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实事求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创新的涵义

知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知识,二是创新。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传统意义上将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就知识的来源和实质问题,哲学上又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并将知识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就知识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知识经济学》中,知识又被区别为“可编码的知识”与“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意会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注:朱葆伟:《知识意义的变化》,载《方法》,1998(12)。)可编码知识指的是通常以概念、推理、假设、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知识。隐知识就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着感觉走”、“习惯了”等的知识。

无论将知识如何分类,在有关知识的涵义的理解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即知识相对于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具体的实践活动,它不具有时空特性,而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活动是存在各自的客观的发展时空序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接近于思维、意识。但是,知识又没有脱离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和实践活动,它是有关它们的本质规律的把握。一方面,它可能为人类的思维所“编码”,并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被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只能以人类未能“破译”(这只是相对于人类发展的一定时期)的“密码”的形式沉淀于人们的“习惯”之中(包括人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习”或“仿”等方式为人们所掌握,并潜移默化于人们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之中。因而,从这层意义上理解,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意识。

创新和创造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一是主体目的性,无论是创新还是创造,首先是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改造,都反映着主体(具体的人)的性质和内容。二是首创性、超常性和求新性,它们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所做的新的拓展。三是社会进步性,两者都追求一定的价值效益。

创新和创造又有不同之处。首先,创新强调理论、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变革,更侧重于从理论层面上对应于“守旧”;创造则注重去考察人的活动的结果的新异性,更强调从具体实践活动或行为的层面上突出事物的“前所未有”。其次,创造既体现于思维活动又体现于具体的实践活动。思维领域中的创造可以借助于概念、推理、判断等手段,也可以通过怀疑、想象、灵感等形式,直接去推动理论的变革,知识的更新。但是,最终的科学性仍有待实践的检验。在这层意义上,创造就是创新。具体实践中的创造,主要是指变革在活动、行为中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等,并通过物化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或产品去考察其科学性。这些技术、手段上实现的新的突破,其中一部分可以借助归纳、综合等方法上升为“编码知识”。而另一部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不可“编码”的“隐知识”。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创造与创新之间,创造是基础,创新有赖于创造,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

基于对知识和创新概念的考察,笔者认为,所谓知识创新,就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通过创造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求得既有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的革新或突破,以指导人们的行为或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具体的实践活动)。

二、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

首先,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80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这些“研

究”出来的“规律性”、“内部联系”就是我们的知识。因而,“求是”也就是求知,探求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而事实上,人类所拥有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求”出来的,尤其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极低,只能机械地在头脑中反映客观世界或做简单的思维。因此,“求是”或“求知”是人类获得知识的基础。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的思维能力发展的结果。然而,创新不是随意臆造,而是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或者说在“求是”或“求知”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创新。因此,创新与求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客体的一致性,两者都是对客观规律性的把握,都来源于客观事物,并将最终作用于客观事物。其次,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合目的性,都是人们有意识地去对事物作的认识、研究、考察等。另一方面,创新和求是都是人类依赖于自己的思维、意识,借助分析、归纳等手段,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对事物所作的认识。再次,创新与求是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发展,其科学性最终也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因此,实事求是与知识创新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都统一于人类的实践。

其次,知识创新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3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正如解放思想,知识创新也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的深化和高级阶段。

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一个自己发展的时空序列。因此,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也都带有一定的条件性。当事物在各自的时空序列中运动、发展时,我们关于事物的已有的认识中将有一部分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因此,要想获得事物在当前时空中的科学的、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解放思想,抛弃原有的关于事物的局限性的认识,实事求是。事物发展的各个时空序列之间并非完全隔离,而是贯穿着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不承认这一点,就会犯相对主义错误,并最终陷入不可知论的泥坑。“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注:《列宁全集》,第55卷,1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人的意识、思维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创造世界。从另一种意义理解,这也决定了人类不会满足于自己的认识完全消极地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不会满足于关于事物在当前时空中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而是要在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的思维、意识,借助分析、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在未来时空序列中运动、发展的规律、情况作出预测、推断,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未来事物全面的科学认识,并以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形式表现出来,为人类的行为、活动设定正确的导向,提供科学的范式。这也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因此,解放思想、知识创新与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实事求是是基础,解放思想是服务于实事求是的,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知识创新不仅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更是实事求是的目的和结果,是实事求是的深化。

关于实事求是,林源教授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实事求是是一把锋利的双面刃。依靠这一武器,邓小平找到了贯通破与立、继承与发展之间的桥梁。”(注:林源:《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大思路》,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6(1)。)我借用这个比喻,是想从另一个层面去考察解放思想、知识创新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首先,实事求是是一把“双面刃”,解放思想和知识创新是其两“面”,其作用的发挥也有赖于解放思想和知识创新。解放思想主要起到了“破”与“继承”的作用。“破”就是破除、抛弃,抛弃那些原有的关于事物的局限性认识,而非全盘否定。关于事物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