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论进展

合集下载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算法研究与进展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算法研究与进展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算法研究与进展一、本文概述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非线性控制方法,自其诞生以来,就因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外部干扰的强鲁棒性,以及易于实现的优点,在控制工程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对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其基本原理、特性、设计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滑动模态概念提出,到后来的各种改进和优化算法的出现,展示了该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进步。

接着,文章将详细介绍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包括滑动模态的存在条件、滑动模态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滑模面的设计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探讨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的研究进展,包括各种新型滑模面设计、滑动模态优化方法、以及与其他控制策略的融合等。

文章还将对滑模变结构控制在各类实际系统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以展示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有效性和潜力。

文章将总结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算法的研究现状,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为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基础滑模变结构控制(Sliding Mod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简称SMVSC)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滑模面的设计、滑模运动的稳定性分析以及控制算法的实现。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核心思想是在系统状态空间中构建一个滑动模态区(即滑模面),并设计控制策略使得系统状态在受到扰动或参数摄动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到达并维持在滑模面上滑动,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滑模面的设计是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关键。

滑模面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可达性、存在性和稳定性等,以确保系统状态能够到达滑模面并在其上滑动。

一般来说,滑模面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控制目标以及约束条件等因素。

控制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

控制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理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建立在某种近似的和(或)试探的基础上的、控制对象一般是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时变系统、非线性系统等.则无能为力。

经典抑制理论主要的分析方法有频率特性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波波夫法等。

控制策略仅局限于反馈控制、PID控制等。

这种控制不能实现最优控制。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它的数学模型主要是状态方程,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精确的。

控制对象可以是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也可以是多输人多输出控制系统,可以是线件定常控制系统,也可以是非线性时变控制系统,可以是连续控制系统,也可以是离散和(或)数字控制系统。

因此,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主要的控制策略有极点配置、状态反馈、输出反馈等。

由于现代控制理论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精确性,因此,现代控制可以得到最优控制。

但这些控制策略大多是建立在已知系统的基础之上的。

严格来说.大部分的控制系统是一个完全未知或部分未知系统,这里包括系统本身参数未知、系统状态未知两个方面,同时被控制对象还受外界干扰、环境变化等的因素影响。

您现在所阅读的文章来源于第一机电网
智能控制是一种能更好地模仿人类智能的、非传统的控制方法,它采用的理论方法则主要来自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和运筹学等学科分支。

内容包括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仿人控制等。

其控制对象可以是已知系统也可以是未知系统,大多数的控制策略不仅能抑制外界干扰、环境变化、参数变化的影响,还能有效地消除模型化误差的影响。

1/ 1。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门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控制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性的成果。

第一阶段是控制论的萌芽阶段(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主要集中于对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

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提出了“香农-维纳信息论”,奠定了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此外,数学家理查德·贝尔曼(Richard Bellman)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为控制论的发展奠定了数学基础。

第二阶段是控制论的发展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线性系统,开始研究非线性系统和复杂系统。

此时,控制论的重点从单个控制系统转向了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与优化。

数学家约翰·卡尔曼(John Kalman)提出了卡尔曼滤波器,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此外,数学家雅克·梅耶尔森(Jacques-Louis Lions)提出了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为控制论的应用拓宽了领域。

第三阶段是控制论的成熟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控制论开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

此时,控制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转向了复杂系统和混杂系统。

数学家斯特凡·德费尔(Stefan Deffner)提出了混杂系统的控制理论,为控制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控制论开始应用于实际问题,如交通控制、自动化生产等。

第四阶段是控制论的前沿阶段(1990年代至今)。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控制系统转向了复杂网络和自适应控制。

控制论开始与网络科学、复杂系统等学科相结合,探索复杂网络的控制原理和方法。

先进的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先进的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先进的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控制理论作为工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实践的重要支撑,一直是自动化学科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将从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应用领域以及前沿研究进行探讨,为读者呈现一幅现代控制理论的全貌。

