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概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符号化思想。
符号化思想就是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
举例:用简便算法计算29+16+24,3个数连加,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便运算。
16+24正好是40,先算比较简便。
29+16+24
=29+(16+24)
=29+40
=69
在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算时,有时会同时用到两种运算律。
易错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改变的是加数和乘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在应用乘法运算律简算时,有时会同时用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律。
要点提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的是运算顺。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主要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以及了解多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多位数的读写、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多位数的组成和应用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的基本知识,对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多位数的读写和组成,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读写多位数。
2.让学生了解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够比较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的大小。
3.让学生理解多位数的组成,能够分析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代表的意义。
4.培养学生运用多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多位数的读写方法。
2.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多位数的组成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多位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位数的图片、卡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多位数的练习题和应用题。
3.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卡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三位数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展示多位数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 认识整亿数 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认识整亿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亿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整亿数。
2. 培养学生运用整亿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整亿数的概念及读写方法。
2. 整亿数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3. 整亿数的加减法运算。
4. 整亿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亿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及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整亿数的组成及表示方法,整亿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亿以内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整亿数的特点。
-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的数,那么整亿数又是什么样的数呢?2. 讲解整亿数的概念- 给出整亿数的定义:整亿数是指个位数为0的亿级数。
- 举例说明整亿数的读写方法,如100000000读作一亿。
3. 讲解整亿数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通过数位顺序表,让学生了解整亿数的组成,如亿位、千万位、百万位等。
- 讲解整亿数的表示方法,如1亿可以表示为100000000。
4. 讲解整亿数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实例演示整亿数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 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进位和借位的操作。
5. 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整亿数的读写、组成、表示及加减法运算的练习。
-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整亿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整亿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人口普查、经济数据等。
- 让学生举例说明整亿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整亿数的概念、读写方法、组成及表示方法、加减法运算及实际应用。
8. 课后作业- 布置整亿数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整亿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在讲解整亿数的组成及表示方法时,要结合数位顺序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讲解整亿数的加减法运算时,要注重运算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运算技巧。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的内容主要包括多位数的认识、读写和比较。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多位数的意义,掌握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大数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多位数的认识、读写和比较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交流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认识、读写和比较方法,能够正确地读写和比较多位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多位数的认识、读写和比较方法。
2.教学难点: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和黑板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多位数的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多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讲解多位数的认识、读写和比较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巩固所学知识。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规律。
6.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多位数的读写和比较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多位数的认识、读写和比较方法。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课件
同步练习
2.画出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A
同步练习
3.(1)画出梯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画出三角形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A
B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遇到旋转,要找到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和旋转角度。
2.通过依次画出每条边旋转后的图形得到 旋转后的图形。
5.2011年统计:昆山户 籍人口数和外来暂住人 口数共一百七十九万人。
一百七十九万写作:1790000
6.昆山市生态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二十一万平方米。
二十一万写作:210000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认识了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这 四个数位。
2.能够整万整万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3.能够运用分级线帮助我们快速读数和写数。
2.先读一读下面各数,再选择合适的数填在 括号里。
900
90000
900000
(1)北江市的人口总数大约是( 900000 )人。 (2)荷塘村的人口总数大约是( 900 )人。 (3)湖滨镇的人口总数大约是( 90000 )人。
3.写出横线上的数。
920000
65000000
4.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万
个
万
个
这个数是由600 个万和4000个 一组成的……
这个数是由308 个万和7个一组 成的……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
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 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万
个
万
个
万
个
( 50055000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路程、时间与速度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2 路程、时间与速度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
2.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3.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上学,小红步行上学,他们分别用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3)教师总结并给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路程 = 速度× 时间。
