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4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时间:2009-12-17地点:图书馆报告厅主持⼈:李龙泉教授参加⼈:赵彦春教授,李龙泉教授,易曾权⽼师,学院其他中青年教师及研部各年级各⽅向学⽣主题: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主讲⼈:梁正⼀、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徐光启与《⼏何原本》三、传教⼠对当时翻译思想的影响四、问题与讨论⼀、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2、李之藻的 “创译” 思想3、魏象乾的 “正” 译标准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徐光启,字⼦先,号⽞扈。

上海吴淞⼈。

出⽣于商⼈与⼩地主家庭。

少时家道中落,祖母遂把求取功名、光耀门庭之希望寄予他⾝。

曾七次应考,20岁中秀才,36岁中举⼈,42岁中进⼠,随即考取为翰林原庶吉⼠。

通天⽂、历算,习⽕⽓。

⼊天主教,与意⼤利⼈利玛窦研讨学问。

40年,充历书篆修官,与传教⼠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像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47年,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

1612年复职,后⼜遭讦,反复“出世⼊世”。

崇祯六年,病卒,赐少宝,谥⽂定。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特点:⼀是求知 ,求真理 , “裨益当世” ;⼆是抓重点 ,抓 “急需”,并能从哲学⽅法论⾓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 ,并提出了⾃⼰的翻译思想: “⾂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

”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 “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 “会通” 才能 “超胜” (超越与争胜) 。

他阐述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的思想 ,与科技翻译中 “理与数” 和 “⾔与笔” 相互结合的思想 ,都是极有价值的。

著有《徐⽒疱⾔》、《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何原本》、《泰西⽔法》等。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许多传教士汉学家致力于将中国经典翻译成多种外文,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背景、方法、成果、不足等方面,探讨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国经典外译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

这些传教士汉学家们不仅希望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也致力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

他们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探讨。

我们分析了这些传教士汉学家对中国经典外译的贡献,包括他们所翻译的经典种类、翻译策略和方法等。

我们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翻译,评价了他们的翻译质量和文化内涵的传达程度。

我们还探讨了这些传教士汉学家在中国经典外译过程中的角色和影响。

在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

例如,法国汉学家白乐日(Erich A. Brecher)翻译的《易经》和《诗经》,德国汉学家花之安(Adam Schlegel)翻译的《论语》和《大学》,以及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翻译的《孝经》和《道德经》等。

这些翻译作品不仅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而且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传教士汉学家们在翻译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传真式翻译”、“语义翻译”等,为中国经典的外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然而,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翻译质量方面,由于受到语言、文化等因素的限制,有时候会出现误译、漏译等现象,影响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准确理解。

在文化内涵的传达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有时候会出现文化意象的错位或缺失,导致西方读者难以深入理解中国经典的精髓。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翻译理论基础

翻译理论基础

林纾(林琴南):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 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缀句,笔录下来。 就这样,他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用文言文翻 译欧美等国小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著。 如:《鲁滨孙漂流记》,《巴黎茶花女遗事》。 但他的译文删减、遗漏之处颇多。
在这些近代中国和西方的翻译家中,最重要
的莫过于是严复和他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
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级的启蒙思想家。曾留学英国学习海
军。1894年中日战争后,发表文章主张维新变
法。他从光绪24年到宣统3年(1898--1911)
这13年间潜心翻译,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
3. Do you know some famous translators in China?
4. How about translators in the West?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翻译高潮,即 东汉与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 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 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以及改革开 放后的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都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科学、技术, 也带来了进步、繁荣和昌盛。
I. 中国古代: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不同地区的部落、 民族之间就开始了交际和融合的过程。而我们华 夏民族与遥远的异邦居民之间的交往,也很早就 开始了。有一些前来朝贡的远方使者,语言不同, 必须要有翻译才能交流。但这样说只是推理,我 们在现存的有关夏商两代的史料中还找不到有关 翻译活动的记载。到了周代,我们有了关于翻译 活动的明确的记载。在《周礼》和《礼记》两部 古书中,甚至有了关于周王朝翻译官的专门职称 的记载。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

