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各专业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及编制格式
高校课程标准制定规范
![高校课程标准制定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b10ceec69dc5022abea0043.png)
课程标准制定规范课程标准是执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决定对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制定与修订。
一、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1.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精神及高职教育特色,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2.课程标准要符合时代要求。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来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3.课程标准要力求贯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工学结合、任务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向。
4、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论证知识为辅。
关注“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构成要素;关注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储存。
(二)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所区别。
2.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教学改革精神,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
4.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要体现学院的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2a2c9d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a.png)
中职课程标准模板附件1:专业核⼼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体,三号,居中,1.5倍⾏距)⼀、课程概述(⿊体,四号,加粗, 1.5倍⾏距。
下同)(⼀)制定依据(宋体,⼩四号,加粗,⾸⾏缩进2个字符,1.5倍⾏距。
下同)本标准依据《×××专业⼈才培养⽅案》中对《×××》课程培养⽬标的要求制定。
(正⽂:宋体,⼩四,⾸⾏缩进2个字符,⾏间距20磅。
下同)(⼆)课程性质与作⽤课程的性质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能⼒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本课程在专业⼈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
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技能⼈才培养⽬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职业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撑或明显的促进作⽤,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活动设计⽬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语说明等。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医院”、“课堂与车间合⼀”等教学模式,以真实项⽬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课程⽬标(⼀)总⽬标:经过课程学习,学⽣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作任务,对学⽣在过程与⽅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
(⼆)分⽬标:包括知识⽬标、能⼒⽬标、素质⽬标突出基本职业能⼒和关键能⼒培养要求,从专业能⼒(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法能⼒(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作⽅法及学习⽅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以确⽴积极的⼈⽣态度)三⽅⾯⼊⼿。
关于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ac9a643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f.png)
关于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高职课程标准是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的指导性文件。
它依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相关企业与行业标准,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提高为核心而确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标准,是对学生经过高职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作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指标,是管理与评价高职教育课程的基础,是教师组织教学和选编教材的直接依据,同时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标准。
一.编写高职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高职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
其编写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高职课程标准的编写不能孤立的进行。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服从课程结构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并且还应注意即使课程相同,但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结构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区别,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需要。
课程标准制定要注意体现专业整体化的思想,强化专业,淡化学科。
要认真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
2.高职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材料论点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在实践上经过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内容,同时这些内容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应注意把握时代特征,要注意引进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进和创建有利于体现高职特点的教学模式。
3.制定课程标准应注重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把握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把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与自觉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既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转岗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4.高职课程标准应突出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基础理论教学要以适用、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43efc690722192e4536f67d.png)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终身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注重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和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能。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c34d8a85ef7ba0d4a733beb.png)
在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课程知识脉络:
管理基础模块管理概述管理思想计划职能管理职能模块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选择模块企业管理者目综标合:
本课程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目标是培养基层管理者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课程服务面向:
高职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相关专业的管理基础课
3、通过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懂得运用管理学的原理、工具和方法进行管理实践,形成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技能点
1.培养提高自身权威与有效运用权力的能力;
2.培养有效指挥的能力;
3.培养激励员工的能力;
4.培养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5.培养协调与交涉的能力;
6.培养化解冲突,构建和谐的能力;
7.培养团队建设的能力。
七、项目6控制职能(约8学时)知识点:
1.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理解管理控制的基本类型;
2.掌握控制的要领、过程与方法;
3、在教学方法上,管理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构建参与式、互动式和模拟教学的方法体系。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为主教材,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企业家合讲、讲授与多媒体结合的立体化系统。
5、在教学特色上,《管理学》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
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
(2)多媒体教学。
本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的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并要制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助学课件,最终建立系统性、立体化的多媒体课件体系。
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标准
![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ba58fe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4.png)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生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生理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介绍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了解一定的生理学新成就和新进展。
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各主要系统的生理活动的规律、生理特点、神经、体液调节的机制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学基本的实验手段、实验操作、研究方法。
关注生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本课程以人体解剖学、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免疫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内科护理等后续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人体生理学,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自身调节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和控制原理等。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生理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具备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其它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具体目标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兴奋性、内环境、反馈、负反馈的概念;2.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与特点;3.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4.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重点:兴奋性、阈值、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
难点: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
教学建议:重点介绍兴奋性、内环境、反馈、负反馈的概念,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与特点。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bf44151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4.png)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期课时数:36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年制语文课程是幼儿高等师范学校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前三年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兼顾理论和实践。
