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真实画像

合集下载

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组图)

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组图)

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舍利(组图)相传佛陀⼊灭后,弟⼦们⽤⾹燃⽕焚化释迦牟尼遗体,在灰烬中发现了4颗⽛齿,以及指⾻、头盖⾻、⽑发等物,这就是舍利。

弟⼦们将释迦牟尼真⾝舍利细⼼收殓保存,安葬于圣地王舍城,并起塔供养。

当佛教徒再也⽆法向佛祖本⼈顶礼膜拜的时候,便把其虔诚之⼼转向了佛祖遗存的舍利。

释迦牟尼舍利有多种形式:①舍利⼦(粒状),传世较多;②⽛齿(今存斯⾥兰卡);③指⾻(今存法门寺);④头盖⾻;⑤锁⾻等。

佛指舍利 释迦牟尼真⾝舍利(⼴州华林寺) 佛舍利套盒最内层的银莲花套盒 陕西法门寺中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枚灵⾻。

四枚佛指舍利,除第三枚灵⾻微黄,质地似⾻以外,其余⼀、⼆、四号三枚,质地均类似⽩⽟,按地宫《志⽂碑》称之为“影⾻”。

灵⾻指佛陀真⾝舍利;中国佛教历经三武⼀宗法难,古代⾼僧⼤德乃仿佛陀真⾝灵⾻精造三枚「影⾻舍利」此为古⼈保护真⾝灵⾻的良苦⽤⼼。

影⾻即灵⾻之影应、应现,以证⽰灵⾻之不灭。

佛教界认为,影⾻与灵⾻是不⼀不异的关系,赵朴初先⽣赞颂说:“影⾻⾮⼀亦⾮异,了如⼀⽉映三江。

” 放⼤看,真⾝舍利 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的⼋重宝函 最外层是⼀个长、宽、⾼各30厘⽶的银棱盝顶⿊漆宝函。

所谓盝顶,就是函盖上棱成斜⾯的函。

它是⽤极珍贵的檀⾹⽊制成,⽤雕花银条棱边.发掘时,此函已严重朽坏。

银棱檀⾹⽊函内是⼀个略⼩的鎏⾦盝顶四天王宝函,⽤⼀条约50毫⽶宽的绛黄⾊的绸带⼗字紧紧捆扎。

顶⾯錾两条⾏龙,⾸尾相对,四周衬以流云纹;每侧斜⾯均錾双龙戏珠,底饰卷草。

⼋重宝函第四重六臂观⾳盝顶纯⾦宝函 ⼋重宝函第三重⾦筐宝钿珍珠装纯⾦宝函 宝珠顶单檐四门纯⾦塔,⾼105毫⽶,塔顶飞檐⾼翘,彩光闪烁,⾦砖⾦⽡层层如真。

塔⾝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门。

第⼀枚⽟质影⾻舍利。

此枚⽟质舍利被供奉在⼀套⼋重宝函之内,最接近佛指的⼀重为⼀座⼩⾦塔,塔内有⼀⾦托,托上⽴⼀银柱,佛指舍利便套⽴在这根银柱上。

清代宫廷七佛题材的表现形式

清代宫廷七佛题材的表现形式

AppreciatION 鉴赏清代宫廷七佛题材的表现形式《七佛番轴》之一——迦叶佛(图1)孙继艳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七佛又称“过去七佛”,是指释迦牟尼与在他出现之前悟得正觉的六位佛尊。

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

一、七佛的由来七佛作为魏晋以来长期流行的佛教艺术主题,现存实物多见于石塔以及石窟壁画、画卷等多种表现形式,如北凉石塔,其造型及七佛布局明显受到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在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七佛造像大量出现。

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等这一时期所开窟龛,均有七佛题材的造像或壁画。

七佛在佛教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释迦、弥勒信仰共同崇拜的对象,也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表现题材。

在元代,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位于山西稷山兴化寺大殿绘有《朱好古、张伯渊七佛说法图》;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李公麟七佛图卷》等。

