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跟《史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合集下载

如何让人物刻画更生动——《史记》笔法之借鉴

如何让人物刻画更生动——《史记》笔法之借鉴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如何让人物刻画更生动———《史记》笔法之借鉴阮家云(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作文是高考试题中分值最重的一题,但是写了这么多年,学生作文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甚至,记叙文这种“入门”文体也把握不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弊病:其一,作文不能体现真情实感,多是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情感抒发,更有甚者是故事情节虚假乱造,全篇假话、空话。

其二,内容空洞,题材贫乏,很少有新颖的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富有灵性的作品。

其三,在人物的刻画上死板僵硬,没有对人物进行细致、生动的刻画。

多是些贫乏无味的语言描写,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其四,书写模糊,字迹不清,涂抹严重,且时有错字。

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跟当下的学生对语文不重视,阅读贫乏和浮躁的心态,功利心的驱使有关,让他们的作文很少有亮点存在。

而让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现在的中学生不知如何去刻画人物。

其实对人物的刻画应该说我们的先人们早就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其中要首推司马迁及他的《史记》。

《史记》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以传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独具艺术特色。

一、语言描写,彰显真实而具体的人物特征在《鸿门宴》中,首先项伯来到汉军大营时,刘邦对项伯的“表白”(这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再看刘邦来到鸿门宴上的卑词“谢罪”;他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并不是有意先破关,以表自己并没有要凌驾于项羽之上的想法;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为项羽推卸责任,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

史记中的人物描写片段

史记中的人物描写片段

史记中的人物描写片段《史记人物的别样魅力》嘿,大家知道不,《史记》这本书里啊,那可是藏着好多超级精彩的人物描写片段,读完能让人对古代的那些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就好像咱和他们当面唠了回嗑似的。

你瞧瞧那项羽,司马迁可把他描写得霸气侧漏啊!力能扛鼎,那是啥概念啊,简直就是天生神力的壮士。

人家打起仗来也是毫不含糊,冲锋陷阵跟家常便饭一样。

就这么个猛人,最后落了个悲剧下场,哎,真让人感慨万分呐。

每当我读到项羽的片段,就好像看到一个大块头在我面前挥舞着大宝剑,那气势,让我都有点小怕怕呢。

再说说那刘邦,嘿,这家伙一开始就是个小混混,可人家有脑子啊。

司马迁把他的那种狡黠和随机应变描写得那叫一个生动。

刘邦能从一个小角色一路爬到皇帝的宝座,这其中的手段和智慧,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每次读到刘邦的故事,我就忍不住笑了,心想这家伙可真是个机灵鬼,怪不得能当皇帝呢。

还有那刺客荆轲,哇哦,那可是个有胆有识的好汉啊。

明知道去刺秦王是九死一生的事儿,人家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

史记里描写荆轲出发前的那个场面,真的是太震撼了,让人觉得他就是个超级英雄。

我就想啊,如果我在那个年代,我敢不敢像荆轲一样勇敢地去干一票大的呢,估计我得吓得腿肚子转筋吧。

这些人物描写片段啊,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风采,还能让咱从他们的故事中学到很多东西呢。

比如说勇气、智慧、坚持啥的。

而且啊,读《史记》就像在看一部超级大片,各种英雄豪杰轮番登场,那叫一个过瘾啊。

咱普通老百姓看看这些史记中的人物描写片段,也能涨涨见识,开阔开阔眼界。

咱不一定能像那些大人物一样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但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学那股子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咬牙坚持坚持,说不定咱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呢。

总之啊,《史记》里的人物描写片段那真是太有意思了,有时间大家可得好好去读一读,感受感受那古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气概。

【经典论述】——《史记》的人物描写

【经典论述】——《史记》的人物描写

【经典论述】——《史记》的人物描写《史记》是怎样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

可以说《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

《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

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

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显得非常真实。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旁见侧出的笔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史记写人方法范文

史记写人方法范文

史记写人方法范文《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司马迁所著,内容涵盖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被誉为史学的奠基之作。

《史记》的写作方法独特,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详细介绍《史记》的写人方法。

一、精确而生动的人物描写二、注重人物个性的塑造《史记》着重塑造历史人物的个性,使其具备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思想,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

例如,在记载齐国宰相管仲的故事时,司马迁通过讲述管仲机智过人、善于辅佐君主、敢于言事等一系列事例,塑造了一个善于用兵、明智睿智,同时又有着鲜明人格特点的历史人物形象。