• • • • • • • •
Five Don’ts (transliteration in the five cases) 1)What is mysterious; 2)What is polysemantic; 3)What is too alien to be accepted; 4)What is hereditary; 5)What is philanthropic [filən'θrɔpik] . 博爱的;慈善的;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二)
• “三不易”:有三件事决定了翻译并非易事: • ( 1 )“圣人”本是按照当时的习俗来说法的, 现在时代不同了,要改古适今,很不容易; • ( 2 )“圣人”的智慧本不是凡人所能比得上 的,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义传达给 后世的浅俗之众,很不容易; • ( 3 )释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阿难等人出 经时尚且反复斟酌,兢兢业业,而今过了近千 年,却要平凡人以他们现在的理解来传译原文 的意思,更谈何容易。
中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
•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的翻 译 • 三、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 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 四、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 五、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 佛教的创立及特点 •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的代表人物
佛经翻译的发展过程
• 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公元147年-167 年)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220-581)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 了唐代(618-905)达到极盛,北宋 (960-1126)时已经衰落,元(1206 -1341)以后则是尾声了。 • 安世高:西域安息人,安息国的太子, 将王位让与叔叔,出家修道,后到达洛 阳,译出许多经纶。

高级英语lesson4课文翻译

高级英语lesson4课文翻译

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震撼世界的审判约翰.司科普斯John Scopes1、A buzz ran through the crowd as I took my place in the packed court onthat sweltering July day in1925.The counsel for my defence was the famouscriminal lawyer Clarence Darrow.Leading counsel for the prosecution was William Jennings Bryan,the silver-tongued orator,three times Democratic nominee for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and leader of the fundamentalist movement that had brought about my trial.在一九二五年七月的那个酷热日子里,当我在挤得水泄不通的法庭里就位时,人群中响起一阵嘁嘁喳喳的议论声。

我的辩护人是著名刑事辩护律师克拉伦斯.达罗。

担任主控官的则是能说会道的演说家威廉.詹宁斯.布莱恩,他曾三次被民主党提名为美国总统候选人,而且还是导致我这次受审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领导人。

2、A few weeks before I had been an unknown school-teacher in Dayton,a little town in the mountains of Tennessee.Now I was involved in a trial reported the world over.Seated in court,ready to testify on my behalf,were a doze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s and scientists,led by Professor Kirtley Mather of Harvard University.More than100reporters were on hand,and even radio announcers,who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were to broadcast a jury trial."Don't worry,son,we'll show them a few tricks," Darrow had whispered,throwing a reassuring arm round my shoulder as we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to open.几个星期之前,我还只是田纳西州山区小镇戴顿的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员,而现在我却成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庭审活动的当事人。

lecture 4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lecture 4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对译”之可行
• “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 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家增新 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 尽当于原文也。” -- 利类思 L. Buqie《超性要学》
翻译的信达问题
• “中西音阻,辞未达意,朴陋寡文,所 不能免。幸谅我于语言文字之外可也” --罗雅各 J. Rho “会撮要略,粗达言义,言之无文,理 可长思,令人心会身体。虽不至陨越 经旨,然未敢云译经也。” -- 艾儒略
• 《坤舆万国全书》,李之藻译;《万国全 书》,庞迪我译—舆地学 • 《西字奇迹》,利玛窦;《西儒耳目资》, 金尼阁 --语言学 • 《名理探》,李之藻;《穷理学》,南怀 仁—逻辑学 • 《超性学要》,利类斯;《复活论》,安 文思—神学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科学译祖徐光启
•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 死后谥shì 文定,上海人。 • 《几何原本》 “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元扈首译欧几里得之《几何原本》六卷, 欧人名著之入中国,此其第一。” --梁启超
译书目的
• “先生(利玛窦)所携经书中,微言妙义, 海涵地负。诚得同志数辈,相共传译,使 人人饫 yù 闻至论,获厥原本,且得窃其绪 余,以裨益民用,斯亦千古大快也,岂有 意乎?”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Missiona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的原因 • 该时期翻译的特点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一 唐代 景教的传入,即聂思脱里派; Nestorius • 二 元代 也里可温派,即蒙语之福音教; Evangelism • 三 明末清初 罗马教,即天主教; Catholicism • 四 清朝 复元新教,即耶稣教。 Protestantism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1.跨越时间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在我国的翻译活动,一般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东来为始,到清康熙帝晚年禁教止,约为二百年。