一、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自动控制理论主要以传统的反馈控制为主,其特点是线性、时不变和基于电气传递函数。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和许多实际控制问题的发展,出现了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在传统控制基础上采用了新的数学工具如矩阵论、状态空间分析、最优控制等,可以处理非线性、时变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并且可以针对复杂问题进行解决。

此外,现代控制理论还弥补了传统控制理论的不足,例如可以处理多约束问题、较高的鲁棒性、可扩展性和实时可变控制等。

二、控制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目前,控制理论已成为现代工业制造的必然选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自动化、交通运输、生态环境、飞行器和航空飞行行业等领域。

以下将介绍控制理论在几个典型应用领域的应用。

1、工业过程自动化领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动化系统进行生产线的控制,在保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率。

现代工业生产线上的控制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直接控制,还要通过传感器,进行过程反馈,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控和测量。

特别是在石化、电力、水泥等能源行业领域,控制系统更是必不可少,这些领域的独特特点和复杂性要求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生产工艺技术,传感器监控以及计算和通讯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

2、交通运输领域控制理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中,现代控制理论被用于驾驶员辅助系统、车辆跟随控制等。

而且,现代控制理论还能够应用于交通信号灯的控制,使其按时或按需进行开关,优化城市交通流量,以及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3、生态环境领域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性的发展趋势,而现代的控制理论在此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在水质监测领域,控制理论被应用于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控制论是一门研究控制系统行为的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本文将对控制论的发展各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简述,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扩展。

一、起源阶段:控制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主要集中在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方法上。

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的限制,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方法主要基于数学模型和数学推导。

起源阶段的控制论主要解决了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问题,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控制论的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开始从线性系统扩展到非线性系统,并且开始关注系统的优化和鲁棒性。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如状态空间法、最优控制理论和鲁棒控制理论等。

成熟阶段的控制论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控制论进入了应用阶段。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控制、交通控制、航空航天等。

应用阶段的控制论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系统的实际应用。

研究者们不仅关注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还注重系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

应用阶段的控制论在理论和方法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在控制论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特点值得注意:控制论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

它涉及到数学、物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的综合能力。

控制论的跨学科性使得它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控制论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设计和实现具有预期行为的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控制论注重系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研究者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推导和证明,还注重系统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

控制论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际问题的需求,控制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控制理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

控制理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

控制理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经典控制理论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经典控制理论(20世纪40-50年代)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频率法理论。

1948年又提出了根轨迹法。

至此,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

这种建立在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

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

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

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出描述方式,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

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

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

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不是最佳的,人们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一个特定的应用课题,能否找到最佳的设计。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许多复杂系统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为了应对这些系统产生的复杂问题,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式,并提出了复杂系统控制理论。

本文的主旨是介绍该理论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研究进展控制理论是从数学、工程和科学中奠定基础。

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为了控制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这个领域的不断进步,已经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规划、控制和分析复杂系统新算法,如图形分形和深度学习的机器学习技术。

在这个领域,复杂系统的分析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它们在现实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例如全球气候变化、互联网、经济市场等。

近年来,研究成果包括复杂网络、时滞控制、非线性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这些成果是控制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复杂系统。

应用现状根据复杂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在许多方面,如航空、能源、化学、医学、环境保护等。

下面我们将主要介绍其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应用现状。

1. 控制机器人人们用机器人替换了许多重复劳动的任务,使生产过程半自动化或完全自动化。

但是,机器人在执行某些任务时会出现故障或错误,因此需要引入控制方法。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允许控制机器人系统的状态和行为,这适用于许多应用场景。

例如,在医疗技术中,采用机器人手术可以大大优化和提高手术质量。

2. 控制生产过程制造商认识到,应用复杂的控制方法可以优化生产过程。

控制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产过程,以最小化其影响。

因此,这种方法在医药生产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控制环境环境问题,如空气和水污染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影响,环境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应用复杂系统控制理论。

