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https://img.taocdn.com/s3/m/608835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e.png)
高三语文模拟考卷五套(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1. 单选题(10题,每题2分)2. 多选题(5题,每题2分)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词语填空(5题,每题2分)2. 名句默写(5题,每题2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1. 古诗鉴赏(5分)2. 文言文阅读(10分)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1. 文本阅读(10分)2. 阅读理解(10分)五、作文(共25分)1. 命题作文(25分)六、文言文翻译(共10分)1. 翻译句子(5题,每题2分)七、语法填空(共10分)1. 语法填空题(5题,每题2分)八、文学常识(共10分)1. 单选题(5题,每题2分)2. 多选题(5题,每题2分)九、名著阅读(共15分)1. 名著知识问答(5题,每题3分)十、句子仿写(共10分)1. 仿写句子(5题,每题2分)十一、语段综合(共10分)1. 语段分析(5题,每题2分)十二、诗歌鉴赏(共10分)1. 鉴赏诗歌(5题,每题2分)十三、文学评论(共10分)1. 评论写作(1题,10分)十四、创意写作(共10分)1. 创意作文(1题,10分)十五、综合应用(共15分)1. 应用文写作(1题,5分)2. 综合实践题(1题,10分)一、选择题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二、填空题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三、古诗文阅读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四、现代文阅读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五、作文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六、文言文翻译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七、语法填空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八、文学常识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九、名著阅读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十、句子仿写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十一、语段综合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十二、诗歌鉴赏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十三、文学评论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十四、创意写作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十五、综合应用答案(此处省略具体答案)1. 文学常识:考查学生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实等基本知识的掌握。
2025届高三语文11月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语文11月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d8e491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9.png)
2025届高三语文11月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一精灵是否存在,至今仍神龙不见首尾,故大可认定其为虚构之物。
其起源于原始先民们对神秘自然力量的畏惧乃至思考,又在后人推波助澜的演绎中获得了丰富。
然遍察有关龙的资料,种种造龙术皆有牵强附会之嫌。
道教称龙为蛇修炼演化之物。
佛教尚未东传之时,由于汉文化的融入,教义中方有了龙的雏形,可以说其中为佛护法的八部天龙仍为汉化物。
儒学讲究格物致知,不语怪、力、乱、神,然而在明确龙一物能够附载众多的儒学思想,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调整人的道德水准的作用时,也是默认具有孝悌仁爱的龙王存在的。
在宗教产生之前,原始先民们的造龙术采用的是组合法,杂糅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等常见事物的部分体貌特征合而为龙,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尽力美化,使其向更加威猛、神异的方向丰富发展。
但是,各种造龙术仍然没有揭示一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要造龙?我考证原因,当与闪电有关。
夏季的电闪雷鸣之际,黑云中的闪电给予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个长长的怪物形象。
它会以不同的姿态、在不同的方位出现,然总不改其修长的形状,叱咤的情态,接着便有狂风暴雨形成。
古人惊恐之余,缘何不会产生幻想?那黑云之后,定然有着一条长身子的怪物在行云播雨。
这大约即是龙产生的真正原因。
此观点之知识产权应为我所拥有,如若前人早有如是论述,也是我孤陋寡闻,书仍未读尽之故。
然知识产权又有抢注一说,特于此先行抢注了。
中国文化书库中,关于龙的故事不胜枚举。
2025届河南省青桐鸣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河南省青桐鸣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78c36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5.png)
2025届河南省青桐鸣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模拟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城市走红出圈主要体现在文旅融合的魅力上,但迎接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网红城市”往往对应的是消费者的“打卡”,这是典型的符号消费。
但对于城市来说,以高质量的产业和服务,吸引消费者沉浸式体验,远比拍摄几张美照、几段点赞量高的短视频,更能让人产生长久的城市认同。
也就是说,在城市形象建设中需要科学处理“虚实”业态的关系,将虚拟空间造景和实体空间造境有机结合,合理配比“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产业和商业服务,并将不同业态都纳入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框架,始终将城市的文化品格作为价值追寻,这样才能真正让人“近悦远来”,流连忘返。
把宜居宜业宜游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城市发展的持续追求,这是“网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
为此,一方面,要推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持续涌现,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在空间布局上,要持续深化文旅多空间功能协同,将文旅融合的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设施配套、产业转型中,保障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还要确保城市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顺畅、便捷、安全、舒适的公共服务和旅居体验。
另一方面“网红城市”拥有的不仅仅是特色符号,还有文化元素与城市底蕴。
