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时间的脚印》(陶世龙)课件

合集下载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3张PPT)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43张PPT)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 探究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导入新课
时间是一个神秘的概念,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一个热门话 题。在不同人的眼里,它有不同的含义。那么,在地质科普作家 的眼里,时间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 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探索大自 然。
②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
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③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 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⑤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 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 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 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 具有说服力。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 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 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到来 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 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 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 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 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大约”一词,体现了作者严谨的 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找出其他例子畅所欲言)
拓展延伸
思考2:再读课文第30-31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包含了 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研究“时间的脚印”也是一个了解自然的方法。这是一个认识地 球的过程,也是帮助我们找寻地下宝藏,为人类造福的过程。
腐蚀:①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②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环境等因 素影响下逐渐变质堕落。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自主思考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导入
同学们,你能看到时间吗?你是通过 什么来掌握时间的呢?除了钟表、日历之 外,你还从哪里看到过时间的流逝?
其实呀,时间除了把它留在了大家刚 刚所说的地方,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 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 隐藏的不仅有时间的脚印,还有无数的宝 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书本,一起去探 索一下时间的脚印吧。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自主思考
2、请同学们在正文部分标上序号,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初中语文-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课件PPT(40页)

初中语文-陶世龙《时间的脚印》课件PPT(40页)

生字词
dǎn

bān
踪迹
shā lì
砂砾
shí
腐蚀

山麓
装置
烘烤
海枯石烂
jūn
龟裂
cāo
粗糙
文章简介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讲述了岩石的侵蚀现象、水流和风的 搬运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和化石的来源,形象地展现出“时间” 留下的脚印,也是大自然变迁的痕迹。
大自然变迁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进行的, 并不是人们所能亲眼所见的,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地质 记录开展研究而推断出来的。文章通过说明这一过程,展 现了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领 略科学精神,激发探索自然、揭开自然奥秘的兴趣。
自然是时间的见证者, 不同的事物都在用自己的形式 在自然间留下时间的印记。
PART.2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陶世龙(文学、科普作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 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 《科技写作》《科普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 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②打比方。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
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 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 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
内容探究
9.找出文中说明方法的使用。 ③分类别。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
语言特色
YUYANTESE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 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 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 式的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统编(部编)版初2语文8年级下册 第2单元《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9张PPT)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 的历程。
7.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 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 下的宝藏。 8.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有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 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 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 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 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 3.分组阅读并讨论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4.这些“痕迹”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5.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任选一例简要分 析。 6.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 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在山东临朐县山旺由硅藻土沉 积而成的其薄如纸的岩层(上图) 中,保存着大量古动物和古植物 化石,左图为玄武蛙的化石,右为 拟银鹊树的叶子的化石。
海枯石烂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明显的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 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 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 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 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

《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PPT

《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PPT
学习目标
1.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 本文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重点)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生动 有趣的语言。(难点)
3.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 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添加标题内容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作者简介:
【解析】 C项,无时无刻:没有哪一时刻,用在“不”前,合起来表示“时 时刻刻都……”,此处根据语境,应在其后加“不”字。
添加标题内容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4.[2019·衡阳]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A.电影《老师·好》自3月22日全国上映以来,不断引发观影热潮。到目 前,《老师·好》在同日上映影片中票房、上座率均居首位。 B.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 中场所。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 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自共享单车在衡阳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 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 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添加标题内容 please add the title here
基础闯关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渗.透(shèn) 龟.裂(guī)
踪迹
腐蚀
B.浑浊.(zhuó) 琥珀.(pò)
维幕
覆盖
C.山麓.(lù)
沉淀.(diàn) 低洼
沟壑
D.粗糙.(zào)
沙砾.(lì)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 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 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 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第二部分(5—29): 文章主体部分,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 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揭示读懂“时间的脚印” 的意义。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
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 顺序是逻辑顺序。
课文精讲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的题目有何作用?
说明对象:岩石是记录时间的重要方 式之一。
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 ,是从高士其《时间 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具体指地球变迁留下 的印记,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 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课文精讲
文章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6)岩石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7-14)岩石被破坏因素:阳光、霜雪、风雨、空气、水 、生物、人 (15-18)岩石→小石子→ 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 结 →新岩石 (19-21)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22—29)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气候的变化、古代生 物的状况、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读30-31段 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 活有什么意义?
增加知识 寻找宝藏 造福人类
拟人化手法的作用: 1、拉近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 2、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 留下更鲜明强烈的印象。
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 腐蚀,风的吹拂,水流的冲刷,冰河的移动,生物破 坏,人为破坏。
结合第15—18段内容,用思维导图梳理岩 石从毁灭走向新生的过程。
分裂成砂砾、泥土 被风、水流带着旅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 引出说明的对象——岩石记录时间的 方式。
整体感知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开启下文,引出“石烂”的话题,说明 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 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 度“新生”的过程。
整体感知
文本解读
1.第6段点明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 时刻刻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那么,岩 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呢?
被破坏
被搬运、被堆积
重新生成岩石
文本解读
2.你能根据第8-18段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 的过程吗?(边读边勾画)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重压
沉积
胶结
新岩石
文本解读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重点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 动等方面思考。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 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举例子:
(2)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 游的水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积 下来的结果。(第16段) (3)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 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 象、琥珀中的昆虫。(第26段)
打比方:
(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 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许 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第12段)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刮风沙的时 候,岩石的磨损很大。
合作探究
1.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 方法来阐释事理,请举例说明。
打比方:
(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 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 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第12段)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冰河对岩石 的巨大破坏作用。

