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_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合集下载

解读钱玄同

解读钱玄同

解读钱玄同杨耕 1999年9月3日13:05 光明日报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钱玄同这个名字并不熟悉,甚至陌生。

钱玄同生前是一位“述而少作”的学者,没有出版过一本文集。

同时,他又生活在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同辈中有的是著书立说、作品等身的名人。

但钱玄同的贡献和价值,却不能因此被忽视。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中,钱玄同可谓一员骁将、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士。

钱玄同的出阵,使陈独秀、胡适在寂寞中深受鼓舞。

陈独秀对钱玄同的“崇论宏议”表示“钦佩莫名”;胡适因得到钱玄同的赏识而“受宠若惊”,并认为钱玄同的出阵“实在使我们声势一振”。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钱玄同这个名字已经被人们淡忘了半个世纪。

所以,要解读《钱玄同文集》,首先要了解钱玄同本人。

钱玄同是从旧学起家却思想相当超前的人物。

他与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的四大台柱。

当时,言《新青年》必言钱玄同;言文学革命,必言钱玄同。

他冲锋在前,写出了许多扫荡禁区开风气的文章,尤为重要的是,钱玄同将“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确定为文学革命的对象,击中了当时模仿桐城派古文或《文选》所选骈文的旧派文人的要害。

鲁迅对此评价道,“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这八个字“形容惬当,所以这名目的流传也较为永久”。

五四以后,钱玄同退回书斋,思想依然活跃在学术的前沿,在历史学、音韵学、语言学、经学诸领域都有建树。

他是得章太炎亲传的经学和小学名家,是中国现代音韵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白话语体的积极倡导者,是第一批简体汉字的起草人之一,是汉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的拟定人,是汉字横排和自左至右书写形式的发起人之一,是最早的白话国语教科书的创编者,并极力推行过使用世界语和汉字字母化的理论。

这些在当时看来近乎“空想”的理论、学说和设计,现在已经成为人们不可须臾或缺的语言工具和手段了。

了解了钱玄同本人,我们也就容易解读《钱玄同文集》了。

这套六卷本的《钱玄同文集》,再现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学识,它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破”和“立”。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湛莹莹【摘要】自五四文学革命起,白话文正式取代文言文,确立了正式的语言书写地位。

事实上,早在晚清就曾出现过由裘廷梁、黄遵宪、梁启超等一批士大夫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但是此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文言文的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才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局面。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1页(P85-85)【关键词】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作者】湛莹莹【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中国古代的语言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文言和白话两套书写系统,文言系统被视为是士大夫们的雅文学,白话系统则为普通民众的俗文学。

进入晚清时期, 在外国入侵,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逐渐意识到民众的存在, 在书面书写系统中,初步提出了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主张。

毋庸置疑,五四文学革命的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获得成功,这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历史关联。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无疑承继了清末启蒙先驱者的白话语言工具观念和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

”[1]晚清的黄遵宪最早意识到我国口语与书面语不一致的问题,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

1868年,他在《杂感》一诗中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此诗旨在呼吁书面语与口语的统一。

1896年,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援引了黄遵宪的观点,对文言文只能为知识阶层运用而不能为普通大众所理解的状况感到忧虑。

1900年,陈荣兖的《论报章宜改用浅说》认为应把接近口语的浅说作为报章采用的唯一文体,此外该文也分析了文言的弊端以及俗话的应用之便。

白话文理论提出之后,产生了白话文的实践。

1897年11月,上海的《演义白话报》创刊,这是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白话报刊。

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发表后,白话文运动随之逐渐向全国发展。

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

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钱玄同的文化功绩

钱玄同的文化功绩

钱玄同的文化功绩
乐朋
【期刊名称】《杂文月刊:原创版》
【年(卷),期】2017(000)019
【摘要】提及钱玄同,最难忘的就是他和刘半农搭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自导自演的“双簧”。

1918年3月,《新青年》同时刊出两封信,一封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所写的文言文,四千余字,以旧文化卫道士的口吻历数《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罪状,大赞桐城派古文家兼翻译家的林纾;另一封便是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与之针锋相对,逐一批驳,讥笑林纾“半点儿文学的意味也没有”。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乐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陈独秀与钱玄同:新文化运动中的旗手和猛将
2."汉字革命"与钱玄同的文化选择
3.五四新文化运动言说语境中的"偏激"修辞——以钱玄同等为中心
4.钱玄同与"五四"后新文化阵营的几次争论
5.文化惯性与中国知识人的新旧嬗变——以钱玄同等五四学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白话文运动和政论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白话文运动和政论发展