如果一个城市的灵魂,即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网红城市”热度必将难以维持。
为此,应持续深化“以文化人”来提升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打造具有独特魅力与活力的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的现代文明、厚重底蕴和鲜活亲和力,赢得新消费群体的持续青睐。
以人为本是各项城市建设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只有在城市形象打造中充分考虑民生,才能真正让城市形象的“面子”找到与之相配的“里子”,才能让“流量”变“留量”。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8e3f5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b.png)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024年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青睐草长莺飞熨帖委曲求全 B. 帐篷坐收渔利博弈融会贯通 C. 汲取针砭时弊辐射优柔寡断 D. 恣睢改头换面蝉联振聋发聩答案:C解析:A项中“熨帖”的“帖”应写作“贴”,B项中“帐篷”的“帐”应写作“账”,D项中“恣睢”的“睢”应写作“睢”。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获取、分析、挖掘、利用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数据泄露、数据侵权、数据安全等问题。
B. 尽管很多网友对节目第二季的整体评价出现了下滑,认为没有第一季好看,但我觉得这一季的《中国好声音》还是值得一瞧的。
C. 在近期开展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中,有多个作品入选,其中以中青年曲艺演员的表演为主,也兼顾了老年观众的欣赏需求。
D.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表现厨艺师父在制作美食过程中对食材的敬畏及对食物的尊重,传递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及道德观,从而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
答案: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获取、利用、分析、挖掘”。
B项前后矛盾,“整体评价下滑”与“值得一瞧”自相矛盾。
C项成分残缺,应在“其中”后面加上“表演”。
3、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自由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犹如空气,犹如阳光。
B. 暮色四合,远方的山影依稀可辨。
而近处的房屋,已经灯火阑珊。
C. 无论是临水的轩榭,还是跨水的回廊,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D. “纳米”、“信息化”、“全球化”一时间风起云涌,令人有如醉如痴的感觉。
答案:A解析:A项将“自由”比喻为“空气”和“阳光”,B项中的“灯火阑珊”不是比喻;C项中的“体现了……深刻理解”没有运用比喻;D 项中的“风起云涌”和“如醉如痴”没有运用比喻。
二、阅读理解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夫怨不在大,可恶不在大也。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bf6b7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e.png)
江西省上饶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
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
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直接强调作品要具备教化功能;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进而通过作品来影响读者。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
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
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
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
”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文以载道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
比如王弼在《周易》中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即强调审美主体需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对于意象表达又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言与意象环环相扣的作用下,更好地反映主体的情感意愿。
严羽认为:“诗有别趣……诗者,吟咏情性也。
”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传统文论是深深扎根我们这片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束束“花朵”。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eeca0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8.png)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变得多样化。
然而,信息的海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
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中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有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B. 信息过载只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C. 信息过载的问题可以通过减少信息来源来解决。
D. 信息过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值得关注。
答案:A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信息过载带来的影响的一项是(3分)A. 工作效率下降B. 心理健康受损C. 信息获取变得困难D. 个体决策能力增强答案:D3. 作者认为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3分)答案:作者认为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关键是保持清晰的思维和有效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乡的云》故乡的云,是游子心中最温柔的牵挂。
无论走到哪里,抬头望见那片云,总能勾起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云,承载着儿时的记忆,飘荡着青春的梦想,是故乡最忠实的守望者。
4. 文章中“故乡的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答案:故乡的云象征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和青春的梦想,是故乡的守望者。
