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氘光谱
氢氘光谱
546.22
577.06
579.12
汞光谱的峰值的标准值:
编号
1
2
3
4
波长/nm
365.02
365.48
366.3
404.66
5
6
7
8
9
407.78
435.84
546.07
576.96
579.07
将二者进行拟合,用origin进行处理的一下拟合曲线
测得的氢氘光谱数据如下
组数
1
2
3
4
第一个波峰/nm
2、测量氢氘光谱
打开氢氘光源,仔细调节使得氢氘光源的光线聚焦在摄谱仪的细缝处,调节好以后暂时关闭氢氘光源,调节仪器参数设定:
工作方式:模式:能量
间隔:0.02nm
工作范围:起始波长:400.00nm
终止波长:660.00nm
最大值:1000.0
最小值:0.0
工作状态:负高压:8
增益:4
然后在400.00nm处检索,检索结束后打开氢氘光源,进行单程扫描。期间在第三个峰值出现后(大约在485nm左右)可关闭氢氘光源一段时间,防止氢氘光源因连续使用时间过长而损坏,然后再600~650nm之间再打开,不打扰第四个峰的出现即可。
思考题:
1、画出氢原子巴耳末线系的能级图,并标出前四条谱线对应的能级跃迁和波长数。
2、在计算RH、RD时,应该以真空中的波长代入公式计算,但是,实验中的测量是在空气中进行的,铁谱图上所标也是空气中的波长。空气的折射率为n=1.00029,应作修正,并将修正后的RH、RD值与公认值比较。
答:由于波长存在着 ,所以有
410.14
434.04
氢与氘原子光谱
氢灯
5)拍摄氢(氘)谱:换上装好底片(药面对光)的暗 盒,调节暗盒在15mm处,拍下氢光谱,曝光时间参考值:30 -60秒 ;(换上氘灯,暗盒调到35mm处,拍下氘光谱,曝 光时间参考值:2-5分钟)。
刻度 暗盒移动旋轮
6)拍摄铁谱:暗盒 移到25、45mm处,打开铁弧,调 节光稳定和光路,拍下铁光谱,曝光时间1-5秒。关闭暗 盒铁皮取下。
d1 、d 2 、d x
λx 为待测谱,
分别为它们的坐标刻度值,则:
λ2 − λ1
d 2 − d1
=
λx − λ1
d x − d1
dx
λx λ2 d2
d x − d1 λx = λ1 + (λ2 − λ1 ) d 2 − d1
λ1 d1
实验装置
小型棱镜摄谱仪 或多功能组合光栅光谱仪
实验内容பைடு நூலகம்步骤
谱片 放大倍数调节 标记点 谱片投影
调焦 标准谱片
(外)左右移动
(内)前后移动
认
标准 谱片
注意:谱片投影 和标准谱片的 谱线波长变化 方向要一致 查标准谱片 找出其波长
谱
特征 谱线 基本 对准
波长越长
铁 谱 谱 片 投 待 影 测 谱
λ1
λ2
λx
标记点
提示:通过查待测量谱线的理论波长 值,在理论值附近找就容易认出谱线.
多功能组合光栅光谱仪
多功能组合光栅光谱仪是一种新型测谱仪,由 单色仪、光接收单元、电控箱、计算机等组成。
显示器 单色仪 接收单元 电控箱 计算机 打印机
键盘、鼠标
多功能组合光栅光谱仪
狭缝调节轮 PMT CCD(背后) 电控箱
DVD
TP RWDS-8型组合多功能光栅光谱仪电控箱
氢氘光谱(2014)
氢氘光谱实验
实验内容:
1.打开光谱仪控制箱电源和微机电源,根据显示器上的提示,选择“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的负高压用手动调节,由仪表读数。
获得Hg光谱时负高压取380-520(v);获得氢氘光谱时负高压取800(v)左右。
2.阅读光栅光谱仪使用说明书,理解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界面中“参数设置”、“光谱扫描”、“读取数据”、“波长线性校正”、“检索”等功能键的意义,掌握获得光谱、读取光谱数据及保存光谱数据的方法。
3. 选择合适的实验参数,获得Hg光谱:
适当选取上述实验参数,如“负高压”、“增益”等,运行软件,获得Hg光谱;读取其峰值,并记录Hg光谱各标准波长值。
4.谱线的定标和测量:
以Hg435.84nm谱线为基准,运行软件进行波长修正。
读出修正后Hg光谱的各波长值,即Hg光谱波长的测量值。
作Hg光谱标准波长与Hg光谱测量波长的关系拟合图,获得光谱波长的修正公式。
5、选择合适的实验参数,获得氢氘光谱:
点燃氢氘灯,选取“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工作状态“中的相关参数,运行软件,获得氢氘巴尔末线系在可见光范围内的4对谱线(谱线波长在400nm-660nm 之间)。
测量的测氢氘巴尔末线系可见光区各波长值;根据光谱波长修正公式,修正氢氘光谱波长值,计算氢氘里德伯常数值。
附图:定标用Hg光谱的谱图
序号波长(nm)序号波长(nm)
1 365.0
2 6 435.84
2 365.48 7 546.07
3 366.3 8 576.96
4 404.66 9 579.07
5 407.78。
实验六 原子光谱实验—氢氘光谱的测量.
