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消化系统肿瘤283中国临床肿瘤学进展治疗时,尽量减少穿刺次数,针道消融,消融结束后应再次超声或者CT扫描,确定有无肿瘤破裂、出血等表现。

治疗:检测生命体征,积极扩容、输液、止血、输血、升压等,必要时手术探查止血。

5. 肿瘤种植 主要为反复多次穿刺造成。

预防:穿刺应准确定位,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如果进针过深,不应直接将电极针退回,而是应该在原位消融后,再退针重新定位。

6. 肝功能衰竭 主要原因是治疗前肝硬化程度重,肝功能差;或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预防和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肝功能Child-Pugh C级、大量腹水、严重黄疸等病例均为禁忌证;术后注意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感染,积极护肝治疗。

7. 邻近脏器损伤 肿瘤邻近胆囊、胃肠、胆管、膈肌等或位于第一肝门区、肝包膜下等部位时,进行经皮穿刺路径下消融治疗容易热损伤邻近脏器或脉管。

对于这些部位的肿瘤,应该尽可能采用腹腔镜下或者开腹手术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对邻近的脏器进行隔离保护。

七、 疗效评价及随访治疗后一月复查肝三期CT/MRI,或者超声造影,以评价消融疗效:1. 完全消融(Complete Response,CR)肝脏三期CT/MR 或者超声造影随访,肿瘤所在区域为低密度(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动脉期未见强化。

2. 不完全消融(Incomplete Response,ICR)肝脏三期CT/MR或者超声造影随访,肿瘤病灶内局部动脉期有强化,提示有肿瘤残留。

对治疗后有肿瘤残留者,可以进行再次消融治疗,若两次消融后仍有肿瘤残留,则确定为消融治疗失败,应该选用其他的治疗手段。

八、 随访术后前2个月每月复查肝三期CT/MRI,或者超声造影,以及肝功能、肿瘤标记物等,观察病灶坏死情况和肿瘤标记物的变化。

之后每2~3个月复查肿瘤标记物,超声造影,或者肝三期CT/MRI(超声造影和CT/MRI相间隔)。

两年后每3~6个月复查肿瘤标记物,超声造影,或者肝三期CT/MRI(超声造影和CT/MRI相间隔)。

原发性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专家共识

原发性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专家共识
4小 时 , 床 6小 时 以上 , 意监 测 血 常 规 、 肾功 卧 注 肝
缶 床肿瘤学杂志 2 1 年 1月第 l 0 1 6卷第 1 期
C ieeCii l noov Jn 0 1 V 11 N . hns l c cl ̄ ,a.2 1 , o 6, o 1 naO .
・7 1・
能分 级 为 C i —u h C, 护 肝 治 疗 无 法 改 善 者 ; hl P g 经 d
中国抗癌 协会肝 癌 专业委 员会 中国抗 癌协会 临床 肿 瘤学协作 专 业委 员会
中华 医学会肝 病 学分会肝 癌 学组
【 关键词 】 局部消融治疗 ; 肝癌 ; 共 识
中 图 分 类 号 :7 5 7 R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4 0 2 1 ) 1 0 7 10 0 6 (0 10 — 0 0—0 4
局 部消融 治疗是 借助 医学影 像技术 的引导对 肿 瘤 靶 向定 位 , 部采 用 物 理或 化 学 的方 法 杀 死 肿瘤 局 组织 。影像 引导 技 术 包 括超 声 、 T和 MR ; C I 治疗 途 径有 经皮 、 经腹 腔镜 手 术 和 经 开腹 手 术 三种 。局 部 消融 治疗 的特点 : 一是 直接作 用于肿 瘤 , 有高 效快 具
在 腹 腔镜 直视 下或 者腹 腔镜 超声 引导 下 将 电极 针插
20 0 1年制 定 的 诊 断 标 准 或 中 国抗 癌 协 会 肝 癌 专 业
委员 会 、 国抗 癌 协 会 临 床 肿 瘤 学 协作 专 业 委 员 会 中 和 中华 医学会 肝病 学分 会肝 癌 学组 2 0 0 9年 《 发性 原
践 中参考 应用 。
1 治疗原 理和 分类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

