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

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

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摘要】盈余管理是公司在报表中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动机包括维护公司形象、推动股价上涨等。

盈余管理的效应涉及到公司治理、股东利益保护等方面。

盈余管理常见手段包括盈余平滑、盈余操纵等。

影响因素主要有公司规模、行业竞争程度等。

监管措施包括强化内部控制、加强审计监管等。

盈余管理存在的风险包括损害公司声誉、降低投资者信任度等。

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趋向透明化、加强监管力度等。

盈余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影响公司形象、投资者信任度等方面。

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包括影响公司价值、影响公司业绩等。

挑战与机遇包括应对监管要求、抓住市场机会等。

盈余管理对公司的影响深远,需要公司高度重视。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效应、常见手段、影响因素、监管措施、风险、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公司发展、挑战、机遇。

1. 引言1.1 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盈余数据呈现一种符合公司利益和股东利益的状态。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达到改变财务报表盈余水平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或其他利益。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机、调整资产和负债的估值方法、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等手段来实现。

盈余管理并非完全负面,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公司应对市场波动和经济环境变化,提高公司价值。

过度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损害公司长期发展和声誉。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谨慎操作,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盈余数据的真实与可靠,维护公司良好形象和发展前景。

1.2 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例如通过在财务报表上增加收入或减少费用,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价。

公司的管理层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绩效考核等因素而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市场竞争激烈、压力大的行业中的公司可能更容易出现盈余管理的动机,以保持市场地位和吸引投资者。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中国铁通张德良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西方许多国家曾出现过的盈余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也出现在我国。

近年来财务理论界广泛关注盈余管理并普遍对其进行否定批判。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及其及正面、负面影响,指出应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盈余管理,提出了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途径,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走向规范。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

两个权威性的定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

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客观性(一)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有原则导向模式和规则导向模式。

为满足资本市场发展之需要,融入国际资本市场,2006年我国制定了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顺应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潮流。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分析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分析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分析本文旨在分析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涉及到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类型、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层在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采用各种手段使会计报表中的盈余看起来更好,从而影响投资者、分析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

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的股价、增加股票回报率和降低利息成本等。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以下行为:1. 收入的认定时间点的调整:将收入提前或推后来调整会计报表中的盈余。

2. 成本的分类:将某些费用分类为资本支出、可资本化的支出,从而使公司的净利润看起来更好。

3. 账面价值的调整:对某些资产重新估价,并将重新评估后的账面价值列入会计报表中。

二、盈余管理的类型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合法盈余管理:合法盈余管理是允许的,它可以通过规范的会计方法来达到调整盈余的目的。

比如说,公司可以通过计算折旧、摊销和计提预备金来调整账面盈余。

2. 争议性盈余管理:争议性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不规范的会计手段来调整盈余。

比如说,公司可以将某些未实现的盈利纳入收入,或者将某些支出视为应计支出。

3. 欺诈性盈余管理:欺诈性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欺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来调整盈余。

这种行为是非法的,违反法律法规。

三、盈余管理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盈余管理可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具体表现如下:1. 股票价格:盈余管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盈余,进而提高股票的价格。

2. 分红:盈余管理可以使公司的分红比例更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3. 借款成本:盈余管理可以通过提高公司的信用评级,降低公司的借款成本。

4. 投资决策:盈余管理可以使公司的未来盈利预期更好,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四、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盈余管理投资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以应对盈余管理:1. 多维度分析:当投资者考虑买入或卖出某只股票时,应该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单单看盈余数字。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运用会计手段或者通过开展一系列财务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控,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这种管理行为通常是出于合规、避税、提高股价等目的。

本文将详细探讨盈余管理的定义、手段及意义。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手段或一系列财务活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控,以达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的目的。

这种管理行为通常发生于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1.调整应计项目: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调整财务报表中的应计项目,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固定资产折旧等,来影响盈余水平。

例如,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成本,从而提高净利润。

2.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是一种特殊的财务活动,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以不公允的价格进行交易,从而调整财务报表。

例如,与关联方进行高于公允价值的销售,以提高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3.利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如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减值模型的选择等,来影响财务报表的盈余水平。

例如,将原本分类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转为持有至到期日金融资产,以降低企业的利润波动。

4.改变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改变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点,如提前确认收入或推迟确认费用,来调整财务报表。

例如,将原本应在本期确认的费用推迟到下期确认,以提高本期利润。

三、盈余管理的意义1.提高投资者决策效率:在一定范围内,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层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信息。