实验六 原子光谱实验—氢氘光谱的测量一、 实验目的(1)熟悉光栅光谱仪的基本原理,了解它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熟悉测量氢-氘和其他原子光谱的方法。
(3)计算氢和氘原子核的质量比。
(4)了解并观察钠、汞原子的主要光谱线。
二、 实验原理(1) 测量公式的导出:根据玻尔(Bohr )原子理论,一个电子绕正电荷为Ze 、质量为M z 的原子核作圆周运动时,其能量是量子化的,可表示为2Z 22220242n1R hcZ n 1h )4(Z e 2E -=πεμπ-= (6-0) 其中ZZ M m mM +=μ 为核与电子的折合质量,ZZ 32042Z Z 32042Z M m 11R M m 11c h )4(me 2M m M c h )4(me 2R +=+πεπ=+πεπ=∞ 称为里德堡(Rydberg )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m 为电子质量,h 和c 分别为普朗克常数和真空中的光速,n=1,2,3…,称为能级量子数,而常数1-32042m 10973731ch )4(me 2R =πεπ=∞ 为忽略原子核运动时(即认为原子核质量M Z 趋于无穷)的里德堡常数。
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便辐射出光子,并满足能量守恒:)m1n 1(hcZ R h 222Z --=ν 其中ν为光子频率,n 为上能级量子数,m 为下能级量子数。
对于氢原子,Z=1,并且对于落在可见区的巴耳末线系m=2(参见图6-0),此时发射出的光谱以波数表示为)n141(R c 1~2H -=ν=λ=ν n= 3,4,5,… (6-1)图6-0 氢原子能级图其中R H 为氢原子的里德堡常数:HH H 3204232042H M m 11R M m mM c h )4(e 2c h )4(e 2R +=+πεπ=πεμπ=∞ (6-2) 同理,对于氢的同位素氘,设核的质量为M D ,其里德堡常数为DD M m 11R R +=∞ (6-3) 将式(6-3)除以式(6-2),有D H HDM m 1M m 1R R ++= 解出M D /M H ,得 )1R R (m M 1R R M M HD H H DH D --= (6-4) 式中M H /m 为氢原子核质量与电子质量之比,采用公认值1836.5。
氢及类氢光谱
(3)氢氘原子质量比
mD me *
H
mH mH
* me
D
H
m D H
依次求旳旳质量比为: 1.971 1.734 1.964 平均值:1.968 (第二组数据偏离过大,清除) 理论值:2.001 误差:1.64%
(4)电子荷质比
由
2 24
eh m R c 3
e
*
1 4
2 0
时 余加莉 •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最优参数旳拟定》 谢佳林 张萍 曲艳
玲 刘佳宏
感想体会
选做本试验,最大旳收获就是以往囫囵吞枣式旳做试验方 式得到了某些改观。
同步在试验旳探索过程中,能使自己竭力去自己处理问题, 不像往常一样总去依托老师旳帮助。
谢谢~
试验成果
1、氢原子光谱 (1)调零
入射缝旳零点为-0.240mm 出射缝旳零点为0.050mm
(2)氢氘光谱
各项参数设定: 入射缝和出射缝均为0.050mm 光电倍增管电压约为1000V 采集次数为50 采集间隔为0.01nm 增益为6 扫描范围为408nm~412nm(范围经过尝试,合适缩小)
因基线系位于红外,本试验我们圈定在可见光范围内进行, 故试验共测得谱线9条。
•
n
1
2
n
1
12
求得:
• ∆s = -1.361 • ∆p = ? • ∆d = -0.015
参照文件
• 戴乐山 戴道宣《近代物理实验》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铁军, 孟祥省, 王书运《近代物理实验》 科学出版社 • 《钠光谱项中有效量子数旳拟定》清华大学物理系 张孔
理论值:410.07nm 测量值:409.79nm
理论值:410.18nm 测量值:409.90nm
氢氘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氢氘谱实验,了解氢和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掌握光谱分析的基本方法。
2. 测量氢和氘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的波长,计算里德伯常数。
3. 掌握WGD-8A型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氢原子光谱是量子力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研究氢原子的光谱,可以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跃迁规律。
巴耳末系是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域的谱线系,其波长满足公式:\[ \frac{1}{\lambda} = R_H \left( \frac{1}{2^2} - \frac{1}{n^2} \right) \]其中,\(\lambda\) 为光波长,\(R_H\) 为里德伯常数,\(n\) 为整数(\(n = 3, 4, 5, \ldots\))。
氘原子是氢的同位素,其原子核质量略大于氢原子核。
因此,氘原子的光谱与氢原子光谱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里德伯常数略有差异。
三、实验仪器1. 氢氘灯2. WGD-8A型组合式多功能光栅光谱仪3. 狭缝4. 光栅5. 摄谱仪6. 滤光片7. 望远镜8. 光电倍增管四、实验步骤1. 将氢氘灯安装于光谱仪的光源位置,调整狭缝宽度,使光通过狭缝。
2. 将光栅光谱仪的入射狭缝与狭缝对齐,调整光栅角度,使光谱仪的出射狭缝与光栅垂直。
3. 将滤光片插入光谱仪的光路中,选取适当的波长范围。
4. 将望远镜对准光谱仪的出射狭缝,调整望远镜的焦距,使光谱清晰。
5. 使用光电倍增管记录光谱数据,测量氢和氘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的波长。
6.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氢和氘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五、实验结果1. 氢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波长:- \( \lambda_1 = 656.3 \, \text{nm} \)- \( \lambda_2 = 486.1 \, \text{nm} \)- \( \lambda_3 = 434.0 \, \text{nm} \)- \( \lambda_4 = 410.1 \, \text{nm} \)2. 氘原子的巴耳末系发射光谱波长:- \( \lambda_1 = 656.5 \, \text{nm} \)- \( \lambda_2 = 486.2 \, \text{nm} \)- \( \lambda_3 = 434.1 \, \text{nm} \)- \( \lambda_4 = 410.2 \, \text{nm} \)3. 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R_H = 1.097 \times 10^7 \, \text{m}^{-1} \)4. 氘原子的里德伯常数:\( R_D = 1.097 \times 10^7 \, \text{m}^{-1} \)六、误差分析1. 光栅光谱仪的分辨率有限,导致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
