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作者:刘欣来源:《大学教育》2014年第01期[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十分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

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分析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程序和操作策略,旨在突显主体价值取向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实践模型,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结构程序教学模型[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07-0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本质及教学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价值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逐渐兴起,对客观理性取向的教学系统设计提出了挑战,并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一、意义阐释: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特别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的设计,设计的结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CLEs)。

CLEs的创建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典型倾向。

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展开有意义的、有益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技术作为学习者探索、实验、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可以使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

[1]可见,学习环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能“给养”或支持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并能与环境互动而建构个体意义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研究构建了许多创新性的学习环境设计。

尽管这些方式在应用的范围、技术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蕴涵的促进主体有意义建构能力的认识论是相似的,而且在设计上倾向于CLEs的创建和运用。

二、理论框架: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一)基本原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要素构成乔纳森六要素学习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记录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记录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记录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环境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的计划和方案。

评价这样的方案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评价该方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这包括课程的设置是否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是否紧跟行业最新发展,是否涵盖了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其次,师资力量是评价方案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否拥有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他们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指导和实践指导。

第三,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评价方案的关键点。

学校是否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如实验室设施、实习基地等,以及是否有与行业合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学校是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后,就业和发展前景也是评价方案的重要指标。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如何,他们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是评价方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学生素质培养以及就业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只有综合评估方案的各个方面,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论。

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构

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构

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它引导学校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过程再到评价考核,都以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和需求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从能力出发,制定明确的能力标准与目标。

建筑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设计、技术、审美、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因此,培养机制应以建筑师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能力标准和目标,并将其作为衡量培养质量和成效的重要指标。

同时,对于不同层次和方向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也应根据其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能力标准和目标。

二、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学习情境和实践环节。

在OBE理念下,学习应以实践问题为起点,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究。

因此,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学习情境和实践环节为基础,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设计过程的模拟、实物制作的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

三、推崇多元评价,充分考量学生综合素质。

在OBE理念下,评价应以学生实际表现和能力为核心,以多元的方式进行,包括个人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科评价等。

因此,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充分考量学生的多方面表现和综合素质,不仅以成绩为考核标准,还应考虑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表现、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等方面。

四、注重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OBE理念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情境的构建者。

因此,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师生互动,不仅要提供充分的建筑学知识和技能培训,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研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强调终身学习,促进个人成长发展。

在OBE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学位和证书,更要注重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环境设计教学中空间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环境设计教学中空间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

环境设计教学中空间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作者:刘娜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0期摘要:目的:为实现适合本土院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设计造型基础课程体系。

方法:课程实践内容分为3个实验课题进行阶段训练。

结论:通过专项训练,打破传统立体构成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更加系统连贯的空间训练课堂中,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立体形态;空间构成;环境设计;教学实践1 课程背景及培养目标设计造型基础课程源于德国包豪斯的“三大构成”,我国引进该课程体系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各高校的设计专业被普遍推广。

空间构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国各类院校都有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如清华大学田学哲教授的《形态构成解析》、中央美院周至禹教授的《形式基础》、中央美院崔鹏飞教授的《直接发生——空间训练基础》。

此外,在我国开设设计专业的院校,几乎都将构成课作为基础教学不断改进,以建立适合本土院校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设计造型基础2”课程即“立体形态及空间构成设计”课程,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从基础、理论、技术和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始终保持选题与内容的开放性、实验性和研究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空间构成规律,并且灵活运用具象、抽象语言,掌握空间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

以此推进地方综合类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的特色教学体系建立。

2 课程设计本课程是设计造型基础课程训练的第二部分,课程名称为“设计造型基础2”,安排在环境设计专业第二学期,有40学时。

课程实践内容分为3个实验课题进行阶段训练,分别是“思维建构——立体形态与空间构成”“空间生成的两种方式——加法与减法”“主题空间形态——小组合作项目实践”。

2.1 课程第一阶段:思维建构——立体形态与空间构成“思维建构——立体形态与空间构成”是课程导入阶段,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思维出发,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以形态构成逻辑、立体空间等环境设计的核心价值观来思考问题,探求“空间”和“建构”。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作者:余友清丁世敏解晓华李武斌朱金山来源:《大学教育》2022年第05期[摘要]按照新工科专业建设要求,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长江师范学院对环境科学专业实践体系目标、内容、实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对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工科设计能力及科研和创新能力三个培养目标的优化,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及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水平,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5-0066-03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催生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变革,高等学校工程类教育也从注重“科研范式”向“工程范式”演变[1]。

