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学案教案
【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语文版)《论语十则》学案设计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自学内容《论语十则》自学目标背诵并默写十则论语。
翻译理解全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二、重点、难点翻译理解全文。
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三、自学提纲熟读并背诵全文,合作测评课时中“课堂测评”部分。
翻译理解前五则,并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对文中语句进行归类。
查阅资料,对《〈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作整理,并翻译。
A、B、c、D、E、F、G、四、自学测评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二。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学生对部分语句中所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可能会混淆。
解决办法:教师巡视指引,或作讲解。
难点: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来。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
并共同整理出后五则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拓展点:拓展延伸活动四、探究发现:再次品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论语》是早期的语录体散文,它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
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但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在文学上颇有影响。
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
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的文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描写比较生动。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本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则,他们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人是由社会来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交往,那么别人想让你帮忙的时候你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周围有无好友亲朋,与他们交往是不是真诚呢?我们要努力学会“学以致用”才行。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附答案
教师寄语: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学习目标 1 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 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3、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 )___________________一瞬间( )________________ __ 隐秘( )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 )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 )_________________ 二、 理解探究 2、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 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3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三、合作释疑 4、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⑴ “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 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⑶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 ⑹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5、再探 ⑴ “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⑶ 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 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 睛”蕴含着怎样的意 味和感情? ⑸ 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内精读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 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_________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_______在远方为我_______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_________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_________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_________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_________你的眼睛…… 1、依据课文为上文空缺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解释画线词语的含义: ⑴ 一座座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一次次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⑴ 诱惑着我的山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⑵ 漫湿我枯干的心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文意思说一说要想实现理想应具备怎样的精神? 5、你心中的希望是什么?你是如何追求希望的?五、拓展延伸 乡愁
(七年级语文教案)纪念白求恩学案
纪念白求恩学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感知全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训练识别重点句及根据重点句归纳段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读课文,体会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训练识别重点句及根据重点句归纳段意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训练识别重点句及根据重点句归纳段意能力。
学情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句及根据重点句归纳段意能力应给予适当引导。
教学准备出示
●二、课前检测:5分钟
●三、自主学习:18分钟
1、细读并细读课文,圈点勾画重要语句,用批注的方法边读边欣赏文中的经典片段。
2、你认为白求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一说你的理由,能不能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能表现他优秀品质的句子,画出来,并简单在课本上做一下批注。
●三、合作探究(13分钟)
(1)独学探究:填表(友情提示:联系全文思考,看谁写的全面,把你的看法写到下面的空白处。
白求恩
不少人或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
(2)合作学习探究:把独学探究的题目进行互批,并交流丰富自己的观点)
(3)展示探究:全班一起交流文章中能表现白求恩的优秀品质的句子(即预习时在文章中做的批注)。
●四、小结(2分钟)
●。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 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5篇)2023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部编版语文新学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不屈不挠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难点:1.托物言志的写法和抒发的情感。
2.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他叫贾平凹,凹这个字在普通话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
来,一齐读他的名字。
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太阳路》。
今天再来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树。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伫(zhù)孱(càn)嵬(wéi)懊丧(ào)执着(zhuó)矜持(jīn)猥(wéi)琐(1)伫立:长久地站立。
(2)生灵:生命。
(3)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4)矜持:拘谨,拘束。
(5)去远足:清明节前后去郊区三步走。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7)楚楚:较弱柔美。