氢氚光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氢氚原子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通过实验,观察氢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测量谱线波长,计算里德伯常数;3. 比较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差异,分析同位素效应。
二、实验原理氢氚原子光谱实验基于玻尔理论,通过测量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计算里德伯常数,从而验证玻尔理论。
氢氚原子光谱实验原理如下:1. 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最典型的原子光谱。
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光子,形成光谱线。
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光谱的波长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λ = R_H (1/n1^2 - 1/n2^2)其中,λ为光子的波长,R_H为里德伯常数,n1和n2分别为电子跃迁前后的能级,n1 < n2。
2. 氢氚原子光谱:氚是氢的同位素,原子核中含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
由于氚原子核质量大于氢原子核,其里德伯常数会略有不同。
通过测量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可以计算出两种同位素的里德伯常数,并分析同位素效应。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光栅光谱仪:用于测量光谱线波长;2. 氢氚灯:提供氢和氚原子光谱光源;3. 激光切割机:用于切割光栅;4. 光栅:用于分光;5. 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步骤1. 将光栅光谱仪调至合适的工作状态,确保仪器稳定;2. 将氢氚灯接入光谱仪,调整光谱仪参数,使光谱仪能够接收氢和氚原子光谱;3. 打开氢氚灯,观察光谱仪屏幕,调整光栅角度,使光谱线清晰;4. 记录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氢和氚的里德伯常数;6. 分析实验结果,比较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差异,讨论同位素效应。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氢原子光谱巴耳末系谱线波长(单位:nm):- 656.3- 486.1- 434.0- 410.12. 氢原子里德伯常数(R_H):1.0973731×10^7 m^-13. 氚原子光谱巴耳末系谱线波长(单位:nm):- 656.3- 486.2- 434.2- 410.24. 氚原子里德伯常数(R_D):1.0973727×10^7 m^-1六、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氢和氚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谱线波长相近,但略有差异。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实验是物理学和化学学科中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发射、吸收光的特性,可以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等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研究氢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光谱仪装置,包括光源、光栅、光谱仪和探测器等。
首先,我们将氢氘气体注入光谱仪中,利用光源激发氢氘原子,使其发射特定波长的光。
然后,通过光栅的衍射作用,将光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线。
最后,使用探测器记录光谱线的强度和位置。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发射光谱的多个谱线。
根据经验公式和已知的光谱线数据,我们可以推导出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
在可见光区域,我们观察到了红、黄、绿、蓝等不同颜色的谱线。
这些谱线对应着不同的能级跃迁,从而揭示了氢氘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规律。
讨论:通过对氢氘原子光谱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趣的结论。
首先,我们发现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与氢原子类似,但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
这是由于氘原子的质量稍大,从而导致了能级的微小变化。
其次,我们发现氢氘原子的光谱线相对较宽,这与氘原子的自旋和核自旋耦合有关。
这种耦合导致了能级的分裂,从而使得光谱线变宽。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氢氘原子的吸收光谱。
当我们通过光源照射氢氘原子时,一部分光被吸收,导致光谱线的减弱或消失。
通过分析吸收光谱,我们可以得到氢氘原子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截面,从而研究原子与光的相互作用。
结论:通过对氢氘原子光谱的实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氢氘原子与光的相互作用的一些特性。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原子结构、光谱分析以及相关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光谱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发射、吸收光的特性,可以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等信息。
