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功能主义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题及解析
正文: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教育的目的、方式、内容等方面。

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

在教育学的研究中,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包括:
1. 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智力、能力等方面,以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 功能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潜力,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佳状态。

3.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4. 教育心理学:研究人们在学习、思考、决策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理论和概念,教育学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例如:
1. 教育史:研究教育的历史和发展,了解教育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趋势。

2.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价值和意义,探讨教育的基本问题。

3. 教育制度:指教育机构和教学方式,包括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

4. 教学方法:指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包括讲授、讨论、实践、游戏等。

5. 教育评价:指对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判断,包括考试、评估、反思等。

为了弄清楚这些教育学的名词,我们可以进行100题的解析,以加深对教育学名词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学知识点常考人物之杜威必须知道的那些事

教育学知识点常考人物之杜威必须知道的那些事

教育学知识点常考人物之杜威必须知道的那些事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初美国最重要的教育学家之一,他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于杜威的一些必须知道的事项和知识点:1.杜威的生平:杜威于1859年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长子。

他在丹尼森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职,成为了一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

2.功能主义教育哲学:杜威的教育理论基于功能主义,主张教育应该为个体和社会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以培养适应社会变化的公民。

他强调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非纯粹的知识传授。

3.经验主义教育观:杜威主张学习应该基于学生的经验,他认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尝试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教育应该追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情境相连接的教学方法。

4.社会学派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正义和民主的价值观。

他主张学校应该是充满合作与民主的社区,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5. 实验学校:杜威在芝加哥成立了实验学校(Lab School),这是他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

实验学校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实际技能。

7.成长教育理念:杜威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发展,而不是针对所有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评估。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他们的兴趣和能力的基础上。

8.实用主义教育观:杜威的教育观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

他主张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他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和实践中的反思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9.革新教育运动:杜威的教育观念对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教育实践中,推动了教育的社会变革。

10.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评析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评析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评析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是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实现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满足劳动力对于各种职业技能和知识的需求,并培养学生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本文将对此进行评析。

首先,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技术和职业技能,还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修养。

毕竟,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灌输,让人成为健康、成熟和有思想的社会公民。

如果我们将教育的重点只放在培养职业能力上,就会使学生只是具备职业技术而失去了人的整体发展。

其次,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只关注就业和经济利益。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好工作,也要关注人的成长和素质,以及对于社会和自我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和发展。

如果我们将教育的目的只限于为了经济利益而服务,那么学生就会把人类的本质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念忽视掉。

第三,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没有考虑到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教育不仅影响社会,同时社会也影响教育。

社会对个人发展、成功、职业选择等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也对社会的发展、方向、文化积淀、目标等有着很大的作用,缺乏对这种相互影响的认识和关注,将导致教育目标的失衡和不可持续性。

最后,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脱离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本质,把学生仅仅当作资本的对象进行处理,无论是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只是把学生当作工具或者劳动力的话,学生就会忽略人类的价值,像一个机器一样执行任务,而且会失去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教育应该是一个关注人性、尊重人权,让人类得到发展和实现抱负的平台。

因此,虽然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它忽视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类本质。

如果我们只是追求经济利益和赚钱,我们会忽视人类的本质和精神需要,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人类得到全面发展和实现抱负,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益和经济发展。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整个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主干形成的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范围有: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与社会问题;学校和班级的社会学分析等。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沃德、法国迪尔克姆、德国韦伯等为早期代表。

当代西方有多种流派。

传统教育社会学:“新兴教育社会学”的对称。

以研究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

主要研究和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

带有较强的实用性。

是20世纪中叶前的教育社会学。

代表人物多为教育学者,侧重于规范性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传统教育社会学”的对称。

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

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完备的客观理论,以了解社会现象。

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社会学。

代表人物多为社会学者,侧重进行验证性的研究。

学校社会学:用社会学观点研究学校运行规律以及学校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学校的社会化机能;教学、学习过程中的集体、性格;教师、学生团体内部结构;学生的文化程度;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等。

教育: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

教育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又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也对社会整体及其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提出了教育终身化的要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

