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护士资格考试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病人的护理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疖和痈病人的护理
1.疖
(1)病因: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好发于毛囊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项、背部等,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免疫力下降(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因素相关。
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在身体不同部位,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成为疖病,常见于免疫力较低的糖尿病病人和小儿。
(2)临床表现:初起时局部表现为红、肿、痛的小硬结,逐渐形成圆锥形的小隆起,化脓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而软化,出现黄白色的小脓栓,触之有波动感,脓栓脱落后排出少许脓液,炎症逐渐消退而愈合。
疖一般无全身症状,但发生在血供丰富的部位,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发生在危险三角区部位(上唇、鼻、鼻唇沟)的疖,受到挤压时,容易引起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及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硬结和疼痛,病人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病情严重时,甚至昏迷、死亡。
(3)治疗要点:①尽早促使炎症消退,可采用局部理疗、热敷、外用药物。
②局部化脓时尽早排脓,有波动感时切开引流。
③消除全身炎症反应,适当选用青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治疗,同时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改善机体抗感染能力。
④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
2.痈
(1)病因:痈是指相邻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多见于免疫力差的老年人和糖尿病病人,好发于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相关。
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临床表现:皮肤局部出现稍微隆起的硬结,色暗红,界限不清,其中可有数个脓点,早期疼痛较轻,随感染的发展,在中央区皮肤坏死,呈火山口状,局部疼痛加剧,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食欲缺乏、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可因脓毒症或全身化脓性感染而危及生命。
(3)治疗要点:①早期局部可外敷鱼石脂软膏、金黄散等。
②当局部已出现多个脓点形成蜂窝状或破溃时应手术切开引流,可采用“+”或“++'’形切口清除坏死组织,唇痈一般不采用切开引流排脓。
③保证休息,加强营养。
④及时、足量使用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以控制脓毒症。
⑤控制糖尿病。
二、急性蜂窝织炎病人的护理
1.病因急性蜂窝织炎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结缔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散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多为β-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
病理特点是病变扩展快,致病菌产生毒性强的溶血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可导致脓毒症或菌血症。
2.临床表现
(1)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表现为局部皮肤组织肿胀疼痛,表皮发红发热,红肿边界不清,全身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2)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厌氧菌引起,特点是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坏死,脓液恶臭,局部有捻发音,全身状况迅速恶化。
(3)口底、颌下、颈部急性蜂窝织炎:感染起源于口腔和面部,迅速波及咽喉部,可引
起喉头水肿而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3.治疗要点①局部制动、中西药局部湿热敷、理疗。
②脓肿切开引流。
③及时根据药物试验结果,应用有效抗生素。
④加强营养支持。
⑤防治窒息发生,不能等脓肿形成,及早切开减压。
⑥厌氧菌感染者用3%的过氧化氢冲洗伤口。
三、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1.概述
(1)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包括甲沟炎、指头炎、腱鞘炎、滑囊炎和掌间隙感染。
主要致病菌常存于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处理原则:早期热敷、理疗、敷药等,脓肿形成后及早切开减压引流。
麻醉应采用区域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
除极表浅的脓肿外,一般不宜用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扩散。
更不宜加用肾上腺素,以免引起血管收缩,影响手指血供和诱发感染扩散。
2.甲沟炎和脓性指头炎
(1)病因:甲沟炎多因手指的轻微外伤,如剪指甲、逆拔皮刺和刺伤等引起。
指头炎可由甲沟炎扩展、蔓延所致,也可发生于指尖或手指末节皮肤损伤后引起。
(2)临床表现:①甲沟炎是指甲沟或其周围组织的感染,早期一侧甲沟受累,对侧甲沟感染则形成半环形脓肿。
如向深层蔓延可形成指头炎和指甲下脓肿。
部分可自行消退,部分可迅速发展形成脓肿,感染可波及甲根部,可发展为慢性甲沟炎和慢性指骨骨髓炎。
②指头炎初期表现为指头红、轻度肿胀、刺痛,逐渐出现指头肿胀加重、剧烈跳痛,肢体下垂时为甚,病人多伴有寒战、发热、全身不适,感染进一步加重,可出现末节指骨缺血坏死,治疗不及时,严重时可形成慢性骨髓炎,伤口经久不愈。
(3)治疗要点:①感染早期、未形成脓肿。
甲沟炎应给予理疗、热敷、外敷鱼石脂软膏及中药等;指头炎应保持患指向上,避免下垂,与前臂保持平置。
②感染后期、已形成脓肿。
应切开减压引流和合理应用抗生素。
甲沟炎应尽早切开引流,甲下积脓时应剪去脓腔上的指甲或拔除指甲,注意避免引起新生指甲畸形。