他的塑造方法不仅注重重要历史人物的个性塑造,而且对于次要人物也给予了适当的关注。

这种个性塑造方法是《史记》受到后世影响深远的原因之一三、力求客观公正《史记》在写人方法上力求客观公正,力图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常常不掩盖其缺点和错误,而是以批判的眼光进行评价。

例如,在记述秦始皇的事迹时,他不仅赞赏了他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成就,也批评了他暴虐无道、采用苛政措施等不当行为。

同时,在记载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时,他也不掩饰他的贪财、轻佻的缺点。

通过客观公正的描写和评价,使得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四、社会背景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行为和特点,还将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纳入考量范畴,展示了这些人物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他通过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描写,使得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走向。

例如,在《封禅书》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当时人们的困苦和社会不公,从而突出了汉高祖治理国家的决心和才能。

通过社会背景与人物描写的相结合,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史记》的写人方法包括精确生动的人物描写、注重人物个性的塑造、力求客观公正以及将社会背景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等方面。

这些写人方法使得《史记》成为了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伟大著作,并且对于后世的历史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
《史记》那可是一部超级厉害的史学巨著啊!它在塑造人物方面简直绝了!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啊,司马迁会精心选取人物生平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和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这就好比画画时抓住人物的神韵一样重要!他还会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来让人物活灵活现,哇塞,这就像给人物注入了灵魂!而且啊,他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也是毫不含糊,让我们仿佛能亲眼看到这些人物站在面前。

这多牛啊!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那是相当严谨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确保人物形象真实可信,这可一点都不能马虎呀!
那安全性和稳定性呢?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司马迁打下的基础那是稳稳当当的。

他的记载和塑造基于大量的史实和深入的研究,不是随便瞎编的,所以我们读起来才会觉得靠谱。

而且历经这么多年,《史记》依然被视为经典,这就说明它的人物塑造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呀!
《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好多方面都有大优势呢!比如在文学领域,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范例。

在历史研究中,这些生动的人物让我们对过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多了不起啊!它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学者的研究中,甚至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阅读中,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就拿项羽来说吧,《史记》把他的勇猛、霸气还有那一丝的优柔寡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读了之后,对项羽这个人物那真是印象深刻啊!感觉他就像活在我们身边一样。

这就是《史记》塑造人物的厉害之处呀!
总之,《史记》塑造人物的方法那是杠杠的!它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对话。

这难道不是史学和文学的一大奇迹吗?。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手法,以下是其中几种主要的手法: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既从正面入手,对人物的
外貌、言行、心理等进行直接刻画,也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来烘托和表现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作者通过对项羽部下的描述,展现了项羽英勇无畏的形象。

2.对比映衬: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常常会将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以突出主要
人物的特点。

比如在《高祖本纪》中,作者将刘邦与项羽进行对比,突出了刘邦的智慧和胆识。

3.典型细节描写:司马迁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比如在
《李将军列传》中,作者通过李广射箭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李广的武艺高强。

4.生动传神的描绘:司马迁在描绘人物时,常常使用生动传神的描绘方式,使得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比如在《陈涉世家》中,作者通过对陈涉言行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领袖气质。

5.简练明快的白描: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也经常使用简练明快的白描手法,使
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作者通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等简练的描绘,突出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总之,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手法,使得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也使得整部史书更加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浅谈《史记》中的人物塑造

摘要:中国典范的传记文学著作《史记》的写人艺术: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是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传记文学;史记;人物描写《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

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学家的学习典范,而且也是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鲁迅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它那形神兼备、跃然纸上的人物描述,开拓了我国传记文学作品的先河。

它的成功在于采用文学手段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丰满灵性的人物形象。

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将人物置于时代和生活的环境中去描写;二是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场面中写人;三是用典型的细节来写人,旨在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四是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五、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将人物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去表演传记文学的写人,只有打上时代的烙印,才显得深刻丰满。

《史记》中的伍子胥,作者就是把他放在吴越之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来展示他的激昂形象。

他不怕背不忠不孝的罪名,借吴兵报父兄之仇,鞭楚平王之尸。

当伍子胥在吴国受谗言陷害,被赐死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复仇的抗争。

他仰天叹呼,数落吴王夫差的背德,“听谀臣言以杀长者”(《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这和写项羽抗争“天亡我”是一个笔法。