5.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6. 文章中“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文章中“云”的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和增强情感表达的作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整套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整套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240b9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cc.png)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翘首以盼惊心动魄草长莺飞B. 豁然开朗息息相关震耳欲聋C. 毛遂自荐悬梁刺股声东击西D. 气壮山河赏心悦目拔苗助长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所以这次活动不得不推迟。
B.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给全体教师提供一次培训的机会。
C. 他的成绩虽然一直名列前茅,但并不骄傲自满。
D. 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所以请大家放心。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他在比赛中一马当先,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 她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C.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 这个计划已经上报给了领导,等待他们的审批。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公园位于市中心,环境优美,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B. “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吧!”小王兴奋地说。
C. “你听说了吗?明天学校要举行运动会。
”老师问道。
D. 他正在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文明。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
B. 老师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D. 他看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走进历史历史是一座巍峨的长城,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历史是一片浩瀚的星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走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历史的长城,由无数英雄豪杰的奋斗组成。
他们或戎马倥偬,或文治武功,或坚守信念,或勇于创新,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唐太宗贞观之治,使得唐朝成为世界强国;成吉思汗征服四方,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通用3篇)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a66f4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7.png)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通用3篇)1.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第1篇(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祖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
高祖朓,朓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
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
敬生弘殷,是为宣祖。
周显德中,宣祖贵,赠敬左骁骑卫上将军。
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
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
汉乾祐中,讨王景于凤翔,会蜀兵来援,战于陈仓。
始合,矢集左目,气弥盛,奋击大败之,以功迁护圣都指挥使。
周广顺末,改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
从征淮南,前军却,吴人来乘,宣祖邀击,败之。
显德三年,督军平扬州,与世宗会寿春。
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
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
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学骑射,辄出人上。
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
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
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
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
世宗即位,复典禁兵。
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
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
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
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
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
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
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
"太祖笑而许之。
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传呼开门,太祖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1ea3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f.png)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高考模拟试题语文及参考答案.doc
![高考模拟试题语文及参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2b5957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1.png)
高考模拟试题语文及参考答案高考模拟试题语文第一部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浸渍(jn)沼泽(zhǎo)角斗士(ju)悄然而至(qiǎo)B.创伤(chuā夹缝(jiā)应届生(yīng)不屑一顾(xu)ng)C.莅临(l)解剖(pōu)软着陆(zhu)叱咤风云(ch)D.憎恶(zng)虐杀(n)租赁权(ln)咄咄逼人(duō)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劲敌/干劲弄堂/戏弄结实/结结巴巴B.拘泥/忸怩处分/处决绯红/妄自菲薄C.辟谣/复辟屏息/摒除相称/称心如意D.酝酿/踉跄横肉/横财契约/锲而不舍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悍绿茵场委屈求全睡眼惺忪B.冷寞元宵节阴谋诡计终生难忘C.长篙度假村涕泗交流陨身不恤D.寥落水龙头呕心沥血共商国是4.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A.苍桑文采不假思索不径而走B.恶梦踌躇婆娑起舞桀骜不驯C.干练编缉一愁莫展文采蜚然D.翌年嘻戏毛骨悚然珊珊来迟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昨日发布了《2014年双11中国网购安全专题报告》,报告显示,“双十一”后各类网络诈骗或将集中暴发。