资料。此后,国外医师也开始尝试应用RFA治疗肝
血管瘤。2004年,美国学者Zagoria等¨4 o报道在CT 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1例肝血管瘤(5.0 cm) 患者。2006年,Fan等¨刊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路径 RFA治疗27例患者50个肝血管瘤(5.5
4-2.0
况:瘤体巨大难以手术切除,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合
(320675007131、32067501207)
1.病理学特点:肝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
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 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肝血管瘤外观呈暗红 色、界限清晰,切面呈海绵状,可见不规则的纤维性 包膜。瘤体主要由网格状、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重叠 构成;血管腔大小不等,内壁衬有单层扁平内皮细 胞;血管腔之间存在纤维组织。随着瘤体内血管腔 扩张,瘤体膨胀式增大,血管腔内可形成血栓、坏死、 瘢痕及钙化¨…。 2.生长特点:大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甚至
Xuenvei,Wang Shaohong,Song Jingling,Zhai Bo,Ning Chun— min,Guo Shigang,Xin Yonghong,Lu Jun,
Zhu Huaqiang,Sun Wenbing.+Department
Pancreatic
of
Hepatobiliary,
14%患者瘤体增大超过1 cm,18%患者发现新生肝 血管瘤。当肝血管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通常会引 起明显且持续的症状。Hasan等。31在10年问随访
到破坏血窦内皮细胞和闭塞瘤体血窦的目的。需要 临床治疗的较大肝血管瘤多数为多支动脉供血,部
分供血动脉在造影时不易被发现,且栓塞供血动脉 后易形成侧支循环,导致肝血管瘤复发。如果过度 栓塞瘤体,则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内胆管损伤或 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TAE难以被广泛接 受和应用pM 8I,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或备选治疗方 案‘37删。 四、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 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射频电流产 生足够的热量(消融电极周围温度可高达105℃),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DOI:10.3760/cm,&j.i∞rL 1005-1201.2012.07.001
瘤,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I毛”11;不 适合手术切除的直径>5 Cnl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nl
作者单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通信作者:郑加生,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肿 瘤微刨介入中心;徐克,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 射科;朦皋军,210009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
的多发肿瘤,RFA可作为根治或姑息性综合治疗的一部 分¨‘1“,推荐RFA治疗前联合TACE或TAE;RFA还可用于
肝移植前控制肿瘤生长以及移植后肝内复发、转移的治疗。
万方数据
582・
(2)肝脏转移癌:如果肝外原发病变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可 进行肝脏转移癌RFA治疗【2 J。消融治疗中。对肿瘤大小及 数目的规定尚无共识。在多数临床试验中,将肿瘤最大直 径≤5 cm、数目≤5个作为治疗指征”7-19】。(3)肝血管瘤:有 临床症状,肿瘤直径>5 cln。增大趋势明显。2…o.RFA可作 为治疗方法之一。 2.禁忌证【3】:(1)病灶弥漫;(2)合并肝外血管、胆管癌 栓;(3)肿瘤侵犯空腔脏器;(4)肝功能Child—Push C级;(5) 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6)患者处于急性感染状态,尤 其是胆系感染;(7)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8)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Ⅳ级 V级
注: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2.术前定位:术前行影像定位,选择最佳治疗体位及进 针路径,进针路径须经过部分肝组织,避开大血管、胆管及重 要脏器,标记穿刺点。 3.RFA治疗: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部麻 醉。在影像引导下,射频电极针沿进针路径穿刺至消融靶 区。cT及MRI引导时,射频电极针可在引导针引导下穿刺

肝部射频消融实施方案

肝部射频消融实施方案

肝部射频消融实施方案肝部射频消融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肝脏疾病的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将肿瘤组织进行灼烧,达到治疗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部射频消融的实施方案。

一、患者准备工作。

1. 术前评估,患者在进行肝部射频消融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肝功能、凝血功能、肿瘤大小和位置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2. 术前准备,患者在进行肝部射频消融前,需要进行相关的术前准备,包括空腹、清洁肝部皮肤、留置静脉通路等。

二、手术操作步骤。

1. 麻醉,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全麻,以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舒适。

2. 穿刺定位,在影像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准确定位到肿瘤组织,为后续的射频探头插入做好准备。

3. 射频治疗,将射频探头插入肿瘤组织内,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能,对肿瘤组织进行灼烧,直至达到治疗的效果。

4. 影像监控,在射频治疗过程中,需要通过影像监控,实时观察治疗的效果,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结束手术,待射频治疗完成后,拔除射频探头,进行止血处理,并观察患者的情况。

三、术后护理。

1. 观察,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生命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方面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 术后指导,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术后指导,包括饮食、生活方式、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四、注意事项。

1. 术前评估,患者在进行肝部射频消融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2. 术中监控,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3. 术后观察,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肝部射频消融的实施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施肝部射频消融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康复和恢复提供保障。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肝脏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

原发性肝癌中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者占比较低,且即使手术切除原发病灶,术后复发率亦较高。

同时,肝脏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部位之一,肝转移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近年来,消融技术广泛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2019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肝癌临床实践指南指出,病灶直径≤3cm时,局部消融可达到治愈的疗效;而对于符合适应证的3cm<直径≤5cm病灶,可联合应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消融治疗。

冷冻消融除具备射频、微波等其他消融技术的特点外,还具有患者耐受性好、可多针组合、适形性好、消融体积大、消融治疗区域清晰、促进肿瘤抗原释放及激活免疫系统等优点,用于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前景广阔。