乾隆时期,为了密切和稳定西藏等边疆地区,清朝中央政府每年要赏赐给西藏等地的头领许多御制物品。

同时,这些地区的头领每年北海《七佛塔碑刻石画像》——毗婆尸佛(图2)也派人或亲自向皇帝进贡。

其中佛AppreciatION 鉴赏教用品占了很大比重,也不乏七佛题材的物品。

自此,乾隆皇帝对七佛艺术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清宫制作了大量的相关文玩。

二、清宫七佛题材的几种表现形式由于乾隆皇帝对七佛艺术的推崇,清宫关于七佛文玩的制作可谓多种多样,以下就逐一介绍:1.七佛唐卡画唐卡艺术历史悠久,是西藏绘画特有的艺术种类之一。

清宫唐卡的来源:一是贡品,即西藏首领达赖、班禅和甘肃、青海、蒙古等地宗教领袖,以及章嘉、阿旺班珠尔、阿嘉等驻京的呼图克图、王公大臣进献给皇帝的礼品,多数出自西藏画师之手,清宫称为“番画”“藏画”。

二是清宫廷绘制的,即由皇宫内中正殿念经处画佛喇嘛、宫廷画师绘制。

佛教寺庙里有哪些重要的佛像?

佛教寺庙里有哪些重要的佛像?

佛教寺庙里有哪些重要的佛像?佛教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常常供奉着各类佛像,这些佛像寓意着不同的佛教教义和故事,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寺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重要的佛像,它们不仅在造型上独具一格,传承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同时也向世人传递着佛教智慧的启示。

一、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他的佛像常常被摆放在佛教寺庙的最高处,象征着佛法的至高无上。

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通常是坐姿或站姿,体态庄严,面容慈祥。

佛像袈裟上绣有诸佛光明或佛经经文,寓意智慧的光辉。

释迦牟尼佛的佛像给人以安宁、慈悲的感受,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二、观世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佛教慈悲菩萨之一,被誉为“救苦救难之神”。

观世音菩萨的佛像通常多臂多眼,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念珠,形象慈祥而庄重。

观世音菩萨的佛像在佛教寺庙中广泛分布,寓意着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启示人们发扬慈悲、助人为乐的美德。

三、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佛教智慧菩萨之一,被称为“文殊师利”,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

文殊菩萨的佛像通常坐于狮子之上,手持宝剑与法轮,表现了菩萨战胜智慧障碍的形象。

文殊菩萨的佛像常常出现在寺庙的大殿或后殿,寓意着智慧与勇气的力量,引导众生追求智慧与悟性的境界。

四、普贤菩萨像普贤菩萨,佛教智慧菩萨之一,被誉为“普贤行愿菩萨”。

普贤菩萨的佛像通常手持宝剑与勾索,坐于莲花之上,形象高大庄重。

普贤菩萨的佛像多见于寺庙的禅房和道场,象征着智慧与慈悲的完美结合,启示人们培养智慧,修行善行。

五、地藏菩萨像地藏菩萨,佛教悲愍菩萨之一,被誉为“愿度三途苦众生之神”。

地藏菩萨的佛像通常呈现出慈悲庄严的形象,手持锄头,脚踩鬼斧。

地藏菩萨佛像常见于佛教庙宇的地下殿堂,代表着菩萨降佑的力量,引导众生远离苦难。

佛教寺庙里的这些重要佛像,无论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还是地藏菩萨,都是佛教信仰中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

它们以不同的形象和意义,给人们带来智慧与慈悲的启示,引导信众修行向善。

释迦牟尼真身

释迦牟尼真身

释迦牟尼真身
释迦牟尼是在79岁圆寂的,他的遗体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

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

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著名佛教寺塔里,以供世人瞻仰和膜拜。

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该宝藏位于陕西宝鸡的法门寺博物馆又称法门寺珍宝馆,以收藏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闻名于世。

