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对于胃肠胀气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膨胀 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膨胀 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

中医治疗膨胀不同部位膨胀的中医疗法引言:膨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部位。

中医学认为,膨胀是由于气滞、湿滞、痰浊等原因引起的。

以下是中医治疗不同部位膨胀的一些常用疗法。

一、腹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艾灸:可以选择艾叶或艾条进行艾灸,通过燃烧艾叶或艾条产生的热量刺激腹部穴位,促进气机调畅,从而缓解腹部膨胀的症状。

2. 针灸: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腹部气机,改善腹部膨胀的情况。

3. 中药煎剂:可以使用一些功效较好的中药,如苍术、陈皮等,煎煮后饮用,有助于消除腹部湿气和气滞,缓解膨胀症状。

二、胃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豆类、洋葱、大蒜等。

可以多食用消化性好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等,有助于减轻胃部膨胀。

2. 胸腹按摩:可以用双手轻轻按摩胃部和胸腹部,帮助胃部气机调畅,缓解胃部膨胀的感觉。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胃气调理中药,如六君子汤、理气和胃丸等,有助于改善胃部膨胀的情况。

三、肠部膨胀的中医疗法: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多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

可以食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山楂、木瓜等,帮助缓解肠部膨胀。

2. 腹部运动:可以进行适量的腹部运动,如腹式呼吸、腹部按摩等,有助于促进肠部气机流通,缓解肠部膨胀的症状。

3.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调理肠胃气机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八正散等,有助于改善肠部膨胀的情况。

结论:中医治疗膨胀,针对不同部位膨胀,可以采用艾灸、针灸、中药煎剂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也是改善膨胀的重要手段。

病人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中医医师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1. 《中医诊断学》2. 《中医治疗学》3.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内科学[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9.。

腹胀的中医辨证施治

腹胀的中医辨证施治

腹胀的中医辨证施治•腹胀是肝病患者常见的症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因气、因湿、因虚、因实为常见者。

因气;多见于肝郁气滞,见于情绪低落,忧思郁闷,肝气喜条达、舒发。

情绪低落则失条达舒发功能,肝气横逆。

因肝属木,横逆就会克伤脾土,脾土就是消系统的化功能,出现胁肋胀满、食欲不振、呕腐吞酸。

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多有上述症状。

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甘草6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

柴胡升散疏导、调肝解郁为主药,陈皮理气开胃、枳实宽中消涨、香附行气舒肝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散瘀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为使药。

因湿;腹胀因于湿者多为脾虚,(胃肠功能减弱)湿困脾土,多见于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四肢水肿、食少纳呆等。

主方用五皮饮;陈皮12克、茯苓皮15克、桑白皮10克、生姜皮3克、大腹皮12克,«内经»说、诸湿肿满者皆属于脾。

方中以陈皮芳香化湿、理气和中、醒脾为主药。

茯苓皮淡渗利湿、健脾调中、为辅药。

桑白皮泻肺行水、以治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大腹皮行气消胀、气行则水行、共为佐药。

生姜皮辛散、通行全身而散水气、为使药。

焦树德老前辈曾用五子五皮饮(茯苓皮30-45克、大腹皮15克、炒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槟榔9-12克、水红花子9-12克、葶苈子10克、)治疗水臌,(包括早期肝硬化腹水,心源性腹水等)。

因虚;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胃肠平滑肌收缩无力)、饮食内停、或不消化、出现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气短少神。

治疗以补中益气为主方;炙黄芪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方中黄芪、党参为主药,补气健脾;白术燥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当归和血、陈皮健胃行气、共为辅药;升麻、柴胡升阳气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开发腠理的使药。

本方治疗气虚便秘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

胃很胀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胃很胀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引言胃很胀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胃很胀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湿阻中焦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介绍胃很胀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湿邪内生,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出现胃很胀等症状。

2.气机不畅: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胃功能,引起胃很胀。

3.湿阻中焦:湿邪困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出现胃很胀等症状。

4.寒邪客胃:寒邪侵袭胃脘,导致胃气凝滞,气机不畅,出现胃很胀、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1.脾胃虚弱型症状:胃很胀、疼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

2.气机不畅型症状:胃很胀、疼痛,胸闷不适,情绪抑郁,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甘草、川芎、白术、茯苓。

3.湿阻中焦型症状:胃很胀、疼痛,头身困重,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濡。

治法:健脾除湿,和中理气。

方药:平胃散加减。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白术、半夏、砂仁、木香。

4.寒邪客胃型症状:胃很胀、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喜暖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理中丸加减。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吴茱萸。

