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包含)

平均分(包含)
平均分(包含)

沈四小“目标导学”备课表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三)》同步讲解教案

认识平均分(三)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特点的理解,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2.通过具体活动,对比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明确平均分一些物体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3.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分的两种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问题导入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教材46页例4) 过程讲解 1.解题思路 平均分一些物体时,可以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再看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每份能分几个。 2.具体操作方法 用O代替铅笔,分一分。 (1)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确定每份的支数。 方法一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 每份4支。 方法二 12支铅笔平均分成2份。

每份6支。 方法三 12支铅笔平均分成6份。 每份2支。 方法四 12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 每份3支。 (2)先确定每份几支,再确定分成几份。 方法一 12支铅笔,每4支一份。 可以分成3份。 方法二 12支铅笔,每6支一份。

可以分成2份。 方法三 12支铅笔,每2支一份。 可以分成6份。 方法四 12支铅笔,每3支一份。 可以分成4份。 归纳总结 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然后再看能平均分成几份;也可以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再看每份能分得多少个。无论哪一种分法,分得的每份都同样多。 误区警示 【误区】有12朵花。 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6)朵。 错解分析本题错在没有按确定的份数分。如果每个花 瓶插6朵,有3个花瓶,3个6是18,而这里只有12朵花,所以每瓶应该是插4朵花,3个4朵花才是12朵花。 正确解答 4 温馨提示 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时,应先考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个,再看是全部分完,还是有剩余,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解决。 (四)能力提升 【能力点一】用分析法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1黑猫与白猫各有12条鱼。黑猫每天吃4条鱼,白猫每天吃3条鱼。问谁先吃完。 方法一 分析先分别求出黑猫、白猫吃完鱼的天数,再比较谁先吃完。黑猫:12条鱼,每4条为1份,平均分成了3份,即3天吃完。白猫:12条鱼,每3条为1份,平均分成了4份,即4天吃完。 解答 3<4,所以黑猫先吃完。 方法二

1 三年级奥数——平均分

三年级奥数——平均数 一、知识点: 1.平均数: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数的数值叫做这个(总)数的平均数。 2. 平均数=总数÷份数总数=平均数×份数 3.方法:公式法、整体思想、基准数、移多补少 二、例题 1. 总数未知: 四个小朋友吃葡萄,小华吃了7颗,小红和小刚一起吃了13颗,小方吃了4颗。平均每人吃几颗? 2. 份数变化: 有三筐苹果,第一筐有38个,第二筐有45个,第三筐有53个,把第一筐苹果全部分装到第二筐和第三筐中,怎样才能使第二筐和第三筐的苹果一样多? 3.整体与局部 3.1 小新的零花钱今年前3个月小新有平均88元的零花钱,四、五月份平均有83元的零花钱,那么小新平均每月零花钱有多少? 3.2 四队跑步甲、乙、丙三队平均跑了24公里,乙、丙、丁平均跑了26公里。已知丁队跑了28公里,问甲队跑了多少公里? 3.3 7个数平均数是29,前3个平均数是25,后5个数是38,请问第三个数是多少?

3.4 三人参加数学竞赛,甲乙的总分是145分,乙、丙的总分是125分,丙、甲的总分是150分,求三人各自多少分? 4.基数与移多补少 有15个小朋友跳绳,他们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分别是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求平均每人每分钟跳绳多少个? 三、习题 跳绳比赛,四轮跳绳平均不低于96个的能进入决赛,小光前三轮跳了95、97、94,那么他要进入决赛,第四轮得分至少要多少个? 5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一个数是45,这5个数的和是多少? 56+57+58+59+60= 34+35+36+37+38+39= 求所有三位数的和。 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3+8 = 四、讲题与提问 请小朋友选择习题中的一道,将给同学听,当名小老师。 请写下听课后的感想和疑惑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 际问题》教案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K12学习】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与说明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 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无锡是水蜜桃之乡,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无锡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

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遴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预习新课 1、判断: ○○○○○○ 这样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怎样分就是平均分了呢? 2、分一分 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同

