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合集下载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二)学校的产生1、学校产生的条件2、人类最早的学校(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

(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

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3)文字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

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

《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类最早的学校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

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农业社会的教育(二)工业社会的教育(三)信息社会的教育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夏:“庠、序、校”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2)封建社会: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学校的历史背景

学校的历史背景
பைடு நூலகம்
04
学校课程与教学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 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
教学计划
根据课程设置,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和时间安排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 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
国际合作
学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 系,开展交换生项目和国际科研
合作。
创业支持
学校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孵化器 ,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
持。
学校传统与校训
学校传统
学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如 每年的学术论坛、运动会等,这 些传统活动有助于凝聚师生情感 。
校训
学校的校训是“求真、创新、担 当”,它强调追求真理、勇于创 新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 门人才,提供专业知识和 研究机会。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
学校教育通过传授知识、 技能和价值观,促进个人 全面发展。
社会流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 要途径,为个人提供更好 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国家发展
学校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02
学校文化与特色
学校文化
品安全等,确保师生的安全。
安全教育
02
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
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卫生管理
03
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规定,定期开展卫生检查和消毒工作,确
保校园环境的卫生和健康。
06

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条件学校教育是针对于青少年群体进行的一项教育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学校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么学校教育在古代是如何产生的呢?以下就是相关的介绍。

首先,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在古代社会,人们开始有了不同的职业分工,这就导致了知识和技能的不同分布。

例如,医生需要学习医术,农民需要学习农耕技能,官员需要学习管理技能等。

这种职业分工给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为人们需要在学校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另一个条件是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古代,特别是在农耕社会中,农民的生活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非常简单。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导致了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学校教育也因此得以产生。

此外,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第三个条件是政治体制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随着各种政治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人们的政治观念也发生着变化。

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古代国家中,政治制度逐渐趋于稳定,政治权力也逐渐得到了中央集权。

这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为政治稳定和中央集权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

最后,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的最后一个条件是知识的积累与传播。

古代知识主要通过口传和文字传播,然而,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传播手段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也更加便捷和广泛。

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教育开始从私人教育逐渐转变为公共教育,教育内容和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专业化。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产生于古代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体制的变化和知识的积累与传播都是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之一。

这些条件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和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原因是什么

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原因是什么

学校开展性教育的原因是什么专家分析认为,性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虽然大半的被调查者回答接受过相关的青春期性教育,但是有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我们目前的性教育感到不满意。

这与目前不少学校既想告诉学生但又畏首畏尾、态度暧昧不无关系。

国外将性教育对象的年龄从青春期提前到儿童期;在小学低年级有区别男孩女孩的教学内容。

但在目前,许多小学高年级的这些内容,我们的老师却不愿意讲,让学生自学。

老师的态度无疑给性抹上了神秘色彩。

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渴求不断上升,即使学校不谈,他们也将从其他侧面如街头小报、光盘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站中获取。

而这种获取能给学生正确的性教育吗?这种学习能防止他们出现性行为和性心理的各种问题吗?禁忌只能助长饥渴感,压抑必然增强好奇心。

学校应以科学的态度将有关性知识给学生全面客观地讲解,以平等、亲切的态度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科学的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从主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包括性生理解剖、性心理卫生、性冲动、性自慰、性行为、性健康保健及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热点性问题以及有关的避孕方法等等。

一方面是为大学生揭开性的神秘面纱,使人人皆悉其所以然,将大学生从性朦胧、性神秘和性困惑中解脱出来,避免因盲目寻找“性知识”而误入歧途或受不正当刺激而干出错事。

也让学生明白,正常的性需求和性欲望是每一个健康大学生的正常性心理。

另一方面则是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适能力和自我保护知识,避免因各种性困扰或性行为失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所以对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性知识教育及安全教育是必须的,正如教人使用火柴的目的并不等于让人去放火,而对于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才是性教育的关键所在。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没有性教育,进了大学应该是最后系统的补课机会了。

大学生对于学校开展性教育的主要方式,比较易于接受开放式的教育,如举办专家的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发放书刊等。

