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课文简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课文简析
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不自由,毋宁死》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对应考点一] 演讲开头说:“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
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 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请问,“但是”一词 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欲抑先扬。用“但是”一词话题一转,就很礼貌而 简洁地进入演讲的正题,让人能够接受,又抓住了听众的 心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 [对应考点一] 作者是如何提出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 的? 提示: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佩, 接着说明自己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 并非不敬和冒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 不能缄口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 上来。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3. [对应考点二]作者是怎样围绕“经验之灯”展开论述的?
提示:作者以“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 领起,详尽陈述求和的历史事实与大兵压境的严峻现实, 逐层批驳和解妥协的思想,用连续的问句启发人们从对经 验的回顾中判断未来,呼吁人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虚无缥 缈的和平希望之中了”,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反复强调“必 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 之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 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 了优势,亨利义无反顾地登台发表了演讲,但演讲一开始, 亨利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什么不开篇就表明自己的 观点? [探究思路] 说明当时的形势 ―→ 分析作者说话的艺术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重难点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4专题 《不自由,毋宁死》重难点探究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第一类:很难用言语打动他们,使他们转变立 场。第二类:他们反对战争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对英国抱 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二是认为英国力量强大,自己势单力 薄,万一开战,后果不堪设想。亨利的演讲就是针对第二 类保守派和温和派进行的,内容紧扣他们的两点理由,逐 层进行批驳。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亨利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 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亨利的演讲 为何如此轰动?他是怎样说服听众的?
明确:演讲一开始,他先对其他发言人的爱国精神 与见识才能表示了钦敬。接着话锋一转,说明自己毫无 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并非不敬和冒 犯,而是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 沉默,很自然地转到坚持斗争、反对妥协的观点上来。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随着演讲的逐步展开,亨利的语调越来越坚决,言 辞越来越激烈,感情越来越高昂,直到最后,以“不自 由,毋宁死”的警句表达了誓为自由而战的坚定决心, 将整篇演讲推向高潮,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3.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不自由,毋宁死”? 明确: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但长期以 来,受到英国殖民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殖民地上的 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迫,极力主 张妥协和解。而激进派人物帕特里克·亨利则主张通过战 争的方式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自由和真正的 和平。这篇演讲词以“不自由,毋宁死”为题,高扬战 斗的旗帜,表达了作者誓死争取自由、独立的坚定信 念,有着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②“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们……那么,我们 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惟一出路 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一系列的排比 句和反复句,将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得 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不自由,毋宁死》学习任务单

《不自由,毋宁死》学习任务单

《不自由,毋宁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2.结合演讲的背景和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3.掌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方法和演讲的技巧。

二、学习过程【知识链接】1.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

他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

被普遍传诵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就出自他的演说。

晚年政治上趋于保守,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

1799 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2.演讲背景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首先
演讲稿既要适合你, 又要适合他,
还要适 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
最后
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 巧性。 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 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时采用 通篇用比的手法。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 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 地采用排比、反问和反复等修辞手法。
这篇演讲稿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亨利的演讲表现了高超、机敏的 技巧。 1.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口语化的 语言,通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2.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 效果 。

比:
可我们的请愿受到轻侮;我们的抗议 招来了新的暴力;我们的哀求被人家置之 不理;我们被人家轻蔑地一脚从御座前踢 开。 ——强调形势的紧迫。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假如我 们……假如我们……那么我们必须战斗! 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们的唯一出 路只有诉诸武力,求助于战争之神! ——一系列的排比句和重复 句,作者“诉诸武力”的思想和理由表达 得异常鲜明,异常坚定,异常有力。
不自由,毋宁死
帕特里克·亨利(美)
春秋小故事: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 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 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 若鹜,翕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 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 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 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咬定他是窃 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
俄罗斯有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 可以粘住一切的东西。” 烛之武智退秦师,唐雎不辱使命,触龙 游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诸葛亮舌 战群儒,运用的工具都是语言。拿破伦说 过: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 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 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投 影),而演讲就是这样的一门语言艺术。 一场成功的演讲,便是一枝神奇的枪, 一把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 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