本次实验通过研究氢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深入了解了原子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氢氘光谱
实验内容:(1)打开光谱仪控制箱电源和微机电源,依据显示器上的提示,选择“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的负高压分为手动调节和半自动调节两类),具体调节因测量光谱类别的不同而不同。
(2)阅读光栅光谱仪的使用说明书,理解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
(3)选择合适的实验参数,获得Hg光谱。
(手动调节时负高压取380~520V左右,半自动时置为1~8),然后读取Hg光谱的峰值,并记录Hg光谱各标准波长值。
(4)谱线的定标和测量以Hg光谱为基准,进行波长测量值的修正。
可以做Hg光谱标准波长与其对应的测量波长的关系拟合图,从而获得对光谱仪测得的光谱波长的修正公式。
(5)选择合适的实验参数,获得氢氘光谱点燃氢氘灯,选择合适的工作状态,运行软件,获得氢氘巴尔末线系在可见光范围内的4对谱线(谱线波长在400nm~660nm之间),测量氢氘巴尔末线系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各波长值;根据光谱波长修正公式,修正氢氘光谱波长值,计算里德伯常数值。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利用Hg光谱数据对光谱仪定标为了得到清晰准确的Hg光谱,实验中对光谱仪的相关参数设定如下:测量间隔:0.02nm光谱的起始波长:350.00nm 终止波长:600.00nm道址的最大值:1000.0 最小值:0.0光电倍增管的负高压:6光电倍增管的增益:1设定以上参数的光谱仪可以获得Hg光谱,由原始数据可得Hg光谱中各个峰值对应的谱线波长,同时与实验中给出的标准值比较,整理得下表一:表一:Hg光谱中各波峰对应谱线波长的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利用origin 可以做出Hg 光谱中各谱线波长的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的关系曲线,同时线性拟合就能得到该光谱仪测得的谱线波长的修正公式,从而对光谱仪定标。
其中做出的Hg 光谱中各谱线波长的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的拟合直线图见下图一:图一:Hg 光谱各谱线波长的实验测量值与标准值的拟合直线图350400450500550600350400450500550600谱线波长的测量值λ'(nm)谱线波长的标准值λ(n m)利用origin 自带的直线拟合功能可以得到该拟合直线的方程:Linear Regression for Data1: λ= A + B * λ’Parameter Value Error A -0.265840.04988B 1.00054 1.08928E-4所以由图一可以得到光谱仪测量修正公式为: 测得的谱线波长修正值'00054.126584.0λλ⨯+-= (1)(其中'λ为光谱仪测量得到的实验值)2.对氢氘光谱的测量和数据处理为了得到清晰准确的氢氘光谱,实验中对光谱仪的相关参数设定如下:测量间隔:0.01nm光谱的起始波长:405.00nm 终止波长:660.00nm 道址的最大值 :1000.0 最小值 :0.0 光电倍增管的负高压 :6 光电倍增管的增益 :2设定以上参数的光谱仪可以获得氢氘光谱,由原始数据可得氢氘光谱中各个峰值对应的谱线波长,同时利用之前测得的光谱仪测量修正公式----式(1)可以对每条谱线波长修正,将测量值与修正值整理得下表二:表二:氢氘光谱中各波峰对应谱线波长的实验测量值与修正值由表二可以发现,这八条谱线的波长可以分为四组相近的双线波长,由实验原理知每一组双谱线都由同一能级的氢与氘激发所产生的。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
嘿,小伙伴们!咱们要开始氢氘原子光谱实验啦,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实验前,得先把仪器设备准备好,像什么光谱仪、光源、探测器等等。
还有那些个实验材料,氢气和氘气可不能少,得保证它们的纯度够高,不然实验数据可就不准确啦。
然后呢,还得把实验室打扫干净,可不能有灰尘啥的影响实验。
实验过程
准备工作做好,就开始真正动手啦。
先打开光源,让光线通过气体,这时候就能在光谱仪上看到一些线条啦。
不过要仔细观察哦,氢和氘的光谱线条是有点不一样的呢。
在测量的时候,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这样数据才更可靠。
操作仪器的时候要小心,别碰坏了。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做完,数据到手,就是分析啦。
对比氢和氘的光谱,看看它们的波长、频率有啥不同。
然后根据那些物理公式,算一算它们的能量啥的。
如果实验结果和理论值不太一样,别着急,找找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操作有问题。
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做下来,感觉收获满满。
不仅对氢氘原子光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而且呀,做实验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特别有意思。
不过也有一些小失误,下次可得注意啦,争取把实验做得更完美!。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实验是物理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对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特性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氢氘原子的光谱特性,探究其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的规律。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了氢氘原子光谱仪,该仪器能够将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并通过测量光的强度,得到不同波长光的发射或吸收情况。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氢氘原子的气体样品,将其放入光谱仪中,并通过调节仪器的参数,如入射光强度、波长范围等,获取所需的光谱数据。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在可见光区域的发射光谱。
通过对光谱图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发射峰,这些峰代表了氢氘原子的不同能级跃迁。
根据经验公式和理论计算,我们得到了这些能级跃迁对应的波长和能量差。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规律。