四、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3.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4.适当食用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小米等。

五、生活调摄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中医如何诊治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胀

中医如何诊治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胀

中医如何诊治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胀在日常生活中,腹胀是一种常见的不适症状,很多人都经历过。

而脾胃不和常常是导致腹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治这种情况的呢?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当脾胃功能失调,出现不和的情况时,就容易引发腹胀等一系列问题。

从病因上来看,饮食不节是导致脾胃不和、腹胀的常见因素。

比如,暴饮暴食、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都会损伤脾胃。

情志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气的疏泄,而肝气郁结可能横逆犯脾,导致脾胃不和,进而引起腹胀。

此外,劳逸失调,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缺乏运动,都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还有外邪侵袭,如寒湿之邪侵入脾胃,也可能导致脾胃不和、腹胀。

当出现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胀时,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来进行综合判断。

望诊主要是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神态等。

一般来说,脾胃不和腹胀的患者可能面色萎黄,舌苔厚腻。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闻患者身上的气味。

问诊会详细询问患者腹胀的具体情况,比如腹胀的发作时间、程度、伴随症状,还有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

切诊就是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脾胃不和腹胀的患者脉象可能弦缓或濡弱。

在治疗方面,中医有着丰富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是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

如果是脾胃虚弱导致的腹胀,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以健脾益气、和胃消胀。

如果是饮食积滞引起的,可能会用保和丸等方剂,消食导滞、理气消胀。

若是肝气犯脾所致,常用的有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除了中药,中医还会采用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来调节脾胃的功能,缓解腹胀。

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气体排出,减轻腹胀。

食疗在调理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胀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南瓜等。

胃胀消化不良中医5大辩证药方来了送给胀气心烦的你

胃胀消化不良中医5大辩证药方来了送给胀气心烦的你

浸泡时间
药物煎煮前应浸泡30分钟左右,使 药物充分溶解,煎煮后更容易被人 体吸收。
煎煮时间
一般药物煎煮时间在20-30分钟左 右,先将药材浸泡,再以武火煮沸 ,文火慢煎,直至药汁浓稠。
煎煮次数
一般煎煮2-3次,使药物充分煎煮出 有效成分。
中药服用时间和剂量的注意事项
服用时间
一般中药汤剂应在餐后30分钟左右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和胃胀症状。
中医对胃胀的理解
中医认为胃胀是由于脾胃虚弱、胃火过旺、肝气郁结等导致 。
调理胃胀需从改善饮食习惯、增强脾胃功能、缓解肝气郁结 等方面入手。
中药的药性温和且副作用小
中药采用天然植物或动物药,药性温和,副作用相对较小 。
中药治疗胃胀消化不良,注重整体调理,改善身体内部环 境。
02
中医对胃胀的5种分类
5. 湿阻中焦型
表现为口干、口苦、胃 脘部灼热感,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弦。
表现为怕冷、胃脘部冷 痛,进食后疼痛加重, 舌淡苔白,脉沉。
表现为胃脘部胀满、情 绪不畅,伴有胁肋部胀 满,舌淡苔薄黄,脉弦 。
表现为胃脘部胀满、嗳 气、恶心呕吐,舌红苔 黄腻,脉弦滑。
表现为胃脘部胀满、身 体沉重、头重如裹,舌 淡苔白腻,脉濡。
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药方
1. 胃火过旺型
选用黄连清胃丸或牛黄清胃丸。
5. 湿阻中焦型
选用香砂养胃丸或二陈丸。
2. 脾胃虚寒型
选用附子理中丸或香砂六君丸。
4. 食积停滞型
选用保和丸或大山楂丸。
3. 肝胃不和型
选用舒肝和胃丸或逍遥丸。
食疗辅助治疗
2. 脾胃虚寒型
选用红枣、生姜、红糖等温性 食物。
4. 食积停滞型

胀气的医学原理

胀气的医学原理

胀气的医学原理胀气(即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其主要由于胃肠道内积聚过多的气体而引起。

胀气可以伴有腹部胀痛、不适感、腹胀感、打嗝和嗳气等不适症状。

胀气的医学原理涉及多个方面,下面我将从气体产生、气体吸收、气体传输和排出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气体产生是胀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体消化系统中的气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导致的空气吞咽;二是由于消化道内细菌发酵产生的气体。