3. 应用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路程、时间与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收获,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与路程、时间与速度相关的事物,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再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拓展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路程、时间与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环节,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观察生活中与路程、时间与速度相关的事物,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同时,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一、第一单元数的概念
1.数是用来表示物体数量的符号。
2.数的种类有许多,如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
3.自然数是从1开始,无限往后排列的数,如1、2、3、4、5……
4.整数是正数、负数和零的总称,如-3、-2、-1、0、1、2、3……
5.分数是由一个分子和一个分母组成的数,如1/2、2/3、
3/4……
6.小数是由一个整数部分和一个小数部分组成的数,如0.5、1.2、2.3……
二、第二单元加减法
1.加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总数。
2.减法是把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差数。
3.加减法的运算符号是“+”和“-”。
4.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两个正数相加等于它们的和,两个负数相加等于它们的和,正数和负数相加等于它们的差。
5.加减法的运算结果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三、第三单元乘除法
1.乘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乘积。
2.除法是把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商数。
3.乘除法的运算符号是“×”和“÷”。
4.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是:两个正数相乘等于它们的积,两个负数相乘等于它们的积,正数和负数相乘等于它们的商。
5.乘除法的运算结果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说课稿(共56课时)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说课稿(共56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一册,共有56课时。
本册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多个方面。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目标上,教材以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在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技能。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几何图形等基础知识。
2.教学难点:分数的计算、角的度量、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游戏等方式,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采用讲解、示范、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3.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4.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常见的数量关系(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说教材本文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教学内容。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课段落1. 学习目标•了解四种常见的数量关系:相等、多少减多少还剩、多少加多少是多少、多少是多少的几倍。
•学会运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预备知识学习本课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如下:•了解运算符号加、减、乘、除的含义,学会运用这些符号进行简单的计算。
•掌握基本的数值大小比较。
3. 新课教学3.1 相等关系相等关系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相等符号“=”的含义,懂得如何判断两个数是否相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实际操作,从而理解相等的含义。
例子1:小明和小红拥有的苹果数相等,小明有8个,那么小红也有8个苹果。
例子2:小华和小刚拥有的图画相等,小华有5张,那么小刚也有5张图画。
3.2 多少减多少还剩本部分主要介绍“减法”的概念以及运用。
在教学时,需要先让学生理解“减法”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用“多少减多少”还剩下多少的方式进行计算。
例子:有10本书,小明借了其中3本,那么还剩下7本。
3.3 多少加多少是多少本部分主要介绍“加法”的概念以及运用。
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可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例子:有5个苹果,小华又买了2个苹果,那么他现在一共有7个苹果。
3.4 多少是多少的几倍本部分主要介绍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算式求出一个数的几倍。
例子:小红有3支笔,小明有9支笔,那么小明有小红的几倍笔数?4. 实际应用在教学中,需要多采用实际例子,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例子1:乘车时需要买票,小明和小红都买了票,但小明的票价是小红的3倍,小明的票价是15元,那么小红的票价是多少?例子2:小明有9元钱,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多少?三、说教法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下列教法:1. 课堂演示可以通过现身说教的方式,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领悟知识的应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概念
三角形三角形三个三: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
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个角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至少有两个锐角,最多三个锐角。
)围成三角形的条件: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会改变),生活中很多物体利用了这样的特性。
如: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
三角形高和底: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落在两条直角边上,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一条在三角形内;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一条在三角形内)。
如何作三角形的高:从底边对应的顶点,作一条垂直于底边的虚线段,标上直角标记。
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是画它里面的高。
长方形背后藏着的是什么三角形:看到一个锐角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如下图:三角形按角的特征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大于90度。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度。
如果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和等于第三个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和小于90度。
)三角形按边的特征来分: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两个夹角叫做底角,它的两个底角相等。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跟底边上的高正好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底角只能是锐角。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完整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点汇总】图形的平移:先确定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点平移到对应位置、最后连接成图。
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轴对称图形:将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
常见图形的对称轴条数:长方形2条、正方形4条、正三角形3条、圆无数条;(注: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画图形的另一半:①找对称轴、②找对应点、③连成图形。
【易错题、常考题】1.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条对称轴。
2.钟面上,从9:00到12:00,时针旋转了()°;从3时到3时20分,分针旋转了()°3.操作题。
将左图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将右图绕点A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1)把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2)把长方形绕B点逆时针旋转90°。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知识点汇总】数位顺序表数级……亿级万级个级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的往下读。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每级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例如:230045800读作:两亿三千零四万五千八百。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数的改写:可以将万位、亿位后面的4个0、8个0省略,换成“万”或“亿”字,这样就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数的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
