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其中的“各级”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其中的“各类”除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不同类型。它们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系统。可见,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或者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⑴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式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时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二是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尚未完全确认,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

育实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的对象相当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总之,前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并对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⑵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教育实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游离状态到形成系统的过程,正是教育制度化的过程,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随着学历社会的出现,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制度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化教育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甚至于可以用“学历社会”来描述制度化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制度化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人发展的影响,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

⑶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制度化教育在教育史上曾经是突破性的发展。从学校系统的形成至今,教育制度度化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程度。教育制度化实现后,在教育系统之中,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一定的标准,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与教育过程中按照标准和规范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管理,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教育过程以外的干扰,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开展。毋庸置疑,具有完备学校系统的制度化教育使

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与制度化的社会形态相伴生,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亦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但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不断扩张,其问题日趋显现,尤其是其所具有的划一性、封闭性特征,越来越显得死板、狭隘。

随着教育制度化弊端的暴露,它开始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制度化教育的弊端引起了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印发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就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人们在对制度化教育反思的同时,也开始对非形式化、非实体化和非制度化教育的积极探索。非制度化教育主要对学校等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以外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有时也被称为“非正规化”教育。可以说,非制度化教育使任何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为人口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方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譬如,农业教育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具有教育性质和目的的青年俱乐部,以及有关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合作团体等各种社区的教学计划,等等。

一般认为,库姆等人的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目前,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可见,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非制度化到制度化,再从制度化到非制度化的过程,但是,“非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并非是一个简单循环或回复。非制度化教育所针对的是制度化教育的弊端,而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应该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他的道路。如果离开了这个教育体系,他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非制度化教育相对制度化教育而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使指对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教育。“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5年有179个国家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并制定了相关政策,把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