大学生性教育必须采取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学生只需要了解基本知识即可,这样的教育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即可完成。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人类社会开始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最初,这种传授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长辈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直接传授给年轻人。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组织和系统化教育过程。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在这些文明中,学校是由专门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组织,教授特定的学科和技能。

在古代埃及,学校主要是为贵族子女和神职人员准备的。

学生们接受各种学科的教育,包括科学、文学、宗教和艺术。

希腊也有类似的学校系统,其中包括著名的希腊文化中心——柏拉图学院和亚里士多德学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教堂控制的修道士学校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为修道院培养人才,并传授基督教的知识。

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学校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展。

在这个时期,新的学科如数学、天文学和自然科学开始出现,并被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

此外,学校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允许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到了现代,学校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不同阶段。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结起来,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最初是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的。

学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和古希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并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学校不仅教授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专业教育者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的系统化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学的学校教育是研究学校教育的学科,它关注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应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具备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学校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以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传授学科知识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学习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和沟通能力等。

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让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学校教育的方法学校教育的方法可以包括教学、评估和辅导等多种形式。

在教学上,教育者应该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等。

评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教育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提供适当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习惯。

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社团组织和社会实践等,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总结:教育学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校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3——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学校的教育的出现是教育史上非常重大的事情,它标志着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和社会部门,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导致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的产生,使人们可以对教育与社会、国家和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对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成为今天教育理论的源头。

1.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对教育产生时代的看法不同,对学校教育出现的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部分西方和前苏联学者认为学校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已经出现。

前苏联教育史家沙巴耶娃根据人类学的材料,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

美国教育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甚至早在(或者也可以说是晚在)原始社会时期,教育就开始逐渐失去了它的非正规性。

”由于这些看法主要是根据现存的某些具有原始性的民族教育活动来推断的,因此,尚不足以作为确定的事实。

即使有充分的考古材料证明和具有可查的史料记载,对于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埃及还是古代两河流域也存有不同看法。

根据已掌握的考古材料和文献,最早的学校教育似乎应该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应该产生于最早的古代奴隶制国家——埃及。

由于两河流域文明发生的时间比古埃及文明发生的时间更早,以及同一时期有关学校教育的考古材料(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它微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和文献资料两河流域比古埃及更为丰富和详尽,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最早的学校教育应出现于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就已有学校,称为“庠序”,孟子便认为那时国家就“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意指乡学,但尚未得到考古材料确切的证明。

殷朝有学校则已从甲骨文得到证实。

到了公元前15、16世纪,古埃及和亚述、巴比伦等原有的古代文明奴隶制国家逐渐衰亡,世界文明形成了三个大的中心——中国、希腊和印度。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

教育的起源及学校的产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起源以及学校的产生,并且分析它们对社会文明的影响。

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原始社会中,教育是通过口头传统和经验的方式进行的。

父母和长辈会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传授给年轻一代,以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和生存。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将其系统化。

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教育成为了社会组织机构的一部分,通过专门的学院或教育机构来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

二、学校的产生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学校是专门用来进行教育活动的机构,它提供了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学习环境。

最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城邦和中国的封建社会。

在希腊,柏拉图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学校——柏拉图学院,该学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师,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哲学家。

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私塾则是最早的学校形式,它们为那些有钱有闲的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的形式和组织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学校通常具有建筑物、教室、图书馆和其他学习资源,以提供适当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学校分为各级,从幼儿园到大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三、教育与社会文明的影响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文明和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育培养出了人才和智力资源。

通过学校的教育,人们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能力,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优秀的教育系统可以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教育传承了文化和价值观。

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此外,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一个公正的教育系统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无论他们的背景和社会地位如何。

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5篇

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5篇

学校教科研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5篇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问题及措施(一)一、学校教科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i.教研活动虽安排有序,却无针对性。