為了应对这一变化,满足符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下的产业结构需求,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指导我国工科专业教育模式改革。

各高校工科专业也从教育理念、专业结构、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制订满足新工科要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工科建设中,实践环节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等培养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成。

工程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实验、专业认知实践到工程综合实践多个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新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3]。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根本目标的学科,培养目标有基础研究、实际应用及工程问题解决等综合要求,需要学生具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使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因此,在环境科学人才培养中,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工程技术能力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机 遇 ,同时 也提 出 了挑 战 ,各个 高 校根 据社 会 的发 展要 求
纷 纷 调整 了 自己的教 学策 略 ,为社 会提 供符 合市 场 需要 的 环境 艺术专 业人 才 。单就 环境 艺术 设计 专业 而 言 ,环境 艺 术是 一个 系统工 程 ,是人 类生 存环 境 的整合 设 汁,它包 括 建筑 艺术 、园林 艺术 、公 共空 间艺 术 、城市 雕 塑艺 术 、室 内设 计 、装 饰艺 术 品等诸 多要 素 。因此 对于 环 境艺 术设 汁 专业 人才提 出了非常 高 的要求 ,各大高 校在 人才 培 养 的过 程 中要不 断地提 高 自己的标 准 ,全 面提 高教 学质 量 和学 生 的专业能 力和综 合素质 。
二 、 环 境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人 才 应 具 备 的 素 质