《时间的脚印》课件

《时间的脚印》课件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 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 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 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 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踪迹(zōng) 悬崖( yá ) 腐蚀( shí) 山麓( lù ) 沟壑( hè ) 沉淀( diàn ) 琥珀( hǔ pò ) 龟裂( jūn ) 楔形文字(xiē )
《时间的脚印》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陶世龙,1929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 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 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 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变幻多 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 居住的星球》等。
举例子
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 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 着丰富的记录。
(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 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 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
举例子
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 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拟人
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 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 的不同命运。
(3)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比喻
拟人
“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 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 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为我们解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 能”。岩石仿佛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 地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 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这样的“石头记”, 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 为人类造福。
说明顺序
由性质到 作用
由原因到 结果
性质
从介绍事物本身 到介绍该事物的 功用。
介绍事物或现象 的成因。
由质疑到 解疑
从提出问题到回 答问题。
课文出处
《大自然的语言》先介绍物候学,再 介绍物候学的意义。
《时间的脚印》介绍岩石的成因。
《恐龙无处不有》先提出“恐龙是如 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这 个问题,再回答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再次阅读文章,找到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是怎样的过程? 山崖裂缝
崩落(碎石,沙砾,泥土) 旅行 沉积 新生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判断依据
原文内容
岩层厚度 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排列顺序 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 由于地壳的运动,原来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了。
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本文中岩石保存 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意义: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 古代生物的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 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
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 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还使我们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 能性,能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观念,发 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力量。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间。
02.理清思路
• 全文共31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4段): •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载体之一。 • 第二部分(第5-29段):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第二部分可分为两层: • 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毁灭和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 •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 •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却不可捉摸。 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铜壶滴漏
钟表
日历
岩石
化石
琥珀
化石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内容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 识和科学精神。
1.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
• ①阳光烘烤; • ②霜雪冷冻; • ③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 • ④水流的冲刷; • ⑤风吹拂,风沙磨损; • ⑥雨水渗入,海水冲刷; • ⑦冰河的移动; • ⑧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 • ⑨人为破坏。
2.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岩石在遭受种种的破坏后,破碎成小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
• “大约”表推测,估计, •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严密性。
04.课文小结
• 本课,我们再次复习了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顺序 中的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 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 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作 者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 丰富自己的知识,用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 来造福人类。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25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本文生动地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 因、岩石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 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 然奥秘的兴趣。
观点二:偏离主旨。因为前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记 录时间的办法,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 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一起说,不必在后面单独提及。另外, 如果不要此段,直接接下一段,在行文上也更自然、紧凑。
合作探究
2.课文运用了多种说 明方法,请找出运用说明 方法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 作用。
文本研读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岩石保存的历史 痕迹的?
从“死”的石头上,我们可以看到地壳的活动;石头颜 色的不同,说明地球上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 有着丰富的记录;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 也留下了痕迹。
合作探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 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 了主旨?为什么?
有很多单句成段。
整体感知
2.找出课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示例句子: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用:内容上,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结构上,承上启 下,过渡到下文,引出说明对象,即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整体感知
3.划分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 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 载体之一。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 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 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 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 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 度可要快多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第三部分(30至31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 读懂大自然保留的记录,造福人类。
课文精讲
1.阅读9至14段,概括岩石遭受破坏的原因。 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 物,都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另外,还有人为破坏。
2.研读课文8至18段。看岩石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砂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第一部分(1至4段):由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联想到大自然记录时 间的方式,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载体之一。
第二部分(5至29段):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至21段)岩石的毁灭与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 第二层(22到29段):进一步补充介绍岩石所保存的更多的历
史痕迹。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 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读读写写
掸(dǎn) 踪迹(zōng jì) 装置(zhuāng zhì) 烘烤(hōng kǎo) 腐蚀(fǔ shí) 砂砾(shā lì)
山麓(shān lù) 沟壑(gōu hè) 龟裂(jūn liè) 帷幕(wéi mù) 海枯石烂 (hǎi kū shí làn)
赏析:举例子,说明“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 展过程。 ”
7.体会本篇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例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第19段)
赏析:“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第25段)
赏析:“很可能”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例3: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 宝库。(第31段)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 人,而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 式度过时间。
---川端康成
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 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向书页一样平卧着。
动作描写, 用“卧”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 而又形象的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说明语言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 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 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答: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 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 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 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 趣。
整体感知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 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 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 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 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列数字。用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
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说明语言
作者在说明科学道理的过程中,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 也力求作到生动,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 遥远的地方。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石块和轻小的沙砾人格化,生动形
整体感知
文章开篇的几种记录时间的方法中,作者仅详细叙 述了铜壶滴漏,为什么?
答: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与铜壶滴漏“此消彼长”的计时方 式十分相似,也是一种此消彼长的过程—地球上某些地方的 岩石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方堆积起来,开始重新生成岩石, 从而记录了时间。

