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本文主要以“文史互证”的方法来研究十七年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论文详细梳理了正面形象、反面形象、旧知识分子形象、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及另类目光下的另类形象的塑造过程,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本身的意义,并进而探讨了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命运的关系。由于国家意识形态对十七年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强力规约,造成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公式化与概念化。在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有的在党的教导下,在批判与改造中,走上了与工农兵结合的革命与建设之路。有的则未能经受住党与时代的考验,走上了反革命道路。当然,在“百花时代”,也出现了一些内涵较为丰富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敢于对社会与现实发出质疑与批判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我们夫妇之间》谈起,考察在对小说的批判背后所凸显的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与工农兵关系的矛盾,导出知识分子及其形象与(小)资产阶级之间的“血肉联系”。历史文本中对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持续关注与批判注定了文学文本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强力规约与改造的命运。第二章探讨了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正面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特点和规律,重点阐释了这一形象的成长过程及所具有的模式化意义。第三章考察了对反面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分析了在这一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性”与“家”的意识形态性质。第四章通过与历史文本的联系,分析了旧知识分子形象的改造理由、过程、结果,总结了对这一
形象的改造模式,同时详细论述了文学文本中旧知识分子对“改造”的质疑与批判。第五章探讨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历史文本中“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与“上山下乡”的培养途径的提出与发展过程的考察,总结了文学文本中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成长规律单一化的原因。第六章考察了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百花时代”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另类”之处。分析了文学文本中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对爱情的“欲说还羞”的表达与历史文本中知识分子命运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