例如,使用强制控制方法以最小化废气和废水的产生和释放,以实现生态平衡。

结论随着复杂问题逐步增加,控制复杂系统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一、前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系统控制的需求越来越多,非线性系统的研究与控制成为当前领域的一个热点。

非线性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领域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本文将从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概念入手,阐述其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二、非线性控制理论概述非线性控制理论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行为、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等问题的理论系统,它是从线性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的。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需要利用系统的动态方程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

相比线性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更加复杂,研究难度更大。

三、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1.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开始对非线性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

1970年代,随着非线性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一些列的非线性控制方法被提出来,如反馈线性化控制法、状态反馈控制法、自适应控制法等。

1980年代,人们对混沌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方法来控制混沌系统。

19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探究非线性控制与智能控制、模糊控制以及遗传算法等方面的结合应用。

2.非线性控制理论的热点研究领域(1)混沌控制混沌系统是一类高度非线性、非周期、无序、动态复杂的系统,在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流体力学等多个领域中均有应用。

混沌控制的研究是针对混沌系统的特性和应用需求,探究如何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将混沌状态引向某一平衡状态,实现对混沌现象的控制。

(2)鲁棒控制非线性系统易受到外界扰动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会导致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鲁棒控制的研究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其目的是使控制系统对扰动和不确定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增强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3)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非线性控制逐步发展到自适应时期的结果,它是通过将系统与环境的反馈信号相结合,从而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其适应系统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4.非线性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的应用随着控制理论的发展,非线性控制理论在许多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飞行控制、机器人控制、化工生产、水利工程等领域。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况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概况前控制是自动控制理论的起源阶段,主要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起来。

当时主要研究控制系统的开-闭锁问题,即如何实现不同位置之间的切换控制。

此时的控制系统主要采用开放系统结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没有反馈环路。

该阶段的主要理论包括勒贝格同位、双位同位和电气继电器方法。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需要,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逐渐转向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通过不断感知系统输出信号,与给定的目标输出信号之间的差异来调整输入信号。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使系统对外部扰动和参数变化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反馈控制的普及和应用。

20世纪30年代,现代自动控制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产生了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根轨迹法等方法。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现代控制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控制系统的数学理论不断深化,控制效果逐渐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航空、导弹、火箭、军事、化工和能源等领域,自动控制理论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这一时期,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逐渐发展完善,研究了最优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模糊控制等控制方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控制理论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多模型自适应控制系、模型预测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模糊分级控制系统等理论成果的出现。

同时,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代控制理论注重系统建模、系统特性分析和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优化性能。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自动控制理论还涌现出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非线性控制理论、科学计量管控理论、模块化控制理论、混杂动态系统建模与分析方法等。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理论经历了前控制、反馈控制和现代控制三个阶段的发展。

从最早的开-闭锁问题研究到现代的控制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自动控制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创新和完善。