例如,当企业面临经济周期的低谷时,管理层可以通过适当的盈余管理,向投资者传递企业正在度过难关的信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2.保护企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保护自身利益。

例如,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管理层可以通过适当的盈余管理,降低企业的利润水平,以减少纳税金额。

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报告财务状况时,通过选择会计估计方法、会计政策以及应用会计准则的灵活度来操纵盈余的行为。

这种行为旨在通过调整盈余水平,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表现和市场评估。

盈余管理对公司的影响是一个具有广泛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提供相关案例和观点,以展示其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盈余管理有时被视为一种合理的行为。

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平衡财务表现,避免市场对盈余的剧烈波动产生过度反应。

此外,盈余管理还可以帮助公司满足投资者预期,从而维持公司的股价稳定。

例如,通过采取积极的盈余管理策略,公司可以在盈余疲软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股价,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

然而,盈余管理也存在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通过人为干预财务报表,公司可能隐藏或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认知。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损害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其次,盈余管理还可能损害公司的声誉和信任。

一旦公司的财务操纵行为被揭露,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往往会对公司产生质疑,甚至可能引发投资者的诉讼。

这种声誉损害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地位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公司面临法律和财务的风险。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

通过人为干预盈余水平,公司可能削弱了对真实业绩的反映,从而使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评估产生误差。

特别是,当公司在平稳市场环境中进行过度盈余管理时,投资者可能会对公司的盈余质量产生疑虑,并加大对公司未来业绩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这种质疑和担忧不仅可能导致公司股价的下滑,还可能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商业伙伴的选择。

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得到进一步解释。

例如,2001年爆发的安然丑闻显示了盈余管理对公司价值的巨大破坏性。

安然以大规模的盈余管理掩盖了其真实财务状况,使公司的价值被严重高估。

浅议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浅议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浅议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学术界已经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原因、手段和方式以及对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其中大多对盈余管理的弊端进行了批评,很少提及其积极作用。

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来作一探讨,并希望对全面认识盈余管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对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一系列可供自由选择的会计政策中,很自然地选择使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管理者为了在报酬合同、借款合同和政治成本中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机会主义行为。

这种行为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损害了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是极其有害的。

其次,从有效契约观的角度看,盈余管理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定的空间,当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保护自身以及企业的利益。

这种行为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当然也包括自己)维护契约各方的利益,是应该肯定的。

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和含义可以看出,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不应该盲目地加以排斥和反对,应该一分为二地对待它。

也有人认为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应该对其大力批判。

笔者认为这不能成为反对的充分理由。

不可否认,并不排除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但管理者的价值是通过企业价值来实现的,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同一性;从代理理论看,管理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成本相当大,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这也是管理者不愿意去做的。

因此,只要有可能,管理者就有尽力维护各契约方利益的要求。

二、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从客观上看,盈余管理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契约成本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而签订契约是要花费订约成本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尽量降低契约成本、但由于企业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订立的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

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与治理

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与治理

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与治理论文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影响;治理论文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

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界,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

国外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向实证分析过渡,且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

盈余管理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

利润操纵是通过明显的违规违法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我们必须认识到,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与坏之分。

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盈余管理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影响,是财务主管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1、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

2、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

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3、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

企业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引言企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和合理的会计估计,以及通过选择适当的会计准那么,来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和盈余的分配。

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和经济后果。

本文将探讨企业盈余管理的概念、方法以及对经济后果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是企业在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过程中,采取合法合规的措施,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制定,在符合会计准那么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经营盈余进行管理和操控的行为。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合约条款、收入确认时点、本钱减值计提、资本化等方式来影响企业的盈余。

企业盈余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财务业绩,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影响企业的股东利益、管理层鼓励以及市场对企业的评价。

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

例如,选择合理的收入确认时点、本钱资本化水平和折旧方法等,来影响企业的盈余。

但需注意,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必须遵循会计准那么,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2. 会计估计调整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估计方法对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准备金进行调整,从而影响企业的盈余。

例如,企业可根据预测未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资产价值进行调整,以此降低盈余的波动性。

3. 盈余资本化企业可以将一局部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从而将其转化为资产。

这样做可以延迟费用确实认,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盈余。

但需要注意,资本化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准那么的要求,不能违反相关规定。

三、企业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企业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股东利益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调整分配方案,从而影响股东的利益。

例如,企业可以选择发放股息或进行股票回购,来调整股东利益分配的比例。

2. 影响管理层鼓励盈余管理还可以影响企业对管理层的鼓励机制。

通过调整盈余水平,企业可以影响管理层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从而引导管理层朝着企业目标努力。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