近似数: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大于等于5。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三角形1.认识三角形:(1)生活中的三角形: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如大桥的桥柱、斜拉索与桥面可以组成三角形。
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包装盒的面,一些积木的面等都是三角形。
(2)画三角形:(步骤)①先画一条线段。
②再以第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为端点画第二条线段。
③最后连接另两个端点,围成封闭图形。
(3)三角形的特点: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4)三角形的定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5)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①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就是三角形的角,每个角的顶点就是三角形的顶点。
②三角形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要点提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易错点:过同一条直线上的3个点不能画出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的3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要点提示:如果有三条线段,而没有说是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不是三角形。
(6)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①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7)三角形高的画法:通常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指定的底边重合。
②沿底边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该底边相对的顶点重合。
③再从该顶点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底边画一条虚线段,这条虚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④最后标上直角符号。
(8)解决问题:①运用类推法解决数三角形的问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若干条线段,将三角形分成了若干个小三角形,所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与对边上的线段的条数相等。
如果对边被分成n段,则三角形有【n+(n-1)+(n-2)+…+1】个。
②运用分析法解决求用时最短的路线问题:要想使每次走的路线最短,就应从每个顶点向与对面路垂直的方向走,即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最短。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在拼成的三角形中,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部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容包括三角形的认识、分类和画法,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画法,梯形的认识和画法。
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学会分类和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和画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学会分类和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分类和画法。
2.教学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空间想象和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对它们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总结分类和画法。
3.讲解: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4.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概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是面向四年级学生设计的一种教学材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电子课本涵盖了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内容,包括整数、分数、几何图形等。
第一章:整数整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整数的概念、数轴以及整数的加减运算。
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含义,并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和比较整数。
此外,还介绍了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规则,并通过实际问题应用整数运算。
第二章:分数分数是数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分数的概念、分数与有限小数、相等分数等内容。
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以及分数与有限小数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介绍了分数的比较和运算规则,并通过实际问题应用分数。
第三章:面积与体积面积和体积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通过具体图形的展示和计算公式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计算不同形状的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此外,还介绍了面积和体积的应用,如画地板、购买商品等。
第四章:倍数和约数倍数和约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本章主要介绍了倍数和约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和约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帮助学生掌握判断倍数和约数以及计算倍数和约数的方法。
此外,还介绍了倍数和约数的应用,如寻找公共约数、寻找最大公因数等。
第五章:二次方程二次方程是代数中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的方式、判别式以及应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解题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此外,还介绍了二次方程的应用,如求最大值、最小值等。
第六章: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数学中的基本规则,本章主要介绍了多项式运算和运算顺序。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运算法则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多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和运算顺序的原则。
此外,还介绍了多项式运算的应用,如简化公式、化简计算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六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六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乘法分配律,掌握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相信大家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乘法的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学习乘法分配律。
一、基础知识回顾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学习过的一些知识点:1. 乘法的基本概念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简便运算方式,是指把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积的运算,乘法可以简便地表示为 $a \\times b$,其中a和b称为乘数,乘积记作ab。
2. 乘法的性质乘法具有以下性质:•交换律:$a \\times b = b \\times a$•结合律:$(a \\times b) \\times c = a \\times (b \\times c)$•分配律:$a \\times (b + c) = a \\times b + a \\times c$我们已经学过了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重点学习分配律。
二、乘法分配律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的一种运算法则,对于任意三个数a、b、c,有以下乘法分配律:$$a \\times (b + c) = a \\times b + a \\times c$$其中,b和c称为加数,$a \\times (b + c)$ 称为乘积,$a \\timesb$ 和 $a \\times c$ 称为部分积。
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例1:计算 $36 \\times 23$。
由于这个乘积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将23拆分成20+3,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begin{aligned} 36 \\times 23 & = 36 \\times (20 + 3) \\\\ & = 36 \\times 20 + 36 \\times 3 \\\\ & = 720 + 108 \\\\ & = 828\\end{aligned}$$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将复杂的乘法计算变得简单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初步认识分数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初步认识分数一、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是初步认识分数。