可分为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等。

教育功能的大小,受社会条件、教育状况和受教育者实际需求所制约。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学中的社会学理论

教育学中的社会学理论

教育学中的社会学理论教育学与社会学作为两个学科领域,有着密切的关联。

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对教育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个体和学习的问题,而是深深融入社会结构和背景之中。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社会学理论,并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最早出现在社会学领域的理论之一,也广泛应用于教育学研究中。

它强调了教育系统的功能和目标,认为教育是社会转化的关键机构之一,通过传递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公民。

功能主义理论关注教育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的作用,认为教育促进了社会效益的实现。

二、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互动中的塑造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个体逐渐学会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社会交往理论强调了教育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倡导建立积极和谐的互动环境,以促进学习和发展。

三、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在符号体系中的互动和意义构建。

教育学中,符号互动主义理论提供了对学生行为和角色扮演的理解。

它强调了教育环境中的符号和象征的作用,通过交流和交互,学生逐渐理解和解读符号,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鼓励在教育中开展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对不同符号和象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社会结构理论社会结构理论关注社会制度、组织和角色在教育中的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问题,还受到社会结构和组织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结构理论认为,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不公是社会结构造成的结果,个体的社会背景和身份地位对其教育机会和成就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结构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促进公平和包容的教育机会。

五、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强调了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是对个体认知和社会认同的塑造。

文化资本理论关注不同群体的文化背景和资源,认为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的文化资本,以实现更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
►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掌握个人获得社会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
须的技能 ►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个场合下自己所 处的角色 BACK
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 社会的每一统的方式结 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作用。 ► 例如,小学的显功能之一就是使学生打下阅 读、计算这样一些学科技术的坚实基础。小 学的潜功能就是教给学生诸如合作与组织这 样一些重要的社会技术。 BACK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功能
►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
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内部所具有的作用,由其结构决定 外部所具有的作用,由该事物的结构和外 部事物的结构共同决定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多维度分类
主观意向 显 性 客 观 结 果 正 向 负 向 A D 隐 性 B C 分析 人 社会
客观 结果
正向 A
负向 D
B
C
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
把对象和性质结合起来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
是预期的正向功能。 ——显性正向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
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 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
的符合教育目的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 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 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 平等。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评析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评析

的精力都倾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的功能, 以维持
迪尔凯姆认为, 教育功能等同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与
社会的均衡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当下, 我国正致力于建设人 教育目的并不是同义概念 , 不过, 在迪尔凯姆这里, 教育功能
“ 力资源强国, 教育的基础性、 先导性、 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 与教育目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迪尔凯姆认为,教育的 功能在于使儿童产生:1他所属的社会认为其每个成员不 () 突出。鉴于此, 我们尝试对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进行评析 , 以期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国家 、 社会的发展。 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 , ) ( 他所属的特定的社群( 2 社会 等级、 社会阶级、 家庭、 职业) 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 些身心状况” (7在这里, 身心状况” 。 5) ]0 “ 自然包括“ 社会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的基本观点
பைடு நூலகம்
我” 。由此看来 , 迪尔凯姆的教育功能与教育 目的并没有实
功能主义是第一个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社会学学派,
质性的区别, 教育功能不过是教育 目的的推演, 是从教育 目
该学派肇始于教育社会学的形成之初, 2 世纪 5 年代初 的出发衡量教育应当具有的作用。 在 0 0 2帕森斯: .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系统化、 理论化 期趋于成熟 , 年代至 6 年代上半期在欧美教育社会学舞 5 0 0

1迪尔凯姆 : . 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的奠基者
会化功能指的是学校班级具有培养学生个性品格, 使他们在
它包括培养个体的 迪尔凯姆既是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 教育社会学之 动机和技能上都能胜任成人角色的作用, 有“ 责任感与发展其能力两部分。选拔功能指的是学校是一个 父” , 之称 也是功能主义教育功能观的奠基者。《 教育与社 帕森斯说 ,相对而言, “ 学校不仅是一个社 会》 是迪尔凯姆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代表作, 迪尔凯姆的功 人力分配的机构, 它还将越来越成为选择的主要渠道, 以同人们 能主义思想和教育功能观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会化的机构,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涵盖了众多的理论和观点,旨在解析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功能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冲突理论和交互主义理论。

