的急救体系,现将中法急诊体系作一比较.急诊科在我们现有治疗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个学科对病人来院时的分诊和去向起着关键作用.急诊科的良好运作依赖于急诊前期和后期的治疗机构,依赖于一系列专科治疗的存在.本文比较了我国和法国急诊的异同。

6.学位论文裘云仙公共管理视角下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建构——以湖州市为例2008
院前急救体系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前急救开展得如何,反映了一个国家公共管理的组织能力,医疗水平及公共福利的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发生,人们对健康保障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建立一套完善、高效又符合国情的现代院前急救体系,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而关于现代院前急救体系建构的研究也处于对一些现状的总结和未来发展的反思初级阶段,因此,本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探讨现代院前急救体系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定性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等。

首先,在分析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急救体系建构的原则和要素:1.共同管理、共同治理的医疗管理模式;2.畅通的指挥与协调系统
;3.强化管理机构职能和完善管理制度;4.制定应急预案和程序;5.院前急救网络;6.现场协调及转送系统;7.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及随车设备和药品;8.人才及其人才培养体系;9.质量控制体系。

其次,从急救体系建构的原则和要素出发,在通过专题访谈、问卷调查和现场察看方式,及对2004~2007年院前急救病例资料与市民征询表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州市现行的急救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1.社会对院前急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现有的院前急救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2.湖州市院前急救网络基本建成,但急救资源配置不尽合理;3.对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救治能力还相对较弱;4.院前急救服务效率低,表现为院前急救平均调度、出车和反应时间慢,空车返回率偏高;5.120调度指挥权限过于集中,责权利不到位。

最后,为完善湖州市院前急救体系提供了一新的机制和建议:1.建立湖州特色的共同参与的医疗管理体制;2.完善湖州市急救体系的指挥协调系统
;3.建立健全湖州市急救体系的管理制度;4.完善湖州市急救体系的急救网络;5.吸引和培养急救人才,建立急救人才培养体系。

7.期刊论文马所规范急救体系下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体会-实用医技杂志2008,15(8)
目的:规范急救体系(EMSS)下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对58例急危重病人经院前急救:伤情评估,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人工循环、静脉通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开展现场救护技术;院内急诊救护,各脏器监护治疗与护理.结果:本组58例患者,除1例出血性休克未能纠正,1例野蘑菇中毒伴肝衰竭死亡外,56例危重病人经积极救治,生命体征稳定,病情缓解抢救成功率达92.6%.结论:规范的急救体系(EMSS)以其"安全、畅通、规范、高效"的特点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8.期刊论文探路国外先进急救体系-当代医学2007,""(18)
院前急救医疗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急救中心和急救分站,统一启用"120"急救电话,并初步形成覆盖市、区、县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在履行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实行救死扶伤,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期刊论文余丽敏.糜庆.李力.沈向东珠海市现代急救模式与急救体系建设的探讨-中国急救医学2006,26(2)
现代急救体系是国家或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急救体系的构成由急救模式决定.目前,国际上的现代急救模式主要有两大类:消防救护模式和医疗急救模式,前者以英美模式为代表,其急救体系由消防救护机构和非医疗专业救护队伍构成;后者以法德模式为代表,其急救体系由医疗机构和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构成.我国港、澳、台地区急救模式为消防救护模式,大陆的急救模式为医疗急救模式.我国的医疗急救模式又以急救机构职能、急救队伍组成和政府投入不同而分为:指挥调度型、单纯院前型、院前院内独立型和依托型[1].珠海市急救指挥中心于2002~2005年结合科研项目<珠海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和建立新型急救模式的研究>,对现代急救模式与急救体系建设进行探讨如下.
10.期刊论文陶丽丽.梁万年.王亚东.彭迎春.关丽征.李航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认识的定性研究-卫
生软科学2007,21(2)
[目的]了解北京市院前急救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院前急救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了专题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大部分院前医务人员认为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院前院内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院前管理人员认为院前院内急救体系的软、硬件设施不配套是衔接过程的主要问题.[结论]院前急救人员认识到衔接的重要性,但目前院前院内衔接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急救医疗体系的发展,需要院前院内急救体系沟通协调共同解决.
本文链接:/Conference_6273356.aspx
授权使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DCCDC),授权号:5f65388f-f59c-44f6-a038-9e3f009a5333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