冷热多模态消融系统采用液氮为冷媒,易获取,最低冷冻温度可达-196 ,单针消融范围更大;应用无水乙醇为热媒,可在冷冻结束后加热消融针至80 ,更快速溶解冰球,同时可消融穿刺针道、减少出血、预防肿瘤针道种植转移,安全性更高。

该系统核心性能与氩氦刀等国际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一定优势。

1 设备原理及治疗原则冷热多模态消融系统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制和开发,是原创的、全新一代消融肿瘤设备,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其主要通过直接损伤细胞、破坏肿瘤微血管、诱导机体免疫反应及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破坏杀伤肿瘤细胞。

2 适应证和禁忌证2.1 适应证需满足2.1.1及2.1.2或2.1.3条件。

2.1.1 肝功能和体力状况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或B级,或经内科治疗达到该标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

2.1.2 根治性消融原发性肝癌:单发肿瘤最大直径≤5cm,无血管、胆管侵犯和肝外转移;多发肿瘤病灶数量<3个、最大直径≤3cm,无血管、胆管侵犯和肝外转移;转移性肝肿瘤:原发病灶已得到有效控制,无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或肝外转移灶稳定,单发肿瘤最大直径≤5cm,无血管、胆管侵犯;多发肿瘤病灶数量<3个、最大直径≤3cm,无血管、胆管侵犯。

肝肿瘤射频消融操作方法

肝肿瘤射频消融操作方法

肝肿瘤射频消融操作方法
肝肿瘤射频消融是一种常用的肝癌治疗方法,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前期准备:患者需要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数量以及肝功能等。

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消融操作的方案。

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医生使用超声或CT等影像学技术确认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制定消融方案。

3. 穿刺导向:医生会在皮肤上作出一个小切口,然后在超声或CT的引导下,通过一根导向针将导管插入到肿瘤附近。

导管可以是单针、双针或多针设计,以确保治疗范围覆盖整个肿瘤。

4. 射频消融:一旦导管正确放置,医生会将射频电极导入导管并对肿瘤区域进行局部麻醉。

射频电极产生高频电流,通过电热效应将肿瘤组织加热至高温,以达到破坏肿瘤细胞的目的。

射频消融通常需要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具体时间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5. 扩大消融范围:在一次射频消融中,肿瘤可能无法完全被破坏,医生可能会通过移动电极或重复消融程序来扩大消融范围,确保临床治愈效果。

6. 结束操作:消融完成后,射频电极被拔出,皮肤小切口进行处理。

患者可以
进入恢复室进行观察和康复。

总体来说,肝肿瘤射频消融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肝癌的方法。

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

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l;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这3种。

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包括:(1)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2)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局部消融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之后的第3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推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规范化,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外科学、肿瘤学、超声学、介入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起草制订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治疗原理及分类局部消融治疗按其原理可以分为化学消融治疗和物理消融治疗。

化学消融治疗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即往病灶内注入化学物质,如无水乙醇和乙酸等)使局部组织细胞脱水、坏死、崩解,从而达到灭活肿瘤病灶的目的。

目前应用于肝癌治疗的化学消融手段主要有瘤内无水乙醇注射和瘤内无水乙酸注射等。

物理消融治疗则是通过加热局部组织或冷冻局部组织,进而灭活肿瘤病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消融、微波固化、冷冻治疗、聚焦超声消融和激光消融等。

本规范以下部分以射频消融术为代表,适合于微波固化术,并可供使用其他局部消融治疗方法的人员参考。

2、治疗原则(1)射频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预测可行性和效果,并确定治疗及联合治疗的措施和步骤;(2)治疗前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和位置等,制定治疗方案和策略,以保证足够的安全范围,尽可能获得一次性、适形的完全消融治疗;(3)选择适合的影像引导路径,并监控治疗过程;(4)制定适宜的综合治疗方案及科学合理的随访计划。

