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的本质精神在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
本课设计分四个环节:质疑——定案——实证——迁移,意在引领学生经历猜测质疑的兴奋,自设方案的冷静思考,实验初步成功的满足,由此追寻科学本质精神,让学生学着像科学家一样探未知的科学世界。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中的第三课。
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
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
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3、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
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溶液比清水浮力大,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教学难点:探究不同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玻璃水槽两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天平一架;量筒一只;大小相同的塑料杯两只;多媒体课件。
2、学生:蜡烛、火柴、不锈钢勺子两把,玻璃杯、搅拌棒、食盐、糖、味精、
清水、马铃薯、毛巾。
教学过程:
一、质疑
1、以马铃薯兄弟比赛潜水的故事引入。
2、猜一猜两只大小不同的马铃薯是沉还是浮?
生1:大的重会沉,小的轻会浮
生2:不一定,小的体积小会沉,大的体积大会浮。
3、演示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个槽中,一个沉,一个浮。
4、到底怎么回事呢?教师演试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入水槽一中,全沉下去,放
入水槽二中全浮起来。
5、交流汇报:马铃薯的沉浮可能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从满怀信心的猜测到屡屡与观察结果相矛盾,学生的认知一再发生冲突,教学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我借机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探究液体。
二、定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1、怎样才能了解两种溶液到底是什么?你想怎样证明?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做好记录。
3、交流汇报方案:a对比颜色和气味。
b提取液体加热看有无固体留下,c从试验台选择一种颗粒物配制溶液来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
在这一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科学技能也有了提升。
三、实证
1、推测:各组分别提取两个水槽中一滴液体,加热后自水槽二的液体蒸发后留下人白色颗粒物,另一个却没有。
这是一杯什么水呀?是盐?糖?还是?
2、验证: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可能的颗粒物来验证。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加了物质的溶液能让马铃薯浮起来,溶液的溶浓度越高,浮力越大。
3、释疑:为什么加入的物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分别量取200毫升配好的溶液和清水置于天平两边来比较重量。
能使马铃薯浮
起来的溶液,比清水重。
我们说,这种液体的密度比较大,它的浮力也比较大。
设计意图: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体验实验成功的满足,由此也将科学的思维渗入学生的心灵。
四、迁移
1、既然水槽二的不一定是盐水,水槽一的又一定是水吗?可不可能是酒精等?你还能想到是其它溶液并证明吗?
2、请学生用本课学的知识解释死海的现象
3、如何让鹌鹑蛋在水中自由浮起来又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