不同的是伍子胥不是把头颅砍下来送给敌将,而是告诉家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扶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作文~跟《史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作文~跟《史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跟《史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

本文着重探讨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作为史学著作,写实是基本要求。

但仅强调真实而不重合理的想象,则必会使史书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神采。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史实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流水账。

他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抛弃了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一篇,作者选取韩信生平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来加以细致传神地铺写,突出韩信足智多谋,“连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风度。

韩信一生经历战争甚多,如件件必录,文章必显平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着重描述了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

井陉之战,韩信只以数千之兵,背水一战,至之死地而后生。

潍水之战,更是出奇制胜。

仅此二件,足以显示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韩信之于汉朝可谓军功第一,破魏、破韩、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无不靠韩信的睿智与奇计,但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阐述了他悲惨命运的成因,诸如他与高祖的论辩,不听蒯通的劝告,与陈豨相交,处疑地而不自知,显示了韩信善良、轻信的性格侧面。

正是这些事件的交相呼应,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和丰富性。

诸如此类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性格的例子,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俯拾皆是。

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直不疑的“盗金”、“盗嫂”(《万石张叔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

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史记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史记的一部,作者是司马迁。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了项羽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以下是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1. 形象丰满: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他的外貌、性格、品质、才能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项羽的个性和特点。

2. 多角度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在描写项羽的同时,也采用了多角度的描写手法。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如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对项羽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方式,使项羽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

3. 细节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日常生活、行动、言语等细节进行描写,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羽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的服饰、饮食、出行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项羽的生活细节,使读者更加贴近项羽的形象。

4. 情感描写:史记项羽本纪对项羽的情感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与刘邦、萧何等人的情感描写,展现了项羽复杂的情感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羽的性格。

5. 对比描写: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对比描写,展现了项羽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比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对项羽在彭城、巨鹿之战中的表现进行对比,展现了项羽在不同情况下的冷静、果断、勇敢,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

以上是史记项羽本纪描写人物的主要手法。

通过这些方法,史记项羽本纪将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史记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感谢百度文库让我们在这里与你相见,您的下载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史记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朋友,你问我史记里描写人物的方法啊,这我可有的说了。

我觉得史记描写人物很注重细节刻画呢。

就像我在生活里观察人一样,你注意到一个人的小细节,就能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史记里写项羽,就写他力能扛鼎,这一个细节,就把项羽那种孔武有力的形象给凸显出来了。

我每次读到这儿,就仿佛看到一个高大威猛的汉子站在我面前,那画面感可强了。

我就想啊,这作者肯定是真的对项羽特别了解,才能写出这样的细节。

而且啊,它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我工作的时候就发现,从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内容,能看出这人是个啥样的人。

在史记里,像刘邦和项羽的对话就特别典型。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话多霸气,一下就把项羽那种桀骜不驯、有远大抱负的性格展现出来了。

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又和项羽不同,感觉更内敛一些,但同样也有那种不甘平凡的心思在里面。

我读到这些对话的时候,就好像我在听他们俩面对面交谈一样,心里就想,这古人的心思和我们现代人也有相通之处啊。

还有啊,史记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虽然不像现代小说那么直白,但通过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我们能猜到他们的内心活动。

这就好比我在生活中做决策的时候,我的行为其实就是我内心想法的一种体现。

比如伍子胥复仇的故事,他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还一心要报仇,从他的种种行为,我们就能感受到他内心那种仇恨的力量,以及对信念的执着。

我看的时候就特别同情他,觉得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痛苦和愤怒,这些情绪都通过他的故事和行为传达给我了。

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真的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啊。

第 1 页共 1 页。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人物描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以下是对《史记》人物描写的几点论述:
一、人物形象鲜明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例如,项羽的英勇善战、刘邦的机智多谋、韩信的忍辱负重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
《史记》中的人物性格各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例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吕后的残忍无情等,都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注重人物命运的描写
《史记》中的人物命运各异,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例如,韩信的命运多舛、项羽的英雄末路等,都让读者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无情。

四、注重人物形象的对比和衬托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对比和衬托来展现其个性特点。

例如,项羽和刘邦的对比,展现了两位英雄的不同性格和命运;吕后和戚夫人的对比,展现了两位女性在政治斗争中的不同表现。

这些对比和衬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总之,《史记》的人物描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同时,《史记》的人物描写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其文学价值表现为:同其它文学名著一样,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一致——虽是写史却能引人渐入佳境、探奇揽胜、留恋往返、如沐春风。