射频消融专家共识

射频消融专家共识

九、并发症及处理
咳嗽:0级,没有咳嗽;1级,不需要干预可以缓解;2级 ,需要止咳药缓解;3级,严重咳嗽或痉挛性咳嗽,对治 疗无效。①原因:术中剧烈咳嗽可能与病灶局部温度增高 刺激肺泡、支气管内膜或胸膜所致。术后咳嗽是射频消融 局部肿瘤组织坏死及其周围肺组织热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 所致。②治疗:口服镇咳剂或经过射频针注水孔注入利多 卡因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只有在消融结束后咳嗽停止 。术后咳嗽可适当给予止咳化痰药。③预防:前半小时口 服可待因可减轻咳嗽反应。
一、概述
肿瘤微创消融是指在局麻下,以肿瘤为靶 心最大限度地灭活靶区的肿瘤细胞及周围 0.5 cm-1 cm的正常组织,又最大限度地保 护正常肺组织;具有微创、安全、适形、 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患者恢复快、效果 可靠、可以重复进行等优点,现已成为一 种有前途的肿瘤第四大治疗手段。
二、射频电极针
单极射频电极针。有1个活性电极,同时拥 有1个或几个回路电极板。包括多针伸展型 、冷循环型和灌注型等不同的设计。
五、术前检查
常规检查:患者需在2周内接受血、尿、大便常 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血型 检查和感染筛查,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
影像检查:患者需在2周-4周内行胸部增强CT、 肺部代谢显像PET或PET-CT、腹部B超、骨扫描、 头颅磁共振检查。
病理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或者纤维支气管镜活 检。
双极射频电极针:由2根电极针组成(分别 为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或在1根电极针 的尖端同时具有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无 需回路电极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及心脏 起搏器的患者宜选用双极射频电极针。
二、射频消融针
三种类型的射频电极针在肺部肿瘤的射频 消融中都可以使用,考虑到患者存在自主 呼吸,肺活动度较大,建议选择多针伸展 型电极针以便出针后覆盖肿瘤,减少射频 电极针移动对肺的副损伤。而对邻近心脏 大血管或气管支气管等重要结构的肿瘤射 频消融时选择与之平行的单针(非多针伸 展型)穿刺比较安全。

肝细胞癌局部消融治疗KLCA专家共识建议(完整版)

肝细胞癌局部消融治疗KLCA专家共识建议(完整版)

肝细胞癌局部消融治疗KLCA专家共识建议(完整版)肝细胞癌(HCC)局部消融是一种非手术治疗,可直接靶向并摧毁肿瘤细胞,随着近年来引导技术和设备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局部消融治疗的精确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

因此,局部消融已成为早期HCC的一线治疗方法。

近期韩国肝癌协会研究委员会的放射科和肝病科专家组与韩国影像引导肿瘤消融学会合作,制定了基于专家共识的局部消融实用建议,旨在为实施局部消融以及患者的治疗前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指导。

患者选择局部消融的适应症除了疾病的分期外,还应考虑肿瘤的位置、影像引导的可行性、是否使用联合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既往治疗史和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前影像学检查局部消融治疗前应进行动态增强CT和MRI检查,且检查与手术间隔最好在一个月以内。

治疗前应进行超声检查以评估局部消融的可行性并制定治疗计划。

局部消融前的准备对有胆道相关疾病史的患者进行局部消融时,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应检查患者的出血倾向,在局部消融前应停止患者正在服用的任何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

局部消融处理局部消融手术可在超声引导下实施,必要时可利用CT、超声/CT-MRI融合技术、超声造影剂等辅助治疗。

手术过程中应使用适当的局部麻醉剂和镇静麻醉剂,以减轻疼痛并确保安全进展。

为防止手术和麻醉并发症,应监测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并准备氧气、急救车等复苏所需的设备。

术后需快速进行影像检查,以确定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根据结果,可能会进行再次治疗或额外治疗。

局部消融后患者管理如果局部消融后出现持续异常症状和临床体征,则必须进行适当的评估,包括影像学检查,以排除严重并发症。

局部消融后的随访局部消融后需要定期随访,包括增强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等血液检查。

此外,需要采取考虑到患者症状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个性化方法。

参考文献:Han S, Sung P S, Park S Y, et al. Local Abl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024 Expert Consensus-Base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of the Korean Liver Cancer Association[J]. Kor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24, 25(9): 773-787.。

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的技术规范与指南

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的技术规范与指南

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的技术规范与指南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全球原发性(HCC)50%以上发生在中国,是癌症中的第二号杀手。

近年来肝癌治疗总体水平有了提高,除了早期诊断率、外科手术方法技术的提高外,新的治疗技术应用在肝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以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发展迅速,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已被广泛接受。

美国2008年版NCCN有关HCC临床实践指南,已确定RFA与手术同样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我国肝癌患者就诊时以中晚期癌为多,肿瘤大,临床上常见的非手术适应证患者行RFA治疗同样难度大、风险高。

尤对较大肿瘤、邻近周围脏器肿瘤及富血供肿瘤三大难题,需建立规范化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并重视影像指导下治疗。

一、超声引导RFA治疗优势超声引导经皮RFA治疗多可在门诊治疗室或手术室进行;在彩超引导下可灵活选择穿刺途径,引导避开异常血管、大血管、韧带结构进针;可实时观察进针深度及与相邻脏器关系;彩超灵敏显示入瘤血管及进入肿瘤的位置指导进行消融阻断;通过超声多切面扫查行立体定位、指导整体重叠消融;可实时监控消融过程,灵敏发现出血等并发症并引导进行消融止血;对非荷瘤肝组织损伤小,故对肝功能损害小,机体恢复快;对新生灶或肝内转移可行反复多次治疗从而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RFA作为一项微创热凝固治疗方法,还具有无辐射、价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将在局灶型肝癌及复发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适应证临床大量非手术适应证肝癌患者中肝脏储备功能不佳者及非小肝癌占多数,故中国肝癌患者RFA适应证范围较国外报道为宽。