白话文运动
白话文运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凌辱, 使中国人反思文化传统, 使中国人反思文化传统,感到思想 启蒙的重要作用。 启蒙的重要作用。 • 为批判封建主义文化,提高国民素 为批判封建主义文化, 质,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白话文 运动和文字简化运动。 运动和文字简化运动。
2012-4-6
• “五四”政论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发展。 五四”政论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发展。 • 有批判性政论,如《新青年》上的多数文 有批判性政论, 新青年》 章; • 有述评,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 有述评, 每周评论》 湘江评论》 上广泛应用的, 上广泛应用的,这是政论和新闻报道结合 的一种好形式; 的一种好形式;
2012-4-6
• 五四时期政论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 五四时期政论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 五四” “五四”政论在思想上有更大的尖 锐性。 锐性。 • 它不同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 的政论。 的政论。
2012-4-6
• 改良派的政论着重子变法的鼓吹和一些西方思想的引进, 改良派的政论着重子变法的鼓吹和一些西方思想的引进, 虽然当初确使人:耳目一新, 虽然当初确使人:耳目一新,但又不能不局限在改良的圈 子里。 子里。 • 随着时代的前进,它的光辉在逐渐消失。号称政论大家的 随着时代的前进,它的光辉在逐渐消失。 梁启超在大论战中遭到惨败即是明证。 梁启超在大论战中遭到惨败即是明证。 • 革命派的政论重于革命的鼓动,尖锐激烈,一时确也使舆 革命派的政论重于革命的鼓动,尖锐激烈, 论界为之一振。但它缺少慎密的说理, 论界为之一振。但它缺少慎密的说理,难以对群众作启蒙 的教育,敌对派攻击它“不无叫嚣之习” 的教育,敌对派攻击它“不无叫嚣之习”,也确实是抓住 了它的弱点的。 了它的弱点的。 • “五四”政论就大不一样。 五四”政论就大不一样。

钱玄同在文学革命时期关于白话文运动深刻思想探析

钱玄同在文学革命时期关于白话文运动深刻思想探析

文化与艺术189作者简介:王丽媛(1984— ),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

主要研究方向:民国史。

钱玄同在文学革命前创作过白话文和编过白话报刊,可当时只是一种教化的工具。

文学革命期间则不同,已经明确白话是用来攻击死文字文言的活文字,且是全国都应该赏识的创造中国文学的宝贝。

对于白话文,如若仔细搜集他当时的通信等,可以看出钱玄同其实有着深刻思想的。

一、他从理论上指出文字产生时候的言文一致钱玄同认为古人造字的时候,语言和文字必定是完全一致,因为文字本来是语言的记号,嘴里说这个声音,手下写的就是表这个声音的符号,断没有手下写的记号和嘴里说的声音不相同的。

周秦以前的文章,大都是用白话,《盘庚》、《大诰》后世读了虽然觉得佶屈聱牙,异常古奥,实在是当时的白话告示。

《公羊》、《楚辞》中使用方言与现代方言也是一样的。

这样钱玄同就为白话文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钱玄同阐述了言文分离的原因首先把反对文言文与反对“独夫民贼”、反对弄坏白话文的文妖联系起来。

钱玄同认为言文分离是等级制度造成的,“那些独夫民贼最喜欢摆架子,无论什么事情,总要和平民两样,才可以使他的野蛮的体制尊崇起来,像那吃的,穿的,住的,和妻妾的等级,仆役的数目,都定的不近人情,并且决不许他人效法,对于文字方面也用这个主义”“凡做到文章,尊贵对于卑贱,必须要装出许多妄自尊大看不起人的口吻;卑贱对于尊贵,又必须装出许多弯腰屈膝、胁肩谄笑的口吻,其实这些所谓尊贵卑贱的人,当面讲白话,究竟彼此也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作到文章,便可以实行那‘骄’、‘谄’两个字。

若是没有那‘骄’、‘谄’的文章,这些独夫民贼的架子便摆不起来,所以他们最反对那质朴的白话文章的。

”“要用质朴的文章,去铲除阶级制度里的野蛮款式”。

三、对应用文体改革提出意见他是最早倡导《新青年》完全发表白话文章的人,并且是第一个考虑到应用文改革的人。

他在给陈独秀的信中说:“我们既然绝对主张白话体做文章,则自己在《新青年》里面作的,便应该渐渐的改用白话。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一次最大的颠覆活动,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应该给以它怎样一个清晰明确的阐释呢?中国古典语言学家、汉语文艺语言学家胡奇光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关于“白话文运动”这一词条所撰写的内容陈述如下: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