而《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

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试述。

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深入地把握和对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地选择。

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智勇双全、胸怀宽广”,廉颇“精忠报国、知错就改”,《项羽本记》中的项羽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有余而谋不足,目光短浅,不善用人;《高祖本记》中的刘邦精明细致,能忍辱负重,知人善用,但阴险狡诈奸毒;《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仁而下士,不耻下交,谦恭有礼;《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制军简易。

作者司马迁在捕捉挖掘出人物性格特征之后,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精心细致地选择历史材料去表现突出人物的几件大事,有的却用生活中的琐事小事。

属于前者的如作者在《项羽本记》中集中笔墨,选择了关中起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历史大事突出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和气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关廉颇蔺相如部分,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件事,把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其处智勇,可兼谓之”的性格特征表现得鲜明突出,同时对廉颇知错就改的豪迈气概和磊落胸怀也给予了赞扬;《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一生所历七十余战,作者详尽地评述了其中的三次(李广为上郡太守,率百骑追逐匈奴射雕者,突遇匈奴军设计逃脱的事;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兵败被俘,飞身夺骑驰走之事;李广跟从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以四千人遭到匈奴右贤王四万骑的包围,他亲挽强弓射击匈奴副将,始终意气自如的事。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分析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分析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分析答案解析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

《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

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

“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

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

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

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

《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史记》描写人物的手法

《史记》描写人物的手法

论《史记》描写人物的手法摘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实录”已被史家所证;《史记》在文学艺术的成就亦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描写方面,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文以《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为典例,浅论《史记》描写人物的典型方法。

关键词:《史记》;描写手法;《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对比描写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6-02《史记》对人物的描写刻画的成就不可不谓之巨大,其写人手法之众多、运用之精辟一直为后世人所折服,一下便是《史记》写人计事的一些常用手法:一、《史记》在写人物生平时,侧重选取主要事件与重大场面,特别是矛盾集中的焦点一个人的生平所经历的事情是十分多的,十分重要的事情也很多。

一部史书,一个列传限于篇幅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事事尽录。

《史记》很好地克服了上面的问题,其叙事、刻画人物,能够在众多的材料中删繁就简,选取最有代表性最为典型,最能体现该人物性格的事件下手。

《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摧毁暴秦统治、与刘邦争夺天下的经过,最后是这位曾经主宰天下的英雄失败自刎的过程。

虽项羽的起落前后仅8年,但其所做之事可谓件件重大,而太史公独着力从“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布下重墨,以此刻画项羽不平凡的一生。

“巨鹿之战”,是项羽生平最得意的战役,其一举消灭秦军主力章邯部,成为推翻秦王朝的关键之役。

项羽一生征战无数,战果不少,唯独此战不息重墨,实因此战乃项羽人生最重要的一战,是项羽的崛起;其余战绩则于项羽垓下突围时所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1]来概括,不必逢战皆写。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则是一位英雄的最后谢幕。

项羽在突围前与虞姬的告别,和突围时最后仅剩“二十八骑”仍要“快战”,仍能“溃围、斩将、刈旗”三胜汉军,至乌江不肯渡江,下马步战与最终的悲壮自刎,实乃对这位英雄光辉形象的升华与总结,成功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起落的全过程,凡读《项羽本纪》者,莫不对项羽其人的特点牢记于心,唏嘘不已,太史公之所以能做到这样,就是因为其能够将人物的一生以典例突出,通过描写矛盾集中的焦点,让人记忆深刻。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摘要】《史记》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它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它使用互见法,既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又不损害其性格的完整性,也保持了历史的真实,不溢美,不隐恶;它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姿;它“成一家之言”,对人物的看法不盲从不偏激,合理评价,客观中肯,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材料,选材为人物描写服务。

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史记》人物描写互见法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完整的体例成为正史之祖,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并且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的表示了他写作《史记》的目的和要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言”,自然不是否定前人的成就,而是继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既有继承性,又有独创性。

司马迁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例,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

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

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

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课外阅读】论《史记》传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课外阅读】论《史记》传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课外阅读】论《史记》传记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

本文着重探讨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作为史学著作,写实是基本要求。

但仅强调真实而不重合理的想象,则必会使史书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神采。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史实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流水账。

