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堂吉诃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同时具有二重性格的人物。

因为他“疯疯癫癫, 滑稽可笑”。

可又“具有崇高理想和渊博学识”两个极端。

塞万提斯开始时的意图是想把堂吉诃德写成一个滑稽可笑的、脱离实际的游侠骑士, 但是, 堂吉诃德一产生出来, 就逐渐摆脱作者的控制, 他在广阔的历史天地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社会角色的思想行为, 并且逐渐成长起来, 变得越来越高大, 越来越可爱可敬了。

他诞生在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文艺复兴时代, 这个时代的巨人的突出特征是人本主义精神。

让我们拨开堂吉诃德的滑稽可笑的表像, 分析其复杂矛盾的性格, 从他的思想、品性和行为来审视, 理出他的基本性格。

一、堂吉诃德形象特点
(一)扶弱除强的骑士
当时的西班牙社会坏人横行, 是非颠倒, 民不聊生, 是一个“多灾多难”①的时世。

在堂吉诃德看来, “这年头, 懒惰压倒了勤快, 闲散压倒了工作, 罪恶压倒了美德, 傲慢压倒了勇敢”因此, 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 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一般人所谓的黄金时代”。

于是, 他要以济贫救困、扶弱锄强为己任, 肩负着扫除暴行、伸雪冤屈、改革弊端的义务, 这就是他当游侠骑士的动机与目的。

并且, 他不光有思想, 还以‘一腔热情’与愚勇去行动。

首次出马, 他解救了一个被财主鞭打的牧童,见一伙人护送一辆马车, 内坐一位妇女, 堂吉诃德以为是一伙强盗抢了一位公主, 立即上前拦截“你们这些妖魔的族类。

马上放了‘高贵的公主, 否则要对你们的横行霸道, ’予以处罚”。

途中, 他遇一队被押送去服苦役的犯人, 听了他们的陈述后说道“老天爷特意叫我到这个世界上来, 实施我信奉的骑士道, 履行我扶弱锄强的誓愿。

”先是恳求押送者放了犯人, 继之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5月。

以武力行事,从而解救了所有苦役犯。

当神圣友爱团为此要逮捕堂吉诃德时, 他义正词严地讲道“让带锁链的重获自由, 释放囚犯, 救苦、扶危、济困, 你们把这个叫做拦路打劫么”虽然每一次侠举给他带来的是失败、伤痛, 可他的追求是执着的, 真诚的, 无论其精神与行为, 都是为着社会之公理, 民众之甘苦。

我认为, 堂吉诃德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行动, 言行一致。

(二)高尚的真理骑士
堂吉诃德扮演的是“游侠骑士”的角色, 他在不同的时间、场合发表了许多有关“骑士”、“骑士书”以及“游侠学”等的见解, 十分有意思, 在他看来, “骑士是上帝派到世上来的使者, 是为上帝维护正义的胳臂”。

这个使命是神圣的, 而且不同于其它圣徒的。

骑士不是宣扬上帝主旨的说教者, 而是维护正义的有力的“胳臂”, 即惩治坏人坏事。

作为一名真正的骑士, 他须“得受晒、受冻,风里雨里、日日夜夜、或步行或骑马,一脚一个印地踏遍世界”。

堂吉诃德不仅如此说,并如此这样做了。

他所追求的不是享乐而是受苦。

他十分强调骑士个人的修养,认为骑士“应该温文有礼,和气勤谨,不骄横,不傲慢,不背后议论人,最要紧的是居心仁厚’。

这哪里是什么“骑士”,完全是仁人君子,人类中的优秀分子。

堂吉诃德还提出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游侠学”,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他向听众解释道“这门学问包罗方象,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差不多都在里面了”作为游侠骑士, 应该是个法学家、神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他应该精通数学,他该坚持真理,不惜以性命捍卫”等,实际上,他所讲的“游侠骑士”正是“巨人时代”里理想化了的“巨人”。

因为那个时代的许多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 如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培根、莎士比亚、米开朗琪罗、塞万提斯、拉伯雷等, 都是博学多才的伟人。

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之口, 集中概括了那个时代“巨人”所具有的秉赋,表达了一种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

