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这些思想和文 化的发展为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02
CATALOGUE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以答谢为由,表达对 山川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骈文特点
文章运用了大量对偶、排 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 ,音韵和谐,具有骈文的 典型特点。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 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 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化为两条龙出游,梁 武帝未能见到。
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 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齐 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陶弘景一生著述丰富,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 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道、儒、释 三教合流。
03
应用3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注意作者运用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学
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从先秦时期的隐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隐逸之风盛行,探讨隐逸文化的起 源和发展历程。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阐述隐逸文化所包含的淡泊名利、追 求自由、崇尚自然等内涵和特点。
隐逸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分析隐逸文化对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如山水诗、田园诗等文学流派的形 成与发展。
隐逸文化的现实意义
探讨隐逸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 义,如对于现代人追求心灵自由、回 归自然的启示作用。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01 02
应用1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坚 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 力量。
02
CATALOGUE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以答谢为由,表达对 山川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 的热爱和向往,结构严谨 ,层次分明。
骈文特点
文章运用了大量对偶、排 比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 ,音韵和谐,具有骈文的 典型特点。
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 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 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化为两条龙出游,梁 武帝未能见到。
他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 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齐 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陶弘景一生著述丰富,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 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道、儒、释 三教合流。
03
应用3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注意作者运用的典故和修辞手法,学
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从先秦时期的隐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隐逸之风盛行,探讨隐逸文化的起 源和发展历程。
隐逸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阐述隐逸文化所包含的淡泊名利、追 求自由、崇尚自然等内涵和特点。
隐逸文化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分析隐逸文化对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如山水诗、田园诗等文学流派的形 成与发展。
隐逸文化的现实意义
探讨隐逸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 义,如对于现代人追求心灵自由、回 归自然的启示作用。
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01 02
应用1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答谢中书书》中作者的高尚品质和坚 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 力量。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6张ppt).ppt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 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
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三、品读,赏析写景之妙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在清流两岸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上,常年色彩变幻莫测, 这奇幻瑰丽的颜色,呈现着大自然的奥秘。五色交辉四字, 高度凝练,又极富动感,美景更兼奇文,令人目眩神迷, 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竹树青翠欲滴,“俱”字写出终年常绿,霜压不弯腰, 雪欺不变色,朴素至极,却终岁不改。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谢征,作者的朋友。中 书,是谢征的官职。
答谢中书书
答复, 回复
陶弘景
书信
谢中书,即谢征(公元500~536年),字 玄度,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少有才名, 曾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
文言文原本没有标点句读,是后人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加上去的,现在请同学们读屏幕上的文字,前后三句的标 点已标出,中间部分40字,努力读出正确的句读。
小结: 就像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
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40字的写景文字,在同学们的 品析之下,果真神韵不凡。眼中的美景,是作者心境的投射, 在他的笔下,一年四季,清晨黄昏,所有的山林溪水,虫鱼鸟 兽,都带着人格化的特征,好像是自己多年的老友一样,陶弘 景完全忘了自己,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以致梁武帝想请他出 山做官的时候,他赋诗一首拒绝: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成为当 时著名的“山中宰相”。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文本研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本研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动景,形象地写出了猿鸟鸣、鱼竞跃的状态,渲 染了傍晚热闹欢快的气氛。
文本研读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 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 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 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结构脉络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来自云答山水 清流见底
谢 中
具体描绘 石壁 ——五色交辉
书
林木 ——青林翠竹
书
早晚 日颓鳞跃
雾歇猿鸣
愉快得意 沉醉山水
感慨收束 ——欲界之仙都,未复与其奇
文本研读
全文围绕哪句话来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以美总领全文,点明文章中心,表明有高雅情趣的 人都爱品赏山水、谈论诗文,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 基调。
文本研读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那这山川之美又是 如何具体描绘的呢(原句)?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学习目标
1.积累“歇”“颓”“沉鳞”“与”等文言词语,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把握文意,在理解文 意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 3.领会文章的意境,体会文章凝练的语言,把握文 中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技法。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 情趣。
走进作者
疏通文意
的
耸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49页)
思想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隐含着什么感情?
