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由,毋宁死》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结合演讲的背景和演讲词,体会演讲者的情感和情绪。

2.学习演讲词增强情感力量的方法

3.结合学习生活,迁移运用

【知识储备】

1、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

苏格兰裔美国人,独立战争时期的自由主义者,美国革命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著名的<<独立宣言>>的主要执笔者之一,曾任弗吉尼亚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他是弗吉尼亚殖民地上最成功的律师之一,在反英斗争中发表过许多著名演说。被普遍传诵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就出自他的演说。晚年政治上趋于保守,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1799 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

2、《不自由,毋宁死》的背景资料

北美洲的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从1607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宗主国的地位。1774年,英国颁布了诸如关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法令,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亨利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愤,“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这篇演说词被后人作为不朽的名篇,特别是结尾的警句“不自由,毋宁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一次演讲,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愤懑,点燃了美国的独立战争。

3、有关演讲词: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演讲稿的主题要鲜明,例证要动人,感情要深厚,结构要清晰、完整,并注意跌宕。力求灵活、朴实、形象、幽默、并善于运用警句

4、演讲稿种类

①叙述式:向听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经历、事迹,转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他人的事迹或事件时使用的。叙述当中,也可夹用议论和抒情。

②议论式:摆事实、讲道理,既有事实材料,又有逻辑推断,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③说明式:对听众说明事理,通过解说某个道理或某一问题来达到树立观点的目的。

【课前预习】

1、字音:

毋( wú)缄( jiān )口不语调(tiáo)停调(diào)度枉(wǎng)然缴(jiǎo )械艰苦卓( zhuó)绝祈(qí)求镣铐(kào)束( sù)缚轻侮(wǔ)主宰(zǎi )

2、字形:

沉miǎn( 湎 ) miǎn( 缅 ) 怀陷jǐng( 阱 ) bù( 部 )署缥miǎo ( 缈 ) 飘miǎo( 渺 )

3、《不自由,母宁死》作者是帕特里克亨利,政治家,演说家。

演讲稿也叫演说词,它是在较为浓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共场

所发表的讲话文稿。它具有宣传、鼓动、教育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和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演讲稿最基本的特点是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4、认真阅读课文,简要归纳每一小节大意。

(1)阐述“我”为什么要发表演讲:并非对各位不敬,在论及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时,不能缄口沉默。

(2)论述沉湎于幻想,不愿正视痛苦现实,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论述依据历史事实和现实状况,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和平的希望,我们的唯一出路只有诉诸武力。

(4)阐明我们没有退路,但只要努力,我们就有胜利的希望。

(5)表达“不自由,毋宁死”的主张。

5、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出的锁链要用来桎梏我们了。

A.锻造

B.铸造

答案:A

(2)这些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

A.部署

B.布置

答案:A

(3)我们的哀求被人家

A.置之度外

B.置之不理

答案:B

(4)事到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于虚无縹的和平希望之中了。

A.沉溺

B.沉迷

答案:B

(5)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A,干预 B.干涉

答案:B

【课堂探究】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6一7题。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換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母宁死!

6.反复揣摩划线的语句,这一连串的问句表达的语气和作用是否相同?读一读,力求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其中“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目的”是设问句,目的是引起听众的关注和进一步的思考,另外四个是反问句,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主张拖鞋、幻想和平的人的苟且偷生的愤慨之情,突出了作者要为和平而战的强烈的情感。

7.亨利的演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演讲的结尾,你认为那些地方对你有所启发?请加以概括。

答案:首先,针对性很强,亨利再次申明“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是针对沉迷于和平希望中的部分人和解的言论来谈的,演讲具有现实意义。其次,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连串的文句表明“袖手旁观”的结果只能是“戴枷锁”“受奴役”,幻想和平是不现实的,逃避现实肯定于事无补,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情感强烈,语气激越,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再次,富有鼓动性,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宣告战争已经来临,表明自己“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决态度,对听众有极大的鼓动性。

【课外提升】

不自由,毋宁死”——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玻尔兹曼是奥地利首屈一指的物理学家,生于1844年,在气体运动论和热力学方面做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为此,他倍受人们崇敬。玻尔兹曼生性乐观,兴趣广泛,他不仅倾慕科学美、艺术美、自然美和哲学美,还特别热爱德奥古典音乐;每星期都要在自己家中举办音乐晚会,并经常亲自弹奏钢琴为客人助兴。此外,他的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的,夫妻关系和谐,子女孝顺。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无法驱散他在二十世纪初心中逐渐发生的抑郁与苦闷。1906年的夏天,他终于独自一人悄悄地跑到森林中去自杀了。他自杀的原因难以让人理解,竟是由于承受不了事业上陷于不自由的窘境。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由牛顿、麦克斯创立的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底基开始动摇,“牛顿原理”和“拉瓦锡原理”以及经典物理学的其他理论基石都己岌岌可危,面临被新物理学知识取代的局面。这使得一些有过伟大建树的科学家们感到过去赖以生活和工作的信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危机。玻尔兹曼的学说奠基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随着基础的颠覆,以往的成果也变得黯然失色,但他又找不到一条走出困境而重新赢得事业自由的出路,因而处于一种失去自由的抑郁状态: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灰心丧气,变得意气消沉和郁郁寡欢,甚至对妻室儿女也失去了往日的眷恋之情。最终,他在“不自由,毋宁死”的西方传统观念的支配下,走上了不归之路。

玻尔兹曼的死是否值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他对自由的珍视,却体现了人的最深层的本质需要。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特性,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