盈余管理分析范文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热点领域。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合理的财务操作和决策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盈余水平。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盈余管理的目标、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盈余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盈余管理的概念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过程。

盈余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后所获得的净收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结果。

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调整和优化财务操作和决策,对盈余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盈余管理的核心是实现盈余最大化,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盈余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盈余最大化。

盈余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优化经营决策、合理安排财务操作和控制成本等手段,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净收入。

实现盈余最大化既是企业的利益追求,也是企业的责任。

盈余最大化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经营管理方式,包括市场营销策略、生产管理、采购管理等,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份额等手段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二是财务管理方式,包括资金规划、财务报表分析、资本结构优化等,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调整来实现盈余最大化;三是会计政策选择方式,包括会计估计、会计确认和会计应对等,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影响企业的盈余水平。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股东利益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应该注重盈余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和经营管理来实现盈余最大化。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监管和评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对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报告期内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或控制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通常是为了满足公司在市场上的需求,提高公司的股价、增加自身的财务实力等目的。

盈余管理的利弊对公司和投资者都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

首先,盈余管理对公司来说有以下几个利益:1.满足市场预期:市场通常对公司的盈余有一定的预期值,如果公司盈余超出市场预期,可能会引发过高的股价波动。

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预期来控制自己的盈余,尽量避免市场出现不确定性。

2.提高融资能力:盈余是公司融资的重要依据之一,良好的盈余水平可以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在融资时展示出更好的盈余表现,从而增加融资的成功率。

3.调剂税负:盈余管理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和规模,使公司的盈余在税务上得到最大化的优惠。

这有助于减少公司的税负,提高企业的资金回报率。

然而,盈余管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信任问题:盈余管理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报告产生怀疑,对公司的透明度和诚信度产生质疑。

如果投资者无法信任公司的财务报告,可能会对公司的股价和市场地位产生负面影响。

2.风险隐患:盈余管理常常需要在合法和非法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违法法律法规。

如果被监管机构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违规行为,可能会面临罚款、起诉等风险。

3.长期影响:盈余管理通常是短期内的措施,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产生副作用。

过分强调短期盈余可能会导致公司在战略和长远发展方面的资源配置失衡,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既有利益也有弊端。

对于公司来说,盈余管理可以满足市场预期、提高融资能力和调剂税负等,但也会面临信任问题、风险隐患和长期影响等挑战。

因此,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权衡利弊,遵守合规原则,注重长期发展和企业形象的建立。

对投资者来说,应该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保持警惕,关注公司的财务透明度和诚信度,不仅仅关注短期盈余表现,更要重视公司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调整会计准则和政策,以及选择会计估计等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信息,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做法。

盈余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指标之一,对企业的价值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的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财务报表中的盈余信息。

比如,他们可以通过调整会计准则和政策,对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等项目进行重新归类或分摊,使企业的盈余更加符合管理层的预期或目标。

管理层还可以通过选择会计估计等手段,来调整盈余的计算和确认时间,以获得更有利的财务报表结果。

这种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优化企业的绩效评价、提高股东回报率、控制企业税负以及增强企业的资本市场竞争力等。

然而,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

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财务报表数据的失真和不可靠,降低了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披露和评估。

这使得投资者、分析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而影响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

盈余管理可能削弱了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追求短期盈余目标,企业管理层可能选择短视的经营决策,如减少研发投资、削减员工福利和培训等,从而牺牲了企业的长期增长潜力。

再次,过度的盈余管理也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和信誉。

一旦盈余操纵行为被揭露,将引发投资者的不信任和市场的负面反应,进而对企业的市值和信贷评级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一定程度的合理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也是存在的。

例如,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评价和股东回报率。

在合规的框架下,管理层可以通过调整相关会计政策和估计,来凸显企业的盈余成长潜力和价值。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资者关注和提高企业的股价。

盈余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控制税负并提高利润,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税务方面获得优势,降低企业负担,改善经营效益。

盈余管理探析

盈余管理探析

盈余管理探析引言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运用各种会计政策和方法,来调整和管理企业的盈余水平和分配方式的一系列行为。

盈余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结果,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吸引投资者、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等。

然而,不当的盈余管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降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此,深入探析盈余管理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合理方法,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盈余管理的原因1. 税务优惠某些会计政策和方法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减少企业的纳税负担,从而实现税务优惠的目的。