2.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兴起原因世界: 明末清初,正值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产生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十六世纪欧洲一部分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中国: 国力衰微之时,中西科技落差悬殊,士大夫希望国富民强,对西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并且明末清初岁月动荡,处在一个被理学窒息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基督教义的新鲜之处正能吸引一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批耶稣会士联翩来华。

当时,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的使命而来,为了掩盖文化扩张的意图,同时为了迎合士大夫对科技的需要,耶稣会士以自然科学来开路,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进行传教。

因为当时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一直都握有社会的话语权力,因而基督教入华所引发的种种接受与反对的声音,多来自他们那里。

基督教入华就必须得到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

例如利玛窦引经据典地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与儒家理论进行比附、调和,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本是同宗同祖、根源相通的,更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他还通过讲学,访谈等形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广交朋友,广结中国官吏和文人.买通宦官,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拜神宗,以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琴,天文图像,珍珠镶嵌十字架,三棱镜等上供,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至此,以传教为目的,科学技术作为副产品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兴起了。

衰落原因根据孙立忠的总结(一)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分歧。

基督教中的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尊卑贵贱、三纲五常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二)双方在目的上的差异。

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其宗教和为其本国利益服务,并非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清统治者和士大夫对于其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超过对其宗教的兴趣。

lecture 6 清末明初译学翻译下

lecture 6 清末明初译学翻译下

译者的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翻译时不
但“其词中所欲达之意其未能达者”,而且 “又参以己意而武断其间” 翻译后的文本往 往“于原书之面目尽失本来”,同一本西文 书籍,翻译出的汉语文本有时差异悬殊无比, 以至于“阅者展卷未终,俗恶之气触人欲 呕” 。
(二)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旨在培养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列强“之所以悍然不顾敢于为此者,欺我不 知其情伪、不知其虚实也” 。要在“外患方 兴,内讧洊jiàn至” 的对外交涉中“尽知其 情实、尽通其雍弊,因而参观互证,尽得其 刚柔操纵之所以然,则译书一事,非当今之 急务”

。智识 既无国界,教育更不应有种族观念,彼愿来 学,我即往教。”
“译书外另有大益于国。因译书而为官者皆 通晓西事,能知中西交涉所有益国之处。”

傅兰雅的译学主张一

“然推论此说,实有不然。盖明时利玛窦诸 人及今各译书之人,并未遇有甚大之难,以 至中止。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若所用名 目必为华字典内字义,不可另有解释,则译 书事永不能成。然中国语言文字与他国略同, 俱为随时逐渐生新,非一旦而忽然俱有。故 前时能生新者,则后日亦可生新者,以至无 穷。”
(三)马建忠提出“善译”理论,构建了中国
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 “善译”要求翻译的文本既忠实于原文,又 通顺易读,构建了“信”、“达”、“雅” 翻译标准中“信”与“达”的基础,“已与 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
(四)马建忠呼吁创设新式翻译书院,勾画 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框架

首先,“翻译书院”努力教学中外语言文字,培养 “善译”人才,以翻译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不同点 1 “虽创始于客卿,继起者则均国人” 2 基本与宗教脱离关系

第4讲中国翻译简史之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分解

第4讲中国翻译简史之明末清初科技翻译分解

The Society of Jesus

The Society of Jesus (Latin: Societas Iesu, S.J., SJ or SI) is a Christian male religious order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members are called Jesuits. The society is engaged in evangelization and apostolic ministry in 112 nations on six continents. Jesuits work in education (founding schools,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seminaries), intellectu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pursuits. Jesuits also give retreats, minister in hospitals and parishes and promote social justice and ecumenical dialogue.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 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 进行钻研的西方数学、地理等 科学技术知识。既是传教士,也是汉学家、翻译 家。 1583年来到中国,为了结交中国士大夫,他在住 所里摆放从欧洲带来的自鸣钟、三棱镜、浑天仪 等,并悬挂世界地图,吸引来访者。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翻译之影响引言我国古代,自佛经翻译高潮过去之后,直至明末清初才出现了第二个翻译高潮。

第二次翻译高潮的兴起,是与欧洲一批传教士的相继来华分不开的。

他们虽然以传教为宗旨,但同时也介绍了西方学术,客观的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中国又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

第一章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兴起这次由西方传教士引起的翻译高潮“无论从延续时间、译者队伍与译著数量上来说,都远不能与前一次佛经翻译相比;与此相应,在翻译理论上也没有重大成果。