《不自由毋宁死》课件

《不自由毋宁死》课件

演讲背景
01 02
社会背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加速,言论自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话题。如何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维护个体权利和社会秩序,成为亟 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背景
历史上言论自由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言论自由的边界和限制,为 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3
个人背景
演讲者自身的经历和思考,以及对言论自由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演讲
自由和独立的意义
自由是独立的前提
只有拥有自由的权利,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主。一个没有自由的人 ,就像是被束缚在枷锁中,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独立是自由的保障
只有个人独立,才能够真正拥有自由的权利。一个依赖他人的人,无法掌控自 己的命运和未来。只有通过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 能够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
《不自由毋宁死》ppt课件
目 录
• 引言 • 帕特里克·亨利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 《不自由毋宁死》的影响和意义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名称
《不自由毋宁死》
主题内容
探讨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以及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言论自由 的边界和限制。
主题目的
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听众思考言论自由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 现代社会中平衡言论自由与个体权利的关系。
英国政府对北美殖民地的税收政策越来越严格,引发了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美殖民地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经 济逐渐发展壮大。
在《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发表之前,北美殖民地已经有 许多反抗英国统治的行动和事件。
03
《不自由毋宁死》演讲全文分析
开场白

不自由毋宁死1优质_2023年学习资料

不自由毋宁死1优质_2023年学习资料

1、-发表演讲的原因:-事关国家存亡,不能绒口不语。-2、我们应有的态度:正视痛苦现实。-3、我们的唯一出 :只有诉诸武力。-4、我们没有退路:只有战争才有希望。-5、我的主张:-不自由,毋宁死!
为什么要准备战斗?-1、沉湎于幻想就是自取灭亡。-2、英国政府已经做好战争部署。-3、强大并非指日可待,等 的结果-就是束手就擒-4、我们具备地利(在自己的国土上)、-人和(正义之战的优势。-5、我们已没有选择的余 了。
演讲基本要求-情感:了真挚热烈,富有感染力-姿势:站直站稳环视全场镇定自信-声音:铿锵有利把握语速、语气、 调-手势:C恰当运用手势画龙点晴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西方谚语眼睛 以容纳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嘴巴则能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 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
不自由,毋宁死-帕特里克·亨利(美)

演讲稿的特点-1、观点鲜明-2、逻辑性强-3、针对性-4、鼓动性-5、感染力-6、通俗易懂
另外:-演讲稿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技-巧性。为了使演说词写得生动、形象,-人们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甚至有 采-用通篇用比的手法。为了加强演说词的-感人效果和说服力量,还可以在文中适-当地采用排比、反问和反复等修辞 法。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 4-1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4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 4-1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4

【名师一号】2014-2015高中语文 4-1 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课后撷珍苏教版必修4一、素材点说1.沉湎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

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女海妖的惑人歌声的倾向,可那是能将人化为禽兽的惑人的歌声。

【适用话题】①正视现实——我们必须走的路;②保持清醒的头脑。

2.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面对殖民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控制与镇压,面对主和派和保守派的屈服、妥协,帕特里克·亨利不畏强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自由和真正的和平。

【适用话题】①抗争;②命运;③生存与毁灭;④自由;⑤独立。

3.奥林匹克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公平、公正、公开”。

【适用话题】①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不灭的火炬;②平等是人类共同的追求;③超越;④追求。

4.为了奥运梦想,顾拜旦先生矢志不渝、风雨兼程,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把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光大。

团结、平等、拼搏的精神照耀古今,跨越时间和空间代代相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规模与影响越大,这种精神传播得就越广泛。

如果没有顾拜旦先生的努力,就不会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适用话题】①努力;②实现梦想;③参与;④竞争。

二、素材运用1.鸟只有在寥廓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宽阔的江河中才能欢快地游弋,雄狮只有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才会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威风,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梦想的生活。

一切理想、抱负都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拥有自由,人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自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