这一单元中,通过小学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概念和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是数的表达方式之一。
2.能够根据带有实际含义的情境,理解分数的大小比较。
3.初步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给学生举例让他们认识分数。
老师可以将一块巧克力给学生,并问学生这块巧克力的一半是多少,三分之一是多少。
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
2. 分析概念在学生了解了分数的概念后,让他们通过类比将石头分成若干段的情境、工厂将一些原材料分成几个部分的情境,来理解分数的概念。
3. 比较大小当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后,让他们通过比较大小区分分数大小。
老师可以通过让同学比较两个分数,或者通过一些支持性游戏等方式来让他们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4. 读法和写法在让学生尝试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后,让他们对分数进行读写,这也是本课内容的关键一环。
老师可以通过把分数写在黑板上,由学生进行读写来练习分数的读写。
5. 组合分数本课的最后一部分,让学生练习组合分数。
让他们利用场景中的实际情境,通过练习把分数进行组合。
四、家庭作业1.利用课堂所学的内容,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比如将家里的一些物品按照分数进行整理等等。
2.给孩子做一个分数练习题,让孩子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生动的情境模拟,让学生逐步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方法。
将分数一步步引到实际生活中来理解,层层递进,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旁门左道,使学生在欣赏实际项目中逐渐形成联想,利用不同的情境进行练习,最终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方法,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多位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多位数-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多位数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读写多位数。
2. 培养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读写多位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进行多位数改写和近似数求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数位顺序表进行多位数大小比较和求取最大数、最小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多位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2. 数位顺序表的应用,包括多位数改写、近似数求取、大小比较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表的应用。
难点:多位数的读写方法,数位顺序表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学习多位数做好准备。
2. 讲解新课(1)多位数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多位数的概念,明确多位数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字组成的数。
(2)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多位数的读写规律,总结多位数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3)数位顺序表的应用讲解数位顺序表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数位顺序表在多位数读写、改写、近似数求取、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应用。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多位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的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总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多位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多位数的认识和读写方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后练习和测试,评价学生对数位顺序表应用的熟练程度。
3.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提问等,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多位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线段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特点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他们在学习平面图形和线段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对于射线、直线和角的抽象概念,还需要通过实例和生活情境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能够通过实例辨别射线、直线和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能够通过实例辨别射线、直线和角。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特征,能够运用射线、直线和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新课讲解:讲解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射线、直线和角的特点。
3.实践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辨别生活中的射线、直线和角,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射线、直线和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角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角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理解角的概念。
2.能够正确的表示角度大小,并会使用度的计量单位表示角度。
3.能够正确使用直角、钝角和锐角等几何术语描述角的性质及其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和度的计量单位的使用。
2.教学难点:角的特性和几何术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角的概念1.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端点所组成的图形部分。
2.角的符号表示:例如∠ABC,字母最后一个为角的顶点。
3.角的度量单位:角度可以使用度作为单位进行度量,并使用度的符号°表示。
2. 角的分类1.直角:角度大小为90度的角被称为直角。
2.钝角:角度大小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被称为钝角。
3.锐角:角度大小小于90度的角被称为锐角。
3. 角的性质1.相邻角:共享一条边的两个角被称为相邻角。
2.对顶角:两个角共享一个顶点,并且处于一条直线的对侧,被称为对顶角。
3.余角:两个角之和是90度,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可使用余角关系式计算余角。
4.全角:四个角之和为360度。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展示各种类型的角来引导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和角度的测量方法。
2.实践法:学生通过绘制各种类型的角,来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
3.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角,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分类和特性。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讲解角的概念,使用不同形状的图案来示意角。
2.引导学生体验角的概念,自己使用尺子或其他工具测量角度大小。
第二步:讲解角的符号表示1.手写黑板教学板书,教学全称、符号和角顶点的表示方法。
2.告诉学生角符号的应用方法和角顶点字母的方法。
第三步:角的分类1.点名学生回答三种角的分类,让学生通过样例信息来感知三种角的分类。
2.让学生与小伙伴交流,强化他们对不同分类角的认识。
第四步:角的性质1.老师展示不同性质的角,并解释不同几何术语的含义。
2.学生通过观察这些角,并用他们自己的话解释不同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一、对称、平移和旋转
1、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对称轴要画成点划线。
2、平移是指平面内图形沿某个方向作的直线运动。
平移要注意方向、距离。
4、旋转是指图形绕一个点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
旋转要注意中心点、方向、角度。
二、认数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读数写数的方法:借助数位顺序表或划分级线;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先读写亿级,再读写万级,最后读写个级;亿万级读写方法与个级相同。
读数时:读完亿级加“亿”字,读完万级加“万”字;各级末尾0不读;开头中间0必读,连续多0读一零。
写数时:数位无数0占位,保证下级有四位。
数的改写方法: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去掉万位或亿位后面的0,再加上“万”字或“亿”字,用“=”连接;把带“万”或“亿”字的数改写成大数的形式,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四个0或八个0,去掉“万”或“亿”字即可。
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叫准确数;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叫近似数。
省略部分最高位如果是0、1、2、3、4,去掉后不向前一位进一,这叫“四舍”;省略部分最高位如果是5、6、7、8、9,去掉后要向前一位进一,这叫“五入”。
以“万”(或“亿”)作单位写近似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省略,根据省略部分的最高位确定向前面保留部分进一还是不进,最后在后面加“万”(或“亿”)。
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近似数:保留最高位,最高位后面的省略,根据省略部分的最高位确定向前面保留部分进一还是不进,最后根据省略部分有几位就在后面加几个0.