比如,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来减少固定资产的净值,从而降低企业的所得税负担。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调整、利润分配政策等方式来实现税务优惠。

2. 经营业绩管理企业在盈余管理过程中常常会考虑经营业绩的管理。

通过合理调整企业的盈余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提前提取盈余储备、短期盈余平准基金等方式,将盈余分配到未来的经营周期,以应对可能的经营风险。

3. 资本市场反应盈余水平是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合理调整盈余水平,企业可以引导资本市场对自己的价值进行正确认知,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比如,企业可以通过盈余平滑政策、非经常性损益的调整等方式,稳定盈余水平,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1.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繁荣和增长时期,企业往往采取保守的盈余管理策略,以保持稳定的盈余水平;而在经济低迷和萧条时期,企业可能会采取激进的盈余管理策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和方法来实现盈余的稳定和增长。

2. 产业特点不同产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存在差异。

比如,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往往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因此往往会采取较保守的盈余管理策略;而传统制造业企业则更注重实物盈余,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盈余水平。

3.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财务管理盈余管理课件

财务管理盈余管理课件
本和不确定性。
信息披露风险
信息误导投资者
不当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 企业披露的信息对投资者 产生误导,影响投资者的 决策。
信息不透明
过度依赖盈余管理可能导 致企业的信息披露不透明, 降低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 况的信任度。
信息审计风险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增 加信息审计的难度和风险, 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
投资者关系风险
案例一: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案例
总结词
通过关联方交易、提前确认收入、少 计提减值准备等手段,实现盈余管理。
详细描述
某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特定的财务目标, 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提前确认收 入,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方式,操 纵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案例二:某跨国公司盈余管理案例
总结词
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差异,进行财务报告的调整和操纵。
详细描述
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如剥离不良资产、收购优质资产等,来调节利润,达到 盈余管理的目的。
利润分配政策
总结词
利润分配政策是企业对其利润进行分配的决策,企业可以利 用利润分配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
详细描述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利润分配政策,如股利政策、股票 回购等,来调节利润,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企业如何应对盈余管理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 管理流程,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企业应加强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增强投资者信心和信任。
强化外部监管
企业应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遵守相 关法律法规,接受外部监督。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06
总结与展望
盈余管理的未来趋势
1 2 3

浅谈盈余管理成因、后果及优化对策

浅谈盈余管理成因、后果及优化对策

浅谈盈余管理成因、后果及优化对策作者:严铭来源:《市场周刊》2017年第10期摘要:盈余管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学术界视野,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热度。

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盈余管理有其特定的背景,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文章将对盈余管理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成因;后果;优化对策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10-75 -03资本市场的有效配置离不开有效的会计信息。

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制度下,会计信息是由管理者向所有者传递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从而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可避免。

且会计信息由管理者掌控,这就给了他们机会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以达到对他们自身有益的要求,这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盈余管理作为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困扰着证券市场投资者、监管者等。

所以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拟在以往研究成果上加上笔者的理解与看法。

一、理论概述(一)国内外研究综述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Katherine S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控制的披露管理。

这个定义不仅仅包含对会计盈余的控制,还包括财务报告中的其他数据的操作,一定程度上来看,对会计盈余之外数据的操控不具备普遍性。

而Paul M·Healy & James M·Wahlen(1999)提出盈余管理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两种定义侧重点不一样,引领了之后学者的研究。

William·K·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使经营者自身利益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

注盈 余管理并普 遍对其进 行否定批 判。
笔 者 从 主 客 观 两 方 面 分 析 了盈 余 管 理 存 的 职 业 判 断 。 如 :资 产 减 值 、无 形 资 产
( ) 巨额 收益 与 低 廉处 罚 成 四
在 的 可 能 性 和 合 理 性 及 其 正 面 、负 面 影 研 发 费 用 的处 理 、金 融 资 产 分 类 、公 允 本为盈余管理开绿灯 响 ,认 为 应 该 理 性 地 科 学 地 对 待 盈 余 价 值 与 历 史 成 本 的 选 择 、或 有 事 项 .重
管 理 ,减 少 盈 余 管 理 的 负 面 影 响 引 导
由于 相 关 法律 制 度 的不 健 全 和 滞 后 要 性 原 则 和 商 业 实 质 等 都 需 要 大 量 运 用 以及 监 管 成 本 过 高 ,过 度 的盈 余 管 理 被 查处 的 可 能 性 不 大 .加 上 即使 查 处 后 由 了 空 间 或 者说 职 业 判 断 的 过 程 就 是 盈 于 各 种 原 因处 罚 力 度 也 不 大 ,使 得 企 业 过 度 盈 余 管 理 往 往 有 巨 大 的 收益 .这 在
企业 的盈 余 管 理 活 动 走 向规 范 。
会 计 职 业 判 断 这 无 疑 为 盈 余 管 理 提 供