”“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

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

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这一阐述将白话文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张、性质等等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述,并赋予此次运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此次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性及其深刻意义。

但是白话文并非始于1919年,而是发端于宋元话本,后兴于明清通俗小说。

清朝继承了明朝“复古”的传统,但是此时白话文仍不受重视,不过白话文并不因此而停顿,反而在民间有更大的发展,以漂亮的北京口语写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也是在这时候问世的。

到了清末,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在改良主义者中出现了“文言一致、提倡白话”的呼声,但是他们多数提倡白话而不反对文言,或者主张书报可以采用通俗的白话,文学仍然维系文言文。

然而,与此前提倡白话文所遭遇的尴尬境况不同的是,1919年所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却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第一次给予白话文以理论的支撑。

关于白话文写作的理论探索,还得从胡适说起。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以读者的身份写信给《新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随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即《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年-1949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年-1949年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

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

浅析白话文学为新文学之正宗

浅析白话文学为新文学之正宗

浅析白话文学为新文学之正宗摘要:白话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多次文学改革提倡和推崇的结果,对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促使中国文学由官方的文言文学向大众的普通白话文学转变,对中国文学的普及和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有重大作用;是自孔子打破官方教育垄断以来的一次对受教育范围限制的打破,促进了中华民族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白话文学革命之缘起13——16世纪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给欧洲带来一段艺术与科学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晚清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期在中国的也发生了一场在思想和文化史上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变革运动会晚清至五四这一段历史进程,其实也可被描述为书面语言的一段变迁史。

在其间,文言、白话这样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形式形成了复杂交错的关系。

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高雅”的文言文不可避免地由中心趋向于边缘,千百年来被视作“低俗”的白话文则取而代之,由边缘进入了社会文化的中心,成为了社会通用的书面语,一种新型的具有现代意味的文学语言也藉此而产生。

诚然,语言的变革并非两种话语模式之间的简单转移、置换,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变过程。

分别兴起于晚清、五四的两场白话文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无疑具备了某种标志性的意义“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

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

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社会上普遍应用。

今天一提及“白话文”这一概念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辈们的努力而不是之前或之后的白话文。

其实白话文并不是“五四”时期创造出来的早已有之,在“五四”以前一千多年历史中就有不少禅门语录、理学语录、信札传奇、诗词曲调、白话小说等白话文学作品。

关于文学革命中白话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革命中白话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学革命中白话问题的几点思考
安文军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近年来,文学革命中的白话问题一直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但一些根本性的概念和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本文从"白话"与"白话文"、 "白话文"与"白话文学"、"白话文学"与"国语运动"三个方面入手,在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语境中分析白话、白话文、白话文学、国语的复杂性,以及这些概念之于文学革命的意义与价值,廓清了缠绕与其中的诸多历史迷雾.
【总页数】4页(P146-149)
【作者】安文军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2.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3.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4.钱玄同在文学革命时期关于白话文运动深刻思想探析
5.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评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得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

浅谈白话文运动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一次最大的颠覆活动,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应该给以它怎样一个清晰明确的阐释呢?中国古典语言学家、汉语文艺语言学家胡奇光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关于“白话文运动”这一词条所撰写的内容陈述如下: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

”“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

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

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这一阐述将白话文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张、性质等等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述,并赋予此次运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此次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性及其深刻意义。

但是白话文并非始于1919年,而是发端于宋元话本,后兴于明清通俗小说。

清朝继承了明朝“复古”的传统,但是此时白话文仍不受重视,不过白话文并不因此而停顿,反而在民间有更大的发展,以漂亮的北京口语写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也是在这时候问世的。

到了清末,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在改良主义者中出现了“文言一致、提倡白话”的呼声,但是他们多数提倡白话而不反对文言,或者主张书报可以采用通俗的白话,文学仍然维系文言文。

然而,与此前提倡白话文所遭遇的尴尬境况不同的是,1919年所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却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第一次给予白话文以理论的支撑。

关于白话文写作的理论探索,还得从胡适说起。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以读者的身份写信给《新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随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即《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