(8)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9)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10)烧:形容外表光亮。
这里用来形容桃花开得旺,开得艳。
(二)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及其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 难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讲解要点和示范。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
(3)为学生准备一些古代文学名著的摘录和解读。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古代文学基本概念和特点。
(2)带上学习用品,准备做一些课堂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问答、图片或短片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2. 新课讲解(2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互动问答的方式,介绍古代文学的概念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鉴赏。
3. 练习与讨论(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提问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4. 展示与评价(2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造能力。
5. 实践与延伸(20分钟)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写作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
六、课堂小结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古代文学有初步的了解,明白古代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学生在欣赏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的】诵读品味,体会写景的精妙和作者的感觉,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十多年前紫藤萝的遭遇。
【教学程序】教学方法1.自读点拨法。
2.诵读法。
3.作卡片,摘抄优美语句。
媒体设计配乐朗读磁带;幻灯片投影字词、作者简介、配文插图、语句揣摩练习。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生活中的花鸟虫鱼,你最喜欢哪一种呢?哪一种曾触发你的联想,牵动你的情思?(同学们发言。
)的确,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像作家那样用"第三只眼睛"--发现美的眼睛细心观察,并认真体会,那么,山水花木、鸟兽虫鱼等平常之物都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迪。
今天,让我们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解题《紫藤萝瀑布》是一篇让人在绚丽的色彩、奔腾的激流中感悟生命意义的作品。
作者宗璞(1927~),原名冯宗璞,其小说《弦上的梦》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三、研习课文1.速读,整体感知①自由散读,根据语境理解字词。
②紫藤萝瀑布有什么特点?从字面上看,作者把它与什么联系起来?明确: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征,勾出紫藤萝联想到的“生命”、“精神的喜悦和生的宁静”、“生死谜”、“手足情”等字眼,为下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作准备。
(解说:旨在让学生根据语境识记字词,初步感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①前一部分描写盛开的紫藤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紫藤萝盛开的景象。
紫藤萝成片成片地盛开时,居然能"像一条瀑布......在流动,在欢笑",那"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的"点点银光",多像"迸溅的水花",那是阳光下跳动着的紫色的音符,正谱写着生命的欢歌啊!再看那每一条盛开的花,都是鼓满了帆的船,漾满了笑意的脸,何其蓬勃、何其"辉煌"!作者用贴切的比喻、拟人,绘声绘色地把紫藤萝开放的盛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单元学历案-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一单元学历案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掌握写景的手法。
第一课时别样的景,别致的美——《春》朗读训练【课标要求】1.正确朗读文章;2.能理解、分析内容;3.能体会重要词句,领悟文章内涵。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品析重点词句,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3.积累、运用精彩的语言。
【学习过程】任务一:情境导入1.我们即将迎接班级“朗读者”挑战。
那就让我们好好练习朗读吧!任务二:实战演练1.这是一篇散文,就像一首诗,听名家范读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
2.学生大声朗读,模仿名家,读出美感。
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提示朗读中要重读的字词句,以及应该停留连接之处。
(朗读符号的运用,关注课本P4注释【4】【5】有关重音和停连的解释。
)技巧一:停连例1:“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少”,这句话可以用不同的停连形成不同的语言效果。
1.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少。
(强调要有肉类)2.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豆腐不可少。
(不要有肉类)读出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就是表现朗读的语言节奏,读出快慢适度,有张有弛的效果。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不同的停连方式,可以读出不同的语境和语意。
“∨”停顿号。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论有无标点均可使用,停顿的时间稍稍加长,如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表示停顿的时间再长一些。
“∧”连接号。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表明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技巧二:重音例2:他一天就喝三瓶水。
a.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
(强调不是别人,是“”。
)b.他一天就.喝了三瓶水。
(逻辑重音落在副词状语“”上,强调只喝瓶水。
七年级语文教案《往事依依》学案
《往事依依》学案编制人李兴审核人李振仁费正和编制时间:-9-14用时 40 班级姓名第小组一.学习目标 1.正确书写、读准、理解、运用下列词语: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徜徉浩淼津津有味素娥婵娟骚人雕镂油然而生镌刻谆谆心旷神怡悲歌2.,领会课文内容。
领悟作者对少时观画、读书、听课、登楼所倾注的情感。
3.掌握文中引用诗句的基本意思。
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的文采。
二.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通过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几件事而激起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精彩的语句。
三.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
1929年2月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
196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五十例》《于漪教案选》《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
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书,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 写作背景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初中版)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3.积累《千家诗》中歌咏祖国的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和其他精妙词语四.学习内容 1哪位同学知道“依依”是什么意思?2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3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终身。
③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④于漪老师从中得到什么启迪呢?4、品味语言内涵读文章只粗略了解内容可不行,还得细细品味语言。
一篇好文章往往要用一些精彩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然后以“我最喜欢的词句是……它让我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的句式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2023年七年级语文名师课堂 级下册语文名师学案(实用5篇)