他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抛弃了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一篇,作者选取韩信生平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来加以细致传神地铺写,突出韩信足智多谋,“连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风度。

韩信一生经历战争甚多,如件件必录,文章必显平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着重描述了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

井陉之战,韩信只以数千之兵,背水一战,至之死地而后生。

潍水之战,更是出奇制胜。

仅此二件,足以显示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韩信之于汉朝可谓军功第一,破魏、破韩、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无不靠韩信的睿智与奇计,但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阐述了他悲惨命运的成因,诸如他与高祖的论辩,不听蒯通的劝告,与陈豨相交,处疑地而不自知,显示了韩信善良、轻信的性格侧面。

正是这些事件的交相呼应,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和丰富性。

诸如此类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性格的例子,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俯拾皆是。

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直不疑的“盗金”、“盗嫂”(《万石张叔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摘要】《史记》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它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它使用互见法,既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又不损害其性格的完整性,也保持了历史的真实,不溢美,不隐恶;它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姿;它“成一家之言”,对人物的看法不盲从不偏激,合理评价,客观中肯,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材料,选材为人物描写服务。

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史记》人物描写互见法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完整的体例成为正史之祖,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并且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的表示了他写作《史记》的目的和要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言”,自然不是否定前人的成就,而是继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既有继承性,又有独创性。

司马迁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例,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

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

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

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人物的面貌,人物的特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都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俗话说:“患难之中见真情。

”因为人的本性只有在诸如患难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毫无保留,表现的透彻,表现的淋漓尽致。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三、互见法的运用。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

比如他写项羽刘邦并起反秦,后又有楚汉之争,项羽以悲剧收场,刘邦则登上帝位,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日子。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四、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司马迁也善于使用对比、比较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或是反方向的比较,或是同类型的映衬。

反方向的比较,就是将不同人物的品质作风做对比,或让不同人物在某一方面某一品质上构成鲜明或比较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这种对比中看清人物的真实的面貌。

同类型的映衬,就是把同类型的人物写在一起,在他们不同的具体表现中,表现其本质的基本一致和程度上的差别,使读者在这种映衬中看到更加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
1. 以事写人:司马迁通过详细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言行举止、政治军事活动等,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他不仅记录了人物的重大事件,还关注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2. 对比映衬:司马迁常常将不同人物进行对比,以突显他们的个性和品质。

这种对比手法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时期人物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独特之处。

3. 心理描写: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来揭示其心理状态,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动机和情感。

他常常运用细节描写、对话等手段,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起伏。

4. 环境烘托: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往往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好地反映了历史的风貌。

5. 夹叙夹议:在叙述人物事迹的过程中,司马迁常常穿插自己的评论和见解,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和看法。

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总之,《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丰富多样,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和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

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

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史记》刻画人物那叫一个绝的手法。

你想想,历史长河中人物那是多如繁星啊,可为啥《史记》里的人物就能活灵活现地站在咱们面前呢?这就得归功于司马迁那高超的刻画手法啦。

先来说说“互见法”。

这就好比咱们拍电影,从不同角度去展现一个人的多面性。

在这一篇里突出他的优点,在另一篇里讲讲他的缺点,综合起来,这人就丰满立体了,可不是那种片面的“纸片人”。

比如写刘邦,在《高祖本纪》中着重展现他的雄才大略,而在《项羽本纪》中又通过项羽的视角,让咱们看到刘邦的狡黠。

这是不是很巧妙?你说要是只从一个方面写,那能写出一个真实完整的刘邦吗?还有“细节描写”。

这可太重要啦!就像画画时的点睛之笔,一下子就让人物有神了。

比如写项羽看到秦始皇巡游时说“彼可取而代也”,这短短几个字,就把项羽的雄心壮志和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写荆轲刺秦王,“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这一个“还柱而走”的动作,把秦王的狼狈和惊恐写得活灵活现。

这不就是通过小细节展现大场面吗?“个性化语言”也是一绝。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风格,就跟咱们身边的人一样。

比如项羽说“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多豪迈啊!而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又透着一种志得意满。

要是让他们说一样的话,那人物不就没特点了吗?再说说“对比衬托”。

这就像绿叶衬红花,把人物的特点衬得更鲜明。

比如把项羽的勇猛和刘邦的谋略相对比,把廉颇的直率和蔺相如的机智相对比,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是不是更突出了?《史记》刻画人物的手法那真是千变万化,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它就像一个宝藏,咱们越挖掘越能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