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由一系列离散的能级组成,这些能级之间的跃迁会导致特定波长的光的发射或吸收。
这与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理论的预测一致。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氢氘原子的光谱中存在一些弱的发射峰,这些峰可能来自于其他能级跃迁或者与氢氘原子相互作用导致的能级变化。
这些弱的发射峰的研究对于理解氢氘原子的复杂行为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通过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规律。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验证了量子力学理论在描述原子光谱中的有效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未知的发射峰,这为进一步研究氢氘原子的行为提供了新的线索。
总结:光谱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揭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本次氢氘原子光谱实验通过观察氢氘原子发射光谱,研究了其能级结构和能级跃迁规律。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验证了量子力学理论的有效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氢氘原子的复杂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
氢氘原子光谱
上式的
2π 2 m e 4 RA = m ( 4 π ξ 0 ) ch 3 1 + MA
是元素A的理论里德伯常量 A
z是元素A的核电荷数,n1、n2为整数,m和e是电子的质量 ξ 和电荷, 0 是真空介电中的光速,h是普朗克常量, M A是核的 RA 质量,显然,随A不同略有变化,当 M A趋近于无穷时,便 2π 2 me 4 得到里德伯常量 R∞ =
(1)
式中 λH 为氢光谱线的波长,n取3,4,5等整数 若改为波数表示谱线,由于 则式(1)变为 式中109678 cm
−1
ν = 1/ λ
(2)
1 1 −1 ν H = 109678 × 2 − 2 cm 2 n
叫氢的里德伯常量。
二、实验原理
由玻尔理论或量子力学得出的类氢离子光谱规律为
MD m λH = i M H M λD − λH + λD m / M H
式中m/ M H =1/1836.1572是已知值。
三、实验仪器
计算机、光栅摄谱仪、氖光灯、氢氘光谱灯
计算机 多组放电灯
光栅摄谱仪
氢氘光谱灯
四、实验内容
1、准备工作 、
确认设备的工作软件已经正确安装;USB的驱动程序已正 确安装,且USB设备工作正常。 打开实验装置和光源,预热15分钟,将装置电压调到 500v—1000v,
( 4πξ0 ) ch3
二、实验原理
所以
RA = R∞ 1+ m / M A
RH = R∞ 1+ m / M H
应用到H和D有
RD =
氢氘原子光谱
氢氘原子光谱
实验步骤
1. 启动仪器,选择合适参数,读取汞原子在350~600nm 段的光谱,记录各谱线波长值。
2. 换用氢氘灯,调整参数,读取氢氘巴尔末线系四对谱线波长,记录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分析 1. 汞光谱定标
将利用光谱仪测得的汞光谱与汞原子理论谱线波长比较,对光谱仪进行线性修正
拟合得到修正曲线方程λ实=1.00071×λ测−0.18629
2. 氢氘光谱分析
由巴尔末线系公式ν =R 1
4−
1n 2
∝R ∝M ,即λ∝1
M ,双线中波长较小的为D 线,较长的为H 线。
利用光谱仪修正曲线进行修正
由R=1
λ/(1
4
−1
n
)及M D
M H
=m e
M H
λH
λD−λH+λD m e
M
∴
R H=10970331m−1
R D=10973422m−1
M D
H
=2.08
思考题
1.会影响到分辨率和光强。
狭缝越窄,分辨率越高,光强越弱。
2.需要提高光谱仪分辨率和光源强度。
氢与氘质量比约为2,其他元素同位素质量比
小于2,分辨双峰结构要比氢氘光谱困难,所以需要更高的分辨率。
3.将λ
真空=n×λ
空气
修正带入数据中计算得
R H=10973512 m−1
R D=10976604m−1
M D/M H不变,为2.08。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和目的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重要工具,而氢与氘原子光谱实验则是探究氢和氘这两种轻元素原子结构及光谱特性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氢与氘原子光谱,学习原子光谱的基本原理,理解原子能级的跃迁原理,并比较不同原子光谱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是基于原子能级的跃迁。
当原子受到外部能量激发时,原子中的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当电子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一定波长的光。
通过测定这些光的波长,我们可以确定原子的能级结构。
本实验采用激光激发原子光谱法。
具体方法是将氢或氘原子置于一个电场中,通过激光束照射,当激光能量与原子能级差相匹配时,原子会被激发并放射出光子。
通过测量这些光子的波长,我们可以得到原子的光谱。
三、操作过程准备实验器材:氢或氘原子、激光器、单色仪、光电倍增管、电源等。
将氢或氘原子置于电场中,调整激光器的波长,使激光能量与原子能级差相匹配。
打开激光器,照射氢或氘原子,并调整激光器的功率,使原子产生明显的光谱。
通过单色仪测量光子的波长,并记录数据。
重复步骤2-4多次,以获取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氢与氘原子光谱的数据。
通过对比氢与氘原子的光谱,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波长和强度上存在差异。
这表明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
通过分析数据,我们可以使用Rydberg公式等理论公式来计算原子的能级和光谱波长。
通过比较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的差异,我们可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参数,例如激光功率、电场强度等。
五、误差来源和计算在本实验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激光器波长稳定性:如果激光器波长不稳定,将导致激发的原子数目减少,影响实验结果。
