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要点
第一目“南昌起义”
①南昌起义的背景。
②南昌起义的经过。
③南昌起义的意义。
第二目“土地革命”
①“八七会议”。
②湘赣边秋收起义。
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
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⑤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第三目“红军长征”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长征的开始。
③遵义会议。
④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引导学生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得出失败的教训。
然后介绍中共中央的改组、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组成和[历史纵横]中提到的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
2.南昌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第70页有关内容,和《南昌起义路线图》,思考问题:(1)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南下广东?其结果如何?
(2)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意义?失败教训是什么?
补充材料一:
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
并根据加伦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闪北伐。
——摘自《周恩来传》
3.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71页有关内容,要求学生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理解八七会议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
(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指导学生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和补充材料,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文家市决策,弃攻长沙,改向山区进军,意义何在?B.向井冈山进军,取得了什么成果?
补充材料二: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税,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思想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
(3)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赣西刘士奇报告》,思考问题:A.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有哪些内容?土地革命的历史作用?
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得到巩固。
(提示同学们读插图《井冈山会师》)(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也是党的中心任务。
其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二是要依靠农民这支同盟军,就必须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从而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
土地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都获得解放。
只有这样,才能动员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战争,保卫根据地,拥护共产党;只有在经济上得到翻身,才能焕发其生产积极性,才能为巩固根据地,支援革命战争,提供更多的物质保证。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并思考问题:A.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B.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C.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予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
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井冈山以及各革命根据地、各地的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
补充材料三:工农武装割据存在的可能与必要条件
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相继写出了这三篇不朽文章。
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科学论证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强调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可靠后方和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
并进一步指出,红色政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
这就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思考革命根据地地名称和位置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5)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有关内容,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取胜的原因。
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有利时机;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和建立的历史意义。
4.红军长征
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介绍蒋介石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结合材料,明确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
补充材料四:五次反“围剿”双方兵力比较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介绍红军长征初期的极端危险形势。
补充材料五:
蒋介石准确地判断出红军会向西北方向逃避。
在蒋强大而有力的军事机器面前,共产党损失
了五万人。
在极度的痛苦之中,伤员们咬住自己的衣服,抑制住自己无法控制的哀叫声。
③遵义会议。
给学生点明遵义会议召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会议背景、内容和结果,思考“遵义会议为什么会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在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采取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正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革命取得胜利。
)
④长征的胜利
观察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勾画出长征途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北会师→会宁会师。
红军主力的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补充材料六: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长征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
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思考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不但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完成新的历史任务,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由此而锻造出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光芒永存。
思维拓展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讨论
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