一是活动过程“格式化”。

教研组活动大多是“上传下达开开会”。

二是听课评课“机械化”。

专题研讨的内容单一。

三是研究内容“陈旧化” O四是集体备课“走捷径”。

原本每个教师要把所有的课都备写出来,现在却是“分工合作”。

2.教研活动过程轰轰烈烈,却无实效性。

一是教研风气不正,教师的认识不足。

不能真正围绕课堂本身找出优缺点,共同研讨存在的问题。

二是方式太过死板,限制了老师的主动性。

三是教师积极性不高,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参加。

3.教研活动结果资料丰盈,却无创新性。

一是教研缺乏深度。

对教研专题没有进行深刻的思考,缺乏深入交流和深度探究,研讨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浅尝辄止。

二是教研资料没有价值。

4、理论指导缺乏。

领导、教师工作教学任务重,理论学习时间不足,理论充电和理性思考的时空不够,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不能将教育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去深刻认识与深入研究,学校教研只是在常规教学上的低水平层次的重复。

5、研究主题不定。

学校没有从办学思想、发展方向、学校特色上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热点、重点、疑难点确定明确教研主题和课题。

而且没有远程规划和近期计划,故而导致教科研工作只凭教师兴趣爱好确定,各自为政, 或因教师个人申报职称原因,或因学校申报的需要临时凑合。

6、实效性不强。

与教学实践结合欠密切,教科研带有功利性色彩。

重结果、轻过程;重两头、轻中间;重教法研究,轻学法探讨;重升学研究,轻课堂教学研究;重理论研究,轻实践探索。

教师的研究多,学生研究的少。

沿袭模仿的多,改革创新的少。

7、评价及导向欠妥。

重视教学、升学评价,忽视甚至歧视教研评价,在整个教育教学评价中权重过低,奖励激励措施偏废,教师心灰意冷,出现教科研的“淡”、“寡”、“浅”现象。

8、活动形式单一,方法相对落后。

学生厌学的驳论文

学生厌学的驳论文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厌学比例不断上升,庆学情绪绝非个别,在一些学校相当普遍。

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由庆学变为好学,应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中职生与高职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周边环境影响,不明是非,乱交朋友造成厌学现象。

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传身教,也是造成学生庆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由于物价上张等原因,致使教育费用增加。

加之有些学校收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使学生压力过大,又难以达到,家庭经济又特别困难,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3.当今的学生中,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

他们生活环境的优越是无与伦比的。

首先是物质生活的优越,在物质生活优越的同时,他们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

他们从出生起,就俨然成为本家庭的小皇帝,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呼风唤雨的环境中。

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首先是身体素质的低劣和生活能力的欠缺。

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三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他们往往因学习的一点小小困难而丧失信心,产生预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

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又加剧了这种现象的蔓延。

所以现在很多人一直心存疑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越来越难教,原因就在这里。

二、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出现的局部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脑力劳动严重贬值的现象,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出息〞"划不来〞。

故而产生厌学心理。

其次,一些不良场所,如不健康网吧、营业性舞厅的诱惑和吸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定义(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广义: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学校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属性(1)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3.教育形态:学校、家庭和社会4.教育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5.教育功能(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与负向功能(3)作用呈现形式分为显性与隐性功能。

显性是与教育目的相吻合的功能,隐性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所有的宗教(2)生物起源:教育是一种本能,是一种生物现象。

代表有英国沛西能,法国利托尔诺。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3)心理起源: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有孟禄。

否认了社会性(4)劳动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代表有苏联学者7.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8.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和无阶级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具有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出现了学校;具有阶级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古中国:夏代出现学校,学习内容有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②古印度:婆罗门教有和佛教教育;③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④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教育。

雅典最早形成和谐发展的教育,斯巴达培养军人武士。

⑤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探析

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探析

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探析【摘要】汉代学校教育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社会对教育非常重视,儒家思想的流行使得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皇帝的教育政策也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多,学校教育也得以蓬勃发展。

文化交流的促进也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皇帝的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促进。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汉代学校教育、教育发展、重要性、汉代社会、教育政策、儒家思想、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多重原因。

1. 引言1.1 汉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汉代学校教育在当时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汉代学校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学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化繁荣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汉代学校教育也是传播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强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汉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汉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汉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代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性。

汉代统治者意识到教育可以培养人才,增强国家的实力,因此在政策上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代社会注重教育的原因还源于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对于个体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因此汉代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将其视为传承儒家思想的基础。

