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底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与图底关系的分析与研究摘要:城市做为人们生活与生产劳动的主要场所,人们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娱乐休闲,创造着温馨的家园,同时也建设着城市,促进着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常常应用“图底关系”理论来进行城市建筑的格局布置,在城市空间与平面布局上,依据图底关系理论进行规划与设计,发挥图底关系在建筑布局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城市;规划;图底关系;理论;布局;1.前言城市做为我国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记忆片段,在城市中展现着社会的各种文化发展与变化。

如果将城市比作“似文本”,那么城市在被赋予了形态性与空间性的前提下,形态性与空间性之间的形态关系,形成了图与底的关系。

如果把不同的建筑形态看做城市的“图”,也就是具备形态性的建筑体;把城市空间看做为“底”,建筑体在空间中不同的形态反映,构成了城市的图与底的关系。

那么城市文本则是“图”与“底”的完美结合。

对城市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则是在城市文本中对“图”与“底”的布局进行规划。

2.图底关系的分析2.1 图底关系理论简述图底关系理论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其中图底关系最具代表的作品,是鲁滨逊的“杯子还是人脸”图,又被称为鲁滨杯(如图1所示)的这幅图。

这幅图中的图底关系,要看注视者的焦点在图形上还是在背景上,注视的焦点不同,显示的画面也不同,这种图形又被称为双重意象。

如果焦点集中在白色部分,则两边黑色部分为底;如果焦点集中在黑色负形上,则白色部分成为底。

这种“矛盾空间”就是利用了注视焦点的交替转换,在二维或三维图像上显示出的模棱两可的视觉效果,造成了空间错乱与交替现象的空间状态。

由此分析得出,图底关系中,被包围的或封锁的容易被看成图,包围者容易被看成底(如下图2所示);其中图底中面积较小部分常被看作是图,而面积相对较大的部分常被看作是底;亮色部分易成为图;暖色部分也易被当做图。

图3 云南某城市部分空间图底关系理论布局图在我国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中,通过空间与关体的相互依赖来展现图底关系,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浅析建筑外立面中图底关系的视觉深度现象

浅析建筑外立面中图底关系的视觉深度现象

浅析建筑外立面中图底关系的视觉深度现象作者:陈琰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8期摘要:图底关系是视知觉的基础,在建筑外立面中作为“图形”和“背景”的视觉元素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

本文用视知觉理论来阐述建筑外立面视觉深度产生的缘由,并对各种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以此启发建筑设计的新思维。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图底关系;视觉深度一、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关系其实就是指一个封闭面与一个与其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空间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封闭的面被看做“图”,而未封闭的另一面容易看做“底”;处于较小面积的面称为“图”,较大面积的面称为“底”;质感较为硬的叫做“图”,相反看着柔软的被看做“底”;对于颜色而言,光波较长给人坚定结实的感觉,距离也较近,而光波短的常被看做“底”等等。

二、视觉如何感知到深度人眼睛看见的图案或者色彩,都是视觉图像自身反射的或是发出的光经过视觉系统最后落于视网膜的现象。

因为人有视知觉的简洁性和日常知识,所以人们知道自己的认知空间是三维的空间。

鲁道夫·阿恩海姆说过:“一个图示,要呈现出它的三维性,就必须被看做是三维情景的投射性图形,同时,这个三维情境所具有的结构要比一个二维情境所具有的结构还要简洁。

”阿恩海姆也说过“一个人目前所观看到的内容,只不过是他曾经观看过的内容的产物而已。

”所以,人们对于以往感知过的类似事物今日又重现的现象发生时,曾经的认知会影响人类的思想。

综上,视觉深度产生。

三、建筑外立面中的视觉深度变化3.1图底关系体现的视觉深度上文所述的图底关系构成多数在二维空间中产生,但如果我们从图底关系的概念入手探究其构成形式和组织形式时,就需要用到“深度”这一概念。