控制理论发展史

控制理论发展史

控制论之父——韦纳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 践,并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
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经典控制理论的 发展与应用使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出现了巨大 的飞跃,几乎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国防 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广泛采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 (可以说工业革命和战争促使了经典控制理论 的发展)。
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要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经典(自动)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即古典控制理论,也称为自动控制理论。它 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一 萌芽阶段
如果要追朔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早在两千年前中国 就有了自动控制技术的萌芽。
1. 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 指南车,就是一种开 环自动调节系 统。
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浙江杭州人,1959年8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 1929年至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1935 年至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 学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 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 系研究员。1943年至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 教授(其间:1940年至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 究员)。1945年至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 1946年至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 力学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 心主任、教授。 1955年回国。1955年至194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 院院长。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至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 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历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 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 物理学部委员。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 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科协名誉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 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经典控制理论
• 经典控制理论,以单变量控制,随动/ 调节为主要内容,以微分方程和传递 函数为数学模型,所用的方法主要以 频率响应法为主。数学工具: 微分方 程, 复变函数
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
(一)、经典控制理论阶段 闭环的自动控制装置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788年 瓦特(J.Watt)发明的飞锤调速器的研究。然而最终形成 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 最先使用反馈控制装置的是希腊人在公元前300年到 1年中使用的浮子调节器。凯特斯比斯(Kitesibbios)在 油灯中使用了浮子调节器以保持油面高度稳定。
优点:可通过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 晰,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
缺点: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对系统内部状 态缺少了解,且复数域方法研究时域特性,得不 到精确的结果。
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1
经典控制理论
以单变量控制,随动/调 节为主要内容,以微分 方程和传递函数为数学 模型,以频率响应法为 主要方法。数学工具: 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频域分析法在二战后持续占着主导地位,特别是拉 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控 制工程的发展的重点是复平面和根轨迹的发展。进而在 20世纪80年代,数字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使用变得普
遍起来,这些新控制部件的使用使得控制精确、快速。
第三阶段:大系统控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和理论。 如
第二阶段:现代控制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在原有“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形成了所谓的“现代控制理论” 。
为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空间法的建立作出贡献的有, 1954年贝尔曼(R.Bellman)的动态规划理论,1956年庞特 里雅金(L.S.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和1960年卡尔曼 (R.E.Kalman)的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

控制理论的进展

控制理论的进展
适应控制理论和应用方 面作出了贡献。
朗道 ndau
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 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 论的内容。
美国George Devol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1954), 两年后,被称为机器人之父的Joseph Engelberger创立了第 一家机器人公司。
第三个时期 大系统理论时期 70年代
规模庞大 结构复杂 变量参数多 目标不单一 生物系统 社会系统 机器人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发射成功 (1981年) 。
李雅普诺夫
1895年英国数学家劳斯(E.J. Routh)和德国数学家胡 尔维茨(A. Hurwitz)把麦克斯韦的思想扩展到高阶微 分方程描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各自提出了两个著 名的稳定性判据—劳斯判据和赫尔维茨判据。基本 上满足了二十世纪初期控制工程师的需要。
劳斯
赫尔维茨(Hurwitz)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需要控制 系统具有准确跟踪与补偿能力, 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奈奎斯特 (H.Nyquist)提出了频域内研 究系统的频率响应法,为具有 高质量的动态品质和静态准确 度的军用控制系统提供了所需 的分析工具。
控制理论的进展
课程介绍
过程控制 通讯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自动控制 原理
自动控制理论
现代控 制理论
线性系统 理论
古典控 制理论
复变函数
积分变换
微积分
线性代数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的内容和发展
线性系统理论
最优估计理论 自适应控制理论
最优控制理论
系统辨识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
以“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代表的科 学方法论,是二十实际以来最伟大的成果。它的崛起 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以维纳的《控制论》为标志,1948年正式形成。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史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史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史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如何设计、分析和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学科。

它涉及到数学、工程和物理等多个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理论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探讨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早期控制理论的起源在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关注如何通过机械装置实现自动控制。

18世纪末,雅各布·温特和约瑟夫·马里奥·雅科比开创了自动控制领域的先河。

他们分别发明了温特调节系统和雅科比的机械计算机,这两项发明被视为现代自动控制的重要基石。

2.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典控制理论主要集中在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上。

20世纪30年代,黑尔伯特正演算法的提出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为后来的PID控制器奠定了基础。

此后,由于工程实践的需求,随着频率响应、根轨迹和复平面等概念的引入,经典控制理论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3.现代控制理论的诞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更高控制性能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现代控制理论开始崭露头角。

导纳法和态空间法等概念的提出为自动控制理论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此外,奈奎斯特和布鲁克斯斯等学者的贡献,使得自动控制的频域分析和设计方法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控制理论也得以推动和应用于更多领域。

20世纪60年代,数字控制技术的出现使得控制系统的精度和性能得到极大提升。

此后,随着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和优化控制等新概念的提出,控制理论迎来了一次次的飞跃。

