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课教案 第一讲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教案名称: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意义;2. 使学生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意义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爱国情怀;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
五、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意义a. 爱国主义的定义b. 爱国主义的意义c.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2.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a. 民族精神的内涵b. 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c. 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第二课时:3. 典型人物和事例分析a. 岳飞、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b. 现实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4. 学生分组讨论a. 引导学生分享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认识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5. 总结与展望a.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b. 强调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七、教学资源:1. PPT:呈现教学内容和图片;2. 案例资料:提供典型人物和事例的相关资料;八、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讲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意义;2. 讲解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3. 分析典型人物和事例;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2. 讲解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3. 分析现实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6.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举例生动形象;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课堂互动;3.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思修 第一章(一)
本节课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章的部分内容。主要讲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思想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问题,以及科学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正确看待和处理人生的根本问题。
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视频:广告《梦骑士》
结合视频和自身体验,请思考这两个问题:
1.人为什么活着
2.怎样才能不虚度大学三年或者一生
学习或生活中大多数人所面临的压力与疲意,其实都要来源于选无可选或生无可恋或不得不做,正常逻辑应是先选而后择。努力,就是要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让在有需要的时候有更多选择,要不想虚度大学三年或虚度一生,作为时代青年的我们就必须要学会主动出击,做个主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1)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
(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社会关系出发去把握变化着的人的本质,关注的是现实和具体的人。
(二)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视频: 奇迹男孩
结合案例和自身体验,请思考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吗?为什么?
案例:《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出海遭遇灾难,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
有人认为,鲁滨逊在孤岛上脱离社会也能生活下来,因为社会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鲁滨逊在孤岛上正是凭借在社会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来记录时间、制造工具、种植粮食、求得生存,直至最后逃离孤岛。这恰恰是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体现。
大学思修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著作。
- 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阐述唯物史观,即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 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 阐述阶级斗争理论,说明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贡献。
- 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
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思修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让大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情感目标: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案例分享】:贫富一念之差从前,有一个乞丐对一位禅师说:“我一无所有,内心十分痛苦。
”“把你的双臂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乞丐说,“没有双臂,我怎样生活?即使你给我一千两黄金,我也不会给你。
”“那,把你的双腿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论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不会把双腿给你!”禅师说:“想一想,其实,你并不穷。
”乞丐想了想:“……”。
【学生活动】:讨论自己的人生如何过,派学生代表发言怎样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1.丐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这是他的人生观,对吗?2.丐也向往美好生活的,他实现的方法是什么?3.谈谈你的感想?二、讲授新课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与人生观不要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在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观察、思索、判别和选择。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繁衍后代,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1)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是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2)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3)人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并且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
大学思修第一节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修课程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明确学习目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修课程的基本内容2. 学习思修课程的意义3. 思修课程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1. 如何将思修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2.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思修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什么是法律基础?二、讲授新课(40分钟)1. 思修课程的基本内容a.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b. 法律基础: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识。
2. 学习思修课程的意义a.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c.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思修课程的学习方法a. 认真阅读教材,做好笔记。
b. 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心得。
c.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思修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四、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思修课程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阅读教材第一章,思考以下问题:a. 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有哪些?b.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思修课程的基本内容、性质和作用,明确了学习目标。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学思修课第一节课教案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思修课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激发学生对思修课的兴趣,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新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学生教材3. 互动话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思修课的背景和意义。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思修课?它对我们大学生有什么作用?二、讲解思修课概念(10分钟)1. 介绍思修课的定义,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2. 解释思修课的核心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心理健康等方面。
三、分析思修课的重要性(10分钟)1. 从个人层面:思修课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道德素质。
2. 从社会层面:思修课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的新一代。
3. 从国家层面:思修课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思想道德素质?”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修课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对思修课有什么疑问或期待?”二、深入讲解思修课内容(15分钟)1. 介绍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观念、道德实践等。