你要是不好好去品一品,那可真是太可惜啦!这不就跟错过了一场精彩的大戏一样吗?所以啊,咱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从中学到点刻画人物的本事,说不定以后咱们自己写文章,也能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史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

本文着重探讨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作为史学著作,写实是基本要求。

但仅强调真实而不重合理的想象,则必会使史书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神采。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史实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流水账。

他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抛弃了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一篇,作者选取韩信生平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来加以细致传神地铺写,突出韩信足智多谋,“连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风度。

韩信一生经历战争甚多,如件件必录,文章必显平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着重描述了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

井陉之战,韩信只以数千之兵,背水一战,至之死地而后生。

潍水之战,更是出奇制胜。

仅此二件,足以显示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韩信之于汉朝可谓军功第一,破魏、破韩、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无不靠韩信的睿智与奇计,但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阐述了他悲惨命运的成因,诸如他与高祖的论辩,不听蒯通的劝告,与陈豨相交,处疑地而不自知,显示了韩信善良、轻信的性格侧面。

正是这些事件的交相呼应,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和丰富性。

诸如此类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性格的例子,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俯拾皆是。

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直不疑的“盗金”、“盗嫂”(《万石张叔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

善于舍末求本,选择典型材料正是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刻,从而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

这些细节描写虽大多属于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但却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成为《史记》区别于《汉书》、《后汉书》等史学著作的独特风格。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的人物之一,因而关于刘邦的细节描写也是最多的一个。

《留侯世家》云:“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乃还军霸上。

”刘邦本“欲留居之”,樊哙劝其不听,因为毕竟面对满库重宝、满目美女而不为所动,确是难事。

但张良晓以利害后,刘邦还是理智地听从了谋臣的劝谏。

刘邦由开始的“不听”到后来的“还军霸上”,这一细节描写显现出刘邦“志不在小”,也说明了他能从谏如流,这也正是刘邦能最后击败项羽而争得天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还军霸上”之后,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又不受秦人“牛羊酒飨军士”,这些细节环环相扣,进一步刻画出刘邦深谋远虑、城府深深、知民意、顺民心、善纳谏、志在天下的政治家形象。

当刘邦从汉中杀回来,向东打到洛阳的时候,文章说:“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这“汉王闻之,袒而大哭”八字,把刘邦那种善于演戏的面目刻画得极为生动。

刘邦与项羽战于广武,文章写道:“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

汉王伤胸,乃扪足曰:‘卤中吾指!’”这就把刘邦的狡猾、善于应急的个性特征表露无余。

可以说,刘邦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出来,刘邦的形象也因此而栩栩如生。

综观《史记》全书,象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很多的,如《留侯世家》写张良亡匿下邳时为圯上老人取履;《陈涉世家》写陈涉佣耕叹息;《平原君虞卿列传》写平原君的矫情杀妾;《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射猎“中石没镞”等等,这些细节虽是人物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但却可以加强人物描写的生动性、真实性,给人造成形象逼真的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一些人物的独特个性、比较细微的思想感情变化,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如此这般表现的内在的性格上的原因,甚至一个历史人物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等等,都能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细节描写,“因小见大”地表现出来。

这是很合乎艺术的辩证法的。

这可以说是司马迁在描绘历史人物形象上遗留给我们的重要艺术经验之一。

三、铺写矛盾冲突,逼出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矛盾斗争的急流漩涡当中去刻画,最容易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司马迁以其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卓越的写作技巧,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艺术规律来进行创作,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独具特质的历史人物形象,给《史记》这部巨著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项羽本纪》中项羽这一形象的塑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可以说项羽是《史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鲜明丰满、最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形象之一。

作者饱含对这一人物的同情、惋惜,以复杂而又充沛的感情,把他置于“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三个关系到其毕生事业成败的重要事件中加以集中描绘和刻画。

这三场斗争,在刘、项二人的角逐中,具有最终决定谁主天下的重大意义。

正是在这样强烈的矛盾冲突中,项羽这一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成为后人敬重而又同情的悲剧人物。

“巨鹿之战”,项羽于危急关头杀宋义、率军过漳水、破釜沉舟,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击败秦军,夺取了辉煌的胜利。

写这场战争,只二百多字,便鲜明地刻画出一个英勇善战,“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写“鸿门宴”,则是另外一番光景。