环 境艺术 没计是 一 门综 合 性 的学科 ,它不 仅涉 及一 定
的历 史 、文化 、宗教 、政 治 、民族 、风 俗 、地域 等 因素还 涉 及 艺 术 设计 的 形 式 、 方 法 、 手 段 等 一 系 列 设 计 因 素 , 因 此 要 想 成 为 一 个 优 秀 的 环 境 艺 术 设 计 师 则 必 须 具 有 广 博 的 知 识 。环 境艺术 设 计师所 从事 的工 作基 本 上都是 一 种创造 性 的 劳 动 , 因 此 创 造 性 和 开 放 性 思 维 对 于 环 境 设 计 专 业 人 才也 十分 重要 。当 然要 想成 为一个 优秀 的环 境 艺术 设计人 才还 应该 具 备其他 的素质 和能 力 ,因此 对于 这类 人才 的培 养在 注重 专业 能力培 养 的基础 上 ,更要 注 重综合 素质 的培 养 ,要培 养正 确的政 治观 、道 德观 、人 生观 、事业 观 、民 族 自尊观 、自信 观 与正义 感 等 ,还 要培 养他们 的 “ ” 、 才 “ ” “ ” 、等基本 素质 。具体来 说 ,环境 艺术 专业 人 学 识 才必须 具备 以下 几个方 面的素质 。 1 强 烈 的 事 业 心 和 献 身 精 神 . 随 着社 会的 发展 ,在 将来 的很 长一 段 时间 ,环 境艺术 设计 专业 人才将 会越 来越 受到 社会 的欢 迎 ,但是 要 做好 环 境设 计 ,要想 成为 一个优 秀 的环境 艺术 设 计师 则不 是一 件 容 易 的 事 情 。 它 要 求 所 从 事 环 境 艺 术 设 计 的 人 具 备 强 烈 的 事业 心和 献 身精神 ,事 业心 和献 身精神 是做 好 环境 设计 的 基础 和 条件 ,一个 不把环 境 艺术设 计作 为 自己事业 的人 是 不会 全 身心 的投 入 到 自己的工 作之 中 ,这 当然也 无 法设 计 出优秀 的作 品。 2 .开 阔的设计思 路和创造 性的思维 进 入新 世纪 以来 ,高新技 术得 到 了迅速 的发 展 ,新科 技 、新结 构 、新材 料与新 工 艺不断 涌现 ,原有 的设 计思 路 和 构思将 会得 到极 大地挑 战 ,要 想成 为一个 高 素质 的环 境 设 计人才 就必 须能 够跟 得上 时代 的潮 流 ,在 设 计的 过程 中 敢于打 破传统模 式 ,应 该具备开 阔的思路 和超前 的意识 。 环 境艺 术设 计 的关键 在 于构思 ,要 想 设计 出优 秀 的作 品 ,必 须 要 有 独 特 和 巧 妙 的 构 思 , 而 要 获 得 独 特 的 构 思 , 仅 仅 靠 自 己平 时 所 掌 握 的 理 论 知 识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设 计 人 员 还 应 该 掌 握 多 种 思 维 方 法 ,在 设 计 过 程 中 加 入 创 造 性 的 思 维 。 因此对 于 设 计人 员创 造性 思 维 的培 养 也至 关 重要 , 因为只 有具 备了创 造性 的思 维 ,才会 思路 开 阔 、敏 捷 ,设 计 出构思独特 巧妙 的精品 。 3 .优 秀的专业 能力与 协调能力 在 环境设计 的过程 中 ,环境 艺术 设计师处 于核心 地位 , 他 不仅 要有 独具 匠心 的构思 还要 把 自己的设计 意 图付 诸实 践 ,因此必 须使得 自己的构 思能 够 以一个 简单 易懂 的方式 表 现 出来 ,这就要 求设 计师 具 备较 强的 专业能 力 ,设 计人 员必须 要熟 练掌握 徒 手画 、工具 画 、污染 图与绘 图 ,以及 制 作设 计模 型等方 面 的设 计意 图表达 技 能 ,并 且 能够 较好 地 掌握 设计 艺术 的形式 美学 规律 ,这样 才能 创造 与成 功表 达 出设计师 心灵 中美好 的艺 术形象 。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来 说 ,环 境 艺 术 设 计 师 在 环 境 设 计 过 程 中还要 有很 强 的协调 能力 。因 为其 核心 和龙 头地 位 ,设计 师 需要 协调 与带 动许 多相 关专 业的 诸多 技术 设计 人 员 ,共 同协力来 完成所担 负的设 计任务 。因此 , ( 下转第 1 7页) 3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步骤和要点:1. 目标定位: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根据组织或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设定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技术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等。

2. 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等内容,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进行模块化、阶梯化的课程设计。

3. 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实战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建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锻炼机会。

4. 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确保教学内容紧贴行业前沿。

5. 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其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同时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奖学金制度、荣誉表彰、职业发展通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 持续跟踪与反馈优化: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追踪与评估,定期收集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此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

7. 文化建设与价值观引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是一个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张继渝
装饰
8
广告设计中的幽默之门-浅析幽默设计的本质规律
谷 博
装饰
9
公益广告探究
周亚林
装饰
10
现代设计中古埃及艺术的魅力
徐岳南
雕塑
11
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
徐岳南
艺术与设计
12
粗野的力量—现代建筑哲思
徐岳南
当代美术
13
细节、个性与设计三等奖
罗 源
包装工程优秀论文集
14
城市色彩的历史情怀与美蕴
徐岳南
甘肃社会科学
李昱靓
四川美术出版社
12
头像素描作品
谭黎明
四川美术出版社
13
世界设计历史名牌风格
徐岳南
2003
四川美术出版社
14
黑白--永恒的魅力
胡虹
重庆出版社
序号
成 果 名 称
项目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
1
“西部明日之星大奖赛”指导学生设计作品获得一二三等奖18件
罗源、许亮、吴小萱、邓英、周建波、胡大勇、程虎、谭维义、徐岳南、郭良、胡虹、谷博
15
艺术设计—会展经济的脸面
徐岳南
江西社会科学
16
现代中国城市雕塑的经济品格
徐岳南
理论探讨CSSCI
17
从物品到符号:解读精神到消费
黄志贵
商业研究
18
重庆步道空间环境设计探索
邓 英
装饰
19
论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胡大勇
装饰
20
隐性知识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构的启示
谭维义
装饰
21
论室内设计程序的“过程”