B.美国白宫5月22日发表声明称,当天发生在新疆的暴力袭击是针对无辜平民卑劣耸人听闻的暴力袭击事件,美国坚决反对。
C.今天召开的“禁燃”指挥部第一次联席会议决定,即日起,长春市将集中开展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专项整治行动。
D.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黑人奴隶解放纪念日假期前夕,圣保罗节假日交通管治取得显著成效,傍晚时分的拥堵情况开始减轻,交通拥堵地段有所减少。
B.来自世界各地39个国家的75名风华正茂的选手用他们娴熟的汉语,展示出了这门古老语言的永恒魅力。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卷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卷](https://img.taocdn.com/s3/m/16f6ff2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9.png)
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卷一、题目: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读来让人叹为观止,不忍释卷。
B. 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安之若素。
C.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D. 他的演讲侃侃而谈,却离题万里,让人不知所云。
(答案)A解析:A项“叹为观止”用于赞美事物精彩绝伦,此处形容小说情节吸引人,使用正确;B 项“安之若素”指对不正常现象或情况习以为常,此处与语境不符;C项“乐不思蜀”指乐而忘返,此处用于形容城市夜景虽美但不至于让人不想回家,使用不当;D项“侃侃而谈”形容理直气壮地谈论,但后文指出其离题,前后矛盾。
二、题目: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体育也很棒,真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C. 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是否努力。
D. 昨晚,我亲眼目睹了这起事故的发生和经过。
(答案)C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去掉“通过”或“使”;B项“学习好”与“体育也很棒”之间并非转折关系,应去掉“不仅……而且……”;D项“目睹”与“经过”搭配不当,应去掉“和经过”。
三、题目:下列对古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指的是床铺。
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是傍晚的景色。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C解析:A项“床”在此处应理解为井台;B项描绘的是白天的景色;D项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四、题目: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呕心沥血 震耳欲聋 舶来品 粗制烂造B. 迫不及待 脍炙人口 鸿篇巨制 融会贯通C. 举一反三 悬梁刺骨 墨守成规 金榜提名D. 一筹莫展 厉行节约 再接再厉 脍灸人口(答案)B解析:A项“粗制烂造”应为“粗制滥造”;C项“悬梁刺骨”应为“悬梁刺股”,“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D项“脍灸人口”应为“脍炙人口”。
(完整版)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
![(完整版)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66545b0a77232f60ddcca19c.png)
华信附中高三试题模拟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假如人类是“六指”杨孝文进化生物学家至今也不十分清楚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四足动物)为何每只手长有5根手指。
如果我们拥有6根手指,那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怎样?或者说,额外的一根手指对我们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额外的一根手指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完成一些任务,如演奏更复杂的乐器,提升打字速度,抓握物体时也更为牢固。
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克里夫?塔宾是专门研究脊椎动物肢体发育的,他表示:“更宽大的手能够让人成为更出色的篮球选手。
不过,手的灵巧性基本上由拇指和食指决定,额外多出或者少一根手指并不会对手的灵巧性产生太大影响。
”多出一根手指的最大影响应该是在数学方面。
如果人类的每只手拥有6根手指,现在的计数系统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我们之所以采用10进制,人类学家认为这与我们拥有10根手指有关。
阿拉伯数字的英文“digit”同时也有手指的意思。
如果人类拥有12根手指,那么12进制将是最自然的一种选择,10进制则完全无法想象。
人类在数学、语言或者音乐方面的很多成就,都是在人类文明采用一种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之后实现快速进步的。
美国人类认知研究专家马克?查齐兹举例指出:“我们的阅读能力取决于字母的形状。
字母的形状逐渐演化成看起来最自然的一种形态,能够强化我们的视觉——物体——识别系统,提升我们的阅读能力;我们处理语音的能力源自于语音进化成一种非常自然的形态,即听起来像我们所在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声音。
”同样,12根手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数学能力。
毕竟12要比10更为复杂。
我们的大脑选择何种计数系统将对我们的数学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额外的手指被视为一种出生缺陷,名为“多指畸形”,这是一种遗传错误。
自然选择并没有“惠及”额外的手指,使其永久存在,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额外的手指并没有赋予人类任何进化优势。
如果人类一定要拥有第6根手指,这根手指一定从腕部长出,作为额外的一个拇指。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8d5260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0d.png)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1. 请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5分)2. 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5分)3. 论述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分)(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4. 根据文本,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3分)5. 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论证过程。