我院10年来治疗肝恶性肿瘤近1000人次,其中90%为非手术适应证或TACE疗效不佳者,手术及肝移植后复发占21.7%,肿瘤3.6~7.0 cm占47.6%。

分析治疗结果发现,经皮RFA治疗适应证仅依据患者全身状况(Child-Pugh分级)、肿瘤TNM分期进行选择是不充分的,尚需结合肿瘤有无包膜、位置及毗邻关系、血供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等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在综合文献资料基础上(NCCN 2008年肝癌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8年肝细胞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第3版提出如下HCC射频消融治疗适应证两等级提案及禁忌症,供参考。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要点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要点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要点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文献报道,普通人群肝血管瘤的发病率为0.4%~20.0%,尸检发现率为0.4%~7.3%。

肝血管瘤多数生长缓慢,无恶变倾向,自发破裂者少见。

如果瘤体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可随访观察;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5cm),生长趋势明显或/和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常需要积极治疗。

近十多年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显示了疗效确切、微创、安全等优点以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共识形成过程二、肝血管瘤的特点和诊断1.病理学特点:肝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

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

2.生长特点:大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甚至无明显生长倾向,但少数生长倾向明显。

3.诊断: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测一般无异常,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

B超是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三、肝血管瘤传统治疗方式及特点外科手术是肝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

放射治疗可破坏肝血管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使瘤体内血管栓塞、坏死和纤维化,从而使瘤体缩小,缓解临床症状。

但是放射治疗可导致放射性肝炎、静脉闭塞性疾病等并发症,现已基本弃用。

肝动脉栓塞(TAE)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常用手段。

如果过度栓塞瘤体,则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内胆管损伤或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TAE 难以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或备选治疗方案。

四、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射频电流产生足够的热量(消融电极周围温度可高达105℃),破坏瘤体内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广泛的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进而使瘤体组织凝固、碳化,肿瘤缩小。

显微镜下可见消融区红细胞溶解、血管内皮脱落,血管平滑肌消失且纤维化等病理学改变。

指南推荐|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

指南推荐|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

指南推荐|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为规范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操作,便于不同层级医院开展,确保医疗安全和临床疗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肿瘤治疗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概念冷冻消融利用超低温造成肿瘤细胞不可逆冻伤而杀灭肿瘤组织,有效治疗温度为-40~-180℃。

当组织温度低于-40℃时,冷冻消融通过冰晶形成和渗透压休克破坏细胞;当冷冻组织细胞时,细胞代谢崩解。

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细胞外冰晶开始形成,导致细胞外高渗,引起细胞内液外渗和细胞脱水。

解冻时,渗透梯度逆转,使细胞外液流入,导致细胞肿胀,细胞膜破裂。

热消融则是引起肿瘤组织急性凝固性坏死。

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融化,细胞瞬间死亡。

多模态消融技术针对肿瘤组织实施冷热交替快速温度变化,利用组织内温度场交替变化、相应产生的热应力以及血流停止与再灌注产生的机械力,原位破碎肿瘤细胞,在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使肿瘤组织最大限度地释放肿瘤抗原,激发机体产生主动性抗肿瘤免疫。

多模态消融不是冷冻消融和热消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精确调控热剂量和温度场前提下,通过多模态方式(冷冻、加热、免疫)有效治疗肿瘤,其疗效已在前期大量研究中得到证实。

因此,多模态消融治疗是指整合CT、MR、超声导航或磁导航等影像设备,利用MR形态和功能成像,在空间精准定位基础上,通过热剂量精准控制实施消融治疗规划,突破传统肿瘤微创消融非定量瓶颈,实现图像导引的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联合应用。

在冷冻与射频热消融交替转换过程中,通过对病灶区温度精准控制和消融过程定量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更彻底破坏原位肿瘤细胞及其循环系统,同时最大程度释放活性肿瘤抗原,从而达到局部治疗、激发全身免疫、控制肿瘤复发转移的目的。

技术平台基于现有医学影像学平台,实现面向多模态消融治疗应用的影像导引精确定位和实时导航;基于已有3D影像存档及通讯系统(PACS)处理工作站,融合多种影像数据(CT、MR、超声)对病灶区三维重建,规划进针路径;基于多模态消融临床治疗规划系统、术中温度监控系统、术后评估系统进行术前治疗策略规划、术中监控与术后评估;基于已有射频消融设备及冷冻消融设备,分别进行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实现多模态消融治疗操作。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 技术要求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 技术要求

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技术要求《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技术要求之我见》肝脏肿瘤就像身体里的不速之客,而射频消融术呢,就像是专门来驱逐这个不速之客的神秘大侠。

那耍好这个大侠手里的“剑”——也就是掌握射频消融技术,那可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呀,定位精准就像射手射箭瞄得准一样关键。