堂吉诃德尤其突出了“他该是坚持真理”的勇士的思想。

这一思想突出得好因为博学多才并不等于“好人”,仅有个人的“美德”还不是“伟人”,只有那种身赋德才而又“见义勇为”,为人类的真理而献身的奋斗者,才算是一个大写字母的人。

勿用讳言,堂吉诃德对“骑士”,即对人的见解是光辉的,而且他也在这样努力地行动着,尽管不能算个“光辉”的代表,可他的渊博的学识,“善人”的美名
和行侠的壮举,也足以堪称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表面上看来,堂吉诃德的言行是可笑的、滑稽的,可不是骗人的,而是真诚的。

这里,是不是发生了一种出乎作者“意料”之外的情况,本想写出一个被讽刺的喜剧人物,可创造了一个为读者喜爱的和敬佩的英雄。

(三)理想主义骑士
堂吉诃德这一外表滑稽,疯癫的角色却散发着理性,高尚的光芒。

在他第一次出游时,途中碰到一群牧羊人,他们一起共餐后,他高兴地说道“古人所谓黄金时代真是幸福的年代、幸福的世纪,这不是因为我们黑铁时代视为至宝的黄金,在那个幸运的时代能不劳而获,只为那时候的人还不懂‘你的’和‘我的’戈之分。

在那个太古盛世,东西全归公有。

茁壮的橡树上,甜熟的果实累累满树……那时一片和平友爱,到处融融洽洽……表达爱情的语言简单朴素,真诚还没有和欺诈刁恶搀杂在一起,公道还有它自己的领域……”这是一种古朴而真挚的理想主义,曾是西方几代先贤哲人憧憬的社会景象,是他们对私有制、尔虞我诈、邪恶横行等现象的厌恶谴责的表现。

自然,昔日那种原始“共产”观念与简朴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永远过去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复活”。

但是“黄金时代”中的大公、和平、真诚、开诚布公等,却是人类所应有的美好品性,也是千百年来许多西方有识之士宣扬、歌颂、追求、奋斗的东西,至今这些东西并未过时,并没有失去诱人的光彩。

可见,堂吉诃德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代表着人类共同信仰的希望者。

他的形象如此高大。

二、堂吉诃德形象透视
(一)、传播人文主义思潮的骑士
堂吉诃德的行为荒唐可笑,完全是因为受家里那些骑士小说的毒害,他每天阅读那些骑士小说,深深地为此着迷。

但堂吉诃德“奉行的原则又并不全是骑士制度那套虚伪的东西,他外出游侠,既建立骑士的荣誉,也除暴安良,救世济人,主持正义,铲除罪恶。

堂吉诃德同情那些受压迫的社会底层人民。

在他的骑士道精
神的外衣下,包含着许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

这就是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而堂吉诃德的矛盾就是作者塞万提斯本人世界观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反映。

”②
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在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领域反映出来。

《堂吉诃德》反映的一定程度的平民观念、爱情观、解放个性的思想,饱含着时代特点的民主主义思想,它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历史要求,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鸣锣开道,也是作家塞万提斯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与塞万提斯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塞万提斯在童年和求学时期( 1547—1579 年)曾浪迹天涯。

动荡的生活使他得以广泛了解正在受文艺复兴思想影响的西班牙社会。

在随后的十年军旅和铁窗生涯中(1570—1580年),血气方刚的塞万提斯毅然从戎,激战中负伤截肢,成为独臂人。

被俘后不甘忍受异族奴役,数次组织越狱,危急关头敢于承担责任,不怕牺牲个人;接下来在长达22年(1580—1602年)的时间里,塞万提斯在西班牙社会熔炉中得到锤炼,接触到当时西班牙社会的各个层面,即使是受到打击报复,被投入监狱后仍然从事文学创作,这也促使他进行《堂吉诃德》的构思;塞万提斯一生中的最后14年(1602—1616年) ,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

在《堂吉诃德》第二部问世之后的第二年,历尽沧桑的塞万提斯在马德里溘然长逝,享年69岁③。

这坎坷的经历使塞万提斯形成了矛盾复杂的世界观,再加上塞万提斯本身博览群书后那理想化的书生气质,以及16世纪西班牙由盛转衰的现状,这必然催生出了这样一个矛盾的堂吉诃德。

西班牙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丑恶,以及自己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都促使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对封建制度作出辛辣的讽刺,歌颂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