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一、本文概述《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乔纳森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原则与实践。

乔纳森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框架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本文将从乔纳森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分析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在学习环境设计中融入乔纳森的建构主义理念,以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和知识建构。

文章将先对乔纳森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阐述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以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二、乔纳森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乔纳森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核心观点深深地根植于对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的强调。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对外部信息的接收和储存,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不断地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乔纳森进一步指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问题性、合作性和反思性。

真实性原则要求学习环境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世界的情境,以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任务和挑战中学习和成长。

问题性原则强调学习应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思维发展。

合作性原则则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通过集体智慧和资源共享来促进学习的进步。

反思性原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乔纳森还强调了教师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同时还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课程体系建构趋势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课程体系建构趋势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课程体系建构趋势分析摘要:本文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背景,以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梳理了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改革实践与探索,进而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高校课程体系建构趋势。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趋势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背景下课程体系建构案例分析根据教育部分类管理的办学指导思想,本文认同将高等学校划分为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等三种基本类型[1]。

为研究分析分方便,现选择每一类型高等学校之中的一所作为案例分析,以期达到以一豹而窥全貌之效。

1.学术型大学课程体系建构分析——以中山大学为例2006年开始,中山大学在物理、化学、生物及经济(理科)类专业入学的新生中择优选拔120人组建“逸仙班”,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贯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因材施教,优生优培,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战略后备军。

同时,面向传播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法学院等相关专业入学新生中择优选拔120人组建“博雅班”,致力于培养有较强学术创新潜能、团队协作精神与创业实践技能,善于参与国际竞争,具领导才能的社会科学类的精英人才[2]。

基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课程设置是:建立全校性通识教育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人才培养采取“前期宽口径的基础教育与后期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按文、理、医、工相互渗透的原则构建全校性基础课、跨学科基础课、学科大类中跨专业基础课三个层次的基础教学平台,拓宽专业出口,打通专业基础,设立柔性专业方向。

组建通识教育中心,推行“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方案,倾力建设由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等4类通识课程构成的各专业“共同基础课程”,规定全校本科生必须从中至少选修16学分。

同时,将各院系部分优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双重编码(专业课和通识课双重编码)方式,向非本专业本科生开放,方便学生跨专业选修优质课程。

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

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

浅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呼唤高校提高教育质量,而培养具有良好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又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从教学设计、学习策略以及多元评价过程各方面入手,分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的理论与实践支持,希望基于此方向的努力能换来教育改革的亮点和成果。

标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创新型人才;学习策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由此可见,高校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从呼吁变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近二十年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将学生看作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倍受重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在西方逐渐流行,并对当今世界各级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杰出代表,为此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构主义学家认为,知识无法通过教学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累加,而是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

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与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应用的情境性,人们面临现实问题时,不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解决问题,而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对已有知识进行改组、重建。

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境性决定了学习是终身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知识进行质疑、检验和批判。

近些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D.H.Jonassen(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D.H.Jonassen(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

D.H.Jonassen(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LEs)设计模型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出了⼀种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框架和⽅法。

美国Missouri Columbia⼤学著名教授D.H.Jonassen(戴维H.乔纳森)作为建构主义代表⼈物之⼀,倡导把个体的认知置于现实的物理场景脉络中,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提出了⼀种⽤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新模型,为开展教学提供了富有实效的帮助和指导。

1、CLEs设计模型概述CLEs设计模型包括六个基本要素:问题、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具、会话或协作⼯具和社会或境脉⽀持。

其中,问题是整个学习环境设计的焦点和核⼼,其他五个要素的设计都要围绕着问题进⾏,如相关案例需要选取与该问题有着相似境脉,问题要素或解决⽅案的问题及⽰范性的解决途径,信息资源的选择也取决于具体的问题内容和领域知识。