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的控制理论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5.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自动控制理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新兴技术的涌现将为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巨大的潜力。

同时,面对日益复杂的工程系统和全球化的挑战,自动控制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内容阐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最新研究成果;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和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解决

内容阐述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最新研究成果;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和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差距;解决

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风险管理:强调对风险的识 别、评估与控制,以提高企
业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 控制与企业战略、组织结构、 业务流程等相整合,以提高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效率。
信息化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技
术手段,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内
部控制体系,以提高内部控制 的实时监控和预警能力。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关注企业 内部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因 素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的融合研究:探 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内部控制相结合,
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内部控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日益融合 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逐渐明确 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和权限,规范操作流程。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提高员工素质,加强内部控制意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
提高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与监督力度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 展、现状、问题与 解决措施
汇报人:
目录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内 部 控 制 理 论 的 发 展 历程
03 04 我 国 内 部 控 制 理 论 的 研究现状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的 实施现状
05 存 在 的 问 题 与 差 距
06
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 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
内部审计职能 得到强化
信息披露制度 逐步规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传统的控制理论是在 20 世纪 30 到 40 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而奠定了基础的。

而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推动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控制理论在 1960 年先后有了重大的突破与创新。

在此期间,由卡尔曼提出的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能控性与能观测性的概念,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其提出的卡尔曼滤波,在随机控制系统的分析与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庞特里亚金等人提出了极大值原理,深入研究了最优控制问题;由贝而曼提出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法,广泛用于各类最优控制问题。

这些就构成为了后来被称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起点与基础。

罗森布洛克、麦克法轮与欧文斯研究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的现代频域法理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为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线性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 70 年代奥斯特隆姆与朗道在自适应控制理论与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与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鲁棒控制理论阶段:由于现代数学的发展,结合着 H2 与H¥等范数而浮现了 H2 与H¥控制,还有逆系统控制等方法。

20 世纪 70 年代末,控制理论向着“大系统理论”、“智能控制理论”与“复杂系统理论”的方向发展。

“大系统理论”:用控制与信息的观点,研究各种大系统的结构方案、总体设计中的分解方法与协调等问题的技术基础理论。

“ 智能控制理论”:研究与摹拟人类智能活动及其控制与信息传递过程的规律,研制具有某些拟人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的理论。

“复杂系统理论”:把系统的研究拓广到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范筹,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为目标。

而“现代控制理论”这一名称是 1960 年卡尔曼的著名文章发表后浮现的,其在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以线性代数与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研究如何设计稳定、鲁棒和高性能控制系统的学科。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经典控制理论阶段:20世纪前半叶,经典控制理论主要集中在线性系统的研究上,包括PID控制器、根轨迹法、频域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线性、稳定、可预测的系统。

2. 现代控制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现代控制理论开始崭露头角,状态空间方法、最优控制理论、鲁棒控制理论等相继涌现,为非线性、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3. 数字控制理论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控制理论应运而生。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控制系统设计更加灵活,同时也促进了实时控制的发展。

4. 智能控制理论阶段: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智能控制理论逐渐引起关注。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遗传算法等方法被引入到控制领域,为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5. 网络化控制理论阶段: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控制理论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在网络环境
下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涉及到网络延迟、数据丢失、安全性等问题。

总的来说,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经典理论、现代理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多个阶段,不断地推动着控制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为各种工程和科学应用提供了强大支持。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控制理论是关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控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如何通过信号反馈来修正动态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

实际系统往往含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对它进行辨识、建模或跟踪,对量测信号进行包括滤波、预测、状态估计在内的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各种科学处理,然后设计反馈控制规律,使系统的某些性能达到预期的最优指标。

自动控制的历史可分为下列4个时期:1)早期(-1900);2)预古典期(1900-1940);3)古典期(1935-1960);4)现代时期(1955-)。

古典控制理论主要讨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包括Routh_Hurwitz稳定性判据,Nyquist分析、Bode图、Ziegler_Nichols调节律和Wiener滤波等。