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 赏这奇丽景色的了;但作者却能 从中发现无尽的妙处;带有自豪 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意&
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 带着美去升华美& 山水
高峰入云;
仰视
概括文中景色之
相映
清流见底&
俯视
四季之景
美;并思考作者是
1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
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12. 语言特点:
1用词方面:简洁凝练;准确生动
2句式方面:四言为主;骈、散结合&
主题思想
•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 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ù其奇者&
两分钟后;比比谁读的最好&
一、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交相辉映 季节 消散 坠落
朗读——感受文章的节 奏音韵之美
• 答谢中书书
•
陶弘景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36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 散尽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跳出水面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潜在水中的鱼。 争相 坠落 鳞,借代鱼。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康乐公,南朝的谢灵运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 小组合作探讨, 自主译文。
山川之美,古来 共 一起。
谈。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都 四季 备。 存在
小品文
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 文。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 言优美生动的序、跋、历史传记、书 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小品文较为短小精炼,与“舂荣 大篇”相区别。体裁上则不拘一格, 趋于生活化、个人化。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 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静景
晓雾将歇, 听觉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视觉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沉鳞竞跃。 命气息。
动景
景物描写方法:
1、多种视角相结合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静景)
2、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 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 阳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3、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1 ) 意境 美 风光 绮丽, 融入 感情, 形成 优美 的意 境。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共24张
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语概括?
陶弘景认为,“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使性成真。”意 思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率性而为是正道,只有率 性而为,才会找回自我,成就自我。陶弘景的本性是什 么呢?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坐卧其间,吟咏盘桓。 《南史·陶弘景传》。即喜欢游山玩水,如痴如醉。陶 弘景天性爱山水,十五岁著《寻山志》。他从小就喜欢 书法,6岁时书法就小有成就。十岁时获得葛洪《神仙 传》,日夜研读,立志养生。他又喜爱医药学,亲自到 自然中去寻找药物,以实际的观察印证书中的内容。误 入尘网十几年后,他毅然决然跳出了华乐的欲界,迁入 山中,率性而为,生命之灯绽放光芒。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课文朗读
疏通文意
的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 清澈见底。
交相。
全,都。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3.听到“仙都”一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
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漫步山林中,眼前都是绿油油的树木,竹林,环境很清 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真是人间仙境。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雾气将散未散,淡淡的晨雾在树林里若隐若现, 如梦如幻,还幽幽的传来猿鸟的叫声,显得宁静;
将要。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 出水面。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19张PPT)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翻译课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要求:读出景物的壮美和秀美
提示: “高峰入云--四时俱备”应读出景物的壮美 “晓雾将歇--沉粼竞跃”应读出景物的秀美
三读课文
要求:读出作者的陶醉和赞叹
佳句赏析
方法指导:
1.第一层,对句子描绘的内容进行“再描绘”。
2.第二层,评赞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其字、 句、手法好在哪里?
佳句赏析
赏析景物描写切入点: 1.视角:仰视、俯视、平视、环视 2.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4.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绘、 衬托 5.情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由心生、托物言志 6.用词巧妙: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 作者介绍 2 简介课文 3 词语释义 4 课文翻译 5 美读课文 6 赏析佳句
7 探究主题
目录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 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号华 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 白先生。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 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 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梁武帝对 其恩遇有加,遇到国事每每往山中请教,因此 有“山中宰相”之誉。
佳句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翻译课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要求:读出景物的壮美和秀美
提示: “高峰入云--四时俱备”应读出景物的壮美 “晓雾将歇--沉粼竞跃”应读出景物的秀美
三读课文
要求:读出作者的陶醉和赞叹
佳句赏析
方法指导:
1.第一层,对句子描绘的内容进行“再描绘”。
2.第二层,评赞这个句子写出了什么,其字、 句、手法好在哪里?