不过,在这次翻译高潮中,除了翻译一些宗教著作外,还翻译了一些虽然仍与宗教相关,但却有独立学术价值的哲学、伦理类著作,特别是翻译了一些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类著作”【1】。

这也是此次翻译高潮的重要特色。

翻译之初大多由传教士口译或初译,中国人笔受或润饰。

传教士在华译著的第一本书,是意大利人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润色的《天学圣录》,罗明坚和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1583年一起进入我国内地的。

他们最早认识到了语言和翻译为宣传宗教不可缺少的工具。

而利玛窦与另一位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获得万历皇帝的赏识并留居北京这一事件象征着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终于在北京立住了脚。

随后,耶稣会士的译著便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版了。

随着翻译工作的加强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传教士们发现在翻译时,议论最多的便是译事之难。

“如万历丁未(1607)年,利玛窦为《几何原本》(徐光启合译)所作译序中,便说:“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艰涩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龃龉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自从他与徐光启合作后,“反复辗转,求和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译稿”。

他不仅论述了译事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1】另外传教士们也议论了翻译的信达问题。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 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 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力 译介的《资本论》。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感谢观看
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政治环境:晚清时期,政治动荡,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晚清时期,社会观念保守,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翻译策略:传教士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迎合政治和社会环境,可能会采取一些有争议的 翻译策略 争议和批评: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和批评,这些争议和批评可能会对 传教士的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教士翻译的科学书籍,促进了 晚清科学教育的发展
传教士翻译的科学书籍,为晚清 科学实践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对晚清社会的思想启蒙和变革的影响
促进了晚清社会的思想启蒙, 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传教士翻译的作品,如《天 演论》等,对晚清社会的思
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教士翻译的西方书籍和思 想,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 观念和知识
传教士翻译的活动,为晚清 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推动力
传教士翻译的局 限性和争议
章节副标题
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问题
传教士翻译的目的:传播宗教信仰,而非追求文学价值
翻译方法:直译为主,缺乏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翻译效果:部分词汇和表达不准确,影响了原文的意思和意境 争议:传教士翻译是否真实反映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是否存在 误解和偏见
目的:传播基督教信仰,促进东 西方文化交流
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进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传教士翻译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传播基督教信仰,促进文化交流 影响:推动了晚清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翻译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宗教、科学、文学等 影响:对晚清社会的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英语翻译理论概述

2:英语翻译理论概述
• 安世高父王死后,安世高继承王位,但一年之 后,就把王位让给了叔叔,出家为僧。
• 学成后,他曾遍游西域诸国,弘传佛法,后来 又来到中国
• 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首先译 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23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东晋至南北朝 道安
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 译原则
集体翻译 有了梵文原本 翻译理论和技巧有了
34
• 无事不登三宝殿
• 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 不看僧面看佛面

• 当头棒喝

悟解能力。现比喻促人醒悟的打击或警告
35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 “一厢情愿
《百喻经》。
说的是一个愚人爱上了公主,害了单相思的故事。
后被广泛运用,多泛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 “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 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 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 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 顿开之愉悦。
7
• 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将一种语言 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做释义性解 释,在转换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 形式。
• 意译强调“神似”,主张依照原文的意 义,灵活机动地把原文意义创造性地表 达出来
8
• day student • “走读生” • eat one’s words • 收回某人的话 • Shakespeare put his hometown on the map. • 莎士比亚使他的家乡闻名天下。 • Stratford-upon-Avon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
32
第一章: 翻译理论概述
唐宋时期
主译为本国僧人为多 且都精通梵汉 深晓佛理译经计划性强 节译少全译多 译场制度完备 所译佛经忠实原著。 四大佛经翻译家有两人玄奘和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从19世纪开始,西方传教士们开始在中国办报刊,以传播基督教信仰和西方文化。

这些报刊不仅包括宗教教义的宣传,还包括对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介绍。

传教士的中文报刊活动不仅是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本文将探讨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旨在深入了解这一文化交流现象。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传教士们开始涌入中国。

他们为了宣传基督教信仰,开始用中文出版报刊。

这些报刊的内容主要包括宗教教义的宣传、西方文化的介绍以及中国社会情况的报道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

文献调研主要是对历史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了解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