《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33张PPT)

《时间的脚印》课件  (共33张PPT)

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 汉字。 山麓( ) 掸( )掉 犀牛( ) 琥珀( ) 粗cāo( ) jūn裂( ) 孔xì( ) 沟hè( )
(lù dǎn xī pò 糙 龟 隙 壑)
巩固提升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综迹呢? (2)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失去的时间。 (3)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涯也已经有了裂缝。 (4)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沙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 溜溜的 (5)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烁、泥土。 (6)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殚去身上的尘土
深层探究
1、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 么意思?
“时间的脚印”是指从岩石上,我们 可以看到时间在这块岩石上留下的印迹, 即岩石产生时间的长短、在这块岩石产 生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过的事情。
深层探究
2、文章开头《时间伯伯》这首小诗,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紧扣题目,并且把时间拟人 化,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 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首小诗也引 出了后文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说明对象。
课堂小结
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 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 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 藏。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 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我们要将这些 写脚印
岩石:因阳光、严寒、
风雨、人类、动植物
等因素变成沙粒。
语言探究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活动一:速读,明确说明对象
1. 速读课文,圈点勾画。说说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科学知识。 结论: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它留下了时间 的印记,保存了历史的痕迹。(这是地质学概念)
2.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1~4)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 逻
辑 第二部分(5~29) 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顺