2023年七年级语文名师课堂级下册语文名师学案(实用5篇)七年级语文名师课堂级下册语文名师学案篇一知识和能力: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欣赏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研究重点句子,获得人物感,学会把握重点句子,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设计思路这堂课是第二堂课,主要以鉴赏人物为主,通过学习重点句子来理解人物。
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养成画圈速写的阅读习惯。
老师帮忙总结归纳。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侧重于重点单词和句子的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品鉴、讨论、探究,在课文中找到具体细节,总结出父亲的性格特点。
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然后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人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台阶》这篇课文的情节,知道了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是如何塑造父亲这一形象的。
二、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一)、教师分析人物描写人物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的详细描写,以此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人物的塑造。
1.外貌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描写人物内在人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最能表达父亲性格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细节,总结出父亲的性格特点。
初中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初中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
(PPT2:“论语”。
)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
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
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
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
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
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七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学案(语文版)《论语十则》学案设计第二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论语十则》2、自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十则论语。
(2)译者认知全系列。
(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化的热情。
(4)顺利完成有关能力测试练。
二、重点、难点(1)译者认知全系列。
(2)完成相关能力测试练习。
三、自学小册子1、熟读并背诵全,合作测评第一时中“堂测评”部分。
2、译者认知前五则,并以“自学方法”、“学习态度”、“五育做人”对中语句展开归类。
3、查阅资料,对《〈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作整理,并翻译。
a、b、c、d、e、f、g、四、自学测评1、将下面相对应当的内容用直线连起至。
2、完成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二。
五、你指出的疑点、难点就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容易、开拓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学生对部分语句中所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可能会混淆。
解决办法:教师巡查提示,或作传授。
难点:将下面相对应的内容用直线连起。
解决办法:教师鼓励学生共同完成。
并共同整理出来后五则的“自学方法”、“学习态度”、“五育做人”。
拓展点:拓展延伸活动四、探究辨认出:再次书法展,用自己的话提问以下问题。
1.本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2.《论语》就是早期的语录体散,它的学性整体表现在什么地方?解决办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1.语言简洁,富于哲理。
《论语》大多运用口语,明白易懂。
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往往存有很深刻的重新认识,但通常只述说自己的观点,而不予以充份的论证。
2.《论语》在学上颇有影响。
它的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性。
记录者并没有追求一定的学意识,而在人物对话中,往往用简练的言辞,就表现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描写比较生动。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堂小结本挑选出了《论语》中的十则,他们就是儒家的五育之言,谈的就是做人的道理。
人就是由社会共同组成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相处,那么别人想要使你帮的时候你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周围有没有好友亲朋,与他们相处是不是真挚呢?我们必须不懈努力学会“学以致用”才行及。
初中语文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往事依依》教案和学案(2024秋)
七年级语文上册《往事依依》教案【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的基础上概述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2.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3.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领略作者斐然的文采;2.学习文中景物、人物的描写片段,体会其简洁生动的特点;【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二、基础积累必记字词(见课件)三、整体感知(释题入手)读一读1.“依依”,作何解释?大家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工作,请同学回答明确:⑴树枝随风摇摆;⑵恋恋不舍的样子这两个意思之间是有关联的,“杨柳依依”出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故人离去时,杨柳作摇摆之状,以拟人的手法实表离别之时的不舍之情。
现多用此意。
如“依依惜别”,而作者在此又将此意作进一步引申,指心中对往事的那份难以割舍、难以忘怀之情。
依依往事是作者似流水的年华中珍藏的金色回忆。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四、文本分析说一说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
要求:声音宏亮,说话流畅,内容完整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兴趣爱好、少年时期难忘的事情。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想一想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2.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悟一悟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七年级语文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 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课文内容。
3.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教学内容课文内容本节课所选课文为《XXX》,主要讲述了XXX。
生字词本节课的生字词包括XXX。
重点语句本节课的重点语句包括XXX。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XXX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解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解析,讲解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要问题和观点。
5.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价值观。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完整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
3. 讨论问题清单:准备相关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在作业布置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供他们选择。
希望以上教案能够帮助您进行有效的教学,祝您教学顺利!。
七年级语文上第6课:《我的老师》学案、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第 6 课:《我的老师》教案、教课设计6.我的老师一、教案设计【三维目标】1、能用记述文的六因素归纳出文中七件案例及其选材角度。
2、领会作者在文中包含的“迷恋、思念老师”的深沉感情。
3、在阅读中培育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优秀道德。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详略适当的写作技巧。