案例分析主要是选取一些典型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其内容、风格和读者对象等方面的特点。

比较分析主要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教士中文报刊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异同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具有以下特点:它们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了解提供了平台;它们是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提供了机会;它们是语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的重要场所,通过对中文和西方语言文化的借用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风格。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的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值得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传教士们不仅忠实地翻译了原文的意思,还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种翻译不仅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也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语言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翻译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多采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翻译的形式,即先由外国人(传教士)口译或者初译,再由中国人笔受或者润色。

外方有名的翻译代表有利玛窦等,中方有名的译者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魏象乾。

本时期的翻译跳出了宗教翻译的藩篱,以科技翻译为主,将翻译与爱国主义紧紧结合了起来。

一、外国方面利玛窦(1552--1610)1、个人简介:意大利传教士2、主要翻译作品:(和中国人合作翻译)《天主实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浑盖通宪图说》等3、翻译思想:论述了翻译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减色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龌龊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他与徐光启合作时“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

利类思在为其所译的《超性学要》的序文中说:“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加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

”其中,“文以地殊,言以数限”阐述了不仅文字因国家地区不同而相异,而且相关概念用语也因思想相异而不同。

“反复商求”,其间必有华士参与;“加增新语”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少的。

二、中国方面徐光启(1562--1633)1、个人简介: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翻译家,在西学翻译、历法改革、农田水利、练兵制器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等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2、主要翻译作品:《几何原本》(与利玛窦合作翻译)3、翻译思想: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

传教士(传播宗教的人士)详细资料大全传教士,一般指西方国家中一部分传播基督教的人士。

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它的影响。

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师。

因为《马太福音》里耶稣讲:“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1622年,负责新大陆传教区的教廷传信部(今万民福音部)成立。

基本介绍•中文名:传教士•外文名:missionary•职业:传播宗教的人士•宗教:佛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传教团体: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著名人物:金尼阁、利玛窦、马礼逊、裨治文•清末人物:李佳白、雷鸣远、伯驾、明恩溥•主要国籍:葡萄牙、义大利、法国•现代组织:罗马教廷万民福音部•装饰:各国传教士服饰解析传播方法,曲线传教,遭遇阻扰,政教关系,组织形式,教会团体,著名传教士,侵略帮凶,双重身份,政教矛盾,侵华条约,掠夺工具,侵华论调,积极因素,募捐赈灾,传播科学,传播方法欧洲传教士为了打开传教之路,很注意用欧洲也存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的事实打击中国人的中国中心的文化观。

他们的翻译西方科技著作,介绍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都服从于这一目的。

在明代,欧洲传教士向中国输入宗教和科学,传播科学并不比宗教少,因为中国人需要科学知识,只谈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

清代康熙前期也有传教士,但是他们很少谈科学(除一些天文历法),这是因为汉人不敢接近西洋人,传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持,宗教也就遭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不能像明末那样顺利发展。

而在当时来华的传教士的科学素养并不比明朝中国的学者高明多少。

16世纪欧洲思想界的主导因素依然是神学,科学依然处于裨女的地位。

耶稣会兴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让传教士掌握必要的知识以论证上帝的存在。

《几何原本》的传播就是很好的例子。

《几何原本》最为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它严密的逻辑体系,传教士学习《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形式逻辑运用的宗教论证中。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

传教士翻译活动概述1.跨越时间明清之际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在我国的翻译活动,一般以明万历年间利玛窦东来为始,到清康熙帝晚年禁教止,约为二百年。

2.兴起和衰落的原因兴起原因世界: 明末清初,正值欧洲国家经过文艺复兴,产生了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体系。

十六世纪欧洲一部分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作为资产阶级先遣队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

中国: 国力衰微之时,中西科技落差悬殊,士大夫希望国富民强,对西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并且明末清初岁月动荡,处在一个被理学窒息的时代,士大夫阶层发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而基督教义的新鲜之处正能吸引一部分思想前卫的文人。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一批耶稣会士联翩来华。

当时,他们肩负着罗马教廷向东方进行宗教扩张的使命而来,为了掩盖文化扩张的意图,同时为了迎合士大夫对科技的需要,耶稣会士以自然科学来开路,采用了“学术传教”的方针进行传教。

因为当时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一直都握有社会的话语权力,因而基督教入华所引发的种种接受与反对的声音,多来自他们那里。