只是在二维空间的图底关系是一种力度较弱的深度。

当人们把一个或是一组视觉元素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作为图形的时候,已经把它们看作是在背景之上,而背景在图形下的并不是缺失的,而是延伸过去,将图形的区域补上,图形在前,背景在后,两者重叠,这其实已经在大脑中产生了空间维度的概念,只是这个三维的程度比较弱罢了。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是人类认知神经科学的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涉及到人类认知的基础机制。

在这三个理论的交集处,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图底理论是指人类大脑认知处理时会采用图像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抽象的信息表示,用来表示空间位置、动作关系和概念抽象。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只老鼠的时候,会立即形成一个图像,将老鼠的形状,大小,位置等信息整合起来。

图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图底是用来表示脑中的认知概念的,而这些概念又是脑细胞细胞网络的表现。

连接理论是指人类大脑认知处理时所采用的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以及视觉,听觉,记忆和语言等功能的实现中。

连接理论认为,人们能够根据概念之间的关联,快速理解新的概念,从而加快认知处理的过程。

场所理论是指人类大脑中感知行为的调节机制,它认为存在一种“环境场”,在这个环境场里,有一组特定的认知和行为技能被调节维持,以实现感知行为的最佳效果。

场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当感觉信息进入人的认知系统时,它会被放入一个特定的环境,然后再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处理,从而生成适应当前环境的最佳行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人脑认知加工的基本机制。

图底理论提供了一种将认知概念表示为图像的方法,这个图像包含了概念之间的空间、动作和抽象关系;连接理论提供了一种利用概念之间的关联来实现认知任务的方法;场所理论提供了一种以环境为基础的认知行为调节机制。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三种理论被证明都能够解释脑结构和脑功能之间的关系。

图底理论认为大脑中的感知和认知是以图像的形式储存的,大脑结构也能够支持这种观点。

连接理论的角度则认为,大脑中的突触扮演着将概念之间的关联信息传递的角色,也就是说,大脑中的突触有助于完成认知工作,这也符合脑神经科学的观点。

最后,场所理论的角度则认为,大脑中的细胞组织经常会面临环境的变化,这就需要在大脑中有一种机制来调节脑细胞之间的活动,以及让脑细胞能够快速做出适应性反应,这也是脑科学中普遍认同的观点。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提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形态分析,初步阐明了图底关系理论的特点,并对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城市外部空间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relation with urban design raised by Professor Roger Traneik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and the modern city. An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cope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n modern urban design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Citie outside space城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研究城市人类生活形态的学科,其发展也自始而终地反映出哲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哲学界中曾发生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多方向发展,其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Roger Traneik)教授所总结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种理论分别为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而其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图底关系理论。

_图底关系理论_的再认识

_图底关系理论_的再认识

“图底关系理论”的再认识3谭文勇, 阎 波(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摘要:通过对“图底关系”理论的初步介绍,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

同时指出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对“图底关系”的误解与误用的现实,最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实际案例,对“图底关系”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图底关系;城市设计;外部空间;密度;适应性中图分类号:T 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6)02-0028-05Recon si dera ti on of“Theory of F i gure-Ground Rel a ti on”T AN W en-yong,Y AN Bo(College of A rchitecture&U rban Plann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Abstract:I n this paper,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is s ought thr ough p reli m inary intr o2 ducti on of the theory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s paces of traditi onal cities and current cities.A t the sa me ti m e,the au2 thors point out the reality of m isapp rehensi on and m isapp licati on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the theory and p ractice of current urban design.I n conclusi on,the adap tability of the theory of"figure-gr ound relati on"t o current urban de2 sign is p reli m inarily discussed by combining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theory with concrete cases.Keywords:figure-gr ound relati on;urban design;exteri or s pace;density;adap tability1 图底关系理论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