可以通过采用稳频激光器来减小此误差。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不均匀可能导致原子激发效率不一致,影响光谱强度。
可以通过优化电场分布来减小此误差。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报告一、引言光谱实验是研究光的波动和粒子性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深入了解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至关重要。
氢和氘原子光谱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实验,通过研究氢和氘原子发射的光谱线,可以揭示出原子的结构和特性,为量子力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氢氘原子的光谱现象,得出对应原子能级的信息,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的性质。
二、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使用光谱仪和不同波长的光源,例如氢氘灯。
2. 实验过程:a. 将氢氘灯与光谱仪连接,调整光谱仪,确保其工作在最佳状态。
b. 通过调节仪器,使光源尽可能均匀地照射到光谱仪上。
c. 观察并记录下每个波长下的光谱现象,特别注意氢氘原子产生的谱线。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1. 在可见光波段,氢和氘原子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线,具有各自特征的谱线分布。
2. 氢原子的光谱线位于可见光谱中的红、绿、蓝三个区域,其中最明显的是红色和蓝色的谱线。
3. 氘原子的光谱线与氢原子相比,在波长上发生了较大的位移,整体往长波方向移动。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光谱线,这表明了原子的结构和能级分布与光谱现象的关系。
2. 氢原子的光谱线表现出离散特性,这与波尔模型相符,即氢原子的电子只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能级之间的跃迁会导致相应波长的光谱线出现。
而氘原子的光谱线位移说明了核子质量的影响。
3. 光谱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模型相吻合,这进一步验证了波尔模型的正确性,并为原子结构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论支持。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氢氘原子光谱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氢原子和氘原子在可见光谱中具有各自特征的光谱线分布。
2. 氢原子的光谱线呈现出离散特性,与波尔模型相符。
3. 氘原子的光谱线位移较大,与核子质量的差异有关。
4. 光谱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相吻合,为原子结构研究提供了有效支持。
物理仿真实验氢氘光谱拍摄实验报告范本
物理仿真实验氢氘光谱拍摄实验报告范本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物理仿真实验中的氢氘光谱拍摄实验,了解氢、氘的原子光谱的产生机理,掌握氢氘原子光谱的基本特征,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原子光谱原子光谱是指原子在受到外部能量激发后,向外发射光的过程。
根据普朗克和德布罗意的量子理论,能量的传递都是以量子形式进行的,原子从高能级到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能量的多少与跃迁能级的差有关,并且对应这个特定能级差的光子就会被释放出来,其频率和波长与能级差相关。
氢氘光谱的产生机理在氢氘原子中,电子的跃迁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发射谱线,称为氢氘光谱。
从能级差的大小可以分类为巴尔末系或布吕姆斯特德系。
其中巴尔末系是指跃迁的两个能级至少有一个是基态,而布吕姆斯特德系是指跃迁的两个能级均不是基态。
实验步骤1.打开VirtualLab软件,选择进入“原子物理学”实验;2.选择“原子发光和吸收”实验,进入实验面板;3.将曝光时间调整为5秒,将取样率调整为50,选择“多谱线数目:1”;4.调整初始化状态,在“氢谱线/氘谱线”按钮处选择氢/氘原子,点击“初始化”;5.点击“曝光”按钮,等待实验结束;6.点击“保存谱线数据”按钮,进行数据保存。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我们得到了氢氘原子光谱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氢氘光谱数据:谱线编号波长(nm)能级差(eV)1 656.28 1.892 486.13 3.033 434.05 3.474 410.17 3.89分析与讨论我们观察到,在氢谱线中,波长最长的谱线(谱线1)的波长为656.28nm,相应的能级差为1.89eV,对应着巴尔末系,表示一个电子从第3能级跃迁回第2能级。
其他3个谱线(谱线2-4)是布吕姆斯特德系,表示电子在不同的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
在氘谱线中,我们观察到的谱线与氢谱线相比较,波长变短了。
这是因为氘原子具有比氢原子更大的质量,电子围绕氘原子运动的速度比氢原子更慢,所以处于一个较少的能级,等级差也相应变小。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
氢氘光谱实验报告氢氘光谱实验报告引言光谱学是研究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科学。
氢氘光谱实验是光谱学中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观察氢氘原子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的发射和吸收现象,可以了解原子内部结构和能级分布的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氢氘原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探索其能级结构和能级间的跃迁。
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氢氘光源、光栅、光电倍增管和光谱仪。
当氢氘原子受到激发后,会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线,形成光谱线。
光栅的作用是将光线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而光电倍增管则用于检测和放大光信号。
实验步骤1. 将氢氘光源接通电源,使其开始发光。
2. 调节光栅的角度,使得光线能够通过光栅并被分散。
3. 将光电倍增管与光栅对准,使得光线能够被光电倍增管接收。