2. 介绍法律基础部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道德和法律?”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修课的实践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和法律。
思政第一课教案6篇
思政第一课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思政第一课教案6篇教案一定要考虑好学科内容,这样才能顺利进行工作,钻研教材的教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思政第一课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思修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大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首先要学会科学看待人生的根本问题,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掌握人生观的基本理论。
能力目标:让大学生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情感目标: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小我和大我更好地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团队合作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案例分享】:贫富一念之差从前,有一个乞丐对一位禅师说:“我一无所有,内心十分痛苦。
”“把你的双臂给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乞丐说,“没有双臂,我怎样生活?即使你给我一千两黄金,我也不会给你。
”“那,把你的双腿给我吧,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不论你给我多少金子,我也不会把双腿给你!”禅师说:“想一想,其实,你并不穷。
”乞丐想了想:“……”。
【学生活动】:讨论自己的人生如何过,派学生代表发言怎样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1.丐认为自己“一无所有”,这是他的人生观,对吗?2.丐也向往美好生活的,他实现的方法是什么?3.谈谈你的感想?二、讲授新课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这是萦绕在每一位大学生心头的青春之问。
(一)人生与人生观不要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在极为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观察、思索、判别和选择。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1)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也要进行新陈代谢、繁衍后代,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1)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是以劳动求得生存和发展;2)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3)人能够对自己的存在和活动的内容、方式有所“观”,并且根据一定的“观”作出选择、采取行动。
思修必修一教案
思修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思修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思修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科特点;2. 掌握思修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4.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思修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3.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创新;2.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1. 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一;2. 多媒体设备;3.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思修课程的兴趣;2. 提问:“你认为思修课程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思修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科特点;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思修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思修课程如何帮助我们提高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分析思修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2. 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如阅读、思考、讨论等;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四、思辨与创新(20分钟)1. 提供一个具体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 分组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创新成果。
五、道德情操与社会责任感(15分钟)1.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讲解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概念;2.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社会责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3. 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思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思修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3. 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教学延伸:1. 布置思修课程的作业,如阅读、写作、讨论等;2.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探讨思修课程中的热点问题。
2015版思修第一章教案
D比例最大
(4)信念具有亲和性: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相比较而言,理想应该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不是潜在的可能性。
(2)时代性(阶段性)
任何理想都是同一定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都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反映。
举例:理想——流沙河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赫鲁晓夫称:“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五、六十年代我国人民心目的现代化理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朝鲜人民向往的小康生活:吃米饭、喝肉汤,穿绸缎、住瓦房。
(三)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举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60多年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毛泽东
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邓小平
2.理想的特征:
(1)科学性
理想总是对未来的一种有根据的、合理的设想或希望,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它是有可能实现的,因而它不同于幻想、空想,幻想与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新)思修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与要求: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最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懂得人生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信念,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投身于实践,将理想的实现落实为自我完善的具体过程,并能正确地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境与挫折。
教学重点:理想信念的特征和关系及其在个体人生价值中的地位;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理想信念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举例讲解。
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过程:【请思考】有人把大学四年生活概括为“大一迷惘,大二彷徨,大三心慌,大四奔忙。
”在你们的大学生活中,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现象?【点评】一般来讲,在小学的时候你们的理想是上中学,到了中学,你们的理想就是一心想考上大学。
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再苦再累也能忍受。
然而,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失落。
有些同学一旦进了大学就好比船到码头车到站,感到天空似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面对这样的自由竟然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还有一些同学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被世俗社会的价值要求和目标浸润着,既感到无奈又不去思考自己究竟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考这一所谓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实现后,未来的路如何走?生命之舟将驶向何方?新的目标是什么?在哪儿?他们感到迷惘、困惑。
如果我让你向前走十米,或是向后走十米,你非常容易完成任务,因为目标很明确。
可是假如我只是让你走、不停地走,你就会有一种焦虑的心情,你就会走得头晕。
那是因为你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应该去哪。
2024思修第一章ppt课件
思修第一章ppt课件•绪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目•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录绪论01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课程结构本课程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先介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分别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具体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要求学生应该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述0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指人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思想道德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及重要性法律基础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保障个人权利和利益法律基础的概念: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待法律的态度和信仰。