lù 山麓


jūn )
沙砾hè(
)bào
龟裂( wéi

x沟iē壑

)刨Βιβλιοθήκη ()连线:请给下面词语找到正确的解释。
山麓 浑浊 腐蚀 海枯石烂 龟裂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裂开许多缝子。
山脚。
(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 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 变)。
2.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 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吹来了”“冲来了”“爬来了”一系列动词,生动 地写出了岩石受到许多方面的“攻击”,最后不堪重负化 为碎石、砂砾、泥土,被带走的过程。
“旅行”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碎石 被带到远方去。
3.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 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了痕迹。
活动三:赏读,读出精妙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 的岩石。
能不能把“根据计算”“大约”删去? 不能。“根据计算”表明后面的推测有科学依据,不是
无根据的猜想。“大约”表示推测的语气,人类对岩石年龄 的估计,只是推断,并不能确定。如果删去,和原来的意思 不相符。这两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性。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4)
文章开篇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 用?
小诗将时间人格化,生动形象, 新颖别致,引出说明对象,照应题目 ,引起读者的思索和兴趣。
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第5段 就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人 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下文对岩石记 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整体把握
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 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 录时间的。
第①层(5-21): 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 以记录时间。
第②层(22-29):岩石保存的历史的痕 迹可以记录时间。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那 么,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 →沉积 →重压 →胶结 →新岩石。
合作探究
从第19来看,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 断时间的?
(1)岩层厚度:1米厚大约3000-1000 0年。 (2)排列顺序:岩石像书页一样平卧 着,一层一层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之间的 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岁月。
合作探究
岩石的破坏因素有哪些?介绍这些因素 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 雨,空气、水和水中的酸类,生物、人 类的活动等。
分类别,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 明。
合作探究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 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 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第10段这 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打比方。 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说明 了风沙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顺序
属于由概括到具体采用了逻辑顺序
自主学习任务二
跳读课文,深入探知 1.跳读第7—18自然段,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 到“新生”的过程吗? 2.跳读第19—21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3.跳读第22—26自然段,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4.跳读第27—29自然段,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 展历史的?
3.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读第22—26自然段。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深入探知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用: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3.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结构,梳理作者思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 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 意义。
自主学习任务三
细读课文,品析语言 2.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 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 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 开始了旅行。
深入探知
人类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读30-31自然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3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 《时间的脚印》 课件(共23张PPT)
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 概念。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 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 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说明方法巩固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慢地移
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 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 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4.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高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5.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提示:读第30—31自然段。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文章共31个自然段 独句段:1、5、7、11、13、18、22、24、27
过渡段及其作用
1.第5段 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引到自然界,引出 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2.第7段 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引起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历程。
3.第18段 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 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大自然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人类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语及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3. 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生于四 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创作科 普文章,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与中 国文化融合的研究。部分作品结 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 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 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2.第二部分(5-29)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 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这部分分三层。
3.第三部分(30-)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 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 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课文研读
1.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 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课文研读
6、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19-21)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课文研读
7、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 迹。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提示:(22-26)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 掌握本文说明顺序中的说明顺序。(重点)
过程与方法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体
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 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
值观
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重点)
作者介绍
陶世龙(1929—),四川 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A项,本文是一 篇事理说明文。
课堂小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A.目前,国内几大主流媒体对爆款手游《王者荣耀》中人物的设定罔顾历史,过度创 新的行为,纷纷发文批评。 B.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三进校园”等多项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C.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1.活答案方:式C,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解D析.:针本对题最考近查发辨生析在重校点字园音里、的字一形些的违能法力案。件A项,,教龟育jū部n,要消求—地销方。有B项关,部载门zà,i。对D侵项,犯滥少—年烂儿。 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01
文章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 通过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和人 物变化,展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 的短暂。
02
写作特点鲜明,运用生动的描写 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深刻 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
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如“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像一层薄薄 的金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 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如将 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 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重点段落解读与赏析
01
重点段落一
文章开头部分,通过描绘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引出下文对时间流逝
的探讨。此段落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02 03
重点段落二
文章中间部分,具体阐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景物和人物变化。此段落通 过细腻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展现得淋漓尽 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可贵。
多样性与统一性
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的繁多、地貌的千 变万化展现了多样性,而这一切又统 一于自然法则之下,形成复杂而有序 的统一体。
简洁与深刻
自然科学中的公式、定理往往以简洁 的形式表达深刻的自然规律,这种简 洁之美体现了科学的凝练和深邃。
如何发现并欣赏自然科学之美
保持好奇心
对自然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索的欲 望,是发现科学之美的前提。
《时间的脚印》八下语文课件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延伸:自然科学之美 • 跨学科融合:地理、历史、艺术等多角度解读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者陶世龙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 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 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 小品及其它体裁的科普作品数百篇, 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 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 就的科普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整体 感知
贴小 标题
(1~4) (5~21) (22~29)
(30~31)
岩石上的历史痕迹 岩石的毁灭与新生
岩石带我们寻宝藏 岩石是时间的脚印
10
课 文 自由阅读1-4段,回答问题。 精讲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地 人地面面生生物物
沉积
风 水流
地下生物 岩阳石记光录时
间的方式一:
岩石新岩生层顺序岩不石变的厚度
的条件:
和岩层的生
重压冰河
胶结
成了顺时霜序间雪记的下踪
沉3积000到1000迹0年。形成一