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

该理论认为教育系统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传递知识、培养技能和塑造价值观。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维护作用。

教育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并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素质。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塑造和社会化。

这种社会化过程包括学生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对社会职责和角色的认同,并通过教育的选拔机制将学生分化为适应不同社会职位的人才。

此外,功能主义理论还关注教育对社会结构的维持和社会流动的促进作用。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另一重要理论观点。

该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斗争和冲突的产物。

根据冲突理论的观点,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权力和阶级之间的竞争和斗争。

冲突理论主张,教育系统存在着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级冲突。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差异,往往面临不同的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

冲突理论强调教育中的权力关系和社会阶级对教育制度的控制。

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于维持社会现有的不平等结构。

冲突理论批评功能主义理论对教育的过分强调秩序和稳定,忽略了教育中存在的社会冲突和不平等。

冲突理论主张改革教育制度,促使教育更加公平和平等。

3. 交互主义理论交互主义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该理论强调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交互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环境的反馈,构建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

交互主义理论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微观层面,认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建构主义、功能主义抑或无目的论——重新理解教育目的

建构主义、功能主义抑或无目的论——重新理解教育目的

建构主义、功能主义抑或无目的论——重新理解教育目的作者:吕普生来源:《教学研究》 2013年第5期吕普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在教育思想史上,有关教育目的的讨论主要有建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无目的论三种分析路径。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自身的价值,它区分为人性发展目的论和幸福至上目的论。

功能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人自身,而在于教育人所能实现的外在价值,它有可能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实现政治整合、经济发展或社会公平等等。

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在教育之外没有其它目的。

尽管这三种分析路径的差异甚大,但它们是可以融通的,其共同指向都应该是“培养完善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育目的;建构主义教育观;功能主义教育观;教育无目的论[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3)05-0001-04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教育学、教育政治学和教育社会学等学科领域长期关心的中心问题。

一般来讲,追求某物,要么是该物本身具有某种内在固有的价值,即建构性价值;要么是追求某物能实现该物之外的一些功能和作用,即工具性价值(或者说功能性价值);要么则兼而有之。

无论是哪种情形,教育的对象必然都是人。

如果教育人是为着人自身的发展,那就倾向于建构主义教育观;如果教育人主要是为着实现人自身之外的某种政治、经济、社会或者文化的功能,那就倾向于功能主义教育观。

考察教育思想史上有关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建构主义教育观与功能主义教育观的支持者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大多数思想家和教育学家都注意到了这两个方面的价值,谨记这一点是以下分析的前提。

为阐述方便起见,可以把各种教育目的观归结为建构主义、功能主义和教育无目的论三种分析路径。

1建构主义教育观及其内部论争沿着建构主义路径,既有研究可以区分为诉求人性发展和追求幸福至上两种教育目的观。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分析
程 序 。“ 第一是 评价 一种 行 为 模式 在 维 持某 个 更 大 的
系统 中所 发挥 的作用 ; 二 , 释一种 行 为模式所 以存 第 解 在 的原 因” 。功 能 主义 理论 认 为 系统 的每一 部 分 都 存
在 有助 于系 统 持 续运 作 的积 极 功 能 ( 功 能 ) 造 成 正 或 系统解 体与变 迁 的消极功 能 ( 功 能 ) 功 能 主义 的 中 负 ,


