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系别:会计学系
专业(方向):会计学
年级、班:2008级会计(六)班
学生姓名:韩生飞
指导教师:苏耀华
年月日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摘要
我国的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财务质量的报告,给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了误导。

盈余管理程度的大小直接反应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过度的盈余管理将损害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扰乱市场经济的秩序。

而内部控制是公司内部治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因此内部管理必然会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从阐述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研究分析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公司盈余管理危害,提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为其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内部控制盈余管理
ABSTRACT
Our country appear on the market the company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the serious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he financial report,to investors
and other user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ecision caused the misleading.The size of the degre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direct reaction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of high and low,excessiv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will damage the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market,and disturbing the order of the market economy.And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vironment,the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So will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the authorities of the influenc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related theory of earnings management,the study analyzed the internal control to the influence of surplus management,and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harm of earnings management,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for its investors and other users of the information help.
[Keywords]Internal control Surplus management
目录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1)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1)
(二)盈余管理的定义 (2)
(三)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2)
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4)
(一)管理层对利益的驱动影响盈余管理 (4)
(二)对风险的有效评估影响盈余管理 (5)
(三)内部控制制度与政策影响盈余管理 (6)
(四)信息的对称性影响盈余管理 (6)
(五)监督体系影响盈余管理 (7)
三、健全内部控制,防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8)
(一)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9)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 (10)
1、明确并实现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责任区分和功能互补(10)
2、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10)
3、加强独立董事法治建设,推行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11)
(三)要明确监事会的监督和制衡职能(11)
1、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11)
2、设立独立监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11)
3、完善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1)
(四)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12)参考文献 (14)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着财务报告的质量,从股权结构上看,盈余管理是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利的一种方式,大股东在一定的程度上会通过失真的会计信息披露达到掌控或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因此盈余管理问题是现代会计学乃至公司治理研究的前沿课题。

研究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现象的文献资料,虽然有很多,但是都是从公司治理的某个角度出发或者是从外部审计监督的角度论述,对从内部控制角度去深入研究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还比较少。

内部控制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2001年爆发的安然事件,更是引起了全世界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关注,内部控制也由一项自发性的治理机制转化为一种政府监管强力推行的制度建设,在我国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指引中,都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可靠性”目标,良好的内部控制局面,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有重要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管理流程。

通俗的讲,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所制定与执行的政策、程序、文件、单据、表格、流程等,即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管理本身。

它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
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内部环境系统和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等纵向控制程序以及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等横向控制程序。

此外,还包括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控制等信息与沟通程序等。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二)盈余管理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存在两个分歧:一是盈余管理是否是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进行的;二是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包括非会计方法,如交易的构建等。

而被普遍认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三)盈余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总希望受托人能尽心尽职,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

但股东与管理当局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两者信息不对称,再加上所有者监督成本高昂,股东为了使两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往往会采用激励的方式来促进管理当局尽最大努力工作。

由于激励机制的存在,公司内部的代理人便会有竞争的压力存在,代理人就可能在压力的推动下通过盈余管理来传递错误的信息来满足自
身利益。

公司内部治理失效,会造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泛滥,严重危害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公司和整个市场的发展。

投资者受到虚假盈利的影响,做出了不正确的投资决策,这就可能会导致投资失败。

企业的债权人是利用盈余信息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以此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上市公司给债权人提供的是不实的会计信息,这同样会给债权人造成损失。

而当失真的盈余信息传递给国家计划、统计部门时,就会对国家制定长短期发展计划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起了误导作用,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总之,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决策,使社会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从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既是内部控制失灵的表现,也是公司治理失效的直接后果,因此把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一,公司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都遵循互相牵制和制衡的原则。

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就是内部牵制。

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制衡关系。

因此,公司内部治理也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内部控制机制。

第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防止董事、经理等代理人损害股东的利益。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即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是通过追求经济效
益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健全的公司治理是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保证,只有实现企业目标,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第三,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

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和效果,并保证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

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依据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董事和经理层的业绩做出恰当的评价,从而又推动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内部控制的内容统一于公司治理的内容。