(3分)6. 评价作者的观点,并给出你的理由。
(3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7. 概括文中的主要信息。
(4分)8. 分析文中数据图表所反映的问题。
(4分)9. 提出针对文中问题的建议或措施。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2. 分析文中人物的动机和行为。
(5分)13. 评价文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14. 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4分)15. 比较这首诗与另一首诗歌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异同。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成语使用(本题共3小题,9分)17. 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
(3分)18. 判断下列句子中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3分)19. 将下列句子中的成语替换为意思相近的词语或短语。
(3分)(二)语病修改(本题共2小题,6分)20.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进行修改。
(3分)21. 根据语境,修改下列句子,使其更加准确和流畅。
(3分)(三)语言表达(本题共1小题,5分)22. 以“青春”为主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描述性文字。
(5分)四、写作(共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高三模拟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三模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67d19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7.png)
语文高三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怏怏不乐B. 揠苗助长C. 委曲求全D. 罄竹难书答案:D2. 以下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不慌不忙,真是胸有成竹。
B. 他做事总是不慌不忙,真是胸有成竹。
C. 他做事总是不慌不忙,真是胸有成竹。
D. 他做事总是不慌不忙,真是胸有成竹。
答案:A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他虽然学习好,但是品德高尚。
D. 他学习好,品德高尚。
答案:D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小鸟一样飞快地跑向了终点。
B. 他跑得像一只小鸟一样快。
C.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D. 他像风一样跑得快。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B.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C.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D. 他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答案:A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B.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C.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D.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答案:A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C.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D.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答案:A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嗓门大得像喇叭。
B. 他的嗓门大得像喇叭。
C. 他的嗓门大得像喇叭。
D. 他的嗓门大得像喇叭。
答案:A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d883a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6b.png)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知免夫:免,指免除罪责。
B. 吾尝终日而思矣:终日,指整天。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指忍心。
D. 彼其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患,指疾病。
答案:D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B. 他虽然年过七旬,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C. 这篇文章的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D. 由于他刻苦学习,因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君子不器。
B. 学而不思则罔。
C.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答案:A4. 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属于抒情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A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B.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答案: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2.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范仲淹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__________》。
答案:水调歌头4.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的一首__________。
答案:散曲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__________》。
答案:使至塞上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
答案:《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发生在大观园中,林黛玉因感伤自己身世凄凉,又见园中花落,心生悲凉,于是在园中葬花,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9e8ac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e1.png)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根据上文,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4分)4. 请结合全文,分析孔子关于“学习”和“交友”的观点。