问 题 的 提 出
自2 0世 纪 9 0年 代 末 以来 , 国高等 教 育发 展 快 我
速 地 由精 英 教育 阶段过 渡到 大众化教 育 阶段 。在这一 急 剧变化 过程 中 , 等教 育发展 暴露 出 了种 种 问题 , 高 诸 如 高等教 育 的质量 滑 坡 、 学毕 业 生 就业 困难 , 等 。 大 等 在 分析 与解 决这 些 问题 时 , 发展 职业 教 育 ( 校 职 业 学 教 育 ) 为社会 关 注 的焦 点 。事 实上 , 在 2 成 早 0世 纪 初 期 , 国教育 界 的先 贤先 知们 已经 关 注并 重 视 发展 职 我 业 教育 了。 只是在 后 来 的教 育 实 践 中 , 些 有关 职 业 这 教 育发展 的有 益理 论 与 经验 没 有 引起 足 够 的重 视 , 在 漫 长的 时间 中被逐 渐 忽 视 与淡 忘 。 而今 , 新 审视 职 重 业 教育 的作用 及其 在 教育 结 构 中的地 位 , 给 予其 相 并 当的重视 , 当务 之 急 也是 应 时 之需 。在 对 相关 文献 是 的整理过 程 中 , 笔者 发现 , 多数 的研 究者 在对 职业教 大 育 发展 的分 析时注 重 了从 社会 的现实 需要 探讨 职业教 育 的功能 , 较少从 社 会 学理 论 层 面分 析 职 业 教育 及 却 其 在教育 结构 之 中的变 化 。本 文 即尝 试运 用社会 学 的 功 能主义 理论 来探 讨职业 教育 发展 的必要性 及其 发展 趋势。 功能 主义 作 为一 种社 会 理 论 和分 析 方 法 , 以追 可 溯 到社会 学初 创 时期 。孔德借 助于 生物科 学把 近代社 会 学 引入 了科 学 的殿堂 。他 把有机类 比引入社 会学 的 研 究 , 细胞 、 官 、 织 等 生 物 学 概 念 类 比家 庭 、 用 器 组 阶 级、 城市 等社 会组 织 。斯 宾塞 、 涂尔 干等 人推进 了功 能 分 析 的发 展 。斯 宾 塞 在 《 社会 学 原 理 》 二 卷 中提 出 第 了“ 社会 是一 个有机 体 ” 的著 名 论 断 , 把 结构 分 析 与 并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社会学知识点总结教育社会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它涉及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等内容。

掌握教育社会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对教育现象的理解,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学校组织、教育政策、教育的社会功能等。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价值的传承者。

2. 社会交互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的角色扮演和社会化过程,强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 文化冲突理论:指出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冲突问题,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引起冲突。

三、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化与教育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逐渐接受到社会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的过程。

教育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对个体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社会角色的形成起着导向和塑造的作用。

四、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组织教育制度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学校组织是指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职权划分。

教育制度和学校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五、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起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教育政策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规定。

了解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发展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六、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机会教育不平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机会和资源存在差异。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人才浪费。

研究教育不平等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进步。

七、教育社会学中的教育评价与质量控制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教育功能与目的

教育功能与目的

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题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1)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的,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简述教育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教育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简述教育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功能论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个体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以下是教育功能论的基本观点:
1. 教育的社会适应功能:教育功能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个体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学习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体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2. 个人发展功能:教育功能论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潜能和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更应该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

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体力等多个方面。

3. 职业适应功能:教育功能论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个体获得适合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取得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准备,增加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4. 个性成长功能:教育功能论主张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个性特点。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需求和潜能,教育应该针对不同个体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支持,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个性化成长。

5. 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论强调教育应该传承和弘扬社会的文化遗产。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了解和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总的来说,教育功能论认为教育是为了个体和社会的双重利益而存在的,旨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同时满足个体的发展和成长需
求。

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关注个体的社会适应、个性成长、职业发展和文化传承。

这些目标之间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了教育功能论的核心观点。

比较教育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比较教育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比较教育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在社会功能中的
重要性。

在教育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指出,教育制度是社会结
构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教育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而且是许
多其他社会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理论中,教育系统被视为社会结构的组成
部分,它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确保他们能够
成为合格的成年人。

教育机构的结构构成,包括教学制度、教材、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面的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有助于确保
教育的顺利实施,使教育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

另外,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结构应该适应社会变
革和需要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延续和完善,需要因时制宜地进行改革
和调整。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技术和科学的进步,需要教育结构适
应这种变化,开设相应的科目和课程,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此外,
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的发展需要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投入。