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支撑,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只有正确认识公司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入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才能对过度盈余管理更好的限制和引导,为促进我国公司制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管理层对利益的驱动影响盈余管理
企业的管理层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而管理层的的控制环境相当重要。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人员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组
织结构、权责划分、人力资源政策及实施等。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也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比如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

即使设立良好的内控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再如,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通病。

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对管理层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内部人控制严重。

这种内部人控制的情形加重了委托代理冲突,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财务信息,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

所以,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和管理层对利益的合理需求影响着盈余管理。

(二)对风险的有效评估影响盈余管理
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由于汇率、利率和证券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以及由于财务的不规范活动,从而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产生金融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从风险的构成要素来看,企业金融风险的风险因素是企业从事金融活动,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

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通常企业的管理层关注的是与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风险、财务报表认定等,确认和分析与目标的实现相关的风险,并且采取必要的行动和控制措施以使企业员工了解这些风险。

企业如果没有
必要的风险意识,内部控制制定的定位不准确,其运行肯定不好,内部控制运行不好,就会给盈余管理留下空间。

所以,企业内部控制对于风险的判断与防范直接影响盈余管理。

(三)内部控制制度与政策影响盈余管理
在企业中,内部控制通过控制活动来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与政策的制定来的实现有效的制约。

有效的控制活动分为五类:充分的职责分离、交易和活动的适当授权、充分的凭证和记录控制、对资产和记录的实物控制、对业绩的独立核查。

由于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即使依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并且依据合法合规的会计方法处理,也同样会产生不同的报告,从而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企业必须制定关于财务报告信息生成的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并严格执行。

对财务报告生成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从而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所以企业拥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政策将会影响盈余管理行为。

(四)信息的对称性影响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存在还需要一个基本前提——信息不对称,即只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人员才有机会对财务指标进行干预;否则,如果利益相关者可以很容易地取得信息,知道干预前真实盈余的状况,那么盈余管理行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中外企业现存盈余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包括很多种类: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司内部人员与债权
人、供应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等。

正是这些不同种类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才有可能产生具有不同动机的盈余管理。

信息与沟通是整个内部控制的生命线,为管理层监督各项活动和在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提供了保证。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明确地将相关职责分配给执行特定控制程序的员工。

每一个与此有关的员工都应清楚是如何进行控制的,以及他们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担任何种角色和责任,加强了会计报表的各个认定的可靠性。

信息沟通强调会计信息的流动性,并为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了平台。

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相互沟通的话,在某些环节会造成疏忽或不知情,这样就会增加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普遍受到少数大股东的控制,它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十分严重,通常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但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与小股东之间、上市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以及公司的管理人员与债权人、供应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由此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盈余管理并不是管理人员针对大股东进行的,而是管理人员——很多情况下,是在大股东控制下——针对小股东或者公司外部人而进行的。

所以,信息的对称性影响企业盈余管理。

(五)监督体系影响盈余管理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构普遍人员缺乏,加之专业知识缺乏,业务不规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监督只流于形式,监督机构形同虚
设。

而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

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均需要恰当且不可缺少的监督,以使内部控制程序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对财务信息的监控是以监事会和内部审计的监控为主的监控体系。

监事会是公司中专门从事监督的机构,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其损害公司的利益。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职责在于就控制系统的风险和操作情况向管理层提供独立保证并帮助管理层有效地履行责任。

所以,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是抑制盈余管理的重要保证因素。

三、健全内部控制,防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盈余管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将管理者拥有的内部信息尽快、尽多地传达给投资者,减少甚至消除沟通上的障碍所造成的信息滞后。

通用电器公司能保持利润稳定增长的一个办法就是合理利用会计准则,精心安排确认收益和损失的时间来消除利润波动,从而实施盈余管理的。

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条件。

盈余管理如走得太远,会变成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不利于投资者的决策。

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投资者的素质还较低,上市公司中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一些极端的案例,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应该抑制这些不良的盈余管理行为。

