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州城市发展的东移南扩战略_林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论福州城市发展的“东移南扩”战略
林 芳 郑训忠
内容提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福州城市发展历史轨迹表明:省
城沿中轴线自北向南扩展,沿江东进,形成老城、台江商业区、仓山涉外区及马尾工业小区。
今后发展战略:东进南下。东进战略,充分利用河口段深水港址,全面开发长安港,积极建设
粗芦———川石连岛工程,发展5万吨级泊位,跳出闽江口外建设外港应以5万吨级以上的泊位(-1.3M)起步,尽可能靠近河口段。南下战略,第一步全面开发南台岛,第二步跨过乌龙江开
发江南平原。南台岛功能定位是:市文教科技中心、高科技工业园、新型仓储式超市、休闲旅
游、市行政中心。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突出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的组合变化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城市空间结构就会调整得更加完善和合理。因此,深入地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
一、福州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历史轨迹
“今人未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天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延伸。现在让我们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中揭示2000多年来,福州古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风雨兼程,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轨迹。
汉、唐时期 汉冶城初建时,城里为王族和官吏、士兵居住,城外,涨潮时是一片汪洋,有些洲地则散居着老百姓。古诗云:“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正是当年冶城环境的写照。晋代,随着北方汉族的南迁,人口迅速增加,太守严高在冶城之南创建子城,范围扩大,南部大航桥河两岸形成手工作坊和商业中心。唐末,王审知家族建立闽国,推行劝农桑定积赋、交好邻保境安民、兴修水利等政策,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之后,历代统治者多次扩城,但北部仍是政治中心,以鼓楼为中心,城里仍是官署、官员住宅和驻兵营地,港口则从大航桥河南移到安太河,码头区逐步发展成商业集市。安太桥畔,“人烟绣错,舟辑云排,两岸酒楼,笙管从柳荫、榕叶中出”。在利涉门和通津门之间设“五洲诸使馆”,接待来自福建五个州的官员,馆址选在城南地势稍高的蒿山南麓,既近码头又避免水患。
宋元时期 宋代福州经济已达相当水平。由于南宋偏安临安(杭州),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不断,而福建则相对安定,大量人才尤其是著名学者因避乱纷纷流入境内,使福州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由于城外沙洲不断向南扩大,安太河已失去通航作用,但商业仍比较繁盛。通航码头逐步南移到台江地区大庙山麓,城东则在沃桥一带。在西面入城的河口地带(孝顺里一带)形成西草市,其中,洪塘镇最为繁华。大庙山麓码头区货物进出十分频繁,白马河口的帮洲、义洲一带是闽北竹木理想贮运地点,附近林木商行比比皆是。城内,大航桥河以北仍为衙署和官员住宅,但分区不如以
—
21
—
前严格,里坊的围墙已逐步撤除,沿街开店,城内中轴线大道不断从北向南延伸,大道两侧沟渠也被占用搭盖作为店铺,街的东渠外大片空地也搭盖起长廊,作为临时集市。商业街在安太桥沿岸,并不断沿南北大道向南扩展。城内外还设立各种工场、仓库。如作院(兵工厂)在安定门北侧。此外,还有修造场、船场、都仓(粮仓)、盐仓等。
元代,蒙古族统治近百年,城市建设建树不多,唯有在闽江上建桥,方便南北交通,先是用船连接,后改石桥。万寿桥和江南桥的建成,把南台商业区南扩到烟台山麓,有力促进台江地区和仓山北部的开发。而城内居民由于不堪元代的民族岐视和压迫,不断地向台江一带沙洲迁居。台江地区人口大增,大庙山南麓河口地区货运繁忙,商业茂盛。由于南宋偏安江南,把福建作为大后方,有力促进了福州及其腹地的开发。福州城市空间结构出现城与市的分离。城内为衙署和官员住宅,城外台江地区则是居民聚居地和商业集市。
明清时期 明初推行劝农兴学、减轻赋税、提倡廉政等有力措施,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当时福建人口比元代增加1/ 3,商品经济发展加快,交通运输繁忙。福州地处福建海岸线中点,又是闽江水运与海运交汇处,逐步形成由内港和外港组成的港口体系。明代,福州外港是由闽江口的琅港、口外的定海港、五虎港以及长乐梅花、太平港和福清、罗源等沿海港湾、闽江口内的南台港组成的。明弘治年间,市舶司迁来福州,为便利琉球贡使往来,从水部门附近开凿人工河———直渎新港,直通闽江,因此,海船直达河口尾(今南公园一带),成为外贸码头,附近设有柔远驿、琉球馆(宾馆)、进贡厂(外贸储藏、加工的工场)。新港虽时兴时废,但清中叶疏浚后,至今仍畅通。五口通商后,海船移闽江南岸泛船浦。此外,在闽安镇、营前、梅花、太平港等地都是海船停泊地。
福州内港是闽江流域货物集散地,宋代有洪塘、淮安两港市,明末移到洪山桥头,上游货物在此登岸,由陆路经祭酒岭入城,在城门附近的西门街形成集市。清代商业区向城郊扩展,许多近郊庙宇都有庙会,后来发展成集市。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州城内外出现许多工商专业街市。
台江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商业繁荣,内港又逐步转移到大庙山南麓,白马河口的帮洲、义洲以及瀛洲河的台江汛成为码头和货物集散地,形成台江商业区。当时民谣道:“半盲摊海产中亭街,南北京果下杭街,白马河边伙贩街,吹吹打打茶亭街”。其中,以中亭街最热闹,沿街十多条里弄都布满店铺,大体有五个行业:水产业经营咸鱼、鲜鱼、贝类等批发市场,通常从午夜开始供应,故有“半盲摊”之称,批发范围达闽江流域各县。此外,还有棉艹
宁业、金银业、油豆粉行及百货绸布业等。上下杭街集中南北京果土特产品的批发零售业。白马河口附近的帮洲、义洲形成从闽江上中游运来的竹子、木材、竹笋、土纸等批发业务的“溪行”、“伙贩街”,并发展锯木业。轮船商行和木材商行则设在中洲。茶亭(今八一七中路)由于地势较低,每年洪水都受淹,只是城区和台江的通道,设茶水、粉店便利过往行人,后发展成手工业街,手工作坊(前店后坊)不下几百家,较著名的有福州名牌“三把刀”(厨刀、剪刀、剃刀)、福州“三宝”(牛角梳、雨伞、脱胎漆器)。河口咀的五彩泥塑、洋头口的乐器、铜锣、香炉、烛台。其中乐器以质量闻名海内外,故有“吹吹打打茶亭街”之说。在城内也有许多专业街巷,如篦梳弄、酒库弄、豆干弄、羊肉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