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直激励着人们为自由而战。

2.奥林匹克精神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挑战极限,永不放弃。

如果说奥运会只是比赛名次,那么他决不会如此激动人心。

奥运会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运动员不断打破纪录,挑战极限。

人类最伟大的发展动力就是向极限的挑战,每一次对于似乎不可能的事情的挑战都构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6课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配套课件 苏教必修4

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6课 不自由,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配套课件 苏教必修4

方面,其中蕴含着他大量的体育思想。
《不自由,毋宁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 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
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
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1774年,英国颁 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 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
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美
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 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 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 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另外,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 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上述情况,致使顾拜 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 申奥林匹克精神。
晨读新 课启航
片段背诵 资料助读
识记知识必备 探究文 本研读 领悟学 海览胜 整体把握 文本层析 写法简析 写法借鉴
专 题 四
第 16 课
积累写 作点滴
素材档案 佳作欣赏
应用体验之旅
责任与自由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有为国家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享受真正的自由心情。孟子以天下为己任,学成以后,以士
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古人为我们书写了一页页鲜活的历史,我们又该如 何去做呢?袁隆平,当他还是个乡村教师时,就已有挑战世 界权威的雄心;当他已享誉中外时,仍然躬耕田畴,终日与
泥土为伴。粮食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为了十三亿同胞的吃饭 问题,袁隆平跋山涉水,不懈努力,历尽艰难,终于培植出了 杂交水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袁隆平为社

4.1.1不自由,毋宁死

4.1.1不自由,毋宁死

4【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明白得文章的内容;2.把握演讲稿的特点,学习演讲的技巧。

【文本简介】帕特里克•亨利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

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连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殖民者采纳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妄图爱护其宗主国的地位。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操纵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顺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闻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斗争的激情,他的演讲终止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

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专门是结尾的警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文本研习】一、演讲稿的差不多结构,可分为题目、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

1.阐述“我”什么缘故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楚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期望,我们的唯独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期望。

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二、这次演讲的场合,演讲的对象,演讲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预备斗争。

三、亨利的演讲表现了精湛、机敏的技巧。

他谙熟口语表达的特点,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听觉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由,毋宁死》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苏格兰裔美国人。

亨利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

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的演说。

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二、背景探寻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对当地居民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

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

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他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三、字音
①钦.佩(qīn)②铿锵
..(kēnɡ qiānɡ)③毋.宁(wú) ④砥砺
..(dǐ lì)
⑤缄.口(jiān) ⑥艰苦卓.绝(zhuó) ⑦铸.就(zhù) ⑧镣.铐(liào)
四、字形
梏(ɡù)桎梏湎(miǎn)沉湎赢(yínɡ)输赢
皓(hào)皓首缅(miǎn)缅怀羸(léi)羸弱
浩(hào)浩大腼(miǎn)腼腆嬴(yínɡ)嬴政
五、近义词辨析
(1)部署·布置
同:两者都是动词,都指安排人力、任务、活动、事情等。

异:“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

“布置”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活动做出安排。

(2)乞求·祈求·企求
同:这三个词都有“希望得到”的意思。

异:“乞求”指请求给予。

“祈求”指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企求”指希望得到。

六、成语积累
(1)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缄口不语:闭着嘴不说话。

形容不愿说话或不敢说话。

(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4)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5)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七、课文素材积累
(一)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不自由,毋宁死》是一场成功的演讲,是一支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使迷惘者得以清醒,沉沦者为之振作,徘徊者更加坚定,观望者毅然奋起,先进者策马飞奔。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词,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就告诉了我们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舌头则是心灵的大门。

好的演讲、言谈,如同布谷报春,又似战鼓催征。

(二)
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上的心向
鸟只有在寥廓的天空中才能尽情地翱翔,鱼只有在宽阔的江河中才能欢快地游弋,雄狮只有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才会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威风,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才会有梦想的生活。

一切理想、抱负都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

拥有自由,人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自由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

帕特里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一直激励着人们为自由而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