佳句赏析
赏析景物描写切入点: 1.视角:仰视、俯视、平视、环视 2.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3.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4.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绘、 衬托 5.情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景由心生、托物言志 6.用词巧妙: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1 作者介绍 2 简介课文 3 词语释义 4 课文翻译 5 美读课文 6 赏析佳句
7 探究主题
目录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 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自号华 阳居士,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 白先生。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 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 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梁武帝对 其恩遇有加,遇到国事每每往山中请教,因此 有“山中宰相”之誉。
佳句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课件36张
第4页/共36页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第5页/共36页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第17页/共36页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散尽。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鳞在,水 借中代的鱼鱼。。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第18页/共36页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第6页/共36页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7页/共36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一起。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第16页/共36页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第5页/共36页
让我们通过朗读领略文章的美。 朗读方法:看清字,读准音, 口齿清楚,缓急有序,轻重有度, 感情充沛,一气呵成。
第17页/共36页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散尽。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坠落 潜鳞在,水 借中代的鱼鱼。。争相。跳出水面。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第18页/共36页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第6页/共36页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7页/共36页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之美,古来 共
谈。
一起。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第16页/共36页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答谢中书书》课件38张
议
合作探究
2、文中具体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些?作者都描写 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征?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山。峰 溪流 石壁 青竹 猿鸟 鱼儿
秀丽,山高水净,充满生机。
议
合作探究
3、本文描写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文中景物的 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多用四字句句式, 二二节拍,节奏感强, 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 间用散句,参差错落, 于整齐中有变化。
检
达标测评
1、背诵并默写全文。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日暮时分,山谷间灵动的生命气息的句子
பைடு நூலகம்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
是: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
(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写法,
描写了傍晚时的景象,画面灵动,传达了生命气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 美,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③晨昏变化之美,如" 晓雾""夕日"。④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石壁等为静 ,猿鸟、沉鳞为动。
议
合作探究
4、作者在描写景物秀丽时是怎样转换视角的?
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28张PPT)
从欲界到仙都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后来辅佐梁武帝,当了宰相。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居山林,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出生到辞官之前的30多年时间,换了三个朝代,有 11 帝先后登场,其中仅仅有 4 帝算是善终,余者均死于非命。王室内部血腥屠杀。 宋明帝将孝武帝诸子全部处死,齐明帝则尽杀高帝、武帝子,设立典签严密监控诸王行动,以至于“无签帅之命,王欲忍渴半日”。
主旨思想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诗文,依稀触摸到历史深处古代名士的心境:一种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敞亮与澄澈。希望今天的人也能在忙碌纷繁的生活中,保持一份自然宁静,让心灵自在而丰盈,让身心徜徉于青林翠竹,惊喜于沉鳞竞跃,不惶不惑,不惧不忧。最后,请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明信片寄送给自己的好友,去回味,去追寻山川之美与自然宁静。
拓展延伸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 展开想象翅膀,穿越时空,你认为陶弘景会将引谁为知己?这里提供了一些备选人物及其所写名篇,如果你替陶弘景找到了,就将 “陶弘景淡泊宁静欲界也有仙都”作为上联对出下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苍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白云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灵运《登江中孤屿》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陶渊明《饮酒》 周敦颐《爱莲说》刘禹锡《小石潭记》 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著
答谢中书书课件(20张ppt)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课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课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品意境之美
本文写景,没有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 的灵魂,通过高低、动静等变化,视觉、听觉等立体 感受,来呈现出“①山水相映、②色彩配合、③动静 相衬、④晨昏变化”的意境之美。
示例1: 山水相映之美
夸张,突出山的高峻
高峰入云
视
仰 视
觉
水
俯
山
俯仰结合
视
清流见底
示例2: 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结合以上链接材料,给这句话加上不同标点,读一 读,揣摩句子的内在情感。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加感叹号)
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为自己的审美 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加省略号)
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世人热衷于 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同走进了《 答谢中书书》的诗意世界。既领 略了文中描绘的美丽山水,也通 过品读与分析,感受到了作者寄 情山水、超脱世俗的雅致情怀。
希望大家能将这份对自然的热 爱与对生活的诗意态度带入日常 ,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让心 灵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 静与升华。
将要
纷乱
将要
指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消散
坠落 竞:争相,争着。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指谢灵运
再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
➢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混乱,不少 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 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2024鲜版
生误解和歧义。
22
06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讨论
2024/3/27
23
分组讨论会:主题自选
分组方式
讨论主题
按照学生的兴趣或意愿进行分组,每组4-6人。
各组自选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主题,如 文中某一观点的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 同时代其他作品的比较等。
讨论时间