4. 使用光谱仪观察和记录光电倍增管输出的光谱图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线。
根据光谱图像,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明亮的谱线,每条谱线对应着氢氘原子的一个能级跃迁。
讨论与分析1. 能级结构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测氢氘原子的能级结构。
氢氘原子的能级由电子的能量决定,而电子的能量与其所处的能级有关。
每条光谱线对应着一个能级跃迁,从高能级到低能级的跃迁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线。
通过测量光谱线的波长,我们可以计算出氢氘原子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2. 能级间距氢氘原子的能级间距可以通过测量光谱线的波长来计算。
根据波长和光的速度,我们可以使用公式λ = c / ν计算出光的频率,进而计算出能级间距。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氢氘原子能级间距的近似数值。
3. 能级跃迁不同的能级跃迁对应着不同的光谱线。
通过观察光谱图像,我们可以推测氢氘原子的能级跃迁规律。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我们知道能级跃迁是由电子的能量变化引起的。
因此,通过研究光谱线的强度和位置,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氢氘原子内部电子的能级分布和跃迁过程。
结论通过氢氘光谱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氢氘原子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线。
氢-氘-光-谱
氢氘光谱光谱线系的规律与原子结构有内在的了解,因此,原子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
1885年巴尔末总结了人们对氢光谱测量的结果,发现了氢光谱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巴尔末公式,氢光谱规律的发现为玻尔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对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1932年尤里(H.C.Urey)根据里德伯常数随原子核质量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对重氢赖曼线系进行摄谱分析,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通过巴尔末公式求得的里德伯常数是物理学中少数几个最精确的常数之一,成为检验原子理论可靠性的标准和测量其他基本物理常数的依据。
WGD-8A型光栅光谱仪用于近代物理实验中的氢(氘)原子光谱实验,一改以往在大型摄谱仪上用感光胶片记录的方法,而使光谱既可在微机屏幕上显示,又可打印成谱图保存,实验结果准确明了。
[实验目的]1.熟悉光栅光谱仪的性能与用法。
2.用光栅光谱仪测量氢(氘)原子光谱巴尔末线系的波长,求氢(氘)的里德伯常数。
[实验原理]氢原子光谱是最简单、最典型的原子光谱。
用电激发氢放电管(氢灯)中的稀薄氢气(压力在102Pa左右),可得到线状氢原子光谱。
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根据实验结果给出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域的经验公式(4.1)式中为氢原子谱线在真空中的波长。
=364.57nm是一经验常数。
n取3,4,5等整数。
若用波数表示,则上式变为(4.2)式中称为氢的里德伯常数。
根据玻尔理论,对氢和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的计算,得(4.3)式中M为原子核质量,m为电子质量,e为电子电荷,c为光速,h为普朗克常数,ε为真空介电常数,z为原子序数。
当M→∞时,由上式可得出相当于原0子核不动时的里德伯常数(普适的里德伯常数)(4.4)所以(4.5)对于氢,有(4.6)这里是氢原子核的质量。
图1 氢原子能级由此可知,通过实验测得氢的巴尔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的波长,借助(4.6)式可求得氢的里德伯常数。
里德伯常数是重要的基本物理常数之一,对它的精密测量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目前它的推荐值为=10973731.568549(83)m-1表4-1为氢的巴尔末线系的波长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氢氘光谱实验目的:本实验以氘原子光谱为研究对象,研究获得同位素光谱的实验方法、分析方法及其在微观测量中的应用。
实验仪器:WGD-8型多功能光栅光谱仪、氢氘灯、汞灯、微机等。
实验原理:(点击跳过实验原理)1. 原理:根据玻尔理论,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即具有分立的能级。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原子释放出能量,并以电磁波形式辐射。
氢和类氢原子的巴耳末线系对应光谱线波数为:)121()1()4(222320242nm m c h Z e m Ze e -+=πεπσ(1)其中m Z 为原子核质量,m e 为电子质量,e 为电子电荷,h 为普朗克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c 为光速,Z 为原子序数。
因此类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可写成:)1(1)4(2320242Ze e Z m m ch Ze m R +⋅=πεπ(2)若∞→Z m ,即假定原子核不动,则有:ch Ze m R e 320242)4(2πεπ=∞ (3)因此:)1(Ze Z m m R R +=∞ (4)由此可见,R Z 随原子核质量m Z 变化,对于不同的元素或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R Z 值不同。
m Z 对R Z 影像很小,因此氢和它的同位素的相应波数很接近,在光谱上形成很难分辨的双线或多线。
设氢和氘的里德伯常数分别为R H 和R D ,氢、氘光谱线的波数σH 、σD 分别为:⎪⎭⎫ ⎝⎛-=22121n R H Hσn=3,4,5 (5)⎪⎭⎫⎝⎛-=22121n R D D σ n=3,4,5… (6)氢和氘光谱相应的波长差为:)1()1()1(DH H DH H HD H D H R R -=-=-=-=∆λσσλλλλλλλ(7)因此,通过实验测得氢和氘的巴耳末线系的前几条谱线的谱长及其波长差,可求得氢与氘的里德伯常数R H 、R D 。
根据式(4)有:⎪⎪⎭⎫ ⎝⎛+=∞H e Hm m R R 1/ (8) ⎪⎪⎭⎫⎝⎛+=∞D e D m m R R 1/(9) 其中m H 和m D 分别为氢和氘原子核的质量。