论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论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基本内容
总之,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时期的尝试 与努力,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 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中国教育的更大进步。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剧变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服 饰变革不仅仅是简单的审美变化,更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转型的直接体现。本次演 示将从政治文化角度深入探讨清末民初服饰变革的意义。
基本内容
总之,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 历史意义深远。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这场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 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当今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并推动报纸白话文运动的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民主和开 放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教育 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私塾作为当时主流 的教育形式之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育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 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私塾改良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呼声。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的私塾改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传统 的私塾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而新式的私塾则开始引入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等新学科,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 的私塾教育方式多以死记硬背为主,而新式的私塾则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是教育对象的改革。
基本内容
清末民初报纸白话文运动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场 运动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推广,使更多的人能够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接 受新思想。其次,报纸白话文报道使新闻更加及时、准确和易懂,满足了读者的 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最后,报纸白话文运动对政治和社会变革 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民主意识、平民精神和反对封建传统的兴起,为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当代三十年》名词解释参考资料

《中国现当代三十年》名词解释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晚清白话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作者:汪延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晚清以前,文言文作为封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书面交流的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记录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优秀传统。

晚清白话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历史。

开启了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的新形式。

晚清白话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这两个前后相继的文学运动的联系和区别事本文将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晚清;文言文;现代文学作者简介:汪延芳,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1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语言在民族形成、国家建构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国语或主体语言犹如国旗国歌一样,是国家的重要象征。

我国语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的语言和文学变革主要是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他们在我国语言发展历程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可以说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白话运动的升华和延展。

前者在人才培养、理论准备和实践活动上为后者打下了基础。

首先,晚清白话文运动为文学革命培养储备了人才。

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

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

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钱玄同等等这些文学革命的先驱同样参与了晚清白话文运动之中。

陈独秀于1904年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胡适是1906年创办于上海的《竞业旬报》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钱玄同1904年在浙江湖州创办的《湖州白话报》;蔡元培早在1903-1904年间就担任兼刊白话的《俄事警闻》及《警钟》的编辑和主笔,躬身实践白话文。

五四革命中谁提出的白话文

五四革命中谁提出的白话文

五四革命中谁提出的白话文?陈独秀。

1、率先提倡白话文的是陈独秀。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2、文言文原是古人口语的摘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

到西汉,封建统治者独尊儒家学派,记载这些经典的文言文也就成了不可更改的万古楷模。

越到后世,文言文同实际口语的距离越远。

这种情况是不能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的。

从唐宋以来,白话文书面语逐渐兴了起来。

先是采用比较接近口语的“变文”、“语录”一类文体,传播佛教教义,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市民阶级的抬头而出现了用当时口语来书写的明清章回小说。

不过直到清代末年,白话文还只是局限在通俗文学的范围之内,未能改变文言文独尊的局面而作为通用的书面语。

历代不少学者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书面文字,都主张书面语同口语相一致。

1861年,洪仁玕(1822~1864)根据洪秀全的指示,颁布《戒浮文巧言谕》,提出了改革文体的方针:“不须古典之言”,“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

又过了二三十年,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而提倡白话文。

如黄遵宪(1848~1905)引俗话入诗,宣称“我手写我口”(《杂感》);裘廷梁(1857~1943)认为“白话为维新之本”,发出了“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陈荣衮第一个明确主张报纸应该改用白话文;王照更声明自己制定的官话字母,只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

同时,他们还积极写作通俗浅显的文章。

梁启超(1873~1929)最先向霸占文坛的桐城派古文挑战,创制了“新文体”,用的虽还是文言,但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已向着白话文迈出了第一步。

五四文学讲义之白话文和评价新文学运动定稿

五四文学讲义之白话文和评价新文学运动定稿

(一)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语言是五四时期形成的——五四白话文运动所谓“白话文”有两个涵义:一是把白话文当作一种书写文体,使更多的人能够掌握与口语基本一致的书面语;二是把白话文作为一种文学语言形式,以利表达新思想、新知识、新的社会生活,从而发展新文学。

五四时期对语言变革的认识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以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等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提出了“废汉文”而“行拼音文字”的主张。

二是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人文知识分子,他们虽也认为语言变革势在必行,但又对文言的人文美学生命很是珍惜。

三是以林纾、严复、当时北大江浙派教授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对文言和以文言为载体的传统国学充满了眷恋,坚决反对废弃文言。

三种观点经历了激烈的交锋,最终文言因其自身无法克服的贵族化、精英化等疏离语言大众的缺陷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场语言变革,如果仅从现代化的历史要求来看,无疑是成功的。