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2024/3/27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唐代文学家骆宾王所写的一篇檄文,以激昂慷慨、气势磅 礴而著称,表达了作者对武则天篡权的不满和讨伐的决心。
《报任安书》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书信,以悲愤激昂、感人肺 腑而著称,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任安的思念和对自己遭遇的 悲愤之情。
18
05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书信文 化差异
2024/3/27
2024/3/27
创作地点
茅山(今江苏境内),陶弘景隐居 之地,道教圣地之一。
创作心境
体现陶弘景归隐后的闲适生活与对 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流露出对友 人的真挚情感。
4
陶弘景生平及成就
2024/3/27
生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 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成就
在道教思想、医药学、炼丹术、文学等领域均有显著贡献。其《真诰》是道教上清 派重要经典,对后世道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陶弘景在医药学方面也有显著 成就,编撰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著作。
5
时代背景:南北朝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分裂,但文化交流并未中断,反而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2024/3/27
22
06
互动环节:学生展示与讨论
2024/3/27
23
分组讨论会:主题自选
分组方式
讨论主题
按照学生的兴趣或意愿进行分组,每组4-6人。
各组自选与《答谢中书书》相关的主题,如 文中某一观点的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 同时代其他作品的比较等。
讨论时间
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2024/3/27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唐代文学家骆宾王所写的一篇檄文,以激昂慷慨、气势磅 礴而著称,表达了作者对武则天篡权的不满和讨伐的决心。
《报任安书》 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书信,以悲愤激昂、感人肺 腑而著称,表达了作者对好友任安的思念和对自己遭遇的 悲愤之情。
18
05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书信文 化差异
2024/3/27
2024/3/27
创作地点
茅山(今江苏境内),陶弘景隐居 之地,道教圣地之一。
创作心境
体现陶弘景归隐后的闲适生活与对 自然山水的热爱,同时流露出对友 人的真挚情感。
4
陶弘景生平及成就
2024/3/27
生平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 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成就
在道教思想、医药学、炼丹术、文学等领域均有显著贡献。其《真诰》是道教上清 派重要经典,对后世道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陶弘景在医药学方面也有显著 成就,编撰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等著作。
5
时代背景:南北朝文化交流
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分裂,但文化交流并未中断,反而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
《答谢中书书》优秀课件
2024/3/27
答谢中书书优秀PPT课件
特点
情感真挚,文笔优美,运用大量典故和 比喻,富有感染力。
答谢中书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历史地位
答谢中书书是中国古代书信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 文”。
影响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同时, 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史料。
03
CATALOGUE
答谢中书书的文学价值
礼尚往来,维系关系
答谢中书书所体现的礼尚往来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中维系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引导
培养感恩之心
答谢中书书强调对他人的感激之情,有助于引导 个人培养感恩之心,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帮助。
提升个人修养
答谢中书书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
重点突出
通过对关键信息的强调和重复,答 谢中书书使得重要观点得以凸显, 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畅
答谢中书书运用优美的文笔,行 文如流水般自然,给读者带来愉
悦的阅读体验。
用词精准
作者在选词用字上非常讲究,力 求精确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了
冗长和模糊的表述。
句式多变
通过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答谢中书书使得文章在表达上更
该书所体现的思想和理念,对于当今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深入研究答谢中书书所蕴含的思 想和理念,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适用性和实践意义。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答谢中书 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以便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文化价值。
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 作,共同推动答谢中书书研究的 深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
答谢中书书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古代文学艺术的 典范,对其学习和传承有助于推广古代文学艺术。
情感真挚,文笔优美,运用大量典故和 比喻,富有感染力。
答谢中书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历史地位
答谢中书书是中国古代书信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 文”。
影响
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同时, 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社会、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史料。
03
CATALOGUE
答谢中书书的文学价值
礼尚往来,维系关系
答谢中书书所体现的礼尚往来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中维系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引导
培养感恩之心
答谢中书书强调对他人的感激之情,有助于引导 个人培养感恩之心,珍惜他人的付出和帮助。
提升个人修养
答谢中书书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品德修养。
重点突出
通过对关键信息的强调和重复,答 谢中书书使得重要观点得以凸显, 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畅
答谢中书书运用优美的文笔,行 文如流水般自然,给读者带来愉
悦的阅读体验。
用词精准
作者在选词用字上非常讲究,力 求精确表达自己的思想,避免了
冗长和模糊的表述。
句式多变
通过运用不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答谢中书书使得文章在表达上更
该书所体现的思想和理念,对于当今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深入研究答谢中书书所蕴含的思 想和理念,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适用性和实践意义。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答谢中书 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保存,以便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文化价值。
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合 作,共同推动答谢中书书研究的 深入发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
答谢中书书以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古代文学艺术的 典范,对其学习和传承有助于推广古代文学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 抒情、议论,以感慨收束。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 公比肩的自豪之感。。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中的 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 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 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能力训练: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的暇思。
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的画面,空气里只 有快乐的气息,什么烦恼都随着微风飘走了。 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岸边的小船好像睡着了, 一动也不动地躺着。整个天空都映在湖里了, 蓝天碧水融合为一体。两岸连山围绕着湖,似 乎为这里的宁静而感到喜悦。茂盛的小草依傍 着山,虽然天空只有白云,可蓝天下还有美丽 的景象陪伴着,才不至于感到寂寞。偶尔有几 声鸟叫声,犹如为这宁静增添欢乐。
7、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 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 字 骈 句 整 饬 生 动 清 丽 明 朗