据记载,佛祖舍利应该是在秦始皇时期进入中国,在南北朝年间被开启,唐朝时被供奉于地宫,200多年间,先后有8位皇帝六迎二送法门寺佛指舍利,直到公元874年,唐僖宗将佛骨送回法门寺,宫门至今已尘封了千年。

法门寺唐代地宫内供奉有4枚佛指舍利,其中一枚是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又称灵骨,3枚是唐代所做的复制品,又称影骨,4枚舍利在佛教徒心目中是同样的神圣。

它们的关系正如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说:“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影三江”。

出土时,4枚舍利分别安置在地宫不同位置的不同器皿中。

第一枚舍利(影骨)为玉质,原供奉在唐懿宗供养的八重宝函内。

八重宝函出土时,外用一个大红锦袋包裹着,揭去外表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函,遗憾的是出土时已残。

其它七重由外向里依次是:鎏金四天王银宝函,素面盝顶银宝函,释迦说法银宝函,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高清图文】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高清图文】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高清大图)梦象受孕: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白象而受孕。

七步莲花:佛陀在蓝毗尼花园从母亲的右胁降生,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

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命名大典:佛陀以转轮圣王的身份降生人间,佛陀的父亲净饭王非常地疼爱自己的儿子。

佛陀被命名为:乔达摩悉达多。

仙人占相:佛陀的父亲请来了著名的大仙人来为佛陀占相,仙人看后告诉净饭王:您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伟大的觉者!可惜我老了,无法听闻他的妙法了。

得入四禅:太子见老鹰捕食蛇,心生悲悯,观察到众生的苦恼,而入禅定,得入四禅。

文武过人:太子16岁,精通所有学问与武功,可谓文武双全。

成亲娶妻:父王见太子终日闷闷不乐,便为其安排了一件婚事,于是太子迎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

深受爱戴:太子与妻子深受百姓的爱戴。

见丑生厌:太子夜见宫女们的睡觉时的丑态,对轮回生起了极大的厌恶。

出城四游:太子出城,见生老病死之苦,于众生生大悲悯,于轮回更生厌离。

夜别妻儿:一天夜晚,太子悄悄的走出房间,离开了妻子儿子。

远离王城:太子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世俗的富贵繁荣,而去追求能让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一切的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

削发更衣:悉达多削去了如烦恼一样的发丝,换上了梵天送来的衣,开始修行。

难忍苦行:悉达多向所有世间的“成就者”们求学,尝试了世间所有的修行方式,达到了世间能达到的所有顶端境界,但他发现并没有达到他出家的目的,于是放弃了苦行。

见天神于空中弹琴,了悟了中道。

牧女献供:一位牧女向悉达多供养了奶粥,悉达多因此得以恢复体力而重新开始修行。

发愿成佛:佛陀发愿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发愿曰:如若能成佛,则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树下参悟: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发誓不成正觉不离此座。

当雨水下落天气寒冷时,龙王现身为佛陀遮风挡雨。

魔女献媚:佛陀的参悟惊动了魔王波旬,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佛陀放弃参悟,然而佛陀不为所动。

水淹魔军:魔王见佛陀不为魔女所动,大为恼怒,派遣魔军前来妄图杀害佛陀。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钟离权度吕洞宾
·试一试:浏览教材P29-31页,归纳宗教
壁画的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题材: 表现形式(手法):
分布地区:
功能用途:
宗教壁画
内容题材:佛传及“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
游戏人间”的神话故事;
表现形式(手法):多绘画,主次分明、疏密
有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人物等级化、色彩由 单一走向丰富,刻画细腻、场面宏大;