其⽬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撑问题解决背后隐藏的学习过程。

乔纳森对CLEs模型的简要界定:a.该模型假设问题、案例、项⽬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核⼼;b.学习者的⽬标是解释、解决问题或完成⼀个项⽬;c.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具、对话/协作⼯具、社会/情境性⽀撑系统是⾮常重要的;d.构建该模型的⽬标是:①促进对问题的解决、概念的发展和⼼智模型的建构;②专为结构不良的问题⽽设计;③学习者可以以领域内实践共同体成员的学习⽅式学习某⼀领域的知识。

D.H.Jonasse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模型2、CLEs设计模型的基本要素(1)疑问/问题/案例/项⽬CLEs最主要的特征是问题驱动学习。

问题解决可以蕴含在疑问型、案例型、项⽬型和问题型的学习中,⽽这⼏种学习在复杂性的维度上则构成了⼀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统。

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就问题境脉、问题表征/模拟和问题操作空间三⽅⾯做出考虑。

a.问题境脉。

“问题表征的核⼼部分是对问题发⽣的境脉的描述。

”乔纳森从环境和⼈两个维度论述了问题境脉应如何设计。

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构

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构

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作为建筑行业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建筑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趋势。

OBE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构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OBE理念在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建构。

一、OBE理念概述OBE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OBE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业之余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

OBE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教育目标的明确化和具体化,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

二、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现状分析建筑学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选择报考这一专业。

当前建筑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方式上,以课堂为主,实践环节相对滞后,导致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后可能面临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不足的情况。

由于建筑行业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校教学内容和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也给学生的培养带来一定的挑战。

1.明确培养目标在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需要明确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学生毕业后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熟练的设计操作能力,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培养目标应该能够与实际岗位需求相匹配,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并胜任工作。

2.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在OBE理念下,建筑学专业需要设计完善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地方普通高校“33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33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教改一般项目(JXJG-13-17-9),九江学院教改重点项目(Jyzz13-03)作者简介:李永志(1965-),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工学博士,从事特种精密塑性成形及材料专业教学与研究;谢玉敏(1977-),女,河南光山人,副教授,从事材料塑性成形、仿真教学与研究。

地方普通高校难以在理论研究方面与传统211、985等重点高校竞争,学生在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方面又往往比不上高职高专学生,因此,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找到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

故此,地方普通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学校所处位置,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其人才培养模式。

要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全面性、系统性的符合专业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色及实践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阐述“33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建构“331”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331”人才培养模式概述从实质来看,“3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三层三型一体模式。

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术”三个层次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开展多形式、多场合、多阶段的应用能力锻炼与培养,完成由普通青年向知识应用型、专业技能型兼具的复合型优秀人才的转变,并最终实现“素质-知识-能力”的一体化。

显然,在“331”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力”是核心,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对“能力”的完善;学生要具备这个“能力”,就需要经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综合技术”三个层次的学习、“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平台的实践;而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是这个“能力”的直接体现。

故此,三层三型一体“3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有机关联统一体。

二、地方普通高校建构“3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1.强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完善“三层一核”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地方普通高校要顺应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理论知识面宽泛、专业技能突出”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专业课程质量建设为衡量指标,以校级教学团队为平台,以省级、校级教改项目为研究依托,以国家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级大学生模具设计与创新设计大赛、焊接创新大赛以及其他学科专业比赛为检验手段,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摘要:实训基地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强化方案表现技能、熟悉工程管理技术,确保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立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满足“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实训基地架构。

关键词:工作过程实训基地架构系统化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b)-0241-0实训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规范职业行为、强练职业技能,实现角色转换,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重要实训场所。

实训基地架构的设计,须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实训基地架构。

1 工作过程系统化概述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包含着四个基本元素,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

这四个元素是在一个综合的、时处运动状态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中,按照“明确任务、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这一程序进行的。

[1]2 工作过程系统化下,(实训)教学的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对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解构”与“排序”,突出工作过程知识的职业性和学习者职业工作的体验,是以学生为中心,打乱了传统教学秩序和教学场所,将学生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工作过程中,融入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

