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音乐下次《采山》教案 公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册音乐第五单元《采山》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采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采山》。
2.能从歌曲中感受到劳动的愉快,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3.能表达歌曲节奏。
【教学重点】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朝气而有弹性的声音,完整准确的演唱歌曲《采山》。
2.能准确演唱十六分节奏。
【教学难点】
1.十六分节奏的掌握。
2.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
《采山》是一首民歌风创作的歌曲,采用2/4拍,徴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欢快、活泼、清新,节奏比较紧凑,加上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节奏的运用,使歌曲具有朝气并富有流动感。生动的描述了小朋友采山的愉快心情。
【教学用具】电子琴、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节奏。
1跟随歌曲《采山》伴奏音乐拍手律动。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你们从来没听过的拍手歌,想不想听哦?
A.教师范唱《拍手歌》
B.学生跟随老师拍手律动。
二、学唱歌曲
1.听歌曲伴奏,画旋律线。(你们开心么?老师也很开心,所以呢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A.学生观看聆听。
B.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画旋律线。(同学们我们就要出发了,请把小手拿出来,让我们翻过一座又一座的小山哦,你们准备好了么?)
2.用“啦”模唱旋律(我们这么快就翻过了这么多小山,太高兴了,老师又想唱歌了)
A.教师用啦模唱旋律(第一段唱“啦”)
B.学生跟随老师模唱歌曲旋律。(教师唱谱)
3.播放歌曲范唱,(我们别光顾着自己唱歌,来到了山里,我们先听听别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采蘑菇、采木耳。。。。
师:山里的人们把进山采蘑菇、采木耳、采山菜、摘果子等叫作采山。
4.复听歌曲范唱,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山里的小朋友是怎么采蘑菇的呢?
2 X X X X X 0︱X X X X X 0‖(让我们一
A.出示节奏卡片,
4
起拍一拍)
5.跟着节奏读歌词
A、教师范读歌词,响板伴奏。
B、学生跟随老师节奏读歌词。
C、认识4/2拍。
6.跟随范唱学唱歌曲。
7.纠正学生唱的不准确的地方。
三、歌曲情绪处理
1.找一找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并请同学们唱一唱。
2.你认为这首歌曲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情绪演唱呢?(同学们找的非常好,唱的也非常好,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现在老师怎么弹,你们就怎么唱)
A、教师慢速弹,学生慢速唱。
B、教师中速跳跃的弹,学生欢快的唱,
同学们你们觉得那种演唱方式更适合小朋友们去采山啊?
3.跟伴奏表演唱,(一组伴奏、一组表演唱)
四、歌词创编
1.各小组根据老师出示的旋律,创编歌词。(同学们你们开心么?老师却一点也不开心,都没有摘到老师喜欢吃的红红的苹果、香香的草莓,你们能不能满足老师的心愿啊?就用这首歌的曲换成我们想要的水果歌词怎么样啊?那我们现在就来比比看,看哪个组创编的歌词唱起来最好听,最有创意!)
2.各小组展示创编的歌词。
五、小结-德育渗透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啊?同学们,今天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采山,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歌唱了劳动的旋律,品味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如此快乐,我们也应该热爱劳动,老师希望:今后,大家一起努力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小学语文一到六年级所有古诗分类
一、赠别诗
<赠汪伦> 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写景诗
描写春天的诗 <春晓> 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 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夏天的诗
<小池>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描写秋天的诗
<山行> 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天门山> 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