在饮食过程中,如果进食过快或者咀嚼不细,就容易产生空气吞咽。

同时,消化道内的细菌会对未被完全吸收的食物残渣进行发酵分解,产生气体,尤其是含有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豆类、淀粉、纤维素等)的食物更容易产生胀气。

其次,气体在消化道内的吸收也是胀气形成的重要环节。

消化道内有一层功能完整的黏膜屏障,它能够限制气体的扩散和吸收。

但是,如果黏膜屏障出现破损(例如溃疡、炎症等),就会导致气体从消化道吸收到体内,进而造成胀气。

此外,消化道内的活动也会影响气体的吸收。

例如,胃肠蠕动的加快可以加速气体传输和吸收,而胃肠蠕动的减慢则可能导致气体在消化道内滞留,进而产生胀气。

第三,气体传输是胀气形成的关键环节。

消化道内的气体可以通过三种途径传输:一是通过胃肠蠕动作用进行推进;二是通过黏膜屏障的扩散和吸收;三是通过胃肠道的肌肉收缩和扩张的运动进行传输。

其中,胃肠蠕动是气体传输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常情况下,胃肠蠕动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有效地将气体推进到下一段消化道。

然而,如果胃肠蠕动过快或过慢,就会影响气体的传输,导致气体在消化道内滞留,进而引起胀气。

最后,气体的排出是消除胀气的关键机制。

人体主要通过口腔和肛门两个途径排出气体。

在正常情况下,咀嚼和吞咽动作可以帮助气体从胃肠道进入口腔,然后通过打嗝将气体从口腔排出。

同时,肠道内的气体也会随着排便一起被排出体外。

然而,如果胃肠道内的气体过多或者排出功能受阻,就可能导致气体在胃肠道内积聚,引起胀气。

中医对新生儿肠胀气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新生儿肠胀气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新生儿肠胀气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新生儿肠胀气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中医理论,新生儿肠胀气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脾胃功能不健全:中医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新生儿的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导致消化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肠胃气胀。

2. 外邪侵袭:中医认为外邪(如风、寒、湿等)侵袭体内,可以干扰正常的肠胃运化功能,导致肠胀气的发生。

3. 母体因素:中医认为母体体质虚弱、产后失血过多等因素会影响新生儿的脾胃功能,进而引发肠胀气。

针对新生儿肠胀气,中医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 温暖保护:保持婴儿体温舒适,避免受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2. 调整饮食:合理调整婴儿的喂养方式和食物选择,避免过度喂养或过早添加辅食。

3. 温熏脐部:中医认为通过温熏脐部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调整,缓解肠胀气的症状。

4. 按摩和推拿:中医推拿手法可以刺激婴儿的穴位和腹部,促进气机畅通,舒缓肠胀气。

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新生儿的肠胀气问题,应及时就诊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中医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腹胀的中医辩治

腹胀的中医辩治

腹胀的中医辩治腹胀,是指院腹发生胀满不舒的一种症状。

其病因多由脾胃素虚、饮食不节、运化失健,或肝气郁结、肠胃积热、癖血停滞等所致。

治疗此病应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进行辨证治疗。

食滞腹胀:多由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所致。

症见胸院痞满,腹部饱胀,厌食呕恶,暖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

方用:山碴30克,神曲20克,积实、法半夏.、槟榔、青皮、莱菔子、茯苓各10克,砂仁5克。

若腹胀较甚者,加厚朴10克。

胃下垂腹胀: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中虚下陷所致。

症见脘腹发胀、食后为甚,腹有下坠感,平卧则舒,伴少气懒言,肢体困倦,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补中。

方用:黄芪、党参各15克,柴胡、升麻各8克,积壳、陈皮各10克,甘草6克,红枣15枚。

若见胃脘疼痛者,加木香8克。

手术后腹胀:乃术后脾胃功能未复、湿邪内阻、健运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

症见腹部手术后肚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伴恶心暖气,大便少,舌苔白腻,脉细缓。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消胀。

方用:木香、厚朴各8克,砂仁4克,苍术、陈皮、大腹皮各10克,炒谷麦芽、神曲、鸡内金各15克,甘草5克。

产后腹胀:多因恶露下行不畅、气血瘀滞引起。

症见产妇腹部胀满,胸胁痞闷,不思饮食,恶露量少、色紫暗红或紫暗,脉细涩。

治宜行气祛瘀,消胀。

方用:制香附、乌药、当归、佛手、川芎、泽兰、红花、艾叶、焦山楂各10克。

行经腹胀: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运不健所致。

症见妇女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肚腹发胀,胀连两胁,胸闷暖气,胃脘不舒,食纳欠佳,舌苔薄腻,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胀。