虽无血肉之战,却也危机四伏,扣人心弦,而项羽的骄傲自大、目光短浅、优柔寡断、轻信无谋则在杯盘筹错之中暴露无余。

“垓下之围”,项羽因屡失良机而终使自己陷入困境。

文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苍凉的气氛。

项羽自刎乌江可说是虽死尤雄,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的形象却得以延续,成为后世历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

从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中,不难窥见太史公笔法之雄奇与精湛。

四、两两对照,烘托人物司马迁撰写《史记》人物传记,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

有同一传中的人物相比的,如《管晏列传》中,晏婴与管仲形成对比,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而晏婴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二人一奢一俭,形成鲜明对比。

《魏公子列传》中,魏王的昏聩平庸与魏公子的胸有成竹、从容大度是一对比;平原君的不识人、假爱士与魏公子的知人识士是一对比;侯嬴的阴鸷深谋、老成持重与魏公子的宽厚慈和、热诚仁爱是又一对比。

亦有不同的传中人物遥相比较的,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处处形成鲜明对比。

从个人气质上比,刘邦狡诈善变,项羽忠厚守成;从政治才干上比,刘邦有远见卓识,从谏如流,项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从政治方针上比,刘邦顺民心、重民意,行仁市义,项羽逆民心、轻民意,残暴酷虐;从处世态度上比,刘邦冷酷无情,项羽重情重义……比较之中,二人之短长,读者一目了然。

再如《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李广一生廉洁,与士卒同甘共苦,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却终未封侯,而霍去病出身贵族,不关心士卒的饥饱冷暖,却平步青云,一生富贵,这两个人物也恰成鲜明对照。

此外如《淮阴侯列传》与《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酷吏列传》与《循吏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与《万石张叔列传》等篇之间,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司马迁通过对比来写人是明智的,在对比中人物的优缺点、个性都能在最短的篇幅内得到最集中、最明晰的反映,而对比所造成的强烈反差是最易使人物鲜明感人的。

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笔力之厚重,笔法之高妙。

五、语言独到,突出个性《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丰富多彩,准确生动,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因为各人都只能凭自己的语言习惯来说话,而各人的语言风格又体现了其文化教养、生活经验和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每个人说话的内容、口吻都是有区别的。

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准确地写下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最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话,这就是所谓个性化的语言,这是司马迁描写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

例如陈涉、项羽、刘邦三人,都说过反映其欲争天下的话,却截然不同。

陈涉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个人的话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个性。

陈涉的话符合其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体现了他敢于反抗的个性;项羽的话符合他旧贵族阶级的身份,反映了他过人的胆气和干脆豪爽的个性;刘邦的话则符合他自耕农的身份,反映了他羡慕秦始皇奢华生活的卑微私心和夺取天下的野心。

此外,《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刘邦的论将兵才能的对话,《张丞相列传》中模仿周昌口吃的话,《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反映窦婴厚道、耿直及灌夫粗犷豪爽、敢作敢为、好打不平的话语等等,都写得非常精彩,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六、深入人物内心,丰满人物形象要使人物形象传神、丰满,就不能离开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窥视和表现,因为小到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大到人物做某件事,都必定反映了他当时简单或复杂的心理,能够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心理并将之表现出来,则无异于在读者与人物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读者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人物就给读者以立体感,也就更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则人物形象自然就立了起来。

司马迁作为史学家,要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而不惹失实之嫌,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司马迁却做到了这一点。

例如,《陈丞相世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

”陈平闻,日益甚。

吕太后闻之,私独喜。

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

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媭之言,不怀好意,说明其忌妒的心理。

陈平之所以“日益甚”,是因为深知吕太后害怕自己以一个贤相的面貌出现,功高震主,则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而“日益甚”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因此消除了吕太后的戒心。

吕后“私独喜”则反映了她对陈平放心的心理,而当着吕媭的面让陈平放心的话,则反映了吕后既害怕陈平功劳过高而盖住了自己,又拼命想拉拢陈平的既矛盾又复杂的心理。

这段描写成功地抓住了吕媭、吕后与陈平三人互相揣摩、猜疑的心理,加以惟妙惟肖地刻画,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此外,如《萧相国世家》中对刘邦和萧何互相猜疑的描写,《高祖本纪》中高祖自疑而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的描写等等,都写得极为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