再以某传统建筑为例,其外立面形式构成的图底关系则与上述例子不同。传 统建筑的立面通常由复杂的图案和装饰组成,而图底关系的表现则更加微妙。由 于传统建筑更注重细节和整体的比例,所以其图底关系的运用通常与整体的形式 和风格紧密相连。例如,在某个传统建筑中,图元素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雕刻,而 底元素则是建筑的整体外观。人们通过观察细节和整体之间的协调感,从而获得 对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的理解。
感谢观看
1、北京798艺术区:该艺术区将 原有的工业遗址和厂房进行改造
2、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 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图底关系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也将不断发 展和演变。未来,图底关系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动态交互性:未来的图底关系将更加注重动态交互性,建筑与周围环境 不再是简单的静态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例如,可以通过 传感器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实时互动和反馈。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公共空间特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底蕴:南头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也保留了传统风貌, 如古色古香的建筑、历史悠久的公园等。
2、文化氛围:南头古城是一个文化交汇之地,其公共空间充分展示了多元 文化的特色,如民间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
在某些情况下,图底关系的运用可以强调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增强其识 别度。例如,通过将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作为图元素,可以从底元素中脱颖而出, 引起人们的注意。
结论
视知觉图底关系在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图底关系的 分析和运用,建筑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视觉感受和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具吸 引力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进一步探讨视知觉图底关系与建 筑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图底关系来指导建筑设计、城 市规划等领域的工作。对图底关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将为相关学科的发展 提供有益的参考。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图底关系是研究城市建筑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关系的理论,在景观设计领域,图底关系是分析景观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研究、评价景观空间内部实体元素与虚体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图底关系不仅可以建立丰富、有序的景观空间层次,更有利于突出设计主题,彰显景观空间的个性与特色。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景观设计,应用图底关系,即“图形——背景”关系,是研究城市建筑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关系的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运用增添、减缺或改变模式中几何形式来处理实体与空间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不同尺度空间系统来分清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于1748年绘制的罗马地图。

诺利在图中将墙、柱及私密性建筑等实体涂黑而把城市开放空间留白,这样就使得城市中建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以图示语言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

图1 詹巴蒂斯塔·诺利,罗马地图,绘于1748年(图片来源: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而在景观设计领域,图底关系不仅可以用来分析景观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用来研究、评价景观空间内部实体元素与虚体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先天具有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人们对对象的感知是具有选择性的感知。

当人们用肉眼观察环境时,观察者并不能明显感知到所有事物,会主动选择关注在某方面具有主导性的元素使之从环境中突显出来成为“图形”,而环境中其它事物则被主观忽视,后退成为“背景”。

“图形”通常是视觉注意的中心,具有明显的物体特性,醒目、突出、完整、具有很高的可识性,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而视野内的其它部分则作为“背景”处于注意的边缘,往往因被忽略细节而失去了独立物体的特征,在空间中处于从属地位。

一般来说,在知觉场中“图形”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图形就越突出,所形成的图底关系也就越稳定。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

云南丽江四方街图底关系反转图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三、大型、复杂的城市公共建筑综合体
首先布局原则由于格式塔心理学的 分析:每个心里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 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形态,形 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

其次,在感受的事物中均存在着图形 背景的主次关系,在规划中,应引导人们 对所建立的环境的主次关系加以确立, 对比和取舍。
图底关系理论理论运用11理论来源12理论含义13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应用21古今对比22中外对比总结31适用范围32解决方法实例分析41磁器口古镇实例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图底关系理论图形学影响产生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单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诗歌艺术作品艺术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外部建筑内部20世纪以来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已经发生了更本性的转变摆脱了传统美学的纯概念之争走向以解释与分析创作的实际问题为特征明确的表示脱离事实脱离对艺术品的直接感受的理论毫无意义只有当理论的探索于实践到达步时这种美的哲学才愧这个时图底关系理论的来源
图底关系的适用性
六、指导建筑外围公共空间的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的 三级图底关系: 建筑的外围公共活动 空间首先主要是由建筑本 身的造型和体量限定出来 的,或是由建筑或周围建 筑相配合限定出来的,建 筑的造型和外围空间形成 第一级图底关系。
在外围公共活动空间布置的花坛,水池,凉棚,座椅 等小品和各种形式的绿化,这些和供人活动的空间相比, 属于实体部分,二者近一步构成第二级图底关系。