方用:柴胡6克,制香附、青皮、茯苓、白术、积壳、厚朴花、绿萼梅、鸡内金各10克,谷麦芽各15克。

便秘腹胀:多因肠胃积热、津液不能濡润,以致便秘腹胀。

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畅,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润肠通便。

方用:厚朴、生大黄(后下)、木香、积实、火麻仁、瓜萎仁、郁李仁各10克。

胃受凉胀气中医治疗方案

胃受凉胀气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受凉胀气,中医称为“胃寒胀满”,是指由于脾胃虚寒,寒邪侵袭,导致胃气不舒,气机郁滞,出现胃脘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病证。

中医治疗胃受凉胀气,以调理脾胃、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为主要原则。

二、病因病机1.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感受寒邪等。

2. 病机:脾胃虚寒,寒邪侵袭,导致胃气不舒,气机郁滞。

三、中医辨证分型1. 脾胃虚寒型:胃脘胀满,疼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

2. 寒邪犯胃型:胃脘胀满,疼痛剧烈,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恶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紧。

3. 肝气郁结型: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胸闷,善太息,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四、中医治疗方案1. 脾胃虚寒型(1)中药治疗:常用方剂如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理中丸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作用;香砂六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中、温中止泻的作用。

(2)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或针刺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3)饮食调理:宜温热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生姜红糖水等;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2. 寒邪犯胃型(1)中药治疗:常用方剂如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等。

附子理中汤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吴茱萸汤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作用。

(2)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肝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或针刺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3)饮食调理:宜温热易消化食物,如生姜红糖水、小米粥等;忌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3. 肝气郁结型(1)中药治疗: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作用;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作用。

(2)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肝俞、胆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或针刺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3)饮食调理: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豆浆等;忌油腻、辛辣、生冷食物。

五、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胃胀满中医治疗方案

胃胀满中医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胃胀满的病因病机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湿阻中焦有关。

具体如下: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引起胃胀满。

2. 气机不畅: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引起胃胀满。

3. 湿阻中焦:湿邪内阻,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导致胃胀满。

二、中医治疗方案1. 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定时定量:保持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

(3)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山药等,以养脾胃。

(4)适量补充营养: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蛋、豆制品等。

2. 中药治疗(1)脾胃虚弱型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消痞。

方剂:四君子汤加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若伴有胃脘冷痛,可加干姜、吴茱萸;若伴有纳差,可加山药、鸡内金。

(2)气机不畅型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炙甘草。

加减:若伴有胸胁胀痛,可加郁金、延胡索;若伴有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生姜。

(3)湿阻中焦型治法:化湿和中,健脾利水。

方剂:平胃散加减。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

加减:若伴有大便溏泄,可加茯苓、泽泻;若伴有肢体沉重,可加萆薢、薏苡仁。

3. 针灸治疗(1)体针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

配穴:脾胃虚弱型加脾俞、胃俞;气机不畅型加肝俞、膈俞;湿阻中焦型加三焦俞、肾俞。

操作: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2)耳针取穴:胃、脾、肝、肾、交感。

操作:每次选3-5穴,用探针找到敏感点后,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籽,每日按压3-5次。

4. 拔罐疗法取穴:胃俞、脾俞、肾俞、大肠俞。

操作: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

三、注意事项1.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3.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中医看腹胀

中医看腹胀

中医看腹胀
腹部胀满及不适,均可以称为腹胀。

根据部位及病因,腹胀可以分为三型,即胃型腹胀、小肠型腹胀和大肠型腹胀!
胃型腹胀,主要是进食后即胃部胀满、打嗝,甚至可以见到胃扩张的外形,中医说是阳明燥热;小肠型腹胀,多数伴有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及便秘均可见到,并且涉及到胃及十二指肠,中医多称之为寒热错杂;大肠型腹胀,主要是上腹及两胁肋区胀满,走形与结肠一致,中医称之为肝气郁滞。

肝型腹胀,以疏肝理气为主,胃型腹胀,以理气健脾为主,脾型腹泻,则可寒热平调!。

经方治疗腹胀临证体会

经方治疗腹胀临证体会

经方治疗腹胀临证体会经方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使用中草药的组方来治疗各种疾病。