山水相 映之美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静
意 境 美
五色交辉。
色彩配 合之美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相 衬 之 美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5、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 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 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 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 仙人 ”。 又称之“______ •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 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信札” ______________,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 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 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 篇,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 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 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3、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 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 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 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 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能力提升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命美 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 图片,用今天学习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 与方法,用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 描绘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己 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1、背诵并默写《答 谢中书书》。
2、预习《记承天寺 夜游》,赏析其写景 特色,体会作品情感。
男女交替朗诵(声音要洪亮)
• 提示: • 1、找出文中重点词 语(我提醒同学们: 是重点字词,意思 是 ) • 2、小组合作,疏通 文意 • 3、合作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纠正。
山川之美,古来 共 一起。
谈。 谈论,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两岸石壁, 平远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高远 四时俱备。
静景
晓雾将歇, 听觉 通过描写朝夕变 化,生物的活动,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视觉 为画面增添了灵 动感,传达了生 沉鳞竞跃。 命气息。
动景
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 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感官调动:视听结合; 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常见于古代散文、诗歌中。请你找出 下文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句子,有 感情地读一读。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借景抒情的句子,读一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晨昏变 化之美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动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 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 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 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 感,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 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哪些 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散尽。 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潜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坠落 鳞,借代鱼。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 • 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 3、翻译句子: • ⑴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
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 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 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 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 者亲近自然的喜悦。
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 • • • • • • • 山 高 两 青 晓 夕 实 自 未 ,古 ,清 ,五 ,四 ,猿 ,沉 。 , 。 。 。 。 。 。 。
孔子曾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李白曾用诗歌为我们唱出“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孟浩然曾吟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苏轼曾说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
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答谢中书书
峨嵋之清凉
黄河之浑茫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答谢中书书
答复
谢徵,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徵的官职。
作品简介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 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 ﹙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 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 水小品的名作。
自由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示范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情感朗诵(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诵)
男女交替朗诵(声音要洪亮)
整体把握之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yù )其奇者。
自由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示范朗诵(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 情感朗诵(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诵)
信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
• 陶弘景(456——536), 通 明 ,丹阳秣陵 字________ (今江苏南京)人。 思想 家、 • 南朝齐、梁时期____ 医学 家。隐居茅山。 _____ •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 时人称为 山中宰相 ”。 “_________
作者及作品简介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一、总写。以感慨发端。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总 分
三、抒情、议论。 以感慨收束。
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总写,以感慨发端。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 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 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描 绘 了 秀 美 的 山 川 景 色 。
高峰入云, 仰视 清流见底。 俯瞰
极力描写山之高, 水之净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 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 映衬,呈现出绚烂辉 煌的气象,万物勃发 的生命力。
思考:“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乱”字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 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声。 •“乱”字把猿鸟的动作、声音活动的状 态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渲染了山林中万 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的山 川增添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