(6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智能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然而,这些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隐私泄露、网络安全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
5. 本文主要讨论了哪些问题?(6分)6. 作者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7. 请分析文中提到的“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问题。
(8分)8.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平衡信息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10分)三、作文(共50分)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0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越来越多元化。
有人认为,成功就是拥有财富和地位;也有人认为,成功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请以“我眼中的成功”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成功”的理解。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 (1)习:复习、温习。
(2)朋:朋友。
2. (1)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2)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3. 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包括:好学、宽容、不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
4. 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关于“交友”的观点是强调朋友的重要性,认为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令人高兴的。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072d5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3.png)
张家口市2024年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接发新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索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表情包正在毁掉我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毁掉我们的语言吗?这个设问已不新鲜,最近又频现于网络。
“斗图”和连串的表情让许多人感到压力,许多网友“哭诉”,在虚拟环境中,表情包泛滥和误用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尴尬,一家英国公司甚至已经开始招募表情包翻译员。
这不禁让许多人思考,表情包的使用是否损害了我们的语言能力乃至我们的语言。
②但另一方面的事实也不能忽视。
2016年,有媒体组织的“24小时无表情包生活挑战赛”有5307人参加,超过30%的人失败——无法忍受一天不用表情符号,另有三分之一的挑战者虽然成功,但表示倍感煎熬,“尴尬”是他们提及最多的感受。
③表情包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感到难以离弃的东西是否接近,甚至已经成为语言的一部分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201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收藏完全用表情包转写的《白鲸记》。
同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辩论间隙表示,“如果全世界还有一样东西我们还能统一意见,那就是表情包了”。
④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
作为语言的一种可视化形式,其本质和文字相差不多。
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表情包在以文本交流为主的虚拟空间中提高了用户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试想,我们多少次用表情符号表达文字无法传递的实时心情?又有多少句末的“呢”“耶”被相应的表情符号取代?一个缺少铺陈的祈使句丢过来,究竟是命令还是建议,恐怕得看后面是不是跟着个笑脸。
⑤表情包引起的焦虑本质上是表达方式对应语言生活圈层错位导致的。
表情包出现在严肃、正式的交际场合,显得不合时宜,出现在讲求效率的对话中则浪费时间和空间。
滥用的表情包就像滥用的成语一样,不能起到调节情绪、提高效率的作用,反而带给人们不少烦恼。
表情包带来的交际便利是工具性的,而引发的焦虑是文化性的,但这两者摩擦引起烦恼,与毁掉语言、降低表达能力着实不在一个层面。
⑥其实,“正在毁灭语言”的东西已经不少了,从寻呼机、手机到互联网,再到流行语、字母词,还有时不时跑出来的英语乃至各种外语。
著名语言学家刘海涛曾表示,语言本质上是人驱的自组织系统,即语言是活的,是语言社团自发形成和认同的,而不完全是规定的。
语言和语言社团的动态性使各种进入其中的异质符号可以有机融入语言生活之中,而这个过程充满了符号形式之间、使用者之间的竞争。
正如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外来词、字母词,假以时日,很多表情符号会保留和稳定下来,成为和它们一样不再引人注目的语言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对表情包放松警惕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针对斗图现象以及表情包的滥用与误用提出担心,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语言能力。
B.在作者看来,让三分之二的语言社团成员难以离弃的表情包已经确定成为人们语言使用的一部分。
C.表情包,作为自然语言的拐棍,能够在任何以文本交流为主的空间里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D.在作者看来,寻呼机、手机以及互联网等都是毁灭语言的东西,人们在使用时应该慎重选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该文采用纵向式论证,先指出人们怀疑表情包危害的现象,再分析表情包的实质,最后指出应有的态度。
B.第②段运用举例论证,2016年有关媒体所做的活动及结果表明,有不少人对表情符号有较强的依赖性。
C.第③段又列举了两个美国的具体例子,从正面进一步强调,表情包不仅可以表情达意,还能促使政见统一。
D.最后一段引用语言学家刘海涛的话证明语言是活的,其言外之意,表情符号也会成为一种语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形式,表情包是虚拟语言生活自组织的产物。
B.作为工具性的表情包给交际带来便利,但滥用误用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C.表情包一旦被稳固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外来词或字母词而不再引人注目。
D.从表情包的使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没必要过于担心其对语言的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城市虽然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但也带来了垃圾围城、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调查显示,我国2010年的垃圾总量已经达到了三亿吨。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也越发困难,并且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大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都面临着困境。