位相互说说是把几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出示预习单:预习第10页例3: 1:每2个一份,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分时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2:圈,表示什么意思?每个圈里的数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分法是平均分吗?在平均分时,分别用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的方式来解决。 3: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这道题目的题意。把课本上的空白处填充完整。 可以在练习本上画一画,也可用小棒、圆片摆一摆,还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二、自我检测 学生预习完后,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在练习本上自我检测。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每4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连一连、圈一圈 10条鱼,每个鱼缸放2条,需要几个鱼缸?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认识平均分教案(公开课)

课题:认识平均分 课型:新授 执教者:苏丽 执教班级:201班 执教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上第42~43页的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 题,培养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通过分一分、圈一圈、辩一辩等经历,感受并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爱数学的情趣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分 教学难点:认识平均分的第一种分法:每几个一份地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录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同学们,今天苏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比如:“开学了,老师给同学们分本子,分座位,分小组,学校给同学们分班,在这个”分”字里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秘密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出示问题,小组活动,认识平均分。 ①问题:小猴子在树上摘了6个桃子,如果把六个桃子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 ②布置小组活动的任务:下面进行小组活动,每人选择一种学具,拿出六个代替六个桃子,讲分的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比赛哪个小组能最安静的完成任务,就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 ③自主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有利于进行教学的信息。 ④宣布活动结束,奖励表现好的小组。 ⑤汇报结果,并填入教师的总表格内。 ⑥观察发现,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揭示课题:认识平均分) (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除了可以这样平均分,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⑦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辩一辩)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和意图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和意图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认识平均分,是为后面认识除法打下铺垫。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乘法的含义,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乘法的计算。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知道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 2.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并知道每一份是多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学会主动与他人交流分的方法和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先要让学生进行操作、交流;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一些分法找出来,告诉学生这叫做“平均分”。 2. 让学生自己独立分一分,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并在班级里交流。 3. 通过多种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教具准备] 桃子图片,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 课件出示图形,请学生看图回答: △△△△△△ △△△△△△ 说说图中表示的分别是( )个( )。 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动手摆一摆:

用“平均分”解决问题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临沭一小姜丽丽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2.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2《用平均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节课“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除法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例3也是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教材呈现一幅解决春游租船问题的情境图,意在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画面上显示出解决“租几条船”问题的不同方法,体现了《标准》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理念。 学情分析:上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而且在平时生活中也有“平均分”的经验。所以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组合作,探求新知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请同学们看图说图意。 3.小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到四人小组内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选派代表进行展示汇报。 4.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三、展示汇报,掌握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汇报。 预设1: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最多只能乘坐4人,24里面有6个4,所以要租6条船。 预设2:我们是摆一摆的方法来思考的,用24根小棒代表24个人,4根小棒放一堆,24根小棒分成了6堆,所以24个人要租6条船。 提升:共有24人,每4人租一条船,求需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同伴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公开课-苏教版认识平均分3教案

认识平均分(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温故知新,初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投影出示操作要求。 (1)每3个一份,分成几份? (2)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 学生用圆片动手分一分,指名学生演示两种分法。 教师:想一想这两种分法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平均分,因为都是分得

每份同样多。 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平均分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4。 (1)投影出示题目“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 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去思考呢?请同学们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思考。 A、先确定每份分几支,还是平均分成几份? B、如果先确定每份分几支,你打算几支一份来分? C、如果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你打算把12支铅笔平均分几份?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指名说一说,预设:有先确定每份几支的分;有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分。 (2)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分别进行操作。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分享。 (4)对比小结。 教师:我们现在回头来看看这两种分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学生对比后,小组交流想法。 指名说一说,预设:分的过程和想法不一样,但最后分的结果都是平均分,都符合要求。 2、归纳方法,提升认知。

平均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养成爱动脑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还记得什么是“平均分”吗?(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2、分一分、填一填,并列出算式。 (1)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列式: (2)12个圆片,每3个一份,分成()份。 列式: 同学们都能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并能正确地把一个数