难点:理解、推测语句,领会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1、查找作者魏巍的资料(便笺贴)2、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黑痣()卜问()时辰()退色()k ē()头纠葛() y ú()钱焚香()狡猾()2、本文共记述了几位人物?此中主要人物是谁?3、本文共记述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 ?这样安排有什么利处?4、这七件事是如何贯穿起来的?七件事的序次能够不能够打乱?为何?【研究展现】1、蔡老是一个什么的老,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2、“我”是一个什么的学生?文哪些地方能够看出?3、“我不知道你当是否是察,一个孩子站在那边,你是多么的迷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里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4、“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是多么慈,多么公正,多么大的人啊!”假如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能,什么?5、“我”凭什么“她我。
并无有意要打的意思”呢?从哪些句能够看出一点?(个案与反省)【外延长】若是作者在写篇文章此后得悉蔡老的音,准老写一明信片。
你能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蔡老的思念、尊敬和之情?(用便)【当堂】1、蔡芸芝老“我”写信,“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我” 蔡芸芝老是一个慈、公正、大的人,生互相的价了然什么?2、“每逢放假的候⋯⋯我是多么思念我的蔡老啊”,回答。
(1)用四个字归纳文所的事情。
(2)写出这件事的六因素。
时间:地址:人物:事情的因由: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选文中“恍恍惚惚”和“隐隐约约”可否调动地点,为何?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教与学反省】二、教课设计设计第一教时【教课步骤】一、: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七年级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学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师:王老师班级:初一·一班学校:XX学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诗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文学体裁;2、能够读音标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意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1、能够读音标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意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意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思念家乡是我国古代诗歌里一个经典的主题!请大家想一想,你熟悉的诗歌里,有哪些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大家说的很好,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但这首诗的作者很有趣,他不但思念北方的家乡,也赞叹眼前江南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一)文学常识作品出处《全唐诗》创作年代盛唐文学体裁五言律诗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进士,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
(二)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被江南的秀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本诗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
(三)品读原文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范读,核准字音。
并用“/”为这首诗划分朗读节奏。
(听音频)。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三分钟。
3、请一到两位同学为大家读课文,请举手。
(四)翻译原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下面的注释,翻译课文,可以小组讨论,五分钟后,老师分别请几个小组代表回答。
译文:旅途就在那青山之外,乘坐的船在碧波中前行。
潮水涨满了,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悬。
一轮红日在夜色未央时冉冉升起,旧年未逝,江上已春意盎然。
七年级语文学案
年级语文学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三、学习过程(一)、阅读理解1、找出第三节的关键词。
2、“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3、第四节中的“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4、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5、第5节中“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6、“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说明什么?7、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色?(二)、归纳理解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三)、阅读理解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3.阅读诗节,回答问题。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学案)朱自清
《春》教案教师:王老师班级:初一·一班学校:XX学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2)欣赏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1)诵读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品味;(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2、了解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四、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五、安排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春,一个绿意葱葱的季节!春,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春,一个孕育希望的季节。
春风、春雨、春花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寻觅美的双眸,燃起了他们歌颂美的热情,留下了多少千古绝唱。
请同学们从记忆里搜索关于“春”的诗句,把它写下来,之后小组交流,每组至少整理出三句。
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古诗中描绘“春”的诗句可谓俯拾皆是,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朱自清的《春》。
(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
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写作背景《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间,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二)品读原文1、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核准字音;2、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初步感知课文;3、请三位同学合作范读课文。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春》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1第一课《春》学案朱自清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2、识记字词,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文章。
3、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理清课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欣赏优美精彩语言。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美段、佳句。
第三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第1页共21页学习重、难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各角度切入的写作方法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
2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学习重、难点:掌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寻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2、了解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学案教案5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3、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中事件,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过程】一、自主先学1、听课文录音,体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识记并积累重点词语,注音或写字瘫痪()()憔悴()()jué( )别 xù xù ( )叨叨二、交流展示作者相关资料三、合作探究1、“秋天的怀念”作者怀念的是谁?2、本文围绕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文中写了哪几件事?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4、用“本文写了母亲的故事”的句式,概括主要内容。