但回到文学的领域,这场语言革命所带来的种种文学现代性问题则需要深入地思考。

1、“五四”白话文运动兴起的历史蓄势(“五四”新体白话的起源——一种被翻译逼出来的新体文)新体白话从何而来?它的产生,当然和十九世纪末期以来近代大都市迅速兴起,市民和新型知识分子大量涌现这些社会条件有关,也和文学革命的倡导以及新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关。

但最早促成它的动因,实在出于忠实译介西方文学的需要。

换句话说,新体白话是由面对民众的文学翻译逼出来的。

文学翻译要真正准确贴切地传达出原作的风貌、对话的韵味,恐怕还是要靠白话来对译。

林纾的古文意译虽也有很大的功劳,但他那种按译者审美趣味随意删节原作、整章不分段落、对话也不分行书写、人名又任意变更的译法,无论如何很难让懂得外文的读者满意。

因此,早在清末民初,用白话文翻译外国小说的风气已逐渐出现。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是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的。

随着日益加剧的民族、文化危机,白话文运动成为迫在眉睫的启蒙运动的关键性环节。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双簧戏:1、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为艺术,浪漫主义)新月社 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 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2期2008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V ol.27N o.2Apr.2008文章编号:1001 4373(2008)02 0078 04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张向东(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成员之一,和其他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一样,他也参与了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将方言口语和古语勾连起来,为白话文学的存在找到了学理依据,提高了白话文的地位。

他在清末所从事的这些文化学术活动,为他后来参加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奏。

关键词:钱玄同;白话报;语言文字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清末的白话文运动,尽管在发起的动机、影响的范围、参与的阶层、对文言的态度等方面与五四白话文运动有诸多的不同,但它毕竟是自晚清以来的整个语言变革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它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系、它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驱,有了这前驱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才有历史根据,![1]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直接开五四白话文学的先声![2]。

并非像胡适、周作人所言,晚清只有有意的主张白话!,而非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和后来的白话文学没有多大关系。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员的相同。

尽管这些成员在五四时期的主张可能跟清末有很大的差距,甚或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寻觅到内在的联系。

本文试图通过钱玄同这一个案,来说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关联及其对文学革命的影响,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文学史命题落到实处。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大多数都是清末的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当然文学革命的反对者如林纾等也参与了清末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于1904年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胡适是1906年创办于上海的∀竞业旬报#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史实。

尽管胡适有意抬高五四白话文运动而贬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但学术界对此已有公论∃。

文学革命的另一健将钱玄同在清末参与的活动,对他后来走上文学革命有重大影响的,其一是创办∀湖州白话报#,其二是从事语言文字学的学术研究。

一、∀湖州白话报#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其一为1904年在浙江湖州创办的∀湖州白话报#。

近代中国,随着新闻业和印刷技术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宣传其革命主张,创办了大量报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它的初衷虽不在文学上,但对文学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清末最早的白话报刊,一般认为是1897年分别创办于上海和浙江平湖的∀演义白话报#、∀平湖白话报#,但据胡道静研究,早在1876年3月30日(清光绪二年三月五日),上海申报馆创办了一份专为民间所设,字句俱如寻常说话的白话报∀民报#。

[3]但白话*收稿日期:2007 09 10基金项目:甘肃政法学院2006年度重点资助项目作者简介:张向东(1969 ),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文学博士。

第2期张向东: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报刊的大量出现,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及以后,这显然与维新志士的提倡和庚子国难的刺激有关。

王照∀輓吴汝纶文#说:自甲午以闽粤燕吴,仁人志士不约而同思作新字,传白话,以速教育者六七家,戊戌有诏,将行未果。

![3]∀湖州白话报#就是在清末的这一推广白话文的思潮推动之下产生的。

现在有关钱玄同的研究资料,对他与∀湖州白话报#的关系叙述极其简略,加之现在又没有留存下来的∀湖州白话报#,我们无法知晓该报的具体内容。

但我们可以根据钱玄同的相关叙述和当时其他白话报刊的宗旨和倾向来推知其大概。

钱玄同在他的自撰年谱中这样叙述他创办∀湖州白话报#前后的情形:其时(1904年 本文作者注)思潮日涨,于四月廿五日断发,此亦当时思想进步之一征,然究以出门不便,只得缀假尾于草帽耳。