局限—延伸

图底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得到静态和二度空间的概念。

新环境下图底关系理论的新问题:由于垂直建筑物的地面层遮蔽率低,拔
地而起的建筑物只是景观中的孤立物体,无法赋予环境任何空间结构意象。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颐和园浅析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颐和园浅析

【 摘 要 】本 文通过 对格 式塔 心理学 中 底 关系 理论 的解
读.分析 了颐和园在平 面、立而和 空问 巾的图底关 系.并
试 图 在 图 底 关 系 理 论 和 传 统 园 林 营造 【 1 找到 契 台 点 。
的 关 系 十 分 密 切 。清 漪 同 的 建 成 ,不 仅 使 北 京 西 北 郊 同时 拥 有平 地 同 ( 围 明园 、畅 春 园 ) 、 山地 园 ( 静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领域已经有充分应用它将城市中的建筑空间等形态视觉要素归结为图形或背景力求在规划设计中形成良好的知觉选择图形是人进行感知的客观对象图形的认知过程其实也是其在人心理活动中的组织和重塑过程它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息息相关
基 于 图底 关系理论 的颐和 园浅析
● 叶可陌 李 运 远
【 关键 词】格式塔 底 ) 乏 系 坝f ¨ I , c i传统【 J c l 林
而 建 ,在 立 面 上呈 现 出 了 明 显 的 轴 线 对 称 关 系 。这 些 几 何 关 系 仿 佛是 许 多 无 锡 的 脉 络 和 纽 带 ,把 整 个
的水 系起 到 J 良好的巩 固作用 ,形成 了可供调节 的
系 f = 。
个 博 大 精 深 而 又源 远 流 的 风 景 式 冈 林 体 系 。按
建筑群 的立面 串缀 为一 个类似 金字塔那样稳定的整 体 , 从 而 求 得 了立 面 形 象 的 庄 严 性 。 这 样 稳 定 的 轴
线 关 系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出加 强 了 建 筑 立 面 与 万 寿 山 的 图 底 关 系 对 比 。使 建 筑 南 立 面 作 为 “ 图” ,在 山体 与 植 被 的 衬托 F更 加 凸 显 ( 如图 2 ) 。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

一个有良好图底关系的城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密度大,建筑密度40%以上,建筑所占的平面空间和街道广空 间等空于空间越接近,就越利于或得良好的图底关系。 2、建筑与空间分布均置互相连接,只有当空间与建筑呈均置分布时,建筑 与建筑,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简直(图)才能与空间(底)获得互相反转的关系。 3、空间尺度宜人.“图”与“底”能 相互翻转表明建筑与剩余空间分量 相近,一般来说,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 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 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 4、建筑界面封闭性好,建筑是周边 连续且封闭的实体,如果说空间能转 换成建筑,说明空间具有良好的封闭 界面。
图底关系理论的多学科应用:
平面设计
1 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
2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
单体设计
艺术作品 3 艺术设计 诗歌
图底关系理论与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包含两个层面: 1)总体层面,即从城市整体来 观察和组织空间。如城市的空间 总体结构,城市的空间等级,城市 的城市肌理特色等。 2)微观层面,即对某一具体空 间的观察和研究,入对某一城市 广场,城市街道等空间的观察和 研究,图底关系理论有组于我们 更好的理解城市空间这两个层面 提高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预见性, 积极的促进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城市“图”与“底” 的含 义: 图:即都市实体,一般包括公共 建筑物(视觉焦点,最重要形 态),都市街区地区(次重)和 具有方向性或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底:即都市虚体,一般包括入口 前庭,街郭内虚体,街道及广场网 络,公园,庭院,及线性开放空间 系统
“图底关系”理论的重点:
图底关系的重点在于如何操 控,组织都市实体和都市虚 体. 研究都市形态时,理论由建 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 手,用于界定机理的质理,模 式,及其他空间次序。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江丽来源:《美与时代·上》2019年第12期摘要:作为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传递信息符号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对“图—底”关系的理解认知,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秩序感的理性思维方式。