总之,结构功能主义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制度的结构对社会功能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结构需要和其他社会机构协调配合,保证教育的顺利实施。

这种理论的优点在于着重于对教育结构的细致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教育结构的特点和本质。

然而,这种理论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和实践。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
1. 教育的效率化压抑个性发展 2. 教育的社会适应使学校具有保守性,不利 于个体批评精神的培养 3. 文化的消极面通过教育对个体产生消极影 响 4. 教育者的局限对个体发展产生直接的消极 影响 5. 功利性的教育导向和“过度”的教育活动 使个体感受不到幸福感
教育的社会功能
政治
人口
经济
自然
文化
教育的政治功能---社会改造的助推 器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是美国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学奖 获得者。他于1963年发表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创设了人力资本理论。 主要观点: (1)人力资本的概念,即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 识与技能表现的资本。 (2)人力资本的形成。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投资是教育投资 (3)人力资本的作用。由教育投资形成的教育资本是人
评析“教育万能论”
• 主要观点:对于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教育,否认先天观念。
• 代表观点:“白板说” ——洛克 “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爱尔维修 • 评价: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可以决定一切,否定 遗传素质差异、环境和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的改造者
1
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
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3
4
教育对自然和人口的影响
1
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研究链接:教育成层—教育真的有助于 上层社会流动吗?
2
3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的观念的社会化
教育促进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四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 手段。“社会通过学校机构把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交给它的未来成 员去安排,社会所实现的关于它自身的一切美好的想法,就这样 希望通过各种新的可能途径开辟给自己的未来”。正因为这样, 杜威将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界定于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响的结果。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三)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
个体并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作用, 而是其内在因素(如遗传、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 用的结果,是个体参与其中的能动实践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 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 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 似的条件下,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 性的意义。根据这样的认识,教育活动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师 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就体 应该受到特别重视。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3.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表现在身体(生理)、智力、人格等方面。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一)个体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4.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二、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三)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
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 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 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他试图通过这 样的变革以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其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功能和 作用。

教育社会学范式

教育社会学范式

教育社会学范式教育社会学是指将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它专注于探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中包括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典型的教育社会学范式。

一、功能主义范式功能主义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育社会学范式。

该范式的主张者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机制,可以传递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和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基于这一理论,功能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冲突范式与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冲突范式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集团或政治力量的利益。

冲突范式主张者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设计的。

即使是教育有益于整个社会的方面,例如知识传递,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设立的手段。

三、符号互动主义范式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则从微观层面考察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其主张者认为教育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矛盾构成的社会过程。

且教育的目的也是由这种互动和矛盾推动的。

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强调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仅涉及到知识传递和技能培养,还涉及到文化传承、道德规范和个体认同等方面。

四、社会文化范式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社会文化范式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式。

社会文化范式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与世界相联系的根本形态,而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社会文化实践之一。

因此,社会文化范式的主张者试图探究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们重视各种文化状态(如人的身份、文化背景、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等等)对于教育的影响。

总之,教育社会学范式随着时间和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

多种范式的出现使教育社会学对于教育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探究变得更加全面和多样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功能主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的弱化)功能主义的理论认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结构越来越趋向开放和平等,教育作为超越父母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社会机制,通过绩效原则为每一个人提供实现社会流动的平等机会。

学生通过在教育中所获的成就,而不是按照社会出身,取得相应地地位。

这种“选贤任能”(meritocracy)制度不仅使较低阶层的学生获得了向上社会流动的阶梯,同时使每个社会成员按照自己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等资格进入适合自己的职业社会角色中。

冲突论则认为,学校教育是各“身份团体”用以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这些特殊身份团体控制着教育,向学生们传授本集团的身份文化,以便既培养一些具有优秀身份团体文化的领袖成员,同时又能使下层或中层成员对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领导他们的领袖予以尊重。

优势阶层依靠自己固有的文化资本、社会权力等资源,通过教育实现文化再生产,并进而实现社会地位的再生产,因此,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圈,通过教育再生产和复制了原有的社会不平等。