[2]3 以我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建立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训基地总体架构3.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市场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广西以及周边地区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设计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单位,培养能够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设计、施工、管理一线的需要,了解技术标准;具有土地丈量、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装饰材料预算、施工监理等能力的助理环境艺术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施工管理员。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建构主义学 习环 境设计主要包括 问题设计、相关案例、认 复杂的、不规则 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 计认为 ,影响学 知工具 、 协作工具、 息资源和境脉支持六个设计要素, 信 并以 “ 问 习者 问题解 决能力之一的就是领域 知识和结构性 知识,它不仅 题解决”作为主 线贯 穿设 计的始 终。通过 问题的解决 ,一方面 关注知识的学习,更关注如何帮助学习者生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义学习环境 设计的高校创 新型 人才培养模型 ,探索我国高校创 新型人才培 养的可行之路。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
图 1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
建构主义学 习环境设 计源于 匕 个世纪 8 0年代末 9 代初 0年
美国教学设计领域发生 的一次重 大转 型,较突 出的代表人物有 创 新人格是 创新能力的动力 源泉,是能使人长久保 持创新欲望
围绕课程的 内容进行,教学 内容又与学 习的课程 相关,而评价 原理以及大量 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培养其批判性 思维能力、 则是针对教学 者所 教的内容展 开,亦以促进 解决 问题能力的生 自主学 习能力 和协作交流 能力 ,帮助 他们解 决问题 、进 行概 念
成 与心智模型的建构为基点,通过 给学 习者以建议、提示 ,促 转换和建 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进学 习者进行反思,形成新 的知识结 构。建构主义学 习环境设
作者简介:张伤志 ( 7_ ,男 1 7 ) ,山东莒县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 : 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 9 电 周霞 (98 ) 1 一, 7
女 ,江 西赣 州人 , 江西理 工大学经 济管理 学院,讲 师,主要 研 究方向 :财 务会 计。( 西 赣 州 510) 江 40 0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强调传授知识,学生需要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实践性的培养。

而在企业中,会更加注重员工的技能培养和实际操作,但缺乏对员工的全方位素质培养。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和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导致了人才和企业的不匹配。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只是掌握某一门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建构。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趋势1. 综合能力培养在新时代,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市场环境。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和员工的综合能力培养,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在教育领域,可以采取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企业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岗位安排和团队合作的方式,促进员工的综合能力发展。

2. 实践性培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和员工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在现实工作中,实际操作能力往往更加重要。

因此,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培养,让学生和员工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领域,可以引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项目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企业中,可以通过轮岗和多岗位培训的方式,让员工充分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创新能力培养在今天的社会和市场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和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动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课程设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型设计人才。

文章通过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意义的阐述,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等特点入手,提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文章以综合性院校为例,对其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取向、创新模式与教学系统、课程建设与教改内容、教学方式与质量评估、课堂管理与教学实践等层面的探索进行归纳,并从课题研究角度对其在环境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方面取得的教改成果予以解析,以期对环境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及其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升级成为设计学类8个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987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8年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及2012年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是该专业在历时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外面向时代发展、对内不断辨析和论证发展的结果。

这为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其中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

其包涵培养目
标、培养理念、培养制度、培养系统,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并具有研究型、应用型、订单式、学徒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之分[2]。

其中,在多样性范畴内包含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探讨,其核心可谓是个性化教育。

发达国家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普遍重视学生个性塑造、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的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更是强调自我精神的形成,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即为“实现自我,服务社会”[2]。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其专业内涵涉及以人需求为本、面向人的活动方式,以空间为载体涵盖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以环境为对象探讨功能划分、界面处理、展示陈设、色彩肌理、灯光感受等众多方面,一般设置在美术院校、建筑院校和林业院校,培养艺术型、工程型和市场型设计师等人才。

就综合院校而言,其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综合性的培养平台。

综合性的培养平台与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具有天然的关联性。

现阶段的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结合其学科特点,逐渐形成以环境与空间本体为核心圈层,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为紧密关联圈层,辐射环境学领域、民俗学领域、人文地理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数字艺术领域等交叉关联圈层,由内及外的扩散式发展,并且创新和突破也往往存在这些学科碰撞的领域。