基督教入华就必须得到他们中一部分人的认可和接受。

例如利玛窦引经据典地将天主教的宗教教义与儒家理论进行比附、调和,试图说明二者之间本是同宗同祖、根源相通的,更得到这些人的认同。

他还通过讲学,访谈等形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广交朋友,广结中国官吏和文人.买通宦官,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拜神宗,以报时自鸣钟,万国图志,西琴,天文图像,珍珠镶嵌十字架,三棱镜等上供,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至此,以传教为目的,科学技术作为副产品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兴起了。

衰落原因根据孙立忠的总结(一)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分歧。

基督教中的众生平等与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尊卑贵贱、三纲五常恰恰是背道而驰的。

(二)双方在目的上的差异。

耶稣会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其宗教和为其本国利益服务,并非为了传播科学技术;而清统治者和士大夫对于其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超过对其宗教的兴趣。

lecture 4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lecture 4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重视翻译的“俗语常言” 重视翻译的“俗语常言”
• “所虑理本精微,辞多华藻。……既难 所虑理本精微,辞多华藻。 所虑理本精微 既难 应对亲朋,何以兼通雅俗? 应对亲朋,何以兼通雅俗?若欲得心 应口,必须俗语常言。 得此一编, 应口,必须俗语常言。……得此一编, 得此一编 各人自己批阅,既与听讲无异。 各人自己批阅,既与听讲无异。…… 正所谓书中有舌,如获面谈也。 正所谓书中有舌,如获面谈也。” --冯秉正 --冯秉正
他的翻译思想
• “由显入微 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 由显入微,从疑得信 盖不用为用, 由显入微 从疑得信。 用所基。 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 ,百 家之学海。 私心自谓, 家之学海。 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 二千年后, 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 遗义。 裨益当世,定复不小。 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 二三同志,刻而传之。 二三同志,刻而传之。” • “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 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 尤所急需
翻译的信达问题
• “中西音阻,辞未达意,朴陋寡文,所 中西音阻,辞未达意,朴陋寡文, 中西音阻 不能免。幸谅我于语言文字之外可也” 不能免。幸谅我于语言文字之外可也” --罗雅各 --罗雅各 J. Rho “会撮要略,粗达言义,言之无文,理 会撮要略, 会撮要略 粗达言义,言之无文, 可长思,令人心会身体。 可长思,令人心会身体。虽不至陨越 经旨,然未敢云译经也。 经旨,然未敢云译经也。” -- 艾儒略
译书目的
• “先生(利玛窦)所携经书中,微言妙义, 先生(利玛窦)所携经书中,微言妙义, 先生 海涵地负。诚得同志数辈,相共传译, 海涵地负。诚得同志数辈,相共传译,使 闻至论,获厥原本, 人人饫 yù 闻至论,获厥原本,且得窃其绪 裨益民用,斯亦千古大快也, 余,以裨益民用,斯亦千古大快也,岂有 意乎? 意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科学译祖徐光启
•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 死后谥shì 文定,上海人。 • 《几何原本》 “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 “元扈首译欧几里得之《几何原本》六卷, 欧人名著之入中国,此其第一。” --梁启超
译书目的
• “先生(利玛窦)所携经书中,微言妙义, 海涵地负。诚得同志数辈,相共传译,使 人人饫 yù 闻至论,获厥原本,且得窃其绪 余,以裨益民用,斯亦千古大快也,岂有 意乎?”
Comment on Xu
• 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扩大到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人物 • 杰出的爱国科学家和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 者
• 具有杰出的哲学思辨能力的人
《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李之藻
• “(众传教士)俱以颖异之资,洞知历算之 学,携有彼国书籍极多,久渐声教,晓习 华音。在京仕绅与讲论,其言天文历数, 有我中国昔贤谈所未及者,凡十四事。”
“对译”之可行