腹胀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消化不良、肠道功能紊乱等。

在中医理论中,腹胀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因此经方治疗腹胀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一、中医理论对腹胀的认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正常,消化吸收就会顺畅,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就不会出现。

腹胀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观点是相符合的。

二、经方治疗腹胀的原则经方治疗腹胀的原则是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具体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而定。

一般情况下,治疗腹胀的经方处方中常常会包括以下几类药物:1. 健脾药物:如党参、黄芪等,可以补充脾气,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2. 理气药物:如香附、陈皮等,可以舒缓胃肠道的痉挛,改善消化功能。

3. 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赤芍等,可以改善脾胃气血循环,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4. 清热药物:如黄连、黄芩等,如果腹胀是由于湿热或炎症引起的,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来缓解症状。

5. 理气化湿药物:如木香、砂仁等,如果腹胀是由于湿气积聚引起的,可以通过理气化湿来缓解症状。

三、经方治疗腹胀的常用方剂1. 草果陈皮汤:草果、陈皮、白术、茯苓、厚朴。

草果陈皮汤有健脾理气、化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腹胀疼痛、消化不良的患者。

2. 理中丸: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香附、木香。

理中丸能健脾理气、化湿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

3. 香砂养胃丸:香附、陈皮、白术、茯苓、甘草、砂仁、木香。

香砂养胃丸有健脾理气、化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

四、经方治疗腹胀的临床体会经方治疗腹胀是一种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可以缓解腹胀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经方治疗腹胀的效果非常好,多数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腹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胃胀气的中医辩治

胃胀气的中医辩治

胃胀气的中医辩治
患者四十岁左右,胃胀气,有胃炎。

经常痔疮出血。

觉得很累,之前动过肠息肉手术,矢气多,饿得快,睡醒头晕,夜间12点多才睡,脉细数,舌质紫红苔白厚腻,眼睑浮肿,面色黧黑,唇色紫暗。

平素喜温食,口干涩,经常腰酸软。

吃牛肉觉得不适。

吃寒凉的东西不适。

中医辩证:寒热错杂、血瘀证。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

薏米、桃仁、红花、益母草、茯苓、桑寄生、女贞子、川芎、牛膝、黄芩、黄连、大枣、白芨、三七粉、丹参。

患者喝药之后觉得矢气减轻很多,饥饿感减轻,胃胀气好转。

加减治疗半个月之后痊愈。

面色比之前好很多,嘱咐患者要少熬夜,胃胀气虽然痊愈,但血瘀还需继续调理。

患者由于常年熬夜工作,经常通宵达旦,熬夜导致血瘀很重,思虑伤脾,脾气不升,导致矢气多,进而胃胀不舒。

患者虽然胃胀已愈,但长期来说,还是不能熬夜工作,以保安康。

提示:本医案方药、针灸须在中医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

(梁晓娟)。

中医如何辨识和调理脾胃不和引起的胀满

中医如何辨识和调理脾胃不和引起的胀满

中医如何辨识和调理脾胃不和引起的胀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脾胃不和导致胀满不适的情况。

这种不适感不仅会影响我们的食欲和消化,还可能对我们的整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那么,中医是如何来辨识和调理这种情况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脾胃不和。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和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为身体的各个脏腑和组织提供能量和养分。

当脾胃的功能失调,出现脾胃不和的情况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胀满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

中医辨识脾胃不和引起的胀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察症状。

胀满的感觉可能出现在胃脘部,也就是上腹部,患者会感觉肚子里好像有气,胀鼓鼓的,有时还会伴有疼痛。

这种胀满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者在情绪不佳时更为明显。

此外,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打饱嗝)、反酸等症状。

如果脾胃不和时间较长,还可能出现身体消瘦、乏力、面色萎黄等表现。

二是查看舌象和脉象。

中医通过观察舌头和切脉来获取身体内部的信息。

对于脾胃不和引起的胀满,舌头可能会表现为舌苔厚腻,颜色发白或者发黄。

脉象可能呈现出弦滑、濡缓等特征。

三是询问病史和生活习惯。

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是否经常暴饮暴食、是否过度劳累、情绪状态如何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脾胃不和。

那么,中医是如何调理脾胃不和引起的胀满呢?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首先要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饥一顿饱一顿。

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少吃油腻、辛辣、生冷、刺激性的食物。

对于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红薯等,也要适量食用。

此外,还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一些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大枣等。

中药调理也是常用的方法。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胀满,可能会使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对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胀满,可能会用到木香顺气丸、柴胡疏肝散等;对于湿阻脾胃导致的胀满,常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中医辨治胃肠道胀气