汉代社会在实践中也重视教育的原因在于皇帝的教育政策。

汉代皇帝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励民众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养,从而加强国家的管理和统治。

汉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对教育的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开始注重培养人才,提高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这也导致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汉代社会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对教育的重视。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生物起源说提出人:立托尔洛、沛.西能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缺点: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完全否认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否认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观点二、心理起源说提出人:孟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缺点:把无意识模仿等同于教育,无视教育的有目的、有意识,否认教育社会性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简答)1、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为了使年轻一代更好发展,必须有教育的传递生活经验3、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才产生了手、脑。

语言和教育内容4、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四、教育的发展概述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范畴2、教育的历史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3、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尺度把教育划分为: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五、原始教育形态(1.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手段方法单一六、古代学校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1)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2)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教育内容是“六艺”(3)欧洲奴隶社会教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1> 斯巴达教育: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军事体育训练<2> 雅典教育:教育内容有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4)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脱离生产劳动2、封建社会教育(1)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1> 不仅有阶级性,还有等级性,例如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性) <2> 教育内容是儒学、教育方法是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3> 教育脱离生产劳动(2)欧洲封建社会教育<1> 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教学内容是“七艺”——“三科”“四学”<2> 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3、古代学校教育特征(简答)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政治发展,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七、现代学校教育(简答)1、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1)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2)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2、工业社会的教育与知识社会的教育(1)工业社会教育特征: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2)知识这会教育特征: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1、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 (1)教育的生产性(2)教育的科学性(3)教育的世俗性(4)教育的国际性(5)教育的终身性(6)教育的革命性八、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选择) 1、当代中国教育,是指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教育,属于现代教育的范畴2、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九、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选择、填空)1、2009年全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十、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简答)1、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为(简答):(1)优化发展(2)育人为本(3)改革创新(4)促进公平(5)提高质量3、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简答)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2)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4、《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8项发展任务(简答):(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5、《教育规划纲要》明确6项改革任务(简答) (1)改革人才培养体制(2) 改革考试招生制度(3)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4) 改革办学体制(5) 改革管理体制(6) 扩大教育开放6、《教育规划纲要》明确6项保障任务(简答)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 保障经费投入(2)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3) 推进依法治教(4) 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5) 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练习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劳动2、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立托尔洛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生物起源论3、美国孟禄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心理起源论4、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多方面发展教育5、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军事体育教育6、古代社会教育是指()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7、学校最早出现于() 中国8、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的社会是() 奴隶社会9、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是()()() 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10、按照生产力标准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而按照生产关系尺度可以把教育历史划分为()()()()() 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11、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12、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3、现代学校教育包括两种国家形态()(),以及两种历史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工业社会;知识社会14、当代我国教育是从()开始,其历史定位是() 新中国建立;现代教育15、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基本(),进入() 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第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生活经验第三,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劳动产生了手、脑、知识第四,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17、原始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简答)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第二,教育无阶级性、平等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第四,教育手段方法单一18、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第二,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第三,古代学校教育有阶级性、等级性第四,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有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第五,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没有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19、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简答)第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第二,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第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第四,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第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六,发展继续教育第七,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第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20、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论述)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的特征知识社会教育具有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特征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科学性——教育发展要依靠科学指导、世俗性——国家加强干预、国际性——教育无国界、终身性——教育贯穿人类一生、革命性——教育要不断变革21、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论述)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

一、背景1.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从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手工业生产。

这一转变使得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们开始关注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

2. 国家政权的建立: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培养一批忠诚、有才能的官员。

因此,教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关键。

3. 宗教和民间传承的局限性:在古代,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宗教和民间传承,这种方式存在许多局限性,如教育内容单一、教育对象局限等。

二、过程1. 学校萌芽: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学校教育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如我国古代的“庠、序、学、校”等。