医生得像个超级侦探似的,在肝脏这个“神秘地带”里准确锁定肿瘤的位置。

这可不是拿着放大镜随便找找就行的,那得依靠各种高科技的设备。

就好像是在布满错综复杂小路的森林里(肝脏的复杂结构)找到那个隐藏的坏蛋窝点(肿瘤),差一点方向,可能就会把旁边的好树木(正常肝脏组织)给误伤喽。

这可真像走钢丝,得稳稳当当地找到那个平衡点。

再说说这个消融的范围。

这就像是划地盘,要把肿瘤完整地圈在消融的圈里,不能让它有任何跑出去撒野的机会。

有一回我见识到一个病例,那个肿瘤就像是个狡猾的小泥鳅,消融的圈稍微小了一点,结果一部分肿瘤就像在打游击战一样,还遗留着,这就达不到彻底消灭敌人的目的啦。

所以医生得像那些下棋高手一样,走一步看好多步,把消融范围计算得死死的,确保把肿瘤一网打尽。

温度的控制也特别有趣。

温度就像是火候,太低了呢,像烧温水煮青蛙,肿瘤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儿,杀不死它;太高了又像火山爆发,反而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灾难,周围好的肝脏组织也跟着遭殃。

医生得像掌握魔法火候的巫师一样,让温度恰如其分地在肿瘤那里肆虐,破坏力都集中在肿瘤这个坏家伙身上,不影响那些无辜的“居民”(正常肝组织)。

而且这个射频消融术还得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操作的医生啊、助手们还有那些仪器设备,得配合得十分默契。

要是哪个环节掉链子,就像舞蹈演员踩错步子一样,整个过程就会变得乱七八糟。

咱为啥要对这个技术要求这么高呢?这也简单,肝脏可是个宝贝地方,担负着解毒啊、合成蛋白质等好多要命的工作。

如果因为技术不达标,把肝脏折腾得乱七八糟的,那整个身体都会跟着抗议,后续的麻烦事儿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所以呢,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技术要求就得高高的,最好像在云端上那样。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指南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指南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指南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吴沛宏一、概述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全世界肝癌患者的一半。

其具有如下基本生物学特征:肝炎肝硬化背景;肝癌的多发性或多中心性,因为其多中心起源,容易肝内播散和复发;富血供。

据此,肝癌的治疗,应该是局部治疗结合器官水平的治疗,并联合全身或系统治疗。

肝癌的治疗经过了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88年德国外科医师Carl Langenbuch首先成功实施楔形外科手术切除肝左叶的肝细胞癌,这标志着肝脏外科的诞生。

1891年Lucker首次报告从肝左叶切除肿瘤,1911年Wendell在肝门外结扎右肝动脉和右肝管,沿Cantlie线切除肝右叶,开始了解剖学与外科学的结合而推动肝脏外科发展。

第二阶段是1914年开始的半肝切除。

第三阶段是1963年Starzl在美国丹佛市做了首例胆道闭锁病儿的肝移植。

在1967年7月23日, Starzl又为另一肝癌患儿(1.5岁)行原位肝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

然而,肝癌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可手术切除的占20%左右,还有80%不能进行手术切除,因此,需要其它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治疗肿瘤方面,1972年Rosch对肝、肾恶性肿瘤进行栓塞;1976年日本学者将TACE用于中晚期肝癌,国内林贵1979年开展肝癌DSA,1984年行首例肝癌TAE术。

这是肝癌治疗的第四阶段。

80年代血管介入技术走向成熟,中晚期肝癌的生存率得以改善。

第五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TACE 序贯联合化学消融和物理消融。

第六阶段是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与微创介入中心于2000年后首先开展的TACE序贯消融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

与外科切除对比,TACE联合消融治疗进一步提高了中晚期肿瘤的生存率,并成为早期肝癌的首选方法之一。

消融是肝癌的重要局部治疗手段之一,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物理消融、化学消融。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护理课件

谢谢聆听
共识内容
包括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流程、护理要 点等方面的指导建议。
共识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系统、科学的操作规范,有助于提高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 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影响
此专家共识将成为肝脏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参考,对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技 术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技术发展历程
01
早期探索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单一的冷冻或热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 用。
02
技术进步阶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冷冻、热疗 和化学治疗相结合,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3
临床应用阶段
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验证,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逐渐应 用于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
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患者知情同意
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过程 、风险和预期效果,确保 患者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
治疗过程
定位和标记
使用影像学技术确定肿瘤 的位置和大小,并在体表 进行标记。
冷热消融治疗
根据肿瘤大小和位置,选 择合适的冷热消融治疗技 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 融等。
实时监测
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实时 监测技术观察治疗效果和 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治疗成功案例
案例一
患者张先生,52岁,因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接受了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经过精心护理和规范治疗,肿瘤得到有 效控制,患者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案例二
患者李女士,45岁,肝脏恶性肿瘤晚期,由于病情复杂,采取了冷热多模态消融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经过医护人 员的精心护理和患者积极配合,肿瘤缩小,病情稳定,患者重拾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一、概述局部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消融及化学消融。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 的电磁波(通常在 375-500 kHz 之间)所产生的电磁热能造成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