视觉传播不仅是“视觉符号”的传播同时也是“听觉符号”的传播。

将这一理论在新的设计趋势下以新的研究观点作为一个教学课题,引入到设计教学中去,对于视觉传播设计中信息符号的有效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底”关系原理;视觉设计;视听语言;心理学认知;课程设置一、浅谈“图—底”关系原理(一)“图—底”关系原理的由来大多数人在拍摄照片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境况,拍出的某些照片中,原本力图表现的主体物被淹没,画面变得十分嘈杂。

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拍摄者没能处理好前景与背景的关系,也就是没能确定画面的“图—底”关系。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就是判定哪些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构成图,而其他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底。

在多数情况下,“图—底”分离并不困难,但也有难以区分前景和背景的情况,一个最有名的例子便是为心理学家们所熟悉的“彼得—保尔”高脚杯现象(如图1),到底是一支高脚杯,还是两个人头侧影?前景与背景频繁交替。

或者说,在前一分钟被视为前景的东西,在后一分钟就变成了背景,反之亦然。

(二)“图—底”关系原理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意义如果要达到分辨图形的目的,就需要造成“图”与“底”的一定差别。

一般地说,差别越大,图形就越容易被认出,但这种差别并不是无限度的。

“图”与“底”永远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通俗意义上关于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一种信息符号传递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图形秩序感的理性表达,同时也是信息接收中关乎心理尺度与认同的感性表达。

对于通过用视觉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并运用视觉元素进行视觉设计的视觉传播专业来说,“图—底”关系理论的研究尤为重要。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Tr设a计n时si能t够io注n重a以l人P本a的g思e想理念,更好的去分析 周边环境的对人的心理环境的影响。 传统洞门的建构形式策略 和审美的意向:洞门的传统 建构形式主要有方门合角 式、圈门式、上下圈式、 莲瓣式、如意式、贝叶式 等。其外形形状包括圆形、 方形、八方形、葫芦形、 梅花形等。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房间和过道、大厅之间平面关系的组合相关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 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 直接地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 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 局。
图底关系理论以知觉的选择性为基础,认为人们在 观察形体环境时,被选择的事物就是知觉的对象,而被模糊的事 物就是这一对象的背景。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elements
在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布局中也可以找到 图底关系极其反转的“根”。传统空间布局的 概念是“阴阳相易”,“易”字所强调的正是图 与底、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依赖性,两者相互 补充而存在,失去一方另一方则不存在了。
城市设计 —— 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08城市规划杨帆 20082521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图底关系”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在格式塔心理学中 认为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由于图形悬浮于其中,因此,格 局决定了图形。我们越是使背景概念一般化,我们就越是发现这 个规则具有更大的应用性。这里,倘若我们把自己限于较大图形 上的较小图形方面,我们便可以根据背景对图形形状的影响来表 明背景的格局特征。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从阐释图底关系理论入手,结合自己多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体会和心得,以建筑学二年级教学为载体,来探讨图底关系理论在总图设计、平面功能布置、立面造型推敲、模型制作等多个环节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底关系;建筑设计;教学一、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

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在我们观察客观世界时我们会注视其中某一形态,这一形态会从其他形状里浮现出来,虽然其他形态同他的形式是一致的,但却成为背景而后退,浮现在上面的形态叫做图,成为背景而后退的部分称为底”。

言下之意,我们在感知客观对象时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其中的一部分。

于是感知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

图形清晰,背景模糊;图形小,背景大;图形是注意力的焦点,背景是图形衬托,图形是鲜明、积极、突出的,而作为背景的底子则相对模糊、消极,退隐其后,对图形起着衬托的作用。

一般而言,图形与背景差别越大,图形就越易察别。

图底关系理论常用在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当中,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中,对建筑设计教学同样有帮助,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