重压
胶结 13
自由读22-29段,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二: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1、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以“砾岩”为例。 2、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以“石头颜色和擦痕” 为例。 3、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以 “长毛象、琥珀昆虫”为例。 4、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化石”为例。 5、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以“雨打沙滩的痕迹”为 例。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钟表、日历等事例,说明人们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有很多,意在
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
的方法。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④段: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计时装置: 铜壶滴漏——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 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 起来。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⑲段: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
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
造成了许多煤矿。 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 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⑩段: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
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 “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有了行为意识,生
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
合作 探究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⑮段: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铜壶滴漏
11
自由阅读5-21段,回答问题。
1、岩石有着怎样的运动规律? 第六自然段
被破坏
重新生成岩石
被搬运、被堆积
12
破破 非坏生坏生岩物岩物石因因石之素素的非:
风 破雨坏岩石之生 海水物因素
阳光
水 的岩和酸石条空类新件气生中的 冰河
岩霜 水石雪流时如间何记录
海水
破水坏和岩空石的气 生 地中物 下的因 生酸素 物:类
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变成确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
•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合 作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探究
第㉕段: 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
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 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这些副词“常常”“非常”“很可能”可以删去吗?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的事例,说明铜壶滴漏用水滴记录时
间,为下文引导人们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作铺垫。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⑱段: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 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被风吹向高空,被水带入大海。蒙古 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 不好。 • “躺”字将岩石拟人化,写出岩石隐藏在山野和地壳深处的情形,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静止、沉睡的状态。
合作 探究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⑨段: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
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 吹着它,雨打着它……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掸去身上的尘土的事
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 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⑱段:
黄河中下游河水变得浑浊,谁都知道这是西北黄土高原被破 坏的结果。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 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 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 许多泥沙沉积下来的结果。
14
自由读22-29段,思考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二: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第四季冰河时期来临
红色岩
海洋宽广
石炭纪
黑色岩
气候炎热 寒武纪 气候寒冷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15
课 文 齐读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大意义。 精讲
16
板书
说明顺序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长毛象、琥珀等化石的事例,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
丰富的记录”。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㉘段:
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 们,在离开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的那个叫做“寒武 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的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 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做 “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 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举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的事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
的破坏作用之大。
• 另外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 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合作 探究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②段:
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 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
2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 安岳县,1948年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学习,参加工作后作者致力于科普写 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 多,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
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
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
等科普读物。
3
字词学习
踪迹(zōnɡ) 腐蚀( shí ) 山麓( lù ) 粗糙( cāo ) 帷幕( wéi ) 刨刮( páo) 楔形( xiē ) 钟鼎文(dǐnɡ)
设计
(1-4段)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
时 间 的
从现象到本质 (5-29段)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 的逻辑顺序

印 (30-31段)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
17
合作 探究说明ຫໍສະໝຸດ 法18合作 探究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⑭段: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 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 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⑲段: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
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将岩层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进而强调了岩
层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分别列举了三叶虫化石(寒武纪)、高大树木的化石(石炭纪)、长
着长长的毛的“象”和“犀牛”(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说明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 究 第㉛段:
而在读懂以后,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 去找寻地下的宝藏。例如,“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 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如果我们熟悉 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 地下的宝库。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把刮风沙比喻成砂轮的转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破坏作用
之大。
合 作 探究文章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
第⑫段: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
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 一些石头。
•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
• 不能删去。 • “常常”表示不同的石头颜色说明地球变化的概率很高,但不是百分
之百;“非常”表示炎热的程度很大;“有可能”表现推测和不确定, 去掉以后,变成了绝对性,与客观事实不符。 • 这些不可忽视的副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
合作 探究
探究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③段:在大自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山野里的 岩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第⑲段: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 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