为防止这种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治理。

(一)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适度的股权集中能够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但股权过于集中,会形成“一股独大”的现象,就会产生“内部人控制”,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

我国股份制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其股权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股独大、国家股比例过高、国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

这种股权结构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股独大不利于经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约束,董事会独立性无法得到保障,小股东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国家股比例过高和国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造成政企不分,还由于所有者缺位,对代理人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

而且我国的国有股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是非流通的,使得所有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都无法发挥作用。

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不断发展机构投资者,使其对第一大股东发挥股权制衡作用。

建立股权制衡的股权结构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引进机构投资者。

在减持国有股的同时,应大力培养机构持股,形成多个大股东共同控制的局面。

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能有效克服由于股权过于分散而引起的中小股东只追求短期利益的问题,同时凭借其强大的资金优势、专业技能优势、信息优势,客观上能给公司经理层造成一定
的外部压力;他们同时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有足够的动因真正关注公司的治理情况,必要时会积极介入并提出具体的治理建议,成为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权力制衡者。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
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具有财务专长的外部独立董事,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1、明确并实现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责任区分和功能互补
对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应从制度上安排并保证两者在监控职能上的有效性与协调性。

独立董事的职权应重点定位在董事会战略、薪酬与考核、提名委员会的职责履行方面。

监事会的职权应重点定位在我国《公司法》所赋予的职权方面,主要包括检查公司财务,监管董事会规范运作,遵守信息披露原则、经理层行为合法性。

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在审计财务信息及其披露、重大关联交易等方面有职权方面的交叉与重叠,应通过建立一种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合作制度来协调。

2、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应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建立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的短期激励和以企业市场价值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模式,采
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之类的激励手段来避免经理人的短期化盈余管理行为。

3、加强独立董事法治建设,推行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从我国上市公司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看,上市公司董事包括独立董事及高级职员的行为,主要是恶性的欺诈行为,很多己构成刑事犯罪。

从采取的规范措施和政策建议看,应区分故意欺诈刑事犯罪行为和非故意过错行为。

对于前者,应在民法领域明确规定董事及独立董事的民事责任问题,在刑法领域完善董事及独立董事的刑事责任问题。

对于后者,可尝试推行独立董事保险制度,以转移从业风险。

险种主要是针对独立董事在以其相应身份执行职务过程中产生的个人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失职行为、过失判断失误行为、误导股东的陈述、应作为而不作为等。

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操作相对比较困难,也无法完全补偿独立董事可能造成的损失,但给独立董事积极进入公司董事会提供了一种基本保障。

(三)要明确监事会的监督和制衡职能
监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担负着监督董事会和经理人的职责,并直接向股东会负责,在公司治理中起着重要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1、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在突出监事会享有财务检查权和否决权的同时,赋予监事会更多的业务监督权。

监事会的监督是针对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董事会和管理人员为监督对象,监事会不仅要进行会计监督,而且还要进行
业务监督,不仅在事后进行监督,而且要对事前、事中进行监督。

监事会有效的监督有利于形成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大股东控制董事会,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盈余管理行为。

2、设立独立监事制度,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
监事会只对股东大会负责,不受制于任何人,它可以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并对发现的盈余管理行为加以控制。

另外,监事会要保持独立性必须以外部监事为主,监事的任免、收入、福利以及监督费用等管理应由股东会来决定。

3、完善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为了解决监事监督职责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可以考虑对监事实施一定激励计划。

对于监事会中的内部职工代表的相关待遇,奖励及职位变动的管理应当单独进行,与其相关的处理应该在股东会与监事会协商后才能做出决定。

另外,建议企业内部职工参与监事会的监督,通过职工代表反映内部声音,达到一定制衡作用。

(四)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
我国应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统一的经理人才市场,加快经理人的职业化,把公司职业经理人交由市场选拔和淘汰,发挥经理人声誉机制的作用。

经理人市场可给经理人形成足够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经理人过度盈余管理的发生。

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管理者甚至是企业的利益,但如果盈余管理行为一直得不到约束和监督,会形成一种不良行为定式,即通过盈余管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