单复变函数论和平稳过程理论等是古典时期重要的数学工具。

进入现代时期后,随着研究范围及深度的扩大,控制理论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数学分支,以至作为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的控制理论,也被认为是应用数学的分支之一。

现代控制理论诞生的标志包括前苏联数学家Понтрягин的极大值原理,美国数学家Bellman的动态规划和Kalman的递推滤波以及能控性、能观测性、反馈镇定等代数理论的出现等。

本文拟对近期国内外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与热点,以及它的特色与趋势进行简要介绍。

由于篇幅和作者的知识面及研究兴趣所限,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不周之处望读者谅解。

一、进展与热点近年来,控制理论在非线性系统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辨识、随机与自适应控制、稳健控制与分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智能化控制等几个主要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预计今后若干年内,这些方向仍将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中心。

下面分别对它们的主要进展、热点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1、非线性系统控制在非线性控制方面,对仿射非线性系统,证明了用状态非线性反馈及局部微分同胚把它线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是用Lie代数、分布等来表达的,并且在机械臂、直升飞机与电力系统控制等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及趋势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及趋势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自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自动控制理论,简称控制理论,是研究对机器系统进行控制目标的达
成的数学理论。

它也是一种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程序范围内规划、设计、开发、识别、测量和控制方案。

一个可控制系统的核心,是控制算法的实现,而自动控制理论就是完成这一工作的核心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迅速,一般认为其起源始于1724年,瑞士物理
学家伯南克发明了定比例阀,首次提出了控制系统的概念,实现了把热力
学的能量实现控制所需的阀门。

在1840年,德国科学家威廉·柯科曼发
明了热控制系统,使得控制系统技术迈出了一大步。

20世纪,控制理论领域最重要的发现是美国物理学家凯斯·费舍尔
提出的“受控系统反馈”,他的发现标志着控制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47年,费尔舍尔在美国纽约将12月节知识报纸记者的一份文章,题为《自动控制技术,新发明的革命》,详细介绍了他在控制系统中引入反馈
的思想。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控制理论发展历史综述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参数不随时间而变)系统。

发展过程1.原始阶段中国,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车: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

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2.起步阶段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两大部分,那就是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之前,不管你什么怎么划分人类社会也好(农业牧业手工业),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力,就是必须得有人亲自去做。

18世纪中叶之后,机器的出现,使得以机器取代了人力,所以称之为革命。

然后机器的出现变革了人类的整个历史,直至现代社会文明的如此进步。

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什么扯这么多?如果机器不能控制,那和工具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钱学森也在最新一版的工程控制论中提到技术革命。

1769年,控制思想首次应用于工业控制的是瓦特,发明用来控制蒸汽机转速的飞球离心控制器。

以后人们曾经试图改善调速器的准确性,却常常导致系统产生振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控所
机器人动力学特性
n关节机器人动力学模型为
M (q)q + C (q,q)q + G (q) + F (q) + d (t) = (t)
M (q),C (q,q),G (q),F (q) 是与各个关节角度或角速度相关的非线性函数
惯性矩阵 M (q)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可用表示为
Mij (q) = W (sin(ij1 ), ,sin(ija ),cos(ij1), ,cos(ijb ))
自控所
第二讲座 非线性系统稳定性
1. 非线性系统李亚普诺夫稳定性 讲义上有
2. Stability of Linear Discrete一Time Varying Systems 讲义上 结论:
几个引理 课堂上
1. 小增益定理 给出了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的条件
23
自控所 如果增益的乘积小于1,保证了系统的有界性。 Popov绝对稳定性(课堂上没有讲) 2. 无源性分析 无源系统的定义 物理含义上不储存能量。利用功率消耗来定义
(8.4)
e1 = e2 − k1e2
= 1 2 e1 ,则 2
定义V1
e1 渐近稳定。但 一般情况下 e 2 0 ,因此再 显然,如果e 2 = 0,
V1 = e1e1 = −k1e12 + e1e2
引入虚拟控制 3 使其误差 e 2 = 2 − x2 具有期望的渐近性态。
31
自控所 第2步 根据 V1 (t ) 表达式可以得知,需要在这一步设计中尽可
利用虚拟控制,定义 n 个误差变量
e1 = y d − x1 (8.3) e = ( x ) − x 2 2 1 2 en = n ( x1 , , xn −1 ) − xn 其中, i (i = 2, , n) 待定。在每一步构造一个李雅普诺夫函数,使
每一状态分量具有适当的渐近特性。 只需要镇定系统状态 xi +1与虚拟反馈 i 间的误差 ei 即可。