三、乘法
1、三位数乘两位数,所得的积不是四位数就是五位数。
2、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先把两个乘数前面不是零的部分相乘,再看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加几个零。
3、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除以几(0除外),积就除以几;一个乘数“×a”,另一个乘数“×b”,积就“×a×b”。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以多少,商反而会除以多少;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多少,商反而会乘以多少。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以多少,商也乘以多少;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多少,商也除以多少。
四、用计算器计算
计算器的最基本的功能是进行复杂计算,但是能口算、要求估算、简便计算的式题无需用计算器计算。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已知两数之和与之差,求两数各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叫和差问题。
解答方法:(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补差法:(和+差)÷2=较大数;去差法:(和-差)÷2=较小数。
六、运算律
1、加法中的: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交换律特点是:加数位置改变,其它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加法结合律特点是:运算顺序改变,其它不变。
2、乘法中的: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a ×b=b×a。
乘法交换律特点是:乘数位置改变,其它不变。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乘法结合律特点是:运算顺序改变,其它不变。
3、几个数的和乘另一个,等于用几个数分别乘另一个数,再把积相加。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c+b×c
几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等于用几个数分别乘另一个数,再把积相减。
这也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a-b)×c=a×c-b×c
几个数分别乘另一个数,再把积相加,等于用几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
几个数分别乘另一个数,再把积相减,等于用几个数的差乘另一个数。
适用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是:有乘法与加法或有乘法与减法。
4、减法性质:
①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那几个数的和。
a-b-c=a-(b+c)
②减去几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那几个数。
a-(b+c)=a-b-c
5、除法性质:
①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除以那几个数的积。
a÷b÷c=a÷(b×c)
②除以几个数的积,等于连续除以那几个数。
a÷(b×c)=a÷b÷c
6、行程问题
(1)方向相反: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
(2)同向问题:速度差×行走时间=路程差,路程差÷速度差=行走时间
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每个三角形都各有三组对应的高、底。
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画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高必须与底垂直。
3、三角形的特征: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4、(1)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大于第三个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第三个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小于第三个角)。
(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任意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其中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腰,另一条边叫底。
两腰的夹角叫顶角;腰底的夹角叫底角。
(等腰三角形特征: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一条,在底边的高上。
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相等,两底角相等都是45°,顶角是90°。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特征:三边都相等;三个角都相等,都是60°;等边三角形也是锐角三角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三条,在每条边的高上。
)
5、多边形的内角和=180°×(多边形边数-2)
6、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180°×(边数-2)÷边数
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内角和是360°、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应的底、高,每组有两条底、无数条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个顶点向对边可以作两条不同的高。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梯形
1、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对边中一条叫上底,另一条叫下底;不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腰。
上下底之间的垂直线段叫梯形的高。
梯形的高只有一组,有无数条。
梯形特征: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长度不相等。
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腰与上底的夹角相等,腰与下底的夹角也相等;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有直角的梯形叫直角梯形,直角梯形有且只有两个直角。
直角梯形中直角上的腰也是梯形的高。
4、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八、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从左往右数;横排叫行,从前往后数。
我们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数对的写法:数对中有两个数,第一个表示列数,第二个表示行数,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