中医辨治胃肠道胀气

中医辨治胃肠道胀气中医辩治胃肠道胀气病名解释、症状胃肠道胀气是人们对消化不良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消化不良多表现为饭后腹部疼痛或不适,常伴有恶心、嗳气、打嗝、肚子胀等。

其中,嗳气、腹胀、腹痛、排气过多、打嗝等多被认为是胃肠道胀气。

胃肠道胀气在临床上是十分常见的,常表现为嗳气、腹胀腹痛和失气(放屁)。

胃肠道的主要功能就是把吃进去的食物,通过胃肠壁的肌肉蠕动,以及消化液中的消化酶、胆汁等参与完成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实现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然而,胃肠道的“工作”并不总是都能顺利完成的,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经历。

这些不适大多可自愈,但如果症状明显或反复发作,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就医。

简要病因分析胃肠道胀气不可小视,辨证施治才能确保有效治疗。

首先应注意排查甲状腺功能低下、肝脏与胰腺疾病、糖尿病、小肠吸收不良甚至胃肠道肿瘤或梗阻等,也可能是大量吞气造成的。

如属于上述疾病引起的腹胀,必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其次应避免焦虑、烦躁等情绪,进食时应注意细嚼慢咽,以减少嗳气的发生。

避免或少食用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白菜、包菜、黑麦、椰子、无花果、桑葚、核桃、甘蔗等。

少喝产气饮料,不嚼口香糖、槟榔,戒烟。

中医辩证论治胃肠道胀气不可小视,辨证施治才能确保有效治疗(中药处方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1、寒热错杂型:在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

症状: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放屁)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可以用舒肝理气、和胃的中药,治疗这一类型的胃肠胀气效果很好。

食积停滞型:症状: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厌闻食臭,或矢气、大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沉滑。

治疗:保和丸,或用扶正调胃散。

脾胃虚寒型:症状:胃腹满胀,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暖喜按,进热饮、热食则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胖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迟。

中医解决胃肠胀气

中医解决胃肠胀气

中医解决胃肠胀气
肠胃胀气,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见的表现,常常影响我们的正常进食,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

那么为什么会胀气?胀气又该怎么办呢?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会胀气?
食物以一定的节律通过胃肠道实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不消化的颗粒最终被排出。

在这个过程中,胃肠道壁的肌肉按一定的规律推进食物的过程,被称为正常的胃肠道动力,也是我们常说的“胃肠动力”。

胃动力不足是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胃动力不足,发生运动功能障碍时,胃对食物的储存能力下降,食物在胃内会出现分布异常、残存在胃部,此时就容易引起胀气症状。

胀气应调整生活习惯
1、晚餐少吃产气食物
首先是各种豆类。

豆类所含的低聚糖被肠道细菌发酵,能分解产生一些气体,进而引起打嗝、肠鸣、腹胀、腹痛等症状。

因此老年人晚餐最好少吃豆制品。

2、高纤维食物别过量。

中医对腹胀的病因

中医对腹胀的病因

中医对腹胀的病因腹胀是由于胃肠道内存在过量的气体,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脉络暴露、腹皮绷急如鼓为特征,其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1)脾胃损伤由于小儿乳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营养不良,均会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升降失节,气滞不能正常运行而致脘腹胀满。

(2)情志因素由于娇惯小儿多有任性,所欲不遂,情志不舒畅,肝气因而郁结,气机失调,可致气急腹胀。

(3)湿热蕴结夏秋季节外感湿热之邪,不得宣化,壅滞于中焦,气机郁阻,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以致胸闷腹胀。

(4)中寒小儿多食冷饮或衣被过薄,感受寒邪,寒邪直中脾胃,使脾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湿,水谷精微物质不能输布,壅积于中焦而成腹胀。

此外,肝伤则气血凝滞,脉络阻塞,形成积聚。

病久伤肾,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蒸化水湿,肾阴亏损,肝失滋养,均可导致腹胀。

气滞食阻型腹胀有何表现,如何治疗?主要表现:腹部胀满,按之不硬,食后加重,嗳气则自觉舒服,泻后胀痛减轻,没有食欲,夜卧不宁,手足心热,舌苔白厚,脉沉滑。

治以消食导滞,行气消胀。

方选保和丸加减,药用焦三仙、炒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槟榔、枳实、甘草。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湿热蕴结型腹胀有何表现,如何治疗?主要表现:胸闷腹胀,头晕身重,无饥饿感,食后身体发热,口中淡而无味,小便黄少,大便稀而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以清热利湿,佐以芳香化浊。