塞万提斯对生活的感受,必然激起思想上的回响。

题材的选择,由思想的取向划界;主题的确定,靠思想的能量落实。

创作,就是作家对生活的发现、发掘、发展、发言。

塞万提斯在纷繁缭乱的生活表像中发现了具有典型的“那一个”,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发掘出了带有规律的轨迹,从中作家肯定要张扬自己追求的
②G·罗伊、R·拉纳尔德:《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M ],石榴楼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97–99页。

③弗兰克《生命的二次方:塞万提斯传》[M],王志耕、李禾瑞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24页。

人、情、理想,要鞭笞抨击自己要憎恨的事、人、物,这就促使作家将“那一个”向前发展,创造出“这一个”来,以此向社会、向现实发言,唤起民众的意识④。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题材成全作家,而是作家造就题材。

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对政治、宗教、文化教育、贫贱等级、清廉之风、自由平等发表了大段大段精辟的论述,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堂吉诃德一接触骑士之道就疯,但只要一叛离骑士之道,他头脑就十分清醒,有远见卓识,见解有独到之处,令人叹服。

有些时候,堂吉诃德的疯中,还交织着几分清醒,说自己在发疯,或指责别人发疯,这种疯与不疯的层次更丰富。

特别是全书结尾,堂吉诃德从“疯癫”中清醒过来,桑丘却真“疯”了,这组矛盾的转换使得作品对主题的揭示更加含蓄深刻。

(二)、反封建礼教骑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现实推动堂吉诃德逐步形成零碎、但却与封建道德背道而驰的新的爱情观。

堂吉诃德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偏见给予了强烈的抨击,极力主张尊重妇女,把她们当人,把她们幻想为美丽的天使;倡导爱情专一,主张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对迫害她们的统治者感到憎恨愤慨,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恋爱观,这无疑具有反封建的意义。

堂吉诃德在这方面的言论行动,也无疑是向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挑衅式的宣战声明。

堂吉诃德心目中的意中人杜尔西内亚,连名字都悦耳好听,富有甜蜜之意。

堂吉诃德把她尊为“世界上最尊贵的公主”,为之倾倒,竟情愿到深山去隐居修行,为心上人发疯哭泣。

每到紧急关头,堂吉诃德都祈祷:“我的意中人,杜尔西内亚,美丽的花朵啊,快来救救你的骑士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堂吉诃德对“美”的诠释是这样的:“美有两种,一是心灵美,一是肉体美。

聪明、诚实、正直、慷慨和彬彬有礼都是心灵美的表现,而且丑陋的人也可以具备美的这些方面。

如果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心灵美,不计较肉体的美丑,那么,由此产生的爱情会更加坚定,更加真挚。

”这些话至今读来仍能给人以启迪和警示。

最令人感到辛酸的是堂吉诃德的爱情梦幻。

《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④文美惠:《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M],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40–45页。

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

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或许只是他幻想中一个女神,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堂吉诃德的左右——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念着她,热闹时也记着她。

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女性,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

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

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

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

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了他。

堂吉诃德没有得到过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
当然,典型人物未必都是十全十美的。

维纳斯独臂,仍不失其美。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尽管浑身都是“毛病”,但比那些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要显得更深刻,更催人泪下,从而能镌刻在读者心头。

有时照搬生活中的人和事,反倒显得虚假,还不如假作真时,更令人信服,此谓不求真中假,但求假中真。

“小说故事,大多虚构,经由虚构,越发真实。

无中生有,弄假成真,小说之道,正在于此。

”⑤塞万提斯绝望于现实,却怀着美好的幻想;看出了矛盾,却不能正确解释和解决矛盾;愤世嫉俗,却不知道新的生路在哪里。

任何作家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许多年来,塞万提斯塑造的堂吉诃德这个形象被某些评论家理解为与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同类的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嘴道出了封建道德的本质是“吃人”,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也是“吃人”,从而发出“救救孩子”的疾呼。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则艺术地再现了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的社会事实。

如果把《红楼梦》归结为爱情小说,把阿Q定格为仅仅是精神胜利法的自我陶醉者,把“狂人”理解为似醉似醒的精神病患者的话,那就从根本上完全抹杀了这些文学巨著反封建、反专制的重大时代意义。