在经典的功能论者看来,教育主要功能表现在促进社会化,社会控制,筛选和分配,对外来人员的同化,社会革新和变迁等方面。

学校教育本身是一部平等化机器,它提供了“公平竞争”的阶梯,不管社会背景如何,人人都可以凭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这个阶梯上往上爬,接受教育越多,今后的经济成就和社会地位就越高。

帕森斯认为,教育具有选拔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基于学习成绩和能力类型来进行的,其结果是使人们产生分化。

“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学生,能力类型的分化将导致不同的职业类型;对于教育程度高的学生,能力类型的分化将导致大学里明显不同的角色”。

’因为这种选拔是依据共同的标准进行的,通过这种分层和选拔,学生都安于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而可以缓解分化所带来的紧张,失败者可以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败,并依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对未来成人社会进行人力资源筛选和分配的基本条件。

因此现代社会的学校常被他们称为“筛选装置”,或“社会选拔和分配机构”。

尤其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分化和专门化的教育制度在不断提升最低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功能。

冲突论者则从另一角度对功能论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

他们认为,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关系的再生产,并未实现功能论者所主张的“统合、平等和发展”的功能。

鲍尔斯和金迪斯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学校教育在培养工作所需的技术和知识的同时,将经济不平等合法化,在等级制的社会中,教育基本上通过学校与阶级结构之间的相应,造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现”,即相应原则(corresPondeneeprinciPle)。

与经济关系再生产同一时期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是文化传递的主要工具,由于学校文化与较高层社会成员文化的高度相关性而使他们在学校教育选拔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下层社会成员则从接受教育开始起就处于劣势地位。

学校正是通过文化再生产而复制了社会关系,因此,要社会成员要实现下层向上层的流动是极为困难的。

布迪厄使用“文化资本”、“惯习”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强调了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和阶层出身在等级制学校中的重要的作用。

伯恩斯坦则用语言编码理论分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语言代码对于不同阶层家庭学生的教育分层的影响,认为较高层家庭学生由于其以往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子而使他们在对精致语言编码的理解和运用更为有利,因此,通过语言编码所隐含的文化、态度、价值观等内容的有效传递,实现了学校的文化再生产,从而达到学校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对应。

总之,冲突论者沿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更多地关注于因学校教育制度而带来的不平等,不同阶层间因学校教育而产生的冲突与斗争。

“用功能主义者的语言说,冲突论者用对社会制度的反功能的研究代替了对其积极功能的研究。

教育社会分层功能教育社会分层即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社会分层。

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地位对后天获致因素尤其是个体教育程度的依赖性提高,学校教育对个体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学校教育是他们改变底层社会地位的最有力途径,尽管学校教育未必会带来较高社会地位,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只要能够通过学校教育选拔,获得学业成功,就可以得到向上的社会地位流动。

教育的社会分层是累积的过程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主要是通过教育制度的层层选拔和筛选实现的。

这一选拔过程具有累积性。

在我国,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高考是终结性的教育选拔,在这一选拔之前通过小学升初中考试,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获得高中学习机会等,这样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教育选拔和分层的链条。

从纵向来看,学生所在的小学决定学生可能进入的初中学校状况,并进一步决定进入高中阶段教育的质量和类型。

同时在每一个阶段的分流中,同一层次的学校由于其质量和类型及其声望的不同而使学生未来的出路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在现实中我们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开始的“择校”正是对这一状况的最好说明。

尤其是在我国存在重点学校制度的背景下,教育分层的累积性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大多数人看来,只有进入重点中学才有更大可能考入重点大学,而进入重点中学的前提是获得较优质的小学教育。

有研究的调查表明,初中所在学校与不同高中的相关系数达到0.725,小学所在学校与初中学校也呈显著的正相关’。

因此,这样一个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选拔从学校己经开始,学校教育制度也是通过每个教育阶段的分流和过滤而得到最终进入各类大学的精英人才。