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服务。
该课程先修课程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后续课程为《大学语文》。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知识目标:1、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2、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
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学会初步的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浅易文言文。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4、精读文章,能理清作者思路,辨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了解写作特点。
(二)能力目标:1、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能够说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包括交谈、发言、演讲、讨论、辩论等)。
2、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高职课程标准编写规范
![高职课程标准编写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8e0d1e77a1c7aa00b42acb2e.png)
一、格式框架要求能正确设置文档的纸张大小、页边距、字体、字号及行距;课程标准的封面及内容排序符合规范。
1.页面设置纸张大小:A4;上、下页边距2厘米;左、右页边距2.5厘米,如图1所示。
图1 页面设置2.正文字体、段落等设置要求标题为四号“黑体”,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表格中的文字为五号“宋体”,行距为1.5倍行距;同等级文字的字体、字号、标点符号一致;字、图、标点符号没有错、漏现象;公式、结构式等用法规范。
3.课程标准封面(1)课程标准封面中的文字字体及段落样式。
⏹校名:为楷体_GB2312、加粗、一号字;⏹课程名称:宋体、加粗、一号字。
⏹课程标准:宋体、加粗、初号字。
⏹课程性质至制定日期:宋体/Times New Roman(英文及阿拉伯数字采用的字体)、加粗、三号字。
(2)课程标准封面中的“课程名称”、“课程性质”、“适用范围”、“适用学制”需要与下达的教学任务相匹配。
(3)课程标准内容部分设计页眉:左对齐: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群右对齐:《**》课程标准。
字体为楷体、五号字。
4.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二、各部分内涵要求(一)课程概述准确地阐述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群中的地位,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到哪些明显的支撑或促进作用;说明课程的性质(共享专业基础课、共享选修课、核心课、精品课等)。
适用的专业。
课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
课程的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具体明确地阐述该门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课程目标的描述要具体明确。
文字描述共分两部分: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描述及具体目标描述。
1.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描述。
综合概括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预期结果,为哪些岗位或哪个岗位群培养何种人才。
说明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2.课程目标的具体目标描述。
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职业素质目标、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中职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中职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指导性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c6e94d8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3.png)
关于修订中职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各系、部、室: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及201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结合我校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际及各专业原教学计划运行情况,为进一步规范中职教学管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学校决定对我校中职各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现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要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我校的各专业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基本要求我校中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具体培养目标表现在毕业生应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协调能力);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职业资格,能适应一定范围职业岗位和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素质,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建筑结构》课程标准
![《建筑结构》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d28a3725acfa1c7aa00cc71.png)
《建筑结构》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适用对象: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制定时间:2012.3.课程代码:0201123 所属专业:建筑工程管理学分: 5 学时:90制定人:田德武批准人:陈列二、课程的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掌握建筑结构常用材料的种类和材性;掌握建筑结构及结构构件的构造知识,包括抗震构造知识;掌握一般建筑结构构件(或连接)的设计方法;掌握现浇钢筋砼肋形楼盖和多层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
2、方法能力目标:具有进行一般建筑结构构件(受弯、轴向受压构件)截面设计与承载力复核的能力;具有在实际工程中熟练运用结构构造知识的能力;;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密切联系工程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过硬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1、课程定位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类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具有明确的专业技术规范背景,其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均很强。
课程教学内容广泛、深刻,几乎涵盖了本专业所学课程的全部理论知识和技术成果.它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和结构识图等四个方面内容。
本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是第一学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延伸和具体运用,同时又可以为第四、五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作好铺垫。
课程的作用具有以下两个方面:1.是为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奠定基础。
2.是为将来的职业工作——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奠定结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等。
2、课程开发思路本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对建筑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同企业专家一起对建筑企业岗位和能力进行分析分解,整合归纳确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体系,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整个课程完全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景,以企业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划分实训项目,以职业任务和行动为导向,构建学习领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高等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
![高等职业学院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a5f8cfe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7.png)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也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
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课程标准的内容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特质,彰显职业价值取向、职业特征,满足社会岗位需要以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公共课教学要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鼓励公共课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编写课程标准。
公共课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包装组合,以适应不同专业需求,部分教学内容可设计为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公共课,可仍以教学大纲的形式作为过渡性课程教学指导文件。
3.专业课(含专业实践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过程,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部分主干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的核心课程。
4.专业核心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高职专科课程标准制定方案
![高职专科课程标准制定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180b1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2.png)
高职专科课程标准制定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因此,制定一套全面、科学、可操作的高职专科课程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二、制定标准的重要性1. 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课程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基石,通过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2. 统一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高职专科课程标准可以统一各高校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通有无,提高教学效果。
3. 符合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通过制定与社会和产业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可以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
三、制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1. 基于社会需求:根据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需要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确保课程标准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2. 注重实践能力:高职专科的特点决定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环节的设置。
3. 突出学科特色: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使课程标准更具学科特色。
四、标准的内容和结构1. 课程设置: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定适当的课程设置,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课程等,确保毕业生具备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2. 教学目标:明确高职专科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到各个课程和学科的具体要求,为教学提供指导。
3. 教学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课程的组织安排,为教师提供操作指南。
4. 教材教辅:编制适合高职专科教学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保障教学的实施和质量。
5. 实践教学:设置实践环节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6. 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五、标准的实施与监控1. 实施阶段:根据高职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标准的实施,包括教学计划的更新、教材的更替和教师培训等。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85c5083cc22bcd126ff0cc7.png)