方选中满分消丸加减,药用厚朴、枳实、茵陈、栀子、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白术、猪苓、车前子、大腹皮、甘草。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水寒伤中型腹胀有何表现,如何治疗?主要表现: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喜热,精神困倦,恶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苔白腻,脉缓。

治以温中行水。

方选实脾饮加减,药用白术、茯苓、木瓜、厚朴、草豆蔻、大腹皮、木香、炮附子、干姜、生姜、甘草。

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脾虚腹胀有何表现,如何治疗?主要表现:面色萎黄,倦怠无力,不思饮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溏薄,唇舌色淡,苔白,脉细弱,指纹青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以温养脾土,蒸化水湿,肾阴亏损,肝失滋养,均可导致腹胀。
10
病名 症状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药
11
古代中医辨证及方药
• 《张氏医通·胀满》:“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 辛温散气之药。……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紧,或时结 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 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 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 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 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藿香正气散; 内因七情成胀,沉香降气散。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臌胀,喘促烦闷, 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涩,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则 生瞋胀,生姜泻心汤加木香、厚朴。(《简明医彀》主张用木香顺气汤)。 脾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胀, 济生肾气丸。”对于忧思伤及心脾,腹胀兼有喘促、呕逆、肠鸣、二便不利 者。可用苏子汤。它如食积、虫积等亦可致腹胀。
15
16
肠易激综全合腹征部(便胀秘气型多)见于小肠或结肠腔内积肠气套过叠多等,病麻变痹的性可肠能梗阻 等。肠梗阻,左半结肠癌等
5
病名 症状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药
6
西医:腹胀是由于胃肠道内存在过量的气体,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至脉络 暴露、腹皮绷急如鼓为特征,其主要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下:
食物 发酵
吸入 空气
三、血瘀腹胀: 病人小腹部持续性胀满,昼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 甲青紫、微血管怒张,舌绛脉涩。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方 用八珍汤加减。
四、湿热腹胀: 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不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
伴有烦躁,口渴不想喝水,头晕不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不爽,放屁
恶臭、小便黄赤等。治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调肠理气。方用木香顺气散
西药非处方药
• 西甲硅油 也称聚二甲基硅油,为消胀药。该药能降低表面张力,消除胃肠道 中的泡沫,使被泡沫贮留的气体得以排除,从而缓解胀气。其剂型为片剂, 口服应用。
• 药用炭 也称活性炭,能吸附肠内异常发酵产生的气体,减轻腹胀。其剂型为 片剂,口服应用。
• 乳酶生 也称表飞鸣,为活肠球菌的干燥制剂。该药在肠内分解糖类生成乳酸, 使肠内酸度增高,抑制肠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减轻发酵及产气。其剂型为 片剂,口服应用。
8
《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由阳气 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 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府脏之间不散, 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9
中医:腹胀病因病机
(1)脾胃损伤 由于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营养不良,均会损伤脾胃,使 脾失健运,升降失节,气滞不能正常运行而致脘腹胀满。
3.腹膜疾病 常见于急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等。
4.心血管疾病 常见于心力衰竭、肠系膜动脉硬化症、肠系膜动脉梗塞等。心绞痛和心律 失常亦可反射性地引起腹胀。
5.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败血症、重症肺炎及伤寒等。
6.其它 可见于手术后肠麻痹、肺气肿、哮喘病、低钾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脊髓病变、 药物反应、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结缔组织疾病及甲减等。
12
现代中医对于腹胀的辨证分型
• 腹胀一般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滞作胀: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堵塞,连及肝区和后背,甚则因胀致痛,每 因生气或情志刺激诱发或加重,伴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食少嗳气,甚至 吞酸等。治以疏达肝气、和胃降逆。方用逍遥散加减。
二、脾虚腹胀:肝炎日久,长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 乏力,少气懒言,大便干稀不调、小腹重坠、四肢不温或有轻度水肿。治以 健脾消胀、升清降浊。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加减。
13
中成药非处方药
• 木香顺气丸 主要成分为木香,砂仁、香附(醋炙)、槟榔、陈皮、厚 朴(炙)等。能行气化湿,健脾和胃。用于脘腹胀痛、嗳气。其剂型 有:丸剂、颗粒剂,口服应用。
• 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为木香、砂仁、白术、陈皮、香附(炙)等。能 温中和胃。用于胃脘满闷、反酸水。其剂型为丸剂,口服应用。
胃肠道 中气体 吸收障 碍
胃肠道 内气体 排出障 碍
7
引起腹胀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6种:
1.胃肠道疾病