这就决定了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架构属性。

其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专业的建设发展立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综合院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一方面是结合专业的领域特性和综合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结合
人才自身特性借助综合院校文化进行综合培养,有助于培养其厚实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更能适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高水平、创新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层面的探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高校合并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国内最早在广义大建筑学体系下办学的几个院校之一。

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校平台——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取向层面
学校平台层面,一方面结合学校平台资源,积极融入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学科为基础,多学科为创新触点,把握设计核心思维主线,理论和实践并重,形成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设计学科。

另一方面,结合综合院校招生对文化基础较好特点,在专业技能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术思维、社会视野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培养,将学生即时就业能力和适应未来主动式成长能力相融合,建立良性的成长生态体系。

(二)学院平台——专业课程建设与教改内容层面
学院平台层面,在“厚基础、宽口径、专门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坚持在专业中进行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学科有机介入,一方面,在低、中、高年级进行理论贯穿和联合教学,建构立体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结合专业核心实践大作业课程,进行多知识点
的介入设置,系统分析、整合和优化环境设计核心课程教学,建构模块化的教学版块。

此外,协同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类型分析并关注其心理成长,在专业领域上对学生进行有效个性化引导。

(三)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方式与质量评估层面
专业平台层面,在省级重点学科基础上贯彻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取向,厘清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贯穿学院平台多学科领域,进一步融合社会学、文化地理学等交叉领域,实行“一专多能”环境设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一方面,注重基础理论覆盖式教学,开阔学生社会视野,塑造学生学术思维,综合形成“厚实”化发展。

另一方面,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专业设计教学的规律,围绕专业设计目标,设置问题导向型授课方案,多层次、多元化实现教与学互动。

此外,坚持教改研究,通过对师资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通过每年举办区域教改研讨会、每学期内部教学会和每学期师生教学互动会“三会”方式,紧扣设计教学理论的研讨,实现师生同步成长。

(四)开放平台——课外教学贯穿与个性化引导层面
环境设计作为一门年轻但涉及极其广泛的专业,在综合院校体系内强调开放式、差异化、创新性和国际合作培养。

通过减少必修,增加选修模块在课程内实现分类培养,以及注重课外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引导:一是开发式观察社会,通过走入社区、走进农田、进入工厂等,结合跨行业接触强化学生对社会立体式感受和体验;二是开放式交流观点,建设咖啡实验室、读书会、茶座等开
放型物质平台和师生生活交流,建立沉浸式文化感染;三是开放式面向未来思考,在开放平台上关注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数字设计、遥感技术、虚拟仿真、生态工程和工程智造等前沿领域,促进师生思考。

三、“个性化”导向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改成果
经过多年的综合分析、探索与改革,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方面逐步取得以下成果。

(一)教改课题成果丰硕
经过环境设计专业29位教师的多年耕耘,取得多项省级课题和国家课题立项,完成教材编著40余部,教改学术论文60余篇。

将培养过程的理论阶段性成果的教改应用层面应用于学校环境设计专业主要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及培养教学进程计划的修订,并通过对本科专业现有培养方案的修订,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系统。

(二)创新活动成果多样
一方面,通过特色课题引导,注重对历史文化和现代技术的认知和体会。

坚持10年的地区传统建筑装饰数字化测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如对武汉地区近现代名人故居实测,广东地区乡府建筑內外环境实测,湖北鄂东南、鄂中等地区传统聚落20余个村落及100余栋传统建筑装饰的数字化测绘,在国内规划、建筑、景观和室内等学术年会和期刊中发表论文130余篇,被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装饰文化资源予以保护应用。

另一方面,社会服务实践积极。

基于规划、建筑、风景园林领域的贯穿知识体系以及甲级设计院平台,师生积极面向政府和企业进
行开放式项目实践,涵盖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文旅项目等多层次项目,进一步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此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高水平设计大赛,多次获国际国内重要大奖。

(三)就业发展多元化呈现
从早期的以室内设计行业就业为主,中期的87%本科生进入大型国企设计院、境外设计事务所、知名地产公司、公务员等就业为主和部分研究生深造,到现阶段47.6%的本科进入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国深造,综合反映了社会需求变化以及学校个性化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响应。

作者:傅方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