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传奇《昆仑奴》中诗歌存在的必要性问题的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评编号:
题目:关于唐传奇《昆仑奴》
中诗歌使用必要性问题的议论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本072班
姓名:周龙腾学号:07010252
指导教师:程镇海
完成时间:2010年6月1日
成绩:
关于唐传奇《昆仑奴》中诗歌使用必要性问题的议论
摘要: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然而它的兴起、发展、成熟、繁荣都受到了唐诗的极大影响。唐传奇的作者多数是当时的一代诗人,他们在创作传奇之际,有意识无意识的将诗歌的形式融入其中,使唐传奇呈现出诗意特征。历代视为豪侠名篇的《昆仑奴》中也使用了两首诗,本文将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这两首诗在文章中是否具有使用必要性的问题。
关键词:诗歌必要性作用
鲁迅先生在致杨霁云信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而刚从六朝脱胎出来的唐传奇则无时不受到唐诗的滋润、影响,加之多数唐传奇的作者就是当世诗人,因此在唐传奇中入诗成为了一种风尚,为不少作者所追捧。
被鲁迅先生赞誉“其事之震撼文林,为力甚大”千古名篇《莺莺传》便是诗文融合的代表作。①作品中多处用于诗歌,第一处是丫环红娘告知张生小姐喜欢诗文,可以用情诗去打动小姐,于是张生当即写下《春词》二首,诗歌的使用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而崔莺莺正面回复的《明月三五夜》,将故事推向了新一波高潮。随着故事的发展,文章中先后出现了《会真》、《崔娘》、《会真》续三首诗,更是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强作者叙事抒情的作用。
皇甫枚的《飞烟传》更是达到了诗文高度融合的地步,全文共用诗11首,其中前9首贯穿赵象与飞烟爱情故事发展的全过程,从赵象对飞烟一见钟情,为之魂牵梦绕开始,到两人通过诗文互传爱意,为情所动,建立爱情,到最终飞烟为情而死,结束故事。这中间诗的使用起到了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崔李二生各赋诗一首,更是意味深长,加强了作者对于叙事的抒情色彩,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与看法。
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的结尾引入了前华州参军李肇的赞“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②总结全文,表达议论,明确作者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追名逐利的不屑与鄙视,反映出了浮生若梦的人生观。
其次在《霍小玉传》、《虬髯客传》、《霍小玉传》等众多唐传奇名篇中,诗歌入小说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大有风靡一时之势。而我们从中也不难总结出其中的几个作用:
1、诗歌烘托气氛,增强文章抒情色彩。
2、通过诗歌塑造作品人物,使之丰满有神。
3、诗歌推动故事情节,使之有序发展。
①①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86
4、诗歌增加语言表达方式,增强文章可读性。
然而运用诗歌,加强抒情色彩,增加文章艺术性是这种手法所具备的共性。但是尽管如此,诗文结合手法还是具备诸多优点,使得许多学者在分析唐传奇诗歌使用状况时,理所当然地觉得作者使用诗歌是合理的,是一种追求艺术性的体现,而客观上忽视了对于作品整体性的把握,影响了学者对于此手法的理智认识。关于裴铏的《昆仑奴》中两首诗歌存在的合理性与否的探讨少有人问津也正是基于此现象造成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探讨下这两首具有存在的必要问题。
文中的两首诗分别是:
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琼芝雪艳愁。③
深洞莺啼恨阮郎,偷来花下解珠珰。碧云飘断音书绝,空倚玉箫愁风凰。④