分布地区: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
功能用途:成教化、助人轮的社会教育作用。
·探究、交流(分组讨论)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2、欣赏宗教壁画代表作,阅读教材有关 内容,理解西方宗教题材在中国古代壁画 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①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兴起的厚葬风气; ②记述主人生平; ③宗教观念; ④ P26页:朝廷儒家忠孝治国之道。
第 112 窟 反 弹 琵 琶 画 像 中 唐
你认为画面色彩安排怎样?人物表情怎样?
三清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 始天尊)
朝元图 元
三清殿 朝元图 元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 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作品以八位主神为中心的天界诸神分做东西两列向北集中一起朝拜三清像的场 面。三清像是道观供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壁画中八位主 神形象最大。用体量大小、衣纹、神态的变化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线条圆浑 有力豪放洒脱:色彩灿烂青绿为主、穿插小块白、朱、黄、金色等亮色,画面瑰 丽和谐、层次感强:借鉴佛教绘画把重要的形象加了圆光。 朝元图布局宏伟、气象庄严、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课件

敦煌壁画之本生故事画课件
成部分。
技法精湛
本生故事画的绘制技法十分精湛, 采用了线描、晕染、色彩渲染等技 巧,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动 感。
寓意深远
本生故事画通过描绘佛祖的生平事 迹,传递了佛教的教义和思想,具 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社会影响
文化传承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文化的瑰宝,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制始于公元4世纪,延续至元代,题材 丰富,内容广泛,涉及佛经故事、历史人物、民间 传说等。
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技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 多层次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代 表之一。
本生故事画概述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壁画中的一 种重要类型,主要描绘佛教创 始人释迦牟尼生前的事迹和故 事。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 和经验,为本生故事画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
06
结语
研究意义与展望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 意义。研究本生故事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 的文化遗产。
深入了解古代艺术
本生故事画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研究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艺术的发展状况、风格特点以及 艺术价值。
表情刻画
画家们善于通过人物的表情来 表现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动态表现
画面中的人物动态表现得十分 生动,无论是行走、奔跑还是 舞蹈,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
04
本生故事画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影响
艺术价值
内容丰富
本生故事画的内容多取材于佛经 ,画面构图宏伟,情节生动,内 容丰富,是敦煌壁画中的重要组
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
THANK YOU

如来佛祖的形象和身姿是什么样子的

如来佛祖的形象和身姿是什么样子的

如来佛祖的形象和身姿是什么样子的在佛教文化中,如来佛祖是被崇敬和信奉的主要对象之一。

他的形象和身姿被广泛描绘在佛教经典和文化艺术中,而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也对他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和表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来佛祖的形象和身姿是什么样子的。

1. 佛像和佛画中的如来佛祖形象佛教文化中最为常见的如来佛祖形象是在佛像和佛画中描绘的。

在佛像中,如来佛祖被描绘为坐在莲花宝座上,头顶有“佛光”闪耀,面容和蔼而安详,双手合十于胸前,象征着他的智慧和慈悲。

此外,如来佛祖的身上穿着袈裟,袒露右肩,上面绘有印有法轮和宝相的图案。

如来佛祖的这个造型被称为“释迦牟尼坐像”。

而在佛画中,如来佛祖的形象则更加多样化。

在唐代的佛画中,如来佛祖被描绘为面容表情严肃,双目微闭,头上有可爱的狮子头发绕在头顶,双手施放“禅机印”,象征着他的一心禅定状态。

在宋代的佛画中,如来佛祖则被描绘为面容和蔼可亲,着袈裟,显得十分庄严和威严。

2. 如来佛祖的身姿和姿态的象征意义在佛教中,如来佛祖的身姿和姿态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还代表着一种象征意义。

比如,如来佛祖的左手和右手合抱,代表着“乾坤合一”,即万物和谐的境界;如来佛祖头上的佛光代表着他的智慧和应许,前来受教者可以通过向他祈求智慧和启示;如来佛祖头发的特殊形状代表着他的超自然力量和神性。

3. 如来佛祖的形象和身姿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如来佛祖的形象和身姿也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日本,如来佛祖被描绘为“阿弥陀如来”,面容和善,常常周围围绕着一群可爱的小天使。

而在中国、越南和朝鲜,如来佛祖的形象则被描绘为“药师如来”,象征着他的医术和治疗的神力。

总之,在佛教文化中,如来佛祖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崇敬的形象,他的形象和身姿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产生了不同的表现方式。