因此,对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变迁的考察应从这一连续的过程来分析。

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凸显学校教育对于个人来说,主要是通过获得知识、技能和取得与社会地位要求的学历文凭而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获致因素,尤其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知识经济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性更高,学校教育就成为个人获得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主要获致因素: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通过日益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为其选拔所需人才,并且学校教育选拔在社会选拔的全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个人和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筛选和地位分配中的中心位置的认同,促使学校教育在日益分化和社会流动加速的社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纷纷将自己最优势的资源集中在教育上。

学校教育成为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同时,推动了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农业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同质性较高,从事基本相同的生产生活,一个社会成员进入社会需要的是继承前人留下的生产技能和知识,累积实践经验,这些足以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工业社会则是以个人职业分工为前提,专门化和专业化不仅使个人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他人,而且由于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专业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此外,工业社会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技能更新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地位获得的必备条件。

这使学校教育不仅作为一个知识、技能的培训和筛选机构而存在,而且要培养受教育者未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反过来说,在一个工业化社会里,如果社会认同个体的学历(即职业资格),那么它所认同的应该不仅是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社会成员进一步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

“在我们所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

‘在一个工业化的市场社会中,知识更新(创新)的要求和市场条件下的绩效原则促使学校教育的职业地位获得作用和社会分层和流动功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农村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的表现学校通过教育选拔使不同的学生享受不同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并通向未来的社会地位。

在转型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农村学生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由于教育分层的累积性,要考察学校教育对于农村学生的分层功能,就需要从具有选拔意义的学校教育阶段开始,分析不同时期农村学生在这些教育阶段中的教育机会获得和教育资源分配状况。

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较高的小学入学率,以及近年来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取消,在小学阶段较为显性的教育选拔表现得不太明显,本文主要从初中阶段开始考察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变化。

此外,之所以从初中开始作为考察起点,还有以下方面原因:第一,农村初中具有明显的选拔性质,它对于决定农村学生进入什么样的高中,甚至是否要继续读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随着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中学阶段教育成为社会成员适应社会需求的最低水平。

第三,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之后,本来在小学阶段的分流上移到初中阶段,初中阶段越来越成为农村学生分化和分流的主要时期。

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依然严重去读职业高中,还不如去打工”这成为90年代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普遍选择。

进入90年代后,农村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极仍坚信学校教育能为他们的地位升迁和生活状况改变提供最可靠的帮助,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条件下对教育给与最大的投资;另一极则认为学校教育不仅不再像以前那样使农村子弟成为“国家干部”,而且还会使其家庭“因教致贫”成为村中最穷的人家,因为他们不仅不能外出务工获得经济收入,而且还要额外地付出学费、生活费等费用,因此上学不是件好事情。

那些供养孩子读书的家庭非但不能受到以前的尊重和地位的提升,邻里反而会认为这都是他们自作自受,“怎么你还让他上学,你看我们家闺女都挣了多少钱了”。

外出打工青少年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90年代以来,在参军、招工等向外流动途径消失的同时,外出打工成为农民走向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外出打工青少年增多,且日益表现出低龄化趋势,农村社会对这一现象也从过去的反对走向认同。

由于青少年学生是更高一级学校教育的生源,他们对于外出打工的选择则是对学校教育的放弃,从这里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弱化产生的农村教育危机(一)“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减弱对于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带来的最为直接后果是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兴起。

这种观念不仅削弱了农村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成为促成农村学生辍学的外界舆论的非正式社会控制,而且农村学生在激烈的教育选拔竞争中默认自己的失败,缺乏学习动力和积极进取的热情,这种内部同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在教育选拔中的弱势地位,从而使自身社会地位固定化。

“读书还不如去打工”的理性选择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在进行教育选拔的同时,使很多农村学生在每一个教育阶段终结时被淘汰掉,以至于真正能够参考高考选拔的农村学生比例甚少。

尤其是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教育费用的提高,外出务工机会的增多,高校毕业生进入市场自主择业,接受学校教育反而成为农村家庭贫困的原因,而同龄农村青少年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多,更大拉大了农村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使他们都更倾向于选择尽早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