• “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 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家增新 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 尽当于原文也。” -- 利类思 L. Buqie《超性要学》
翻译的信达问题
• “中西音阻,辞未达意,朴陋寡文,所 不能免。幸谅我于语言文字之外可也” --罗雅各 J. Rho “会撮要略,粗达言义,言之无文,理 可长思,令人心会身体。虽不至陨越 经旨,然未敢云译经也。” -- 艾儒略
徐光启的翻译著作
• 1607,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西方 几何学由此在我国系统传播。之后又合译《测量 法义》,是一部关于陆地测量方面的数学著作。 • 1612,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不仅 是第一部传入中国的西洋农田水利技术专著,还 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洋技术著作。
• 1629,主持修改立法并编译《崇祯历书》,是其 在天文学上的主要成就。
Necessity of Translating Foreign Science Works
• “以上诸书,多非吾中国书传所涉,其精 神尤易消磨……遐方书籍,按其义理,与 吾中国圣贤可互相发明;但其言语文字, 绝不相同,非此数人,谁与传译?失今不 图,政恐日后无人能解,可惜有用之书, 不免置之无用!”
传教士翻译所见
• 一 译事之难 “中华语言文字,迥不相通,苦心习学, 复似童蒙;近稍晓其大略,得接讲论。” -- 庞迪我 D. de Pantoja《七克》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 多阙略。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 便成艰涩矣。” --利玛窦 Matteo Ricci《几何原本》
重视翻译的“俗语常言”
• “所虑理本精微,辞多华藻。……既难 应对亲朋,何以兼通雅俗?若欲得心 应口,必须俗语常言。……得此一编, 各人自己批阅,既与听讲无异。…… 正所谓书中有舌,如获面谈也。” --冯秉正
直译“本文文意”
• “翻译圣经的人,虔诚敬慎,惟恐背离圣经 本意。圣经大道即错乱了,那翻译的名士, 也知道各国有各国文理的说法。他们不按 各国文章的文法,完全按着圣经的本文文 意,不图悦人,惟图保存圣经的本文文意。 自古以来,圣贤既然都是这样行,我亦效 法而行,共总紧要的是道理,贵重的是道 理。至于说的体面,文法奇妙,与人真正 善处有何裨益?” --贺清泰
传教士的翻译理论
Missionaries’ Translation Theories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明末清初基督教传入的原因 • 该时期翻译的特点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四个时期
• 一 唐代 景教的传入,即聂思脱里派; Nestorius • 二 元代 也里可温派,即蒙语之福音教; Evangelism • 三 明末清初 罗马教,即天主教; Catholicism • 四 清朝 复元新教,即耶稣教。 Protestantism
天文学和数学
• 1611,徐光启《平浑图说》、《夜晷 guǐ 图说》、《简平仪说》 • 1631,艾儒略与瞿式谷译《几何要法》 • 1614,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同文指算》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 《泰西水法》 • 《奇器图说》,邓玉涵口授,王徵执笔
其它
• 《坤舆格致》,口译汤若望—采矿冶金 • 《神器谱》,赵士桢译;《海外火攻神器 图说》,祝融译;《西洋神机》,孙化元 译—军事技术 • 《主制群征》,汤若望;《泰西人身说 概》、《人身图说》等—生理学和医学 • 《狮子说》、《进呈鹰说》,利类斯—生 物学
• 《坤舆万国全书》,李之藻译;《万国全 书》,庞迪我译—舆地学 • 《西字奇迹》,利玛窦;《西儒耳目资》, 金尼阁 --语言学 • 《名理探》,李之藻;《穷理学》,南怀 仁—逻辑学 • 《超性学要》,利类斯;《复活论》,安 文思—神学
该时期翻译特点
一 “学术传教”
二 时间、译者、及数量上无法与佛经 翻译相比 三 自然类科学著作的翻译
传教士翻译的目的
• “原利子之译《司铎日课》,……盖欲为培 植中华本籍神职班;即因中华外教人之众 多,传教须有大宗之中国神夫;而欲达到 此目的,非多选择品学兼优之壮年学者不 可而壮年学者学习拉丁文势又不能,…… 又清初之际,圣教根基未固,一旦风波暴 起,西士驱逐,中国始初之圣教,危险极 大,为此宗旨,教皇保禄第五明颁谕旨, 准耶稣会士多译《圣经》、《弥撒经》等 等,以便中华司铎以中国经言作祭,行圣 事诵日课。”
他的翻译思想
• “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 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yòu ,百 家之学海。 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 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 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因偕 二三同志,刻而传之。” • “此书为用至广,在此时尤所急需。”
翻译与超胜
•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臣等籍诸臣之理与数,诸臣又籍臣等 之言与笔。功力相倚,不可相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