下面笔者将从实际教学环节来探讨这一理论的应用。

二、图底关系理论的应用建筑设计课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固然没错,但是建筑学二年级课程设计笔者认为仍然主要靠老师引导。

如果说一年级的建筑初步课程仅仅是建筑入门的话,那么二年级就要帮助学生“登堂入室”,慢慢揭开建筑学的神秘面纱。

1.生活中的图底关系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和身边熟悉的事和物,深奥的理论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会做到事半功倍。

图底关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家装设计中,家具、灯具、装饰壁画等相对于地面和天花板来说就是“图形”,而地面天花板便可称为“底”;山林中的寺庙建筑是绿色背景里面的“图”;一群女孩子走在一起,最漂亮的那位成为“图”,跳出背景。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3讲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第三讲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
1
教学重点
城市设计空间分析的三种研究方法: 图底理论 联系理论 场所理论
2
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 )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 理论(linkage).
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 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 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 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 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8
城市轴线的表现形态 A、有的呈显形状态 B、有的呈隐形状态
城市轴线的空间范围 城市轴线可分为城市整体轴线和城市局部轴线。 城市整体轴线(又可称为城市主轴)贯穿城市
的大部分地域,连接城市中的主要公共活动节点 和景观节点,往往既是发展轴线又是景观轴线, 由一条或以上的交通走廊来确保轴线的可达性。
19
城市局部轴线(又可称为城市次轴) 只贯穿 城市局部地段,往往是具有特定功能的轴线。 常见的如市政中心的纪念轴线,集中了市政建 筑(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如博物馆、美术 馆和大剧院),以及与城市的特定历史背景有 关的纪念建筑(如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和巴黎的 凯旋门等),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20
城市轴线的组织方式
28
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及延续
29
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中轴线
30
31
32
33
34
35
36
3、 场所理论 (Place Theory)
————是把文化、社会、自然和人的 需求等方面加入到城市空间研究中的理 论。
37
38
39
40
41
4、三种理论比较

(完整版)第四讲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完整版)第四讲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3、开敞空
间、半开敞空
间、私密空间
• 其空间布局形式如 图可看出,贯穿南 北的连续空间为该 地块的主要交通和 景观轴线,两侧不 均匀地分布着东西 排列的建筑实体, 它们之间由大小不 等的空间虚体来联 系,即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同时 也是对主轴线的交 通、视觉渗透空间。
4、空间层次
• 空间层次为:街巷空间--开敞空间—半开 场空间-私密空间。 以主轴线作为联系各 个层次空间的纽带,具有渗透作用。
场所的自明性与场所感。
3、 场所理论对城市空间分析的意义 (1) 城市设计师的工作目标:不仅仅 是玩弄形式、制造空间,更在于塑造环 境、创造场所;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在于 实质环境与文化内涵的整体设计,在现 代使用者的需求欲望与文化保护之间寻 求最佳的设计方案;一个成功的场所设 计,通常是对社会及实质环境的干扰降 到最低程度,避免进行激烈的变革。
有所变化。半开敞或者私密空间围合的建筑多为多层建筑,而
地块中心的开敞空间则为底层建筑。越是开敞的空间其建筑高 度越低。侧界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地界面
• 步行街北段西侧有以下沉式广场,集购物、餐饮为一体 的下沉空间。广场铺地采用同心圆发射状的方式装饰, 体现其功能的聚集空间。
6、空间尺度比例
• 街道的空间尺度比较适宜,尤其是在正阳步行街,沿 街建筑高度多为2层,道路宽度约为7米,所以D/H约 等于1,空间有很好的封闭感,同时又不失给人以一种 亲切感,符合步行者的空间感受。
(2) 城市更新与环境设计:文脉的连续与 文化的弘扬;
(3) 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环境的保护与 场所的保护
小结
1、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 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 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 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第四讲 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第四讲  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