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教学例3左图 (1)理解题意。 (课件出示例3左图) 指明学生读题,全班读题。你能从题目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所求问题是什么?(生:每个纸盒放几只?)板书:每个纸盒放几只? 师:说的真好,分蚕宝宝的时候,最关键的是怎样分?(平均分。也就是每个纸盒里蚕宝宝放的同样多) (2)分析解答 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请在你的草稿本上使用简单的图形用画一画、分一分的方式把题目的意思给表示出来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活动,教师巡查,了解学生画图情况,并选取典型案例,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展示画图。 师:用算式怎么表示?15÷3=5(只),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 从图中可知:将15只蚕宝宝平均放在3个纸盒里,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将15平均分成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计算15÷3=5(只)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多请几个学生回答)

认识平均分(3)

认识平均分(3) 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总课时编号:26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含义。 自主学习方案: 一、学一学: 阅读课本第46页。 二、试一试: 你能像他们一样把12枝铅笔平均分一分吗?你还想到哪种分法? 三、摆一摆,说一说: 把你想到的分法摆一摆,再像书上小朋友一样,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四、想一想: 书上小朋友说的话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利用课前时间,在《自主学习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前两节课,同学们对“平均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怎样分才能把它叫做“平均分”?那面对要平均分的物体,我们该怎么做以及怎样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平均分”。(板书课题) 三、交流提升 1.交流例题 (操作,交流指导,初步整合平均分的两种想法) 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上面两个小朋友,平均分12枝铅笔时的想法,一样吗?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一个是先确定每份的支数,再看分了几份;一个是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每份里面有几支。)谁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再摆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演示。 追问:虽然分配时他们的想法及采用的方式不同,可是分配的结果怎么样? 2.交流12枝铅笔的其它分法 提问:12支铅笔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课前你有自己的想法了吗? 小组交流:12枝铅笔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全班交流:你能像书上的小朋友一样,清楚地说出自己平均分12枝铅笔时的想法吗?(指名上台演示不同的分法) 可能有: (1)∣∣∣∣∣∣∣∣∣∣ 他是怎么分的?还可以怎样想? (2)∣∣∣∣∣∣∣∣∣∣∣∣ (3)∣∣∣∣∣∣∣∣∣∣∣∣ 师根据学生汇报有意识的分成两类。 一类:12支铅笔,每几支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 二类:12支铅笔,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支。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分法,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不论用哪种方法分,最后每份分得的根数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巩固拓展 1. “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活动: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填一填。 全班交流:指名上台演示。 2.“想想做做”第2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3. “想想做做”第3题 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填空。 4. “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5.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 说一说,三题有什么不同? 6. “想想做做”第6题 (1)指导看图:图上画了什么?兔子是怎么分的?鸡又是怎么分的呢?

二年级数学: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_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 课本第15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1、学习例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2、个人展示,小组交流。探讨解决“租几条船”的办法和结果。 3、小组汇报,全班评价。 生1:4人一条,可让每4人站一队,有几队就租几条船。 生2:4个4个的数,24里面有6个4,就可以租6条船。 生3:我是用乘法算的。6*4=24,所以要租6条船。 生4:我是用除法算的。24/4=6,所以要租6条船。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认识平均分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二)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熟背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不完全,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虽然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对平均分物品的认识及实践,对于“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物品”存在困惑。鉴于对以上教材、学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是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动手操作是关键。学生在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后,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教法 (一)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学习乘法对“几个几”的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引导学生经历“认识平均分-每几个一份的分平均分成几份按不同要 求分”的探索过程,是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认识出发做准备。同时,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主要是7-9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动、爱玩,同时相应的求知欲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比较浓,喜欢空间感强的物体和颜色艳丽的图案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的要求, 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直观演示法 积极创设情境,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的好办法。 2、实践操作法 加强实践活动,结合教学情境,在本课中安排多次实践操作活动,如动手分水果、分小棒,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发现“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讨论法 引导合作交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中,分物品的活动中引导学