同理,通过分析堂吉诃德在不同的文化身份下所反映出的矛盾和彰显出的人物性格也可以看出:堂吉诃德这个角色绝不是塞万提斯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提供
⑤文美惠:《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M],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40-45页。

给王公贵族茶余饭后的笑柄谈资,而是作者饱蘸60年辛酸血泪,历经10多年,用生命书写的。

(三)、堂吉诃德形象中的理想主义
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理想主义气质是显而易见的。

他作为一名没落贵族,本可以安静、祥和的生活一辈子。

但事实上他却不大愿意安守本分,沉迷于骑士小说,正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它推崇小说中的骑士形象,并且还产生了奇特的念头——要成为一名骑士。

并要创立一番事业,扬名立万。

在他成为一名骑士后。

他虽然给人的感觉很疯,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他拥有着高贵的气质、不朽的精神、奋斗的态度使其成为一位绝对的理想主义者。

并且他本人就是理想主义的化身。

一部小说能不能塑造出“真”的人物,关键要看是不是写出了“这一个”人物的外形、神态、言论、行为举止所独有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并且将形、神、言、行有机合成,而不是生拼硬凑。

现实社会中的人形形色色,而小说中的“这一个”“人”则是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的艺术化,对生活中的人进行了再塑重造。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定世界的人们的代表,同时又是一个完整的人、个别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通过这种矛盾的调和,才能成为一个典型。

”人物形象的艺术生命源于个性,个性是表现性格的出发点和基本点。

恩格斯指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⑥这“做什么”还仅仅限于行为本身,还是性格的表层。

而“怎样做”则深入到人的根本,才是深层的性格。

堂吉诃德穿的是古代骑士的甲胄,“疯癫”时崇拜中世纪的骑士制度,清醒时却是满脑子的人文主义思想。

然而他只是一个没落贵族,不满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但是他改变现实的能力受到了其社会地位的制约。

堂吉诃德性格中的这种矛盾反映出了当时时代要求改革,而改革又不能实现的矛盾,从而使堂吉诃德这个人物一生都带有悲剧的色彩。

作为文学作品而言,细节固然重要,但情节同样不可少,否则细节就无从生根,故事便无由生发,性格就无从展示,主题便无法表达。

塞万提斯对处于矛盾交织中
⑥恩格斯:《致费迪南德·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年。

的堂吉诃德是多层次塑造的。

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理智的堂吉诃德进行了热情赞誉。

堂吉诃德侃侃而谈的崇高理想和对现实的抨击是塞万提斯本人的心声。

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

尽管自己身体瘦弱,但在杀富济穷的冒险过程中,突然就变成另外一个人,做出常人不敢做的行动。

他敢于为主持正义、惩恶扬善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

可是除了理想,堂吉诃德又是一个脱离现实的幻想主义者。

虽然他满怀善良的愿望,但结果常常却是“空怀壮志饮恨亡”,适得其反,害了别人,自己也遭了罪。

但是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可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

而作为一个没落贵族,他的反抗斗争精神,对处于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的西班牙人民来说更是一种鼓舞,是唤起他们思想觉醒的钟声。

《堂吉诃德》的故事似乎不算复杂,但作者却将当时的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扭曲,写得起伏跌宕,嬉笑怒骂俱全,酸甜苦辣兼备,从而巧妙地凸现出了一个反思历史的主题。

作为又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桑丘而言,虽然朴实、乐观,痴呆中显出精明,精明中又现出愚蠢,摆脱不了农民的那种特有的目光短浅与狭隘自私。

他与富有理想、敢于斗争的堂吉诃德形成鲜明的反差,而且两位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主一仆,相映成趣,相反相连,相辅相成。

全书的矛盾便在他们的对比中不断向前发展。

而桑丘正是在堂吉诃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他的智慧得以增长。

在任海岛总督期间桑丘的卓越才干映射出塞万提斯的民主思想。

桑丘这一下层人民的形象,不仅出于作家的艺术构思上的安排,而且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是从农民的眼光来观察、剖析这个社会。