无论是坐像还是佛画,如来佛祖的形象和姿态都象征着一种平和、智慧和慈悲的境界,让人们在修行中获得灵感和启示,实现心灵的平衡和宁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真实画像
这是唯一一张释迦牟尼佛生前的真实画像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在世尊41岁时候画的如今珍藏在英国博物馆,被视为英国国宝释迦牟尼佛曾有愿:凡见此像者8世不堕恶道!
X
有正就有邪,有佛就有魔。

不论是佛还是魔都面对众生应机开示。

佛针对众生的困惑、烦恼,运用种种法门,使之排除妄念,得到智慧,从烦恼中解脱出来。

魔利用众生的烦恼,用虚幻的妄念,使其迷惑,达到奴役之目的。

用花言巧语似是而非的理论,改头换装扮成“佛”来欺骗众生这是魔波旬的弟子惯用的手法。

田青先生文中揭露的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

这并非乱扣帽子,我们见过大量不符合标准的佛像,只要制作者出于恭敬心,即使形像不够准确也可以得到谅解。

但刻意编出一段历史,又伪造一个“现实的权威博物馆”来作证明,这种魔弟子的行为必须加以指责、揭露。

如果正信的佛教场所对这类荒谬的作法不能分辨、不能批判、不能弘扬正法,那便会成为迷信的温床,给魔波旬的弟子提供迷惑信众的条件。

正信的佛弟子应象田青先生一样挺身护法,找到依据,
揭露伪作,昭示天下!
(田言)
是佛?还是魔?
田青
今年春天,我到北京市区的一所著名寺庙办事。

在一位我所熟悉的法师屋里,忽然发现他的供桌上新增加了一幅画像(如图)。

这幅大约十六开纸大小的画像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六个电脑制作的繁体美术汉字:“释迦牟尼佛像”。

透过缭绕的香烟,一个长发、阔面、细眼、唇有短髭、颊蓄络腮胡的中年男人在画上阴郁地望着世界。

虽然从画上可以看到这个男人带着耳环,穿着一件与当今僧装相似的右衽交领古式服装,但明眼人依然能够立刻感觉出这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而且,稍加注意,便可以看出这幅画像是用这个男人的照片在电脑上“加工”而成的,其头部是照片,衣领是后画上去的。

看着这幅与我们习惯看到的佛像没有丝毫相似之处的“佛像”被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寺庙里,我哭笑不得!
这幅画像的可疑之处太明显了,它既不如法,也不符合历史。

从佛法讲,佛经中所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一概没有;从世间法讲,稍有一点佛教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世时不主张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诵律》明确规定:“佛身像不应许”。

因此,从公元前五世纪到
一世纪,是佛教艺术的所谓“无像期”,当时的佛教徒认为直接描绘佛陀的形象是对佛陀的不敬。

因此,早期的佛教艺术,是纯象征性的,比如用“佛足迹”表示佛的存在,以“象”的形象表示佛的诞生,以“马”的形象表示佛的出家;以“菩提树”表示成道,以“法座”表示降魔;以“法轮”表示佛法,以塔表示“涅槃”,等等。

早期佛教艺术的遗存如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是以柱头上的狮子、法轮、马等形象来表示对佛陀的纪念。

从服饰上看,这幅画像也是不伦不类,缺乏历史常识。

众所周知,印度气候炎热,印度人最普通的服饰,是围在腰间、搭在肩上的长布,根本没有领、袖。

佛陀规定佛徒的规范服装,是所谓“三衣”(Tricivara),即平时或寝宿时穿的内衣“安陀会”(Antaravāsaka);礼颂、听讲时穿的上衣“郁多罗僧”(Uttarāsanga);进王宫或出入村落时穿的大衣“僧伽梨”(Sanghāti)。