法律基础的概念及作用法律基础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保障和支撑,只有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个人权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是法律基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大学生思政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行为的关联。
2.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推动我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2.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和内容。
二、讲授新课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1)播放相关视频,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方面。
(2)教师讲解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1)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如:最美乡村教师、最美环卫工人等,分析这些先进人物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互动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景。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表演心得,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修讲课稿-第一章
思修讲课稿-第一章七、授课内容及设计1、课程导入大家进入大学,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也都在心中衡量着这个新的环境,还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学。
我们这学期所要上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是一门提我们思维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
(本课程简单介绍)同时考上大学,我想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位学子心中多年的梦想,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相信大家又会有不少感慨。
面对着这个全新的环境,相信大家也希望大家会有所思考: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生活又有什么不同?我如何度过这三年的大学生生涯才是有意义的呢?(穿插提问、讨论、简单归纳)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2、内容讲解绪论珍惜大学生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作家柳青曾这样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从中学迈进大学,经过大学的洗礼,走向社会,则正是人生道路的“紧要之处”。
大学生活既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发展平台,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为人生发展设置了需要逾越的阶梯,是人生发展充满着各种挑战和危机的时期。
从中学到大学,实现了人生发展的大转变,大学生要勾勒自己美好的人生发展前景,首先应适应好大学生活。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开始了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
在这个新阶段中,困难和矛盾将接踵而来。
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因此,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及所应完成的发展任务,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角色转变,认识大学新生可能碰到的主要矛盾和障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争取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下大学生活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学是知识的海洋(重点介绍图书馆的利用);二是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师级人物介绍);大学有浓厚的学习与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一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一讲大学生活与人生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内容,明确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并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内容;2、适应大学生活,肩负历史使命;主要内容: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与内容;2、适应大学生活,肩负历史使命;3、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导课】你对大学生活的感受是什么从以下词汇中进行选择:兴奋、新奇、快乐、紧张、郁闷、空虚、孤独、无聊、失落、迷茫、自卑、压力大……点评: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
大家满怀希望和憧憬来到大学,面对崭新的学习生活既充满了好奇和兴奋,也会遇到各种不适应和困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大学生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适应大学生活,肩负历史使命1、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学是你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里,你将第一次开始尽情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第一次独立地参与社团和社会生活;第一次自由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不仅是学科、技能教育的继续,更大程度上意味着一场严肃的人生规划的开始,你需要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空间里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可能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系统地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身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的机会;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思修课第一章优秀教案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图片,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
2. 提问: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二、讲授新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 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人物。
-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背景和时代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 辩证法: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必然性。
- 剩余价值理论:分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革命:揭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社会主义建设: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 社会主义发展:展望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课堂讨论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指导意义?2. 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一讲人生蓝图的畅想与描绘【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了解和回答“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怎样上好大学”等问题,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生活,并使他们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成长成才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引导大学生尽快从各方面适应大学生活;2、如何引导大学生依据时代大背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
【教学思路】面对一个崭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大一新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本专题作为课程的开篇,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不适应,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因此,教学应当从学生的视角,紧密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通过大量的案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针对部分大学生过多关注自身发展,忽视社会责任的问题,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不可分离的,只有承担起社会赋予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才能获得个体的全面发展。
【基本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重点问题】问题一:什么是大学?问题二:为什么上大学?问题三:怎么样上大学?【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研讨问题】生命是否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节奏?(你准备如何度过你的大学生活?)【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应该说在人生道路上已跨过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怎样走好大学期间的每一步,是摆在每个学子面前的重要课题。
经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培养教育,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同学们有幸跨入新疆师范大学的大门,这既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新转折。
