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者图像:
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读书笔记
版本介绍
作者: 黄旦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5-12-01
页数: 351
定价: 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9048346
作者介绍
男,1954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新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术界评价
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传
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全书文献资料扎实,论证有力,逻辑性强。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乏自己见解,忠实解读原意而又常能给人新的启发。
内容概要
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本书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
该书通过对西方新闻和传播实践以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选择新闻专业主义为一个统一视角,来透视有关传播者的研究及其思想,从而使原本散落在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有了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纵向上贯通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揭示了西方传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趋势;在横向上,则展示了传播者研究的多样化维度和广度。这是作者对西方传播者研究历史的独特理解,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新意。
全书文献资料扎实,论证有力,逻辑性强。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乏自己见解,忠实解读原意而又常能给人新的启发。
分析评价
除绪论和结语外,共10章。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证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及其新闻生产范式的确立,构成了有关传播者的基本理念和操作规范;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这种新闻专业主义范式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主要是商业化之间的冲突及其试图解决;第三部分则是不同理论视角对于大众媒介的生产及其权力的揭示。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一书,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来透视西方有关传播者研究及其理论,从而提出,新闻专业主义的确立、怀疑、批判乃至修补,是传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内在历史逻辑。
该书认为,报刊实践向职业化的发展以及形成基本模式,构建了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为基础的传播者形象。以“把关人”研究开始,西方传播者研究及理论发现了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弊病,并以此为标志,对之进行了大量的多角度的探讨:在视角上,经过了从个体到组织到社会制度的扩展;研究重点,由个体新闻选择,到组织内的环境、以及社会对新闻选择的影响,再到媒介组织对社会意识的复制和生产;其基本思想,从专业主义始到对专业主义的批判。但是,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在这种猛烈的批判中绝迹,相反,也激起对于专业主义的固守和各种修正,乃至最近出现“公共新闻业”的探索和尝试。从传播者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是西方新闻生产实践和传播者研究历史过程的一个基本线索,未来仍将是在这个轴线上不断展开。
对读者的启发
该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理论的细化,把一些基础的理论、概念放在显微镜下重新审视,别有洞天。如,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从言论自由而来,而言论自由的源头一般追溯到弥尔顿的
《论出版自由》,但是弥尔顿的自由思想再往前追溯,则是洛克。弥尔顿的自由以“理性”为依据,“理性”来源于“天赋人权”的自然法则,弥尔顿被尊为新闻自由主义思想之父,这是18世纪之后的事,但“就哲学传统上看,自由主义的始祖是弥尔顿的同乡洛克”。
接下来,作者论述了自由从个人到报刊的延伸,带着对二者是否真的一脉相承的怀疑对此作了一番考证。言论自由跟出版自由的关系近于报刊自由,这点从书籍和小册子上可以得到论证。言论自由延伸到新闻自由的路线是:革命时期-政治势力的角逐-占据重要位置。报刊脱身于政治争斗,虽然理论上自言论自由而来,但实际上二者已经不同。特别是在报刊成为一种社会独立体制之后,个人的言论自由的实现反而受到了这样那样的阻碍。
在这一章中,作者理论功底的深厚,论证的严谨,思维的敏捷,逻辑上的环环相扣,可见一斑。对新闻自由的追根溯源是本书的第一个闪光点,在其后的新闻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等的考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颇有见地。
另外就是在第八章《为社会定调:议程设置与现实建构》中对框架理论的引入。框架理论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天线索发展而来,与戈夫曼的社会情境理论关系密切,其实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即通过“框架”了解周遭的环境。由于本人阅读范围的局限,对这样的一个理论与议程设置理论的碰撞,实在感觉有趣。然而,目前对于二者相遇后擦出的火花,尚未能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作者的理论视野十分宽阔。
最后两章为文化工业、媒介权利等,虽然批判学派的理论抽象程度高,但其基本逻辑并不复杂,或许可以简单说,就是看不惯现存的一切,尤其是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变革,对“机械”有着天生的憎恶,认为这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剥夺了人性中可贵的东西。作者对此作了很好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