这种规范的僧服,是由五条布、七条布、九条布缝制成的长方形阔布。

此外,还有两种与“三衣”合称“五衣”的“僧祇支”(Sankaksikā)和“厥修罗”(Kusūla)。

前者也是一块长方形布片,又称“覆肩衣”,穿时“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

而后者则是比丘尼穿用的筒型裙。

早期佛的造像,大都是符合此印度风俗的,或赤膊(如著名的犍陀罗雕刻“苦修释迦像”)、或右袒、或圆领,象这幅画像中的“右衽交领”,则完全是中国的特产,是自周代即已出现的传统“中式”服装。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早期印度、西域风格逐渐“汉化”,从通常内著“僧祇支”,外披通肩大衣,演变为南朝风格的“褒衣博带”后,画像上这种“右衽交领”式的服装,也很难在佛像中看到。

目前汉传佛教出家人的服装,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与印度出家人不同。

与画像上的衣领类似的僧装是“方袍”,也叫“海青”,是汉族古代俗服的“僧化”,唐宋时僧人才普遍穿用。

此幅画像的制作者缺乏常识,以今度古,以中度外,在照片上像下勾画的这几笔衣领,恰恰露出了作伪的马脚。

这幅画像的背面,在“佛祖释迦牟尼画像”的标题下,有这样一些文字说明(原文如此,所有错字及语法错误均未改动):
“此画像是释迦牟尼四十一岁时,其弟子富楼那尊者亲手所绘。

原本现存放在英国帝室博物馆珍藏,视为国宝。

现已编入东方佛教文化资料丛书,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日出版的:《佛学经典配图彩色画册》中在全国佛教流通。

由成都文殊院,佛源祖庭洛阳白马寺倡印。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明旸法师题词。


在此说明的下面,还以“最初造像”为题,从佛教经典中抄录了一段有关文字,因错讹太多,恕不照引全文。

但奇怪的是,这些文字中并没有所谓富楼那尊者为佛祖画像的记载,不知富楼那尊者画像事出自何典?“倡印”者引用这些
文字想证明什么?
当时,我有一个英国朋友,曾经在英中友好协会工作过的彭雅倩(RowanPeare)女士正好来华,虽然我根本不相信这样明显的一个赝品会成“英国帝室博物馆”(英国的所谓“帝室”、“皇家”博物馆正确的名称应为“大英博物馆”)的“珍藏”,成为英国的“国宝”,但为了充分说明问题,还是托她将此画像带到英国。

在伦敦,她通过英国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钟思弟(StephenJones)博士找到了长期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佛教艺术的英国著名佛教艺术专家罗德里克·怀特费利先生(RoderickWhitfieli),专家看过此画像后在画像背面写了两句话。

下面是他的原话和译文:
“There is nothing remotely like this at the British Museum.Thisis pure invention and completely worthless.
Roderick Whitfieli”
“在大英博物馆没有任何与之相类的东西,这纯属杜撰而且完全没有价值。

罗德里克·怀特费利”
至此,似乎可以结束有关这幅画像的讨论了。

当我再一次审视这幅从英国旅行了一趟后又回到中国的画像时,不禁想起了一则广为人知的佛教传说:魔王波旬想尽办法破坏释迦牟尼成道。

波旬软硬兼施,先是派魔兵魔将袭击,接着又
派他的三个女儿化为美女前去诱惑,均遭失败。

波旬最后说:我让我的魔子魔孙冒你的名、穿你的衣、说你的法,看你怎样?!据说,佛陀听后沉默无语。

我不知道画像上的那个男人是谁,但我却克制不住自己莫大的悲哀。

波旬的魔子魔孙们真的按照魔王的话去做了!而且,就在今天,就在我们的眼前。

梁启超早就说过,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但是,当前的中国社会,的确是迷信盛行,尤其是一些各种各样的准宗教甚至邪教,假冒佛教之名行事,以至让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误以为佛教便是迷信。

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坚持正信,破除迷信,提高修养,辟涤邪见,为保卫佛教的纯洁性而奋斗。

按照这个来看,为何不能画佛真实的人像?画下真实的佛人像就是魔吗?佛本从众生来,应该具备众生相,这才是众生应该看到的真实佛像,我们不应该着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