指头炎一旦出现跳痛、肿胀,应及时切开减压引流。
3.护理问题①疼痛与炎症刺激、局部组织肿胀、压迫神经纤维有关。
②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③潜在并发症为指骨坏死。
④知识缺乏。
缺乏预防感染的知识。
4.护理措施
(1)缓解疼痛。
患指抬高并制动,减轻局部炎性充血。
(2)促进创面愈合,换药时动作轻稳、避免加重疼痛,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浸湿的敷料。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控制感染。
未形成脓肿时,给予热敷、理疗、外敷中西药等;行脓肿切开者,保持引流通畅,观察伤口渗出的情况、引流物的颜色、性质等。
(4)合理使用抗生素。
(5)严密观察和预防指骨坏死。
(6)加强劳动保护,预防手损伤,保持手部皮肤清洁,避免剪指甲过短。
(7)炎症开始消退时,指导病人尽早功能锻炼,活动患处附近关节,恢复手部功能,防止固定过久影响关节功能。
5.健康教育
(1)保持手部清洁,指甲不宜剪得过短。
(2)重视手部的任何微小损伤,伤后局部应用碘酊消毒,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手部轻度感染时应该及早就医。
四、急性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非特异性感染,由β-溶血性链球菌经体表小伤口或足癣病灶处侵入,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2.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
网状淋巴管炎又称丹毒,起病急、进展快,先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高热可达39~40℃,继之局部出现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央较淡、边界清楚并略隆起。
手指轻压发红区颜色变白,松手后红色很快恢复,当红肿向周围蔓延时,中央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疱,局部有烧灼样痛。
常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疼痛。
感染加重可导致全身脓毒症。
反复发作可使淋巴管受阻而发生象皮肿。
管状淋巴管炎常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多见,常因足癣所致。
急性淋巴管炎可使管内淋巴回流发生障碍,同时使淋巴管周围有炎症变化,浅层急性淋巴管炎会在皮肤上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自原发病灶向近心端延伸,硬且有压痛。
深层淋巴管炎皮肤不出现红线,但患肢肿胀、压痛。
(2)急性淋巴结炎:临床表现局部先有淋巴结肿大,疼痛和触痛,可与周围软组织分辨,病变加重时形成肿块,皮肤红、热,脓肿形成时有波动感,甚至破溃流出脓液。
3.治疗要点休息、患肢抬高、局部外敷药物、理疗、脓肿切开引流、应用抗生素,丹毒要做好接触隔离。
五、全身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与病理生理
(1)全身性感染是指致病菌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并在体内生长繁殖引起的严重全身感染或中毒症状,包括脓毒症和菌血症。
菌血症是脓毒症的一种,血培养检出致病菌,称为菌血症。
(2)全身性感染的发生是由于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和机体抵抗力低下,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
常见的致病菌如下。
①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等。
②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
③无芽胞厌氧菌。
④真菌。
2.临床表现全身性感染对机体的损害不仅有病原菌,而且还因其内毒素、外毒素等毒性产物及其介导的多种炎症介质,导致组织、脏器受损,功能障碍,代谢紊乱,早期即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菌血症与脓毒症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①起病急、病情重、病人突发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
②头痛、头晕、恶心、腹胀、出冷汗、神志淡漠、烦躁、谵妄、昏迷。
③心率加快、脉搏细弱、呼吸困难,肝、脾可大、皮下淤血等。
④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⑤感染性休克。
(2)不同之处:①菌血症呈稽留热;血细菌培养常为阳性(使用抗生素时有时可为阴性);眼结膜、黏膜、皮肤常有瘀血点;一般不出现转移性脓肿。
②脓毒症呈弛张热;在寒战高热时采血送细菌培养常为阳性;第2周开始转移性脓肿可不断出现。
3.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0~30)×109/L或降低、核左移、幼稚型增多、出现毒性颗粒,提示感染严重;生化检查可见肝、肾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尿常规可见尿蛋白、酮体等;寒战高热时做血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药敏试验决定抗生素的选择。
4.治疗要点
(l)积极处理原发病灶。
(2)使用抗生素。
①在未获得培养结果前,及时、有效地联合应用足够剂量的抗生素。
②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有效抗生素。
⑨对于真菌性脓毒症,应尽量停用广谱抗生素,改用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并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3)支持治疗,补充营养、输新鲜血、纠正代谢紊乱、提高机体免疫力。
(4)对症治疗,对高热、烦躁、休克的病人给予积极的处理。
5.护理问题①体温过高与病菌感染有关。
②潜在并发症为感染性休克、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③焦虑与病情严重、担心预后有关。
6.护理措施
(l)观察生命体征。
(2)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
(3)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灶的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及时做血培养。
(5)做好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l)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避免肠源性感染。
局部感染或受伤后应及早就诊。
(2)积极治疗糖尿病、氮质血症等全身性疾病。
(3)加强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