平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

平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平均分,是考生当年进入高校所平均水平的体现。比较几年的平均分,如果考生都能够处于这个位置,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使用好平均分就能很好避免“大小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分数线时,应将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结合使用,并特别重视平均分的意义 相对于平均分,录取线差更具参考价值,而且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所谓录取线差是该院校当年平均录取分数与其在所在招生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差值,中国教育在线建议考生用“录取线差”来分析。由于每年高考模式不一、高考试卷难度有别,造成各个院校各年度的录取分数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对多数院校来说,尽管录取分数波动较大,但其录取线差一般波动不会太大。所以应该逐年计算目标院校往年的录取线差: 某年录取线差=当年平均录取分数-当年相应批次控制分数线 下面以某重点大学在北京招生情况为例,计算录取线差如下: 例:某重点大学(理工类)在北京2003——2008年录取情况简单线差法分析示例: 平均录取线差=(62+70+69+69+64+58)/6=65 很显然,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报考此大学平均需要65分的线差,最高的年份需要70分的线差。为保险起见,2009年报考该校还必须根据录取分数区间大小、录取人数在各分数段分布情况留出足够的保险空间,建议考生至少要留10分以上的余地。 其实,在高考志愿填报及录取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录取线差,还需要了解很多的专业术语,下面,我们将为您一一介绍: 什么是专业级差 部分高校在分配专业时规定了专业级差,专业级差是指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时的分数差额。例如:某一学校规定专业级差为4分,学校在分配专业时,将第二专业志愿的考生成绩减去4分后,和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确定专业。 现在有部分大学已经取消了专业级差,例如某大学不设专业级差,则第一专业填报某专业的考生A与第二(或其他)专业填报该专业的考生B,只要两人分数相同则竞争机会相同;若B分数高于A,则B比A录取机会更大。这是一种分数优先政策,对于高分考生比较有帮助,能减少志愿填报的风险,可以冲一冲自己想上的专业。 什么是提档分数线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二)实际操作认识平均分(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统计输入10个学生5门功课的成绩,求每个学生的平均分、每门课的平均分及最高分所对应的学生和功课

《C语言程序设计》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班级:08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学号:A083GZ053010108 姓名:陈 指导教师:汤智华 2009.12

前言 从C语言产生到现在,它已经成为最重要和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C语言具有高级语言的强大功能,却又有很多直接操作计算机硬件的功能(这些都是汇编语言的功能),因此,C语言通常又被称为中级语言。学习和掌握C语言,既可以增进对于计算机底层工作机制的了解,又为进一步学习其他高级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各种流行编程语言中,都能看到C语言的影子,如Java的语法与C语言基本相同。学习、掌握C语言是每一个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基本功之。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仅是基础的基础,是编程的前提,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老师把我们带进C的世界,让我们不再“哇!”的羡慕别人的程序设计,这是信心与兴趣的培养。 学习任何程序设计语言,都要认识几件事情。首先,要学的东西很多,但是掌握了它们之后,你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其次,学习的过程很有趣,你将体会到这一点。第三,你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学会程序设计。最后,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比你想象的容易得多,所以你肯定能掌握它。 要理解在特定背景中的程序设计方法,需要理解应用独立语言元素的机理。该程序应用了本书学习的知识。书上的程序可帮助你获得开发程序的能力和信心,了解如何综合运用各种语言元素。最重要的是,它们能让你了解设计真实程序时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管理实际的代码。 如果第一次读复杂的程序没有完全理解,不必担心。第一次难免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它们通常都是把你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相当复杂的问题中。如果你真的不能理解,书是非常有用的资源,那可得要多看书多请教老师咯,然后再回头研究这些程序。 这也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尝试修改程序,看看还能让它们做什么,这是很有趣的。不要害怕尝试,如果不明白某一点如何使用,输入几种变体,看看会出现哪些情况。 在做本次大作业的时候却是让我认清现实,我们离那种脱离书去编写一个程序的高超境界还很远,不得不继续努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重复着失败,调试,失败,调试,虽然这些很是单调,可我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快乐,这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快乐。在这些快乐中,我们成长着。 让我们感到无比荣耀的是我们有汤智华老师陪伴,他给我们细心的培育,有问必答,而且每每不让我们失望,这是一种成功者的姿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