2. 官学制度的建立:官学制度的建立是学校教育制度产生的重要标志。

在奴隶社会,我国出现了官学,如周代的“辟雍”,专门培养官员。

此后,各国纷纷设立官学,如秦朝的“太学”、汉朝的“太学”、“郡国学”等。

3. 私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私学逐渐兴起。

私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如孔子的“私学”。

私学的兴起丰富了教育内容,扩大了教育对象。

4. 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开始借鉴西方教育制度,建立了新式学校。

如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端。

三、意义1. 促进社会进步: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使教育从家庭、宗教和民间传承转变为国家和社会的正式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2. 传承文化:学校教育制度为传承和弘扬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 培养人才:学校教育制度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促进教育公平: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不再局限于特定阶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

总之,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为我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产生于

我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产生于

我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产生于起点中国的学校教育形态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代时代。

从那时开始,学校教育一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中国的古代教育是与西方古希腊罗马文化相比,更注重礼仪、道德与考试成绩。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一直是一个严格的体系,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好的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做出贡献。

道德教育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强烈的道德主义色彩,因此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除了传授基本的知识,学校还将道德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有着非常微妙的象征意义。

面对老师,学生常常要表现得十分恭敬,之后才能得到尊重。

同时,老师也需要利用教育行业里的良好传统来引导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亲近和信任的关系。

创造性与西方教育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教育强调的是融合和思考。

与西方教育一样,中国也注重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注重帮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不仅仅是传达、复盖知识。

这种教育思想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我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增强。

知识与学问而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又注重兴趣的培养。

知识的纯熟往往需要驱动的兴趣,而兴趣来源于学生的个人爱好。

在中国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有助于提高教育成效、优化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读写点缀缅怀时代。

总结从上面所述来看,中国教育的形态源于其古代传统教育,既注重道德教育,又注重创造力,同时强调兴趣的培养。

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中国的“两个一百年”新时代,这些依旧是我们需要承继和发展的优良传统。

教育无疑是各国社会发展的支冠之柱,同学们在坚韧的态度、恒久时间及对知识锲而不舍的追求下,中国教育将书写荣光辉煌的一页。

教育学原理复习参考

教育学原理复习参考

《教育学原理》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或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制度化的教育:对于学制、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形式、考绩考核等都有相应的法定要求的教育。

5.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6.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7.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特定方法和措施。

教育手段主要有语言、直观、训练、陶冶、评价等基本类别。

8.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

9.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0.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11.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12.教育正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通常所言及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就教育的正功能而言的。

13.教育负向功能: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14.显性教育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5.隐性教育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16.人的身心发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学校教育产生于

学校教育产生于

学校教育产生于学校教育起源于人类对于知识和智力的追求。

从古代至今,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但其基本目的却始终如一,即通过教育培养人的智力和道德修养,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古巴比伦,它以神庙为学堂,培养的对象是祭司和政府官员。

古希腊则形成了以哲学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把知识和思辨精神作为教育的重点。

此后,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培养实用技能,设立许多针对技术、商业、政治和法律等领域的学校。

中世纪欧洲时期,教育主要在教堂中进行。

天主教会是教育的主要力量,拥有许多大学,其中包括现在世界闻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在亚洲,中国的古代学校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封建主义下的教育体系主要培养统治阶层的子弟,以经书为主要内容。

到了现代,学校教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和深入的发展。

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不同,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

教育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艺术等多个方面,从而能够更加全面地提高个体的智力、理性和人性修养。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基石。

首先,学校教育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

今天世界各国普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教育投入的同时,加快了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使无数人享受到教育带来的丰厚果实。

其次,学校教育有助于传承和创新文化。

学校的教育任务不仅局限于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格修养,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学校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学校教育是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传递者和引导者,有利于培养热爱祖国、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新一代人才。

总之,学校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但其初心和目标始终如一。

教育的概念、产生、发展

教育的概念、产生、发展

1、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让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基本要素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3、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4、教育活动、问题、规律的区别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教育现象中提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对象的课题。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和教育之外的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5、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涵(1)关于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是教育活动扩大到民间。

(3)关于教育目的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提出“文、行、忠、信”的教育内容。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的内容。

(5)关于教育原则和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有恒: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孔子教育学生要“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有道德修养的标志,“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学校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
育来传授这些知识。

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