结语
从小说的初始部分看,无论是作品的故事情节还是人物的行为,好似一部喜剧,在阅读过程中,禁不住发出笑声来。

可是,愈往下读,这种轻松的阅读心情逐渐淡化,而思考的、关心的、严肃的心情逐渐加强,对主人公的态度,由笑而转为悲。

笔者认为,《堂吉诃德》是以喜剧的形式来写悲剧的内容,其基调是悲怆的。

堂吉诃德是一个悲剧性角色。

在以往的绘画、舞蹈、戏剧、影视中,大多采取的是喜
剧色调。

我认为这是对这部作品中崇高的忽视与轻率。

无论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去看,还是用新批评、结构主义方法去审析,我们都可以发现《堂吉诃德》发展变化的态势——由喜转悲对主人公的肯定、赞美、颂扬由弱加强,直至出现公开的、鲜明的褒扬。

然而,堂吉诃德连同他的侍从桑丘,都以失败而告终,留给几代读者的只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当时,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在欧洲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许多优秀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宣传这种先进的思想。

但是,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人物典型却为数不多,比较突出的有拉伯雷的《巨人传》中的卡冈都亚、庞达固埃,莎士比亚的奥瑟罗、哈姆莱特,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

其中尤以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为最著名的艺术形象。

比较这两个人物,哈姆莱特属思考型人物,别林斯基说他“生来是沉思者”。

他对人及人生有着美好的看法,同情老百姓的疾苦,意识到自己肩负重整乾坤的责任。

可是,在他身上有过多的忧虑,行动上缺乏一种勇士的果断。

歌德说他性格脆弱,“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哈姆莱特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他之所以具有跨时代意义,我认为主要在于他对人及人生的思考,是作为人的悲剧性的一种体现。

堂吉诃德属行动型人物,他不仅具有丰富而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并把这种思想注入自己的行动中,虽然他以单枪匹马去扶弱锄强,扫荡邪恶,表现出一种脱离实际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但是,他在行动,而且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用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同一切仇视人类的“巨人”进行了搏斗。

就对人类与社会的作用来讲,堂吉诃德比哈姆莱特更令人敬佩。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坏人坏事,一种人看不惯,甚至深恶,可没有动作,没有冲上去拯救被欺侮者;另一种人面对歹徒逞凶,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与之斗争。

你说是哪一种人更值得赞赏。

从历史的时空扫描,在西方文学中——从古希腊神话直到十八世纪,作为崇高的光辉的人物形象并不很多,流传至今的有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浮士德, 还有堂吉诃德。

前两位是神话中的神与英雄,后两位才真正是作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在世纪所描写的一个理想的、真善美的探索者,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人道主义人物。

歌德赋予这个人物的特点是行动“我要跳身进时代的奔波我要跳身进事变的车轮,苦痛、欢乐、
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昼夜不停”。

这一点与堂吉诃德有相似之处。

然而,浮士德是一个带有神话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所经历的五大悲剧场景, 是在魔鬼的伴随除知识悲剧外下完成的,其中的“海伦幕”——古典美悲剧,则完全是神话。

而且,浮士德所经历的社会——人生场景,是作者依据其思想观念所设计的,缺乏生动的具体的实在的生活内容。

况且,浮士德的行动更多的带有“个人”的色彩,没有堂吉诃德那种侠义的举动,没有堂吉诃德那种切肤的伤痛,没有堂吉诃德那种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感受,更缺乏堂吉诃德那种凛然的正气。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艺术形象,无一例外的都是悲剧人物堂吉诃德的思想与性格同现实是矛盾对立的。

他对当时的生存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也知道发明了火药与火器,可他没有明哲保身和苟且偷安,而以扶弱锄强为天职。

他三次出马,三次失败,多次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然而他从不承认失败,从未退缩,依然保持一种不可思议的执着精神。

堂吉诃德的言行,没有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遗憾的是,今天还有人持同样的观点——视其为天下第一大“疯子”,说他“耽于幻想, 迂腐顽固”,成为引人发笑的丑角人物。

这就是堂吉诃德更为可悲的命运。

一部作品的不朽,主要在于它能为后世的读者所接受,激起他们的共鸣,发生现实的联想,一部作品能超越地域国界,主要在于它具有各国读者都能理解的人类某些共性的东西。

几千年来,各国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学作品,如同沙漠中的砂子, 难以胜数,留下来的却是很少很少的真金。

而《堂吉诃德》就是留下来的很少的真金之一。

正如西班牙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即使我们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至少还有《堂吉诃德》”。

参考文献
【1】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1998年5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