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 主要具备这样 一些涵义 :
余 管理 的过 程 。
( )会 计 准 则 的时 滞 性为 盈 客 观 上 就 为 企 业 盈 余 管理 开 了 绿灯 。 二
( )会计 信 息 严 重不 对 称 性 励 企 业 管 理 当 局 选 择 采 取 使 企 业 价 值 最 三
会成 员所代表 的股东利益 的最大化 。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摘要】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经营者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的人为操纵和管理。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原因。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盈余管理也有弊端,必须对其进行控制。

本文对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弊;控制一、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

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 Schipper)在其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加拿大会计学家司可脱教授(William R.Scott)在其著作《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选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定义,可以得出两点启示:一是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企业的会计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即盈余管理实质上并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盈利,只是改变了企业盈利的分布时间;二是盈余管理是在法律和会计规范许可的范围内对利润进行人为的操纵和管理,盈余管理与伪造盈余是有明显界限的。

企业经营者之所以热衷于盈余管理,是希望通过盈余管理使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具体而言,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增加经营者的报酬、避免企业债务违约、平滑利润、提高公司的股票价格等。

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由于企业的上市、配股、退市等市场行为都受到政府的管制,而会计盈余指标又是政府实施管制的基本依据,因此盈余管理也可能是出于配股的需要、保牌的需要和经营者业绩考核的需要等。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是会计方法,包括应计项目的管理和会计政策的变更,其中应计项目是指利润表中不涉及现金流量的收入和费用项目,应计项目管理是指改变折旧年限、坏账计提比率等会计估计以及改变利润的年末调整项目。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

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

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

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

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

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

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浅谈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后果

浅谈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后果

浅谈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后果作者:赵庆英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第6期一、盈余管理的成因盈余管理的出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盈余管理的成因也使多方面的,很难用一种观点或视角来完整的加以定论。

盈余管理是有操作空间的,即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按照对自身有利的方式做出选择。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弹性空间反映了国家对于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给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待遇。

由于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相关利益者(如企业所有者、股东、债权人等)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等,都有可能促使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筹资。

例如,当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来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

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

再如,上市公司准备配股的时候。

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三年内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必须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略低于9%”。

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上司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的目的。

政治成本是企业因为政治原因而产生的成本。

在企业生存及发展的环境中,政治环境是很重要的环境之一。

现代企业不可能游离于政治环境之外,当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必然产生成本,也导致企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部分企业为避免高额回报而引发政府的管制,一般都有强烈动机操纵盈余,降低利润。

如可口可乐、微软。

所得税往往也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减少当期利润,以达到少交所得税的目的。

这方面的手段也是非常多的,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式的选择、收入确认时机的选择等等。

二、盈余管理的后果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盈余管理的性质及其影响中国铁通张德良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西方许多国家曾出现过的盈余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也出现在我国。

近年来财务理论界广泛关注盈余管理并普遍对其进行否定批判。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及其及正面、负面影响,指出应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盈余管理,提出了减少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途径,引导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走向规范。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

两个权威性的定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

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

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等。

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客观性(一)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有原则导向模式和规则导向模式。

为满足资本市场发展之需要,融入国际资本市场,2006年我国制定了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顺应了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潮流。

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无疑留给了会计人员等管理层更多的自由裁量权,相关经济事项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披露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如:资产减值、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处理、金融资产分类、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选择、或有事项、重要性原则和商业实质等都需要大量运用会计职业判断,这无疑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或者说职业判断的过程就是盈余管理的过程。

(二)会计准则的时滞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是根据既有的经济业务的需要而制定的,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其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由此产生无法可依的“真空”地带。

企业一旦产生这样的经济事项,如何对其进行核算自然大有文章可做,所以会计准则的时滞性必然为盈余管理提供便利。

(三)会计信息严重不对称性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已经高度分离,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经营者——主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管理当局成为会计信息的垄断者,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而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以实现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在我国国有企业规模和数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作为国有企业会计信息最大使用者的国家,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需求的内在动力,或者说这种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而对上市公司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股市行情,而不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根本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根本看不懂会计报表,而且目前我国相对于投资者手中的货币数量来说,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还很小,会计信息的竞争受到很大限制,导致他们对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也严重不足。