第一首诗是崔生奉父命去拜访盖代之勋臣一品者时,在回顾中看到了一品家中歌姬红绡对他的手语。于是回到学院的崔生神情迷迷糊糊,说话也减少了,茶不思饭不想,一副沮丧、深沉、若有所思的样子,之后写下了这首诗。大意是说自己在一品家中遇到了美艳绝伦的红绡,但是想想她在一品的侯门深府中是如何的痛苦不堪,没有自由,任人摆布,陪人脸色,自己又无能为力,却无法缓解自己对她的思念,于是借用此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第二首诗是红绡在月圆之际,也便是她对崔生所打手势的真正用意。一方面担心崔生不能理解自己内心的用意,无法前来从水火之中拯救自己,怅然忧伤之意顿上心头,另一方面又对此充满了期待,希望崔生能够理解自己的手语,能够像英雄一样突破重重拦阻,前来迎接她,同时一解自己对崔生的相思眷念之情。正是在希望与绝望,思念与担忧这两对矛盾中,百感交杂的红绡吟诵了这首诗。诗中借用了阮肇的神话传说和萧史与弄玉的爱情故事,大意是说遇到了崔生后,内心被其打动,然后崔生无声无息,毫无音讯,为此感到愁闷不已,多么希望自己能和崔生像萧史和弄玉一般吹箫相和,乘龙凤而去。
了解这两首在文中的意思和大致位置后,我们继续来看看这两首对于文章整体的影响,是否真的起到了诗入小说真正的效果,发挥了诗文结合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第一首诗存在必要性的探讨
诗文结合的手法往往会使故事情节朝着作者心目中的发展方向前进,将故事推向高潮,同时增强叙事的抒情色彩。《飞烟传》便是极好的一个范例,全文通过诗文的完美结合,以诗为轴,贯穿全文,同时连接必要情节,使故事内容在诗的强大作用下形成一张巨大的纵向体系网。而细究本文的第一首诗,不难发现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上则大大折扣,甚至有点牵强附会。从其承上启下的关系上看,我们无法得出严密的逻辑线,只可得知崔生在返回书房后因无法遏制对红绡的思念,对于红绡给予自己的
③③③张友鹤.唐宋传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6,207,206.
手语无法解答而苦闷。其实,在表现人物愁闷上,文中已经给予了很好的描写:神迷意夺,语减容沮,怳然凝思,日不暇食。⑤
如果说非要加深崔生对此的忧愁不断,痛心不已,那也有其他诸多发泄方式,例如闷头不语,天天颓废睡觉,嗜酒如命,或者发发小少爷脾气,拿佣人出气,亦或者足不出门,看见东西就砸。而作者在此选择了诗歌,笔者认为是与唐代诗歌入小说风气大肆盛行有关。《昆仑奴》作者裴铏也是一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之人,在他其他传奇中,也不难发现诗文的痕迹,例如《裴航》中就有诗数首。因此这里作者入诗也仅此是增加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已,就如同理论说多了,要举个例子来改变下说理的表达方式,以此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强调崔生对于红绡的思念与担忧之情,然而在作品情节推动,承接上并没有十分必要的地位。
那么在人物塑造上方面,本诗所能深化的人物形象也就是对于文中前面提到崔生发言清雅的证实,说明崔生也是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符合作为崔氏作为高门望族子弟的身份。而本文所要重点突出的人物却是地位低下的昆仑奴,纵观全文,其实对于昆仑奴的的正面描写相对于崔生和红绡而言,是缺乏笔墨,模糊不清的,甚至可以说昆仑奴的形象一直是被崔生和红绡掩盖的,不仅地位低下,人物的刻画也处在他们的阴影下。通篇文章,对于昆仑奴的正面描写是很少的,长什么模样,穿什么服饰,来自哪里,背景如何都没有明确的交代,最正面、细节地描写展示给读者的是在文末面对一品的追捕,昆仑奴逃脱的过程。“磨勒遂持匕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⑥对于动作的细节描写反映出磨勒的武艺高强,具有侠者最基本的武功。而在其他故事发展过程中,并未对其进行详细的描写刻画,即便在去嗜杀普天之下只有他才能杀掉的恶犬之时,在肩负崔生飞入一品家门层层部署的警卫,带领崔生和红绡又飞出层层高强之际都没有给予细节刻画,之后随着故事的发展一笔带过。因此在人物刻画上,如果本诗继续强化突出次要主人公时,则会顾此失彼,使主人公形象更加迷茫,或者造成主人公变成次要地位人物的结果,而这恰恰与文章的主题相违背的,因此即便这首诗再出众,写的再有文采,在突出主人公方面起到了负面影响,也还是要不得的。
那么有人会说,这首诗恰巧在侧面突出了主人公,起到烘云托月之功效。因为正是这首诗的存在使得磨勒了解了崔生的心思,才有了下文的交流,使得磨勒自信地挺身而出成为了可能,不仅在剧情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反映出了磨勒不仅勇猛过人,武艺高强,而且突出了他的才气与智慧。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磨勒作为地位低下的佣人,是否能够理解诗文?
第二、磨勒即便理解诗文,但是假使崔生不吟诗,难道磨勒就不能发现崔生有心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