5、空间侧界面与空间地界面
侧界面
• 空间的侧界面主要通过建筑实体向上发展的空间高度体现。 如图示,沿解放路、中山中路、依仁路的建筑层数多为小高层, 这与其建筑功能密切相关(多为宾馆、酒店、书城等大型商业 建筑)。而正阳街沿街的建筑层数多为2层的低层建筑。体现 其步行空间的亲切感。 • 地块内部中主轴线两侧的建筑高度根据其空间的开敞度而 有所变化。半开敞或者私密空间围合的建筑多为多层建筑,而 地块中心的开敞空间则为底层建筑。越是开敞的空间其建筑高 度越低。侧界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例如: 费城中心区再开发规划 (Ed. Bacon, Downtown Philadelphia Redevelopment Plan)
三、场所理论(Place Theory)
1、 场所理论的本质:场所理论是倡导依据 城市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 设计。
(1) “空间”是由实体界定、有固定范围 或有意义的虚体所组成。 (2)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是由 于其文化或历史内涵赋予空间的意义所决 定的。
地界面
• 步行街北段西侧有以下沉式广场,集购物、餐饮为一体 的下沉空间。广场铺地采用同心圆发射状的方式装饰, 体现其功能的聚集空间。
6、空间尺度比例
• 街道的空间尺度比较适宜,尤其是在正阳步行街,沿 街建筑高度多为2层,道路宽度约为7米,所以D/H约 等于1,空间有很好的封闭感,同时又不失给人以一种 亲切感,符合步行者的空间感受。
2、空间单调,缺乏视觉焦点 • 作为一个商业、公共文化中心,其空间形 态的布局显得过于单调,没有垂直方向上 的视觉焦点。空间意象不明确。
3、环境的硬质空间过多,缺乏景观绿化
• 过多的硬质铺地形成分散式的硬质空间,这些硬质空 间除了停放车辆还是停放车辆,而由树木草地等组合成的 柔质空间却十分少。地块中可利用的景观绿化仅仅为主轴 线的一带树木而已。而南端所谓的公共绿地却没有充分发 挥其作用,由于其内部没有如石凳石桌等供人们游憩休息 的设施来形成一个景观场所,以及外围空地又被停放的车 辆所占据,因此此处却成了一处消极空间,极少有人光顾。

《城市设计》教案—2.1

《城市设计》教案—2.1

三 种 城 市 设 计 理 论
及 其
关 系
b.《拼贴城市》[柯林.罗,弗瑞德.科特] c.《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 d.《寻找失落的空间》[罗杰·特兰西克] e.《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本节思考题
1.试从城市空间特征方面对“现代城市” 和“古代传统城市”进行比较。
1.图底关系理论与图底分析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对空间界定和空间等 级的分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城市空间。
图底分析法:从理解城市形态入手,通过分 析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从二维角度认 识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与关联分析方法
联系理论:在城市主要建筑物和主要空间之 间建立交通和视觉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的 空间秩序、提高城市效率。
关联耦合分析法:通过交通、视线方面的关 联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和景观构 成元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系,从而确定城 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视廊。
3.场所理论与场所分析方法
场所理论:是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对影响 城市环境的内在因素的把握,使城市环境满 足人们深层次的需要。
场所分析法: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 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找出城市空间的内 在特征。
—“底”
图底关系及其反转
图底关系——建筑部分涂黑,空间部分留白; 图底关系反转——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
白。 通过城市环境正反图底关系的分析,能获得城
市空间环境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例:北京四合院的图底关系
图底分析
图底分析的应用 图底分析的目的(或作用)
图底分析的应用
最早始于1748年的诺利地图; 例图 1978年,柯林•罗与弗莱德•凯特所著的《拼

试述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试述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试述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1)图底关系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

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

埃维加·鲁宾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图形和背景,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

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知觉野”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的概念,大可以是“经历一个城市”,小可以是“观看一幅照片”,在不同的“知觉野”中都存在着“图形一背景”的主次关系,如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图形一背景”关系则处于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

(2)简洁律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形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这一特征被 M。