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 3 种。

经皮 RFA 是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影像引导方式包括 X 线透视、超声、CT 和 MRI等,具有微创、相对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应用等优点,是不适合外科切除或肝移植的早期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不适合外科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癌,RFA 也是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另外,RFA 也可应用于肝脏良性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

经皮肝脏肿瘤 RFA 虽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但也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甚至有可能产生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为了更好地规范操作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

二、影像引导X 线透视、超声、CT 和 MRI 等均可用于经皮肝脏肿瘤 RFA 治疗的引导及监控,目前多应用超声和 CT 引导及监控,不推荐 X 线透视引导。

1.X 线透视引导:X 线透视引导穿刺定位,需结合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或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or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CE 或 TAE),通过碘化油标记肿瘤后再行RFA 治疗。

缺点是术中难以评估消融效果,操作者及患者均受到一定剂量的 X 线辐射。

2. 超声引导:超声引导的优点是实时引导穿刺,操作简单;可根据消融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高回声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超声造影还可即刻评价肿瘤的灭活情况。

超声引导的缺点是影像引导存在盲区:图像质量易受消融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伪影干扰,影响下一位点的消融治疗。

应用超声与 CT 或超声与 MRI 影像融合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超声引导的不足。

3.CT 引导:CT 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进针路径、射频电极针与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精准,无盲区;可根据消融后组织坏死产生的低密度区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井可应用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灭活情况。

缺点是穿刺存在一定盲目性,进针过程不能实时引导,常需反复穿刺、扫描;此外,患者受到一定剂量的X 线辐射。

4.MRI 引导:MRI 引导的优点是软组织对比度及空间分辨率较高,肿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清晰、定位精准;可任意平面成像,有利于选择最佳进针路径;无 X 线辐射;能实时监测消融区温度场变化,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

MRI 引导的缺点主要是需使用磁兼容器械,价格相对较高。

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也可将多种引导方式结合使用。

三、射频电极针目前射频电极针可分为单极和双极 2 种类型。

可使用单个或多个电极针直接穿刺至肿瘤内进行单点或多点叠加适形 RFA 治疗。

1. 单极射频电极针:有 1 个活性电极,同时拥有 1 个或几个回路电极板。

包括多针尖伸展型、冷循环型和灌注型等不同的设计。

(1)多针尖伸展型射频电极针:具有一个较粗的套管针,其内可伸出多个子电极针。

(2)冷循环型射频电极针:电极针内部有一个密闭的管腔,可通过向管腔内注射冷却生理盐水等对电极针活性端进行冷却,防止射频电极针活性端周围组织炭化。

冷循环型射频电极针可分为单束型及三针集束型,后者较前者单点消融体积大。

(3)灌注型射频电极针:射频电极针的尖端有小孔,可通过小孔向消融组织内注射液体(常为生理盐水)防止组织炭化,增大消融体积。

2. 双极射频电极针:由 2 根电极针组成(分别为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或在 1 根电极针的尖端同时具有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无需回路电极板。

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及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宜选择双极射频电极针。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1. 适应证:(1)原发性肝癌: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直径≤5 cm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m的多发(《3 个)肿瘤,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直径>5 cm 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m的多发肿瘤,RFA 可作为根治或姑息性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推荐 RFA 治疗前联合 TACE 或 TAE; RFA 还可用于肝移植前控制肿瘤生长以及移植后肝内复发、转移的治疗。

(2)肝脏转移癌:如果肝外原发病变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可进行肝脏转移癌 RFA 治疗。

消融治疗中,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规定尚无共识。

在多数临床试验中,将肿瘤最大直径≤5 cm、数目≤5个作为治疗指征。

(3)肝血管瘤:有临床症状,肿瘤直径>5 cm,增大趋势明显,RFA 可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2. 禁忌证:(1)病灶弥漫;(2)合并肝外血管、胆管癌栓;(3)肿瘤侵犯空腔脏器;(4)肝功能 CIuld-Pugh C 级;(5)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6)患者处于急性感染状态,尤其是胆系感染;(7)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8)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m collabo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态评分>2 级(表 1);(9)妊娠期患者。

表 1 ECOG 体力状态评分标准注:ECOG: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五、术前准备1. 设备和材料: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针、穿刺架或定位导航系统、引导针(CT 或 MRI 引导用)等。

保证影像引导设备及射频消融治疗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MRI 引导时,需使用磁兼容设备及耗材。

全身麻醉需配备呼吸机及相关设备。

2. 常规检查:患者需在 2 周内接受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血型检查和感染筛查,心电图、X 线胸片等检查。