新起点使我们踏上一条光辉灿烂的成才之路,面前呈现出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前景;新转折又意味着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有着很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大学与大学生活教学内容: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课程性质:思想政治课(大学思想政治课包括了思修、近现代史纲要、毛概论)课程目的:正心以修身四书之一《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
如何修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命的学问,它发现了人的生命自身的庄严,即人具有仁义道德。
今天社会的发展,道德的要求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说:不怕人没才,就怕人没德。
(对无才、无德、无才无德三种人的选择)。
所以我们党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二.何谓大学1.大学之大讨论:你们所理解的“大学”是什么?大学之大,大在何处?大楼之大:吉林大学吉大在长春市有6个校区7个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
此外,在珠海市,吉大还新建了珠海校区,占地面积330多万平方米。
上饶师院1000亩,约为其十五分之一。
------吉林大学财务处的一份《通知》这样说:"从2005年起,学校步入了付息高峰,每年支付的利息多达1.5亿~1.7亿元,学校的可支配资金大大减少。
" (2007年3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可见“大学之大为大楼之大”是对大学的误解,那么大学之大到底什么大呢?我国大教育家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在全校大会上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几个施政方略中的一项就是:“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
”大师之大:西南联合大学(中国历史上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岳麓山下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开学一个月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危及衡山湘水,师生们于1938年2月搬迁入滇,4月,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先期只能租校舍。
1938年7月,学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亩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落成,有学生宿舍36栋,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等其他建筑56栋,为土墙铁皮顶结构(1944年因学校财政困难,铁皮屋顶也被卖掉,全部换成茅草);食堂2栋,图书馆1栋,为砖木结构。
但这个学校却是公认的一流大学。
为什么?因为这里有诸多名师:陈寅恪、金岳霖、朱自清、沈从文、刘文典、冯友兰、闻一多、钱穆、钱钟书、华罗庚等。
有的同学要问,大学之大在大师,那我们学校有大师吗?我们学校也有很多有才气,有激情,懂教育,乐奉献的教师;也有一些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点影响的学者。
这些老师现在或许还称不上大师,但同学们不要因此泄气,要知道大学之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咱们自己“大学生”。
而且真正的大教授、大学者,其“大”当视其培育之大学生能称“大”否。
徐特立因为培养出毛泽东,而成为教育大师。
同学们日后大有作为,今日讲台上的我,不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大师。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者”,是宵小。
工匠专能,罕能称大。
大学生如何成其大?浙江大学有个传统,每届新生入校,大门前必悬一醒目标语,即竺可桢校长当年向新生所发问:“诸位为什么来本校?”“诸位出校后将何所为?”这是两句最普通的话,但意味深长。
它至少包含这么几层含义,你求知的态度、你的理想抱负,以及你如何定位自身所担负的责任。
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要多大”,这里的心不要理解成野心,雄心,它是指一个人的志向,一个人的担当,正所谓有志有为,有为有位。
竺校长说“一个民族内忧外患、贫穷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民,特别是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没有志向,没有科学头脑,轻信、盲从,这样的民族有亡国的危险”,在今天国运昌盛时若不入耳入心,一旦有事难免不露出窘相。
我们回头再看看我们刚刚提到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之所以是一流大学我们说是因为有一批名师,同学们再想想这些人为什么是名师?那是因为他们在那样及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培养出了一大批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及具影响的人才。
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情况:1948年中央第一届院士共61人,其中西南联大老师有21人;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
2000年—2008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2.关于大学的阐释:(University)(1)西方的Universityunit:“统一”versus:“沿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Universe:宇宙,寓意广博。
从英语词根上看,大学的意思是确定一个目标,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以获取广博的知识。
(2)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的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治国安邦之学问)何谓大学?著名教育家,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学府也”;著名科学家,前浙大校长竺可桢教授认为:“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犹之海上之灯塔,吾人不能降落道德标准也。
”两位教育界先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了大学绝好的诠释。
蔡元培先生从大学的学术角度切入,认为大学是“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是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中心;而竺可桢教授则从道德的角度切入,认为大学是高尚情操和独立自由精神的发源地,应恒久保持其既有的道德标准,指引世人,教化众生。
3、大学之精神:从知名大学的校训来感受大学精神之所在。
“剑桥——From here we receiv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芝加哥大学---Let knowledge increase so that life may be ennobled 令智识增长,使生命高贵哈佛大学的校训是:TRUTH “让真理与你为友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训取材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校训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联系当前情况,“仁”就在里面了。
上饶师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语)4、大学之任务:learn to belearn to dolearn to be with otherslearn to how to learn5、小结:大学之首先是大师,三、大学生活特点:讨论:你们想像中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大学与中学有什么不同呢?1.教学生活环境的差异中学时每个班都有一个固定的教室,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什么时间干什么都有章可循,上课时是老师来找学生,学生来没来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可大学里则刚好相反,并不是每天的课程都排的满满的、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要提前去找教室找座位,去不去上课有时也没人知道。
自由安排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大学生科学地运用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率和学习效益,做时间的主人。
没有安排课并不等于不是学习时间。
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父母“包办”的家庭生活或半住宿式生活,将变为自主、自立的集体生活。
自己必须独立面对和处理一些事物。
2.学习内容的差异大学阶段,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基本确定。
因此,老师上课内容多,进度快, 稍不留神,就会连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找不到。
大学里老师的板书很零乱,甚至有的老师几乎没有什么板书,讲的内容也不全是书本的内容,课堂笔记需要学生综合分析教师的讲课内容,有选择地记录。
要善于扑捉老师上课的有效信息激发自己的思维。
3.学习方法的差异在中学,学生较多地依赖老师的讲授, 注重记忆,相对缺乏自学、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等能力,学习内容多限于书本。
而大学里,学习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知识需要涉猎,并且考核的方式也大有不同。
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如何学习。
4.学习目标的差异:目标更高远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这样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
”中学的指向明了而清晰:上初中是为了念高中,上高中是为了考大学。
—切的一切均是为上大学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如果说中学的目标人人皆知的话,那么,大学的目标倒显得有几分模糊。
中学的指向是直线的,而大学是非线性的,中学低头就能找到目标和理想,而在大学就必须抬头才能看得见。
大学是通向社会的桥梁。
大学生必须考虑的是未来我要干什么?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如何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大学定目标更难了,更有一些人根本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导致最终在大学混日子。
5.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大大增加,为学生提供了成长锻炼的机会。
大学生的交往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中学生大多数都是以家庭为根据地,学校里接触的同学又都来自同一地区,语言、生活习惯没有多大差别, 人际关系比较简单。
而大学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地域差异, 语言、生活习惯、性格的差异,以及新的竞争关系都形成了较复杂的群体关系。
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宿舍是个狭小的生活空间,这使得大学生们被迫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无论是否喜欢,都没有选择。
另外,由于地域差异、行为习惯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一,不可避免会产生磨擦。
这些矛盾轻则导致感情伤害,给生活投下不愉快的阴影,重则反目成仇,影响生活和学习,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课堂要求:1、出勤方面(点到问题,不允许悄无声息地进出);2、课堂要求(不违纪,接打手机,带课本);3、考试方面(重平时,期末考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