这些也都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四)、巨额收益与低廉处罚成本为盈余管理开绿灯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滞后以及监管成本过高,过度的盈余管理被查处的可能性不大,加上即使查处后由于各种原因处罚力度也不大,使得企业过度盈余管理往往有巨大的收益,这客观上就为企业盈余管理开了绿灯。

三、盈余管理主观因素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经济利益的不完全一致性是企业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观动因。

(一)企业管理当局渴望获得最大的奖金等收入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

因此,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往往通过签订管理合约使两者的目标趋同。

一个有效的管理合约应当能恰到好处地激励企业管理当局选择采取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目前普遍采用的就是盈利指标,委托人往往除了支付给企业管理当局固定的薪金外,还要支付盈利超额奖金甚至股权与期权。

奖金等收入的存在,驱使企业管理当局经常采取寻机性会计行为以使公司的盈利最大化,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

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成本的存在,这决定了企业管理当局有能力和条件通过实施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等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其目的。

(二)董事会及企业管理当局期望企业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我国股票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性色彩,明显表现在额度控制与规模控制,由此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稀缺资源,使股票发行能给公司带来丰厚的资金回报。

但《公司法》对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

为达到上市、取得资金回报目的,企业管理当局就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美化其财务结果,使之满足股票发行与上市的要求。

(三)董事会及企业管理当局期望配股资格股票上市后,能否获得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极为重要,这将影响到上市公司后续资金的注入,按有关规定,其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平均达到10%以上,才能获得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资格,除了尽力搞好经营外,往往还会绞尽脑汁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如转让股权、进行关联方交易等力保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0%。

这几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的“10%”现象就来源于此。

(四)董事会及企业管理当局期望维持上市资格根据《公司法》及其他法规规定,上市公司出现连续2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财务状况异常时,将对其进行特别处理(即sT处理);当其继续亏损时,将暂停上市资格,即停牌。

这意味着如果继续经营不力,将要退出股票市场,这是投资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也是企业管理当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sT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就会成为常见手段。

(五)企业管理当局规避债务契约约束企业进行日常经营活动需要大量资金,除投资者投资和自身积累外,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在向企业贷款的同时一般会与企业签订协议,其中包括各种要求企业达到的条款,如流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不能过度发放股利、进行额外贷款等。

一旦企业超出这些条款所允许的条款范围,就会相应地提出惩罚措施。

因此,当企业注意到本年度的财务指标有偏离债务条款的趋势或已偏离时,盈余管理就成为管理当局的工具,以保证其债务条款的有效性。

(六)企业管理当局期望合理避税"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较多,企业管理者就有可能采取会计政策和程序尽量使前期利润为负,推迟开始获利年度,而在开始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期间采取增加会计净收益的会计政策和程序,从而达到在免税优惠期之后的年度减少会计净收益、多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

另一方面,公司管理者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收益。

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以达到减少或者延缓缴纳所得税的目的。

(七)董事会及企业管理当局避免管制报告盈利等会计数据还常被政府用于管制行业的收费标准(如公用事业等垄断性行业)的确定。

一般来说,较低的报告盈利水平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补贴的可能性以及以非垄断等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

因此,企业为了减少“政治成本”,避免政府利用会计数据来限制企业的行为,也往往采用能递延利润或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八)高层更替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仍然是政府行为,其干部身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由于这种体制的存在,导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发生以下面临更迭的情况时,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为。

第一种情况是原来的高层管理人员即将退休时,为了在离职前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奖金等收入以及能够载誉而退,往往采用使报告净收益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使企业盈利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商而优则仕”现象的存在,如果某位高层管理人员有职位升迁的可能性,其采取使自己任期内收益逐年增加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也将大大增加。

第三种情况是企业发生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很差,甚至面临破产时,会采取尽量提高利润,美化财务状况的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被解雇或被免职的命运。

第四种情况是新上任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增加企业未来预期的盈利能力,提高自己的经营业绩,往往会注销一笔巨额“不良资产”,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为来调整会计利润等财务指标。

四、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与坏之分。

但盈余管理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

这种调节盈余的行为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

允许适度盈余管理的做法,也是对有关利益主体的尊重。

如何把握这个“度”,要看措施运用得当与否。

如果盈余管理的措施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

1、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

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说,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签订契约时要花费订约成本,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

有效契约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重新谈判成本。

2、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

从有效市场的角度考虑,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将传递出企业的内部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市场更加有效。

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的管理人员总是有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认知,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

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来不易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