解决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1. 非线性方法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
3
自控所
近年承担机器人方面的项目有:
1.国家“863”项目,基于人类认知机理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研究,编 号:2006AA01Z126,执行时间:2007-2010 利用人类认知模型,研究机器人多传感融合问题 2. 西安市科技项目,面向智能生产线的快速机器人控制系统 3. 苏州市重大科技项目,面向大型构件再制造的机器人三维感知与控 制技术研究 4. 产学研项目,机器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等 5、产学研项目,防爆型喷涂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喷涂装备研制 6、产学研项目,无人配送机器人研制
其中,x R n ,u R 为系统的状态变量和控制输入变量。系统 的非线性部分 fi ( x1 , , xi )呈下三角结构。 上述系统中的 fi (i = 1, 2, , n)只与前 i个状态变量相关。
反步法的基本设计方法是从第一个系统开始,逐步往下设计, 最终实现控制目标。在i步中,将子系统
7
自控所 配送终端配送实验
该机器人化配送终端由西安交通大学、京东公司及中航联合研制, 3月 研制完成后,多家媒体这一成果进行了报道,称是世界首个机器人化智能配 送站。
8
自控所
(2)其它机器人项目:
a. 开发出多种关节型机器人装备,已产业化
b.开发出高速冲压机器人装 备,已产业化
b.相贯线切割机器人
自控所
3. 非线性补偿与控制设计方法
局部线性化
19
自控所 增益调度 几个平衡点线性化 反馈线性化
变结构控制
20
自控所
Backstepping 设计
21
自控所 PPB方法 驱动器失效时还能保证控制性能 其它方法 分散控制、分布式控制、事件驱动控制
控制引言
控制历史 周期性控制、事件驱动的控制
22
( →0 能e 2 t) e2 = 2 ( x1 ) − x2 = 2 ( x1 ) − f 2 ( x1 , x2 ) − x3
已知,用于学习
特征提取 与压缩 分类器 分类 结果
未知,进行识别
图3 非线性频谱分析故障诊断原理
11
自控所
第一讲座 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引言
1. 2. 控制涉及的概念:稳定性、性能指标、鲁棒性 非线性模型与现象 线性系统与非线线性系统 非线性模型 状态空间描述 平衡点 求法(掌握) 典型的非线性现象
自控所 (1) 京东集团的机器人化智能配送终端
无人机智慧物流系统由配送无人机(大中型)、智慧无人机场、智能配 送终端、无人小车等构成。