课程标准制定办法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及考核、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制定(修订)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第一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要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在实现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既要保证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习负担,要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
第二条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课程标准要以学科的科学体系和教学规律组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反映本课程研究的新成果,并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
第三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组合。
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间的互相联系与衔接,既要防止遗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四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与生产实际紧密集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第五条课程标准的格式(见附件)第六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课程类型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中选一种。
(二)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尽可能列出获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教材,以及由特色的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
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指出课程涉及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高职数学课程标准
![高职数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8cd75b126fff705cd170a4a.png)
数学课程标准(电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文化素质、数学技能与能力,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并掌握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以及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细致的职业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二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6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专业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56学时。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计算机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各专业课程标准的结构内容及编制格式
本次课程标准的结构及编制格式主要参照《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课程名称】
【适用专业】
1.前言
1.1 课程性质
1.2 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编写
4.2 教学建议
4.3 教学评价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正文具体内容编制说明
课程性质
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指出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地区对技能人才的能力要求,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进行课程项目设计与开发,形成从简单到复杂的系统化教学项目,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营造“易学乐学”的学习氛围,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①针对市场需求,以学生为本,选取循序渐进的典型工作项目“学习包”为载体构
建学习情境,营造“易学乐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②以学生为中心、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小组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典型工作项目的教学过程贴近工作过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基于此问题的考虑,典型工作项目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案例”、“知识讲授”、“操作演示”、“技能拓展”4个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③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平台,构建循环螺旋上升式实训体系,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要求。
④保持课程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和核心技能传授为出发点来构建教学体系。
因此,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学习情境载体可以替换,导入案例也可以替换,实现课程的开放性,课程内容始终保持鲜活。
在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时,不以具体的项目实现为教学目标,向学生强调项目成果优劣取决于创新,并采用加分机制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目标
确定开设该课程应实现的教育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应达到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能按不同的要求,提出学生“能做什么”、“会什么”的明确规定。
课程内容及要求
按工作任务或项目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活动设计一定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
实施建议
实施本课程标准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简要说明。
①教材编写
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
②教学建议
③教学评价
i考核方式(考试、考查)及考核形式(笔试、口试、实操、论文或大型作业等);
ii总评成绩的组成及评定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等各教学环节考核成绩所占权重等)。
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开设本课程需要具备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及学生基础条件。
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如何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格式
统一A4纸;上下左右页边距统一为2.5cm;
课程名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
正文内容为小四宋体,1.5倍行距;
其余参见模版。
设计素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设计素描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1.前言
1.1课程性质
设计素描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素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造型的规律,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对象、分析对象和表现对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创造和表现的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为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做准备,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
课程结构以造型能力的训练为线索进行设计,包括结构理解,造型能力,构图和巨响描绘等。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设计素描的基本方法,掌握正确的观察、理解和表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创新和表现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眼、手、脑三位一体协调协作的能力。
并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客观对象进行准确的描绘以及创造性的表现。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54学时,其中实训课时数36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设计素描的基本方法,掌握正确的观察、理解和表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创新和表现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眼、手、脑三位一体协调协作的能力。
并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客观对象进行准确的描绘以及创
造性的表现。
职业能力目标:
●能够进行具象物体的结构描绘
●能够把握画面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能够将创作思路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能够进行写实描绘物体
3.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工作任务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参考课时
1 结构素描训
练
1、结构素描的概念
2、骨骼结构研究
3、形态结构类型
4、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
人、动物、植物的结构写生。
三通等机械物写生
16
2 具象写实素
描
1、构图,起轮廓
2、理解形体结构关系、铺大体调子
3、深入、精细地描绘对象
4、调整、统一
对一组自然形态(瓶、罐、
盘)进行写生解析
16
3 平面意象表
现训练
1、单个二维物体的平面意象表现
2、多个二维物体的平面意象表现
由自然形态演化进行创作
实验
8
4 设计素描的
创造性思维
的培养
1、形的联想与变异
2、不合理的比例创造
3、不同物质属性的转换
4、改变空间的实体与虚体
5、时空的混淆
主题性的进行某种意思的传
递描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力14
总课时54
4.实施建议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讲授结合大量课堂实际训练来进行。
4.1教材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
(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玉案例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材应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
4.2教学建议
第一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堂讲授结合大量课堂实际训练来进行第二教学环节(难点环节):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绘画基础素描训练
第二阶段:设计素描训练
第三教学环节:教学以理论讲授和实践辅导相结合,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绘画造型基础阶段,注重造型规律和基本技法的掌握,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理论讲授与教学示范相结合的方式。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教师除了经验传授以外,通过对优秀作品的理论分析,加强对学生艺术思维的启发,引导学生博取众长和避免绘画语言的单一,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第四教学环节(重点环节):通过分析、总结前一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提出新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对素描造型的认识。
4.3教学评价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以及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
(2)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校成效。
(3)应注重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内容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挂图、幻灯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共享。
(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网站等信息资源,使教学多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是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5.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3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