(1)胃部疾病:常见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扩张及幽门梗阻等。

(2)肠道疾病:常见于肠结核、痢疾、肠梗阻及习惯性便秘等。

(3)其它:胃肠神经官能症。
2.肝、胆与胰腺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胰腺炎等。
发现腹部一部分或全腹部膨隆。
3
腹胀的症状表现
腹部膨隆
上腹部膨隆多见于胃或横结肠积气 中腹部及全腹部膨隆多见于小肠积气
下腹部或左下腹部膨隆多见于结肠积 气
肠鸣音 亢进 减弱
胃型 上腹部
蠕动波
幽门梗阻
肠型 肠蠕动波
肠梗阻
压痛 肌紧张
腹膜炎
4
伴随症状
(1)腹胀伴腹痛:(2)腹胀伴呕吐:(3)腹胀伴嗳气:(4)腹胀伴便秘: (5)腹胀伴腹泻:(6)腹胀伴肛门排气增加: (7)腹胀伴发热:(8)腹胀伴肠型或振水音: 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 (9胃)腹下胀垂多部功 慢,常见位能性溃见于:性萎疡上中左左于习消缩病腹上上下吞惯化性及部腹腹腹气性不胃幽膨部部膨症便良炎门胀膨膨胀秘梗者胀胀多阻多多多见等见见见于于于于结萎肝胃肠肝胰缩,疾胀硬腺性胆病气化癌功胃道,(例,等能炎病脾多如幽;肠结性其腹,变曲见巨门系肠消次胀功,综于结梗膜内化可多伴能有肝合幽结多多肠阻吸血气不见见肠性时曲征急急门核见考),收管体良于;于型消也综等性性胰肠肠梗性慢慢于虑如胃不栓过及肝食急或化可合;腺 梗 扭胆腹阻腹急肝性性为多胃扩良塞多吞胆物性异不发征炎阻转囊膜,膜性硬胆胰胃见肠部张综或,气道在肠常良生等炎炎肠炎化囊腺贮于结有或合血肠症及肠道蠕,呕;梗及道炎炎留伤核振胃征栓易等胰道炎动吐阻败感或寒水癌等形激功腺发症波等血染幽音,成综能病酵多病症门时合性变后见变等梗征病于阻等变肠梗阻
• 香砂平胃颗粒 主要成分为苍术(炒)、香附(醋炙)、砂仁等。能健 脾燥湿,用于胃脘胀痛。其剂型为颗粒剂,口服应用。
• 属于治疗腹胀的中成药还有:沉香化气片、丁沉透膈丸、调气丸、复 方制金柑冲剂、和胃平肝丸、猴头健胃灵胶囊、加味四消丸、健脾丸、 洁白胶囊、积术丸、逍遥丸、六味能消胶囊、摩罗丹等。
14
• 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 也称整肠生,可调整肠道菌群失调,维持生态平 衡,消除消化不良、腹胀等症。其剂型为胶囊剂、颗粒剂,口服应用。
• 多潘立酮 又称吗丁啉、胃得灵,能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使胃排空速 度加快,消化和推进食物,促进食物及肠道气体排出。用于消化不良、腹胀、 嗳气等。其剂型为片剂,口服应用。
(2)情志因素 由于情志不舒畅,肝气因而郁结,气机失调,可致气急腹胀。 (3)湿热蕴结 夏秋季节外感湿热之邪,不得宣化,壅滞于中焦,气机郁阻,
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以致胸闷腹胀。 (4)中寒 多食冷饮或衣被过薄,感受寒邪,寒邪直中脾胃,使脾阳不振,
不能温化水湿,水谷精微物质不能输布,壅积于中焦而成腹胀。 • 此外,肝伤则气血凝滞,脉络阻塞,形成积聚。病久伤肾,肾阳不足,
浅谈中医对于胃肠胀气的认识
郭华
1
病名 症状
病因胀,病证名。 • 出自于《灵枢·水胀》等篇 • 即腹部胀大或胀满不适。 • 可以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 也可以是一种客观上的检查所见
感到腹部的一部分或全腹部胀满, 通常常伴有相关的症状, 如呕吐、腹泻、嗳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