威特海姆(M.Wertheimer)称为“简洁律”。

格式塔的视觉组织原则成为元素组合的基础。

其基本要求是,视觉组合的心理组织应该在环境条件的允许下,形成“好”的图形。

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简洁律,好图形的诞生是知觉过程中按照规律性、对称性、单一性的特征将其组织成简洁明了的结构,解除了人们因混乱引起的定向丧失,使内在的紧张得到消除。

简洁并不是简单或缺少信息,简洁是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以明确的方式、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

(3)相似组合相似性组合原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A)位置相似:位置相邻或接近有利于组织起来。

(B)形状相似:以形状特征实行分野,促进组合。

(C)大小相似:大小尺度的相似成为组合的标准。

(D)方向相似:方向的一致性促进了组合的实现(E)运动速度相似:运动速度成为评价因素的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底,连接,场所理论
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手段之一。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实体由于体量较大对人的视觉刺激较强通常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为“底”。

Roger. Trancik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
(SoildMass;图,Figure)和开放虚体(Open Voids;底,Ground)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每个都市环境中;实体与虚体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

空间设计中运用图-底法,可以籍操纵模式实际形状的增减变化,决定图底的关系。

而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间结构。

柯林罗与弗瑞德科特在《拼贴城市》也提到:“我们来简要地集中关注一下传统城市典型的美德:实体和连续网格,或者肌理,为它的对应情况———特定空间提供能量,随之而来的广场和街道就作为一种公共释放的阀门,并能提供可识别的结构,而且重要的是,起支撑作用的肌理或图底的丰富多样性。

因为,作为一种随机组织建立起来的连续建筑的场景,它并没有受到来自自我完美或明显功能表现方面的巨大压力,而且由于有了公共立面的稳定作用,它可以灵活地按照当地要求或当时所需来表现”。

鉴于“图底关系”理论中“图”与“底”可以相互转换、建筑密度较大的特点,结合城市设计各分项项目的自身特征,我们认为,“图底关系”理论比较适合在以下项目中应用:
1)对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解析
2)旧城改造与更新项目。

传统城市(区)有很好的“图底关系”,在对其进行改造与更新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其空间特色,延续其空间格局,有必要进行“图底关系”分析。

3)城市商业中心或大型商业步行系统。

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核心地带,地价高昂,因建筑性质的原因,其层数不会太高,建筑必然会尽量向水平方向发展,导致极高的建筑密度。

同时,为了加强城市各商业建筑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商业空间的活力,空间的连续性较强,尺度也相对较小。

因此,“图底关系”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如图13,重庆某区商业中心的城市设计,设计者为了获得空间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同时配合商业步行系统的特点,将建筑与空间同时纳入考虑的范围中,建筑的整体感比较强,除建筑外的剩余空间也得到了刻意的设计,从图形学的观点来看,建筑和空间基本上可以互换,“图底关系”明显。

良好的城市户外空间与“图底关系”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弱相关。

在现代城市设
计过程中,片面强调“图底关系”将导致新的城市问题:
1)拥挤的城市环境。

上面说了,要想获得“图底关系”,建筑密度必然会接近50%,通风、采光都受到限制,这种以牺牲城市空地率为前提的方法显然不符合现代人居环境的要求。

2)交通拥挤。

现代城市讲究效率,高密度城区无法满足快捷交通的要求。

3)私密性受影响。

密度大固然可以被动地增加人们的接触机会,带来良好的邻里关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以牺牲私密性为代价。

现代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人大多住在新城区,旧城区成为旅游和商业空间。

号称中国最具小资情调的云南丽江老城区也充饰着酒吧和招待所,商业氛围远远超过了居住氛围。

事过境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需求的生活环境也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

“图底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城市(区)的虚空间同建筑实体一样重要,在进行城市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设计好那些实实在在、有形的建筑实体外,同时还要关注实体建筑外的虚空间。

空间应具有良好的界面,应有一定的确定性,空间应有宜人的尺度。

然而它并不是医治城市病态空间的万能药,片面地理解或是盲目地迷信都是不可取的。

如何正确地认识“图底关系”理论,掌握城市空间的本质,是现代城市设计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