四、当堂检测(共2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tān huàn() qiáo cuì()jué( )别 xù ( )叨2、(4分)史铁生,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等,著名散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黄色的花(),白色的花(),紫红色的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文中母亲希望孩子能做到什么?(用文中母亲的话回答)并说说你的理解。
(4分)5、仿写(3分)示例:母爱是春天的阳光,温暖我幼小的心灵。
,。
课后反思5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2【学习目标】1、阅读重点语段,体会母亲的心情和其中蕴含的母爱;2、探究重点语句的内涵和题目的深意;3、品味作者情感,树立对母爱的尊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二、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怒无常?“我”为什么会这样?2、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体会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什么态度?用“母爱是,母爱是,母爱是,母爱是,母爱是,”的句式总结。
3、探究文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儿……”的含义。
4、探究文章标题“秋天的思念”中的“秋天”两字能否去掉?为什么?三、质疑拓展课文后“研讨与练习”四,同样是写母亲,本文与《我与地坛》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四、当堂检测(共20分)1.文章三次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请琢磨第①段两个“悄悄地”和第②段中“悄悄地”分别折射出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2.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4分);。
3.作者反复写“看花”,请揣摩揣摩“看花”有着怎样的蕴涵?(4分)4.本文写的是怀念母亲的内容,文题却是“秋天的怀念”,这里“秋天”有什么意蕴?(4分)5.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4分)课后反思:[参考答案]1.第①段两个“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
第②段中的“悄悄地”,是因为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2.第①段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不希望儿子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第⑥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3.“看花”是全文的中心,“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5 秋天的怀念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自责。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在写作上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乐曲Palace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叫史铁生。
(出示照片)21岁的时候,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
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教师预设】愧疚、自责、思念、怀念为什么作者对母亲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重点把握母子之间的情感1、(幻灯片上出示)“怀念的秋天”,意在让学生比较这两个题目。
【教师预设】“怀念的秋天”,重在“秋天”,会让人联想到某种景、人、事。
而“秋天的怀念”重在“怀念”,是一种情感。
2、朗读课文,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
你感受到哪些情感?(幻灯片出示)【教师预设】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心疼,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愧疚三、品读语句,体会母爱1、品读母爱,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母亲的句子,用批注法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幻灯片出示)①学生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在“重读、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重点引导。
②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一份感人的母爱。
③分角色朗读第二小节的对话,从对话中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我当时对母亲不理解,不耐烦。
④最后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预设】含义深刻的句子主要有:(1)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到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5)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四、课外延伸,读懂儿子的忏悔、怀念1、在品读母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母亲的“好好活”是什么意思,我懂得了什么。
2、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好好活”。
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我们就来读他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活”的理解到了怎样的一种境界。
(幻灯片出示)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3、再次感受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
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活,他就越是深深的怀念啊。
①教师配乐朗诵(幻灯片出示)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的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菊花,----看她。
②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一位伟大的母亲,一份感人的母爱。
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得归功于作者的妙笔,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以后,对于写作,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启发呢?学生自由回答,(幻灯片显示)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以情感人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刻画人物时,用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借景物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六、布置作业:⑴课外阅读史铁生的著作⑵选做一题:①用你的特长,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果你擅长写作,请你写封感恩信给你的父母;如果你擅长画画,请为你的父母画一幅肖像画……)②和你的父母或同学合作,出一期以“爱”为主题的手抄报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语言关爱心疼重读动作母亲我语速神态愧疚怀念语调景物语气教学反思:整堂课下来,品读母爱时,学生能找到有关描写母亲的句子,我在“重读、语速、语调、语气”等方面引导后,学生也能够读出感情。
分角色朗读时,两个女孩子能够读出母亲的用心良苦和我当时对母亲不理解,不耐烦。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一份感人的母爱”时,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回答很不积极,搞的我很被动,站起来的学生有种被迫回答的感觉,不活跃。
我本来预设的是,城区的孩子基础应该不错,这一内容可以踊跃回答,当气氛沉闷时,我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本来应该是一节课的亮点变成了“赶鸭子上架”。
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弱点,就是太过平静,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要好好重视,想办法改善。
5 秋天的怀念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
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