配送无人机:干线货机实现跨跨省份的货物调配;利用几百公斤到几吨 载重的大型无人机,完成省内城市间货物的转运;利用载重5-50公斤、 飞行半径10-50公里的末端无人机,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 智慧无人机场:半径10-50公里的 无人机货物配送中心,包括配送 无人机调度和管理,由各种码垛机 器人、分拣机器人等构成的智能 仓储系统。
xi = fi ( x1 , x2 ,
, xi ) + xi +1
(8.2)
29
中的x 作为虚拟控制,通过确定适当的虚拟控制
自控所
xi +1 = i +1 (i = 1, 2, , n − 1) 使系统前面状态达到期望轨迹。但系统解一般不满足 xi +1 = i +1 , 因此需要引入误差变量,希望通过对它的控制作用,使得 x 与虚 i +1 拟反馈 i +1之间具有某种渐近特性。依次类推。
30
自控所 第1步 对 e1 求导得
e1 = yd − x2 − f1 ( x1 ) = yd − 2 + e2 − f1 ( x1 ) = e2 − 2 − 1 ( yd , x1 )
( )=f1 ( x1 ) − yd 其中, 1 yd ,x1
定义虚拟控制量为 2 =-1 ( yd , x1 )+k1e1 k1是反馈增益,闭环方程可以写成
图1-4
具有滞环的三位置继电特性
图1-5
具有滞环的两位置继电特性
自控所
(5) 间隙非线性特性 间隙非线性的特点是:当输入量的变化方向改变时,输 出量保持不变,一直到输入量的变化超出一定数值(间隙)后, 输出量才跟着变化。机械传动一般都有间隙存在。齿轮传动 中的间隙是最明显的例子。 间隙非线性如图1-7所示。
无源性与稳定性关系
24
自控所
第三讲座 线性系统自适应方法
一步预测控制思想
参数辨识器 1.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25
自控所 2. 带权值的最小二乘算法 3. 递归式辨识器 不需要求逆的算法
自适应一步预测控制
26
自控所
Part 4.2: Pole Assignment Adaptive Control
9
自控所 2. 复杂装备与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 目前承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复杂 机电装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大型机电装备一般具有多变量、非线性特性,而且随着向高速、 高精度及智能化方向发展,给故障诊断带来了许多新问题。 如大型数控装备、飞行器和风力发电系统。
大型数控装备
飞机发动机
14
自控所 (2)不灵敏区(死区)非线性特性 一般的测量元件、执行机构都存在不灵敏区。例如某些 检测元件对于小于某值的输入量不敏感; 某些执行机构接受到的输入信号比较小时不会动作,只 有在输入信号大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有输出。这种只有当输 入量超过一定值后才有输出的特性称为不灵敏区非线性特性, − x 的区域叫做不灵敏区或死区。 如图1-2所示。其中,
2
自控所
研究非线性系统的重要性
各种较为精确的分析和科学实验的结果表明,任何一个实际 的物理系统都是非线性的。

所谓线性系统只是在忽略了非线性因素或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了线性化 处理后的理想模型,非线性具有普遍性。 但在精度要求高的场合,对非线 性系统用这种近似的方法不能满足要求。
传统的线性控制方法理论,与工业应用之间鸿沟很大
对象: 控制器设计:
如何体现配置极点?
27
自控所
第四讲座 Backstepping方法
反步法(Back-stepping )也称后推法,是一种由前往后递 推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所对应的系统是通过串联形成的非线性 系统。 反步法由科克托维奇(Kokotovic)于1991年提出,该方法 的提出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是一个重大突破。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线控制,达到减少在线计算时间的目 的,这种方法是以稳定和跟踪为目的进行系统设计。 反步法的基本过程: (1)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分解成不超过原系统阶数的子系统; (2)然后为每个子系统设计部分李雅普诺夫函数(V函数)和中 间虚拟变量.一直后推到整个系统,完成整个系统控制律的设计。 28

智能配送终端是无人机配送网络 中非常关键的节点,通过在配送区域 密点布置终端,把无人机、无人小车 与收货人连接起来。
6
6
自控所
该终端环节收到无人机运来的货物后,由机器人在内部实现自动中转分 发,再由配送无人小车自动装载货物并完成配送,其它功能还有:无人小车 送货、充电管理,便民信息服务等。 计划开发2种:小型终端(直径3.3m左右) ,适合人口稀少或城乡地区; 大型终端(站),人口密集地区布点。
自控所
控制理论进展
(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
自动控制研究所
办公室电话:82660248
曹建福
E-mail:cjf@
1
自控所
温教授课程内容
1、非线性系统控制系统综述
2、非线性系统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