要想有效改变当前这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情况,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垃圾收集方式和体系,对目前所使用的城市生活垃圾体系进行分析,对整个城市垃圾处理体系进行优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所面临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还在使用混合收集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城市居民区都有专门设立的垃圾存放点和垃圾回收箱,居民会将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放到指定位置,由专业的环卫人员以及垃圾运输车将存放的生活垃圾运输到垃圾中转站,再由专业人员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
当前使用的这种混合收集生活垃圾的方法虽然具有方便快捷、好实施、收集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着后续垃圾处理难的问题,这就间接提高了垃圾处理所消耗的费用,也不能达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
(摘编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实践困境及制度改革》)材料二:下图为“阻碍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表。
[摘编自《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材料三:东京的垃圾分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当初垃圾只分为可燃垃圾和金属、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后来分类越来越细,如一个烟盒必须分成塑料膜、锡纸和硬纸盒;塑料水瓶分成瓶盖、瓶体、包装膜。
日本能实现如此烦琐的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
日本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其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称世界之最。
市民一旦被举报违法,就将受到严厉制藏。
如在马路边乱扔垃圾被“抓现行”会被处以1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6500元左右)的罚款。
日本对于垃圾分类有着世界上几乎最严苛的处罚,我国未必都可以适用。
2018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2020年底前,全国城市及建制镇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这就是为了垃圾分类,让分好类的垃圾收费相对下降,没有分好类的垃圾收费提高。
但是我国垃圾分类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颁布一两部法律、几个规章,很难真正全面地解决问题。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垃圾回收可能只是意味着分类。
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需要构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既包括对垃圾的前端分类,又包括后端的回收利用、降解使用和掩埋处理。
然而我国对于前端分类,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动力,所以仅仅靠行政强制是不够的。
地方政府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确保分类之后的垃圾均有相应设施处置,最好的方式就是交给一家大型综合性服务公司,把垃圾清运和回收利用这两个功能合二为一,而政府购买服务即可。
(摘编自孙秋霞《垃圾分类回收美国凭什么做得好》)4.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面临的生活垃圾困境的一项是(3分)A.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增长速度过快,“垃圾山”现象严重。
B.垃圾围城、交通拥挤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困难的原因之一。
C.城市生活垃圾增多,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D.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还在使用混合收集的方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混合收集生活垃圾的方法具有方便快捷、好实施、收集成本较低等优点,但也存在后续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B.从材料二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都把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归咎于外在因素。
C.超过两成的人认为身边很少有人对垃圾进行分类,超过一成的人嫌垃圾分类麻烦,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至关重要。
D.日本人在烦琐的垃圾分类面前能够从容面对,究其原因,是严格的法律规定保证了市民从不触犯法律。
6.你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有何建议?请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星月菩提周海亮第二次与他见面,他送她一串星月菩提。
是他亲自打磨的,用了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打磨出一串菩提,却在第二次见面就送给了她,爱情来得突然并且果断。
他说,佛教徒需要历练,爱情也是。
他不信佛,可是他信缘份,信爱情,信地久天长。
星月菩提从此成为她的随身之物。
戴上脖子,或缠上手腕,她显出一种与别的女孩不同的秀美与安静。
时间久了,菩提珠开始变色、包浆和挂瓷,碰撞之时,清脆有声。
她迷恋那种声音。
相恋一年后,他回老家过春节。
之前因一点小事,两个人闹了别扭,临行前,她没有去送他。
她很快后悔了。
后悔了,却使着性子,既没有给他打电话,也没有给他发短信。
整个春节她过得惴惴不安,心里总感觉有什么堵着,有时候,正盘着菩提,虎口会突然蹦跳起来,越来越快,不得控制。
然后,她突然接到他的短信。
他在短信里说:我不能再回去了。
分手吧!她被这句话击倒,病床上躺了整整半个月。
半个月以后,她感觉到事情的蹊跷。
她给他发短信,问:为什么?他答:我去了远方。
她问:哪里?他不答。
再问:哪里?仍不答。
他的态度又让她病了一场,这次,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以后,她鼓足勇气拨他的电话,他却不接。
几分钟以后,再拨,仍不接。
两小时以后,还拨,还不接。
第二天,继续拨,继续不接。
之后的半年,她不停地拨他的电话,然那边的他,从未接起。
只是,她给他发短信,他偶尔会回。
只有一句话:对不起,我不再回去了。
她哭。
夜里,冲着墙,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串星月菩提。
菩提珠颜色更深,更统一,每一颗珠子全都明亮似玉。
他曾告诉她,星月菩提需要日久天长才能有玉般的感觉,而她,不过用了两年时间。
两年时间,她似乎走完一生。
她还年轻,可是她竟有了老人的模样和心境。
她的人生开始加速,不见他的日子里,度日如年。
有两个菩提珠开始开片,裂纹完美,温润逼人——那是别人需要一辈子甚至几辈子才能做到的事情。
有人劝她去找他。
他们说,就算找不到他,也能找到他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