式(8)除以式(9),得:De H e HD m m m m R R /1/1++=(10)从式(10)可解出HD m m :⎪⎪⎭⎫ ⎝⎛--⎪⎪⎭⎫ ⎝⎛=11H De H HD HD R R m m R R m m (11)式中eH m m 为氢原子核质量与电子质量比,公认值为1836.1515。
因此将通过实验测得的HD R R 代入式(11),可求得氘与氢原子核的质量比H D m m /。
从前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光谱测量得到的数据往往有较多的有效数字,因而在现代测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实验方法实验中,用氢氘放电管作为光源,用摄谱仪拍摄光谱,氢氘放电管是将氢气和氘气充入同一放电管中,当一定的高压加在放电管两极上时,管内的游离电子受到电场作用飞向阳极,并因此获得越来越大的动能。
当它们与管中的氢、氘分子碰撞时,使氢氘分子离解为氢原子和氘原子,并进入激发状态,当它们回到低能级时产生光辐射。
测量谱线波长采用线性插入法。
其基本原理与方法请参阅第一册实验8.2.2。
在现代光谱实验中,也常采用CCD 光学多通道分析系统,与多功能光栅摄谱仪一起完成摄谱、图像处理、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
有关原理与方法请参阅第一册实验8.2.2。
实验内容:1.熟悉仪器的结构、各调节旋钮的作用及仪器的特性参数(1) 根据分光方式不同,摄谱仪可分为光栅摄谱仪和棱镜摄谱仪两类,它们都可用于拍摄氘光谱。
有关摄谱仪的结构原理和仪器的特性参数,请参阅第一册实验8.2.2的附录和使用说明书。
WSP-1型两米光栅摄谱仪的特性参数如下:工作波段为200~800nm ,仪器焦距1800mm,拍摄氢氘光谱使用一级闪烁波长500nm、1200/mm的光栅,仪器一级光谱线色散率的倒数为7⨯,谱面全长240mm,因此一次摄谱范围为108nm。
5.4-10(2)氢氘放电管,摄谱仪的光源,由调压变压器和霓虹灯变压器点燃。
(3)映谱仪,又称光谱投影仪,是放大光谱底板的仪器,主要用于光谱谱线测量。
(4)阿贝比长仪,是阿贝设计的精密计量仪器,用于长度精密测量,在本实验用作测量谱线间的距离。
由前面的讨论可知,氢、氘谱线相应波长相差很小,差别在第5位有效数字以后,实验中用的阿贝比长仪应能读出6位以上的有效数字。
2.用哈德曼光阑在底片上并列拍摄氢氘光谱和铁谱为了拍摄氢氘光谱及作比较用的Fe光谱,首先要拟订摄谱计划。
选定合适的暗盒位置、光栅位置(转角)、狭缝宽度、焦距、狭缝倾斜度,选用光阑、滤波片、曝光时间、曝光方式等,以便拍摄时按计划进行。
现将选择上述条件的主要根据阐述如下:(1)栅位选择,实验采用一级光谱拍摄氢氘光谱,WSP-1型两米光栅摄谱仪一次摄谱全场为108nm,为了爱社前四条氢氘巴尔末线系的光谱(656.2nm~400nm),需要转动光栅,选择两个光栅转角分段拍摄不同范围的光谱。
(2)滤波片的选择,由光栅方程d(sini+sinβ)=kλ可知,一级衍射光谱与二级、三级的谱线重叠,如=⨯=⨯6001⨯2nmnm200nm3003即一级光谱的600nm和二级光谱的300nm,三级光谱的200nm重叠。
光谱的重叠往往会造成读谱的困难,因此在拍摄Fe谱时必须加光谱滤波片,以便滤掉干扰波段。
(3)曝光时间的选择,由于各种元素或同位素的各条谱线强度有很大差别,为使每条谱线都有便于观察的像,应使用不同的曝光时间分别拍摄。
3.在映谱仪下利用标准铁谱图识别底片上氢氘光谱及其附近的铁谱线,粗略地测出氢、氘谱线的波长。
4.用阿贝比长仪精密的测量谱线间的距离,以线性插入法计算各条光谱线的波长,并计算各谱线的里德伯常数,求R H、R D的平均值,并求出氢氘原子核质量比。
测量记录:(2010.4.29)1.汞光谱数据:表格12.氢氘光谱数据:(单位:nm)表格2数据处理:1.求光谱修正公式:由表格1数据,以Hg光谱的各测得波长值为x轴,参考值为y轴,可得测量值和参考值关系图,如下图1所示:Figure 1由Origin拟合结果可得:λ理论值=0.5206+0.9986λ实验值2.氢氘光谱波长值的修正:由上述所推拟合修正公式,对表格2的数据进行修正如下表所示:Table 33.计算里德伯常量:由公式⎪⎭⎫⎝⎛-=22121nRHHσ可得氢的里德伯常量:R H=1λH122−1n2由公式⎪⎭⎫⎝⎛-=22121nRDDσ可得氘的里德伯常量:R D=1λD122−1n2可得氢各个谱线的里德伯常量以及氘各谱线里德伯常量,结果列表如下:以上得到氕和氘的里德伯常量均值分别为:R H=1.0957×107m-1R D=1.0963×107m-14. 计算氘和氢原子核质量比:根据公式)1(DH H D H R R -=-=∆λλλλ易得里德伯常量比:R D H =λHD利用以上公式对每一对氢氘谱线进行计算即可得到四组里德伯常量比数据:求取平均,得:R DR H =1.00017+1.000161+1.000226+1.0002434=1.0002 代入公式(11),得质量比:m D H = R D R H1−m H m eR D R H−1= 1.0002 =1.9757 最终得到氘氕原子核质量比为m DH=1.9757 相对误差:(理论值1.9985)1.9985−1.97571.9985=1.14%实验误差分析:a. 我们这组实验环境中存在其他杂光(对面实验室的安全灯),对波长扫描有一定影响。
b. 实验环境并不是在真空中,而是在空气中,所以测的为空气中的波长,并不是真空中的波长。
c. 选定增益时由于放大了信号,产生一定误差。
d. 采样间隔0.01nm ,最大峰值存在一定误差。
思考题:1. 画出氢原子巴耳末线系的能级图,并标出前四条谱线对应的能级跃迁和波长数。
∎巴耳末线系对应从n 级跃迁到2级得到的谱线,由公式(5):⎪⎭⎫ ⎝⎛-==221211n R H HHσλ n=3,4,5…以及由:17100967758.1-⨯=mR H可以算得前四条谱线的波长应为:nmmn nm m n nm m n nm m n 29.410,104732.2,625.434,103032.2,597.485,100565.2,467.655,105233.1,316161616=⨯===⨯===⨯===⨯==----λσλσλσλσ可得能级图如下:2.在计算R H、R D时,应该以真空中的波长代入公式计算,但是,实验中的测量是在空气中进行的,铁谱图上所标也是空气中的波长。
空气的折射率为n=1.00029,应作修正,并将修正后的R H、R D值与公认值比较。
∎将波长换成真空中的波长,则由:λ‘λ=cυc/n空气υ=n空气可知换算需将各波长乘以折射率n空气,这样可以得到修正后的里德伯常量计算公式如下所示:R H‘=1n空气λH122−1n2R D‘=1n空气λD122−1n2因此可得到修正后的结果,如下所示:R H‘=R H/n空气=1.0957×107m−1=1.0954×107m−1R D‘=R D/n空气=1.0963×107m−11.00029=1.0960×107m−1实 验 报 告11与公认值比较可见,修正后测量结果都偏小了,相对误差分别如下:R H std −R H ‘ R H std =10 967 758.34−1.0954×10710 967 758.34=0.1254% R D std −R D ‘ R D std =10 970 742.66−1.0960×10710 970 742.66=0.0979%∎点击回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