3. 影像检查:患者需在 2 周内行肝脏超声(有条件者可行超声造影)、增强 CT 或增强 MR 检查,也可行PET-CT 检查,观察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形状,与大血管、胆管及周围脏器的关系,指导进针路径。

推荐术前至少进行增强 CT 或增强 MRI 一项检查。

4. 病理检查:为明确诊断,建议行病灶穿刺活检病理检查。

5. 制定消融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条件确定适宜的引导方式、射频电极针类型及型号,确定穿刺点、进针路径及布针方案。

6. 药品准备:术前应准备麻醉、镇静、镇痛、止吐、止血等药物,急救设备和药品。

7. 患者准备:(1)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局部麻醉前 4h 禁饮食,全身麻醉前12 h 禁食、前 4h 禁水;(3)手术区常规备皮;(4)建立静脉通道。

六、操作步骤1. 麻醉:目前最常用的方式为穿刺点局部麻醉联合术中静脉镇静、镇痛。

这种麻醉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风险小,术中患者配合好。

对于儿童、术中不能配合、预计手术时间长、肿瘤位于疼痛敏感部位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

麻醉前评估可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nesthesiologists,ASA)的分级标准(表 2),≤Ⅲ级的患者方可进行 RFA 治疗,术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表 2 ASA 病情分级标准注: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2. 术前定位:术前行影像定位,选择最佳治疗体位及进针路径,进针路径须经过部分肝组织,避开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标记穿刺点。

3.RFA 治疗: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部麻醉。

在影像引导下,射频电极针沿进针路径穿刺至消融靶区。

CT 及 MRI 引导时,射频电极针可在引导针引导下穿刺或直接穿刺,应分步进针,根据预消融靶点调整穿刺角度及深度,扫描确认射频电极针活性端到达预消融靶点后固定射频电极针。

并记录射频电极针的角度、深度,避免手术过程中射频电极针移位。

RFA 时根据射频消融治疗仪的类型、射频电极针的型号、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设置治疗参数。

超声引导应先消融较深部位肿瘤,再消融较浅部位肿瘤。

为确保肿瘤消融治疗效果,消融范围应包括肿瘤及瘤周 0.5-1.0 cm 肝组织,以获取消融边缘。

具体:(1)小肿瘤:肿瘤个数≤3个、直径<3 cm 者,单次完成 RFA 治疗。

(2)中肿瘤:直径 3~5 cm 的肿瘤,单次多点叠加完成RFA 治疗。

(3)大肿瘤:对直径>5 cm 的肿瘤,推荐 RFA 前应用 TACE 或 TAE 治疗,大肿瘤 RFA 治疗,采用多点叠加适形消融治疗,根据肿瘤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肝功能及体能状况制定治疗方案,可单次也可分次完成消融治疗。

(4)邻近胆囊、胃肠道、膈肌的肿瘤:在引导方式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肿瘤显示清晰的引导方式。

首先消融邻近重要脏器的肿瘤,对该部分肿瘤也可联合化学消融,必要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邻近脏器的热损伤。

(5)突出于肝脏表面的肿瘤:对这一部位的肿瘤,应避免直接穿刺,进针路径需经过肝组织到达肿瘤。

推荐术前进行 TACE 或 TAE 治疗,肿瘤内碘化油沉积密实后可直接穿刺肿瘤。

(6)肝脏尾状叶肿瘤:避开下腔静脉、门静脉、主要胆管及胃肠道等重要器官,经右肝或左肝入路穿刺至肿瘤。

4. 治疗结束后处理:根据肿瘤消融时超声显示的一过性高回声区、CT 显示的低密度区及 MRI 显示的温度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也可行超声造影、增强 CT、增强 MRI 检查评估。

确认消融区达到预消融范围后撤出射频电极针,同时行针道消融,并行影像检查确认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5. 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1)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及屏气训练,确保进针路径与肿瘤位置关系相对一致。

(2)穿刺路径应经过部分肝组织,尽可能避免直接穿刺肿瘤。

(3)穿刺时应准确定位,避免多次穿刺导致肿瘤种植、邻近组织损伤或肿瘤破裂出血等。

(4)如果射频电极针已穿刺至肿瘤内但需调整位置时,应原位消融后再进行调整,避免肿瘤种植。

(5)对多个肿瘤 RFA 时,射频电极针如需离开肝包膜重新穿刺定位,须行针道消融。

七、术后处理术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24 h 心电监护,如有必要可延长监护时间。

术后常规禁食 4h。

邻近胃肠道的肿瘤消融治疗后,应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术后 3d 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检查。

根据情况补液、保肝、对症治疗。

八、并发症及处理RFA 引起的并发症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A、B 级)及重度(C-F 级)。

A 级:无需治疗,无不良后果;B级:需要治疗,无不良后果,包括仅需一夜的观察;C 级:需要治疗,住院时间<48 h;D 级:需要治疗,增加了医护级别,住院时间>48 h;E 级:导致了长久的后遗症;F 级: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