六月渡申,制西衣,因晤孟崇年等人,其时欲往谒刘申叔、蔡孑民而不可得。

初读∀訄书#,虽不解,然甚好之。

八月在湖,究以无尾不便,因重服胡服装假辫。

是年四月与方青箱、张界定(孝曾)、潘贵生(澄鉴)等办一杂志,曰∀湖州白话报#。

时阿兄屡有书来,促我速即在沪读书,盖寄人篱下终非之局也。

因定于十二月望日偕徐鸿恩(逵卿)至上海,报考苏氏民立中学堂,予取焉。

比返湖,汤济沧适来,言南洋中学彼较熟悉,其时以学费无着,知汤于南洋中学有素,或可为我缓颊,因决计改南洋中学[4]。

和钱玄同创办白话报刊相关的断发、制西衣、读革命书籍、进学堂,都属于当时的新思潮!。

其时,这些仁人志士所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是要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宣传这些新的事物和思想。

陈独秀于1904年3月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和∀湖州白话报#是同时的白话刊物,它的宗旨和内容,可以作为我们了解∀湖州白话报#的一个参照。

∀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开首就说,报纸可以让老百姓既能学点学问,又能通些时事,但可惜当时大多报刊都是深文奥意,满纸的之乎也者矣焉哉字眼!,没有多读书的看不懂。

所以各省做好事的人,可怜他们同乡不能够多多识字读书的,难以学点学问,通些时事,就做出俗话报,给他们的同乡亲戚朋友看看。

现在已经出了好几种,上海有中国白话报,杭州有杭州白话报,绍兴有绍兴白话报,宁波有宁波白话报,潮州有潮州白话报,苏州有苏州白话报,我都看见过。

我就想起我们安徽省,地面着实很大,念书的人也不见多,还是没有这种俗话报。

皖南皖北老山里头,离上海又远,各种报都看不着。

别说是做生意的,做手艺的,就是顶呱呱读书的秀才,也是一年三百六十天,坐在家里,没有报看,好像睡在鼓里一般,他乡外府出了倒下天来的事体,也是不能够知道的%%。

!所以,创办俗话报,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免得大家躲在鼓里,外边事体一件都不知道。

况且现在东三省的事一天紧似一天,若有什么好歹的消息,就可以登在这报上,告诉大家,大家也好有个防备。

我们做报的人,就算是大家打听消息的人,这话不好吗?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俗话报,也可以长点见识。

!这报纸,不仅当官的、教书的、种田的、做手艺的、做生意的、当兵的,看了可以通时事、长见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俗话报还能寓教于乐 女人孩子们看了,也可以多认些字,学点文法。

还看些有趣的小说,学些好听的歌儿;就是有钱的人,一件事都不想做,躺在鸦片烟灯下,拿一本这俗话报,看看里边的小说戏曲和各样笑话儿,也着实可以消遣;做小生意的人,为了衣食儿女,白日里东奔西走,忙了一天,晚上闲空的时候,买一本这俗话报看看,倒也开心。

比那到庙里听书,烟馆里吃烟,要好得多了。

!&尽管这类白话报刊并非纯文学刊物,但其编辑体例,除了论说、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实业、闲谈等栏目之外,一般都有小说、戏曲、诗词等文学栏目。

清末白话报刊里的文学,尽管和五四新文学有很大的差距,其水准不能和五四新文学同日而语,但其强烈的启蒙意识、面向底层民众(当兵的、手艺人、做生意的、种田的)的平民态度、高度口语化的语言形式,等等,不正是后来文学革命的主张吗?钱玄同作为当时这一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的参与者,难道对他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学没有影响吗?二、∀教育今语杂志#钱玄同与友人创办∀湖州白话报#,与当时革命志士利用万口传诵,风行一时!的白话报刊启蒙民众、宣传革命这一大的时代潮流的影响有关。

1906年,钱玄同到日本留学,听章太炎讲∀说文解字#等,服膺其复古主义思想。

1910年3月与章太炎创办∀教育今语杂志#,又是与他后来成为文学革命倡导者相关的一个重大事件。

钱玄同回忆章太炎此时对他的影响时说:前清光绪之交(一九〇八 一九〇九),我在日本留学,79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第27卷从章太炎先生研究文字学,太炎先生一面为同盟会健将,一面又是国学大师,他的革命由于他的好古心理造成,因为他最宝爱汉族的历史,同门诸人奉先生如泰山北斗,所以都以∋复古为解放(。

那时我刚过二十岁,也是同盟会员,直觉的见解,以为排满革命的内容,不止打倒满族皇帝,还要推翻二百六十年来满族统治下的一切文物制度,恢复古代汉族的好制度。

不过当时章先生和我们绝不像现在一般人盲目的复古,也赞成兼采外国的好制度。

至于文字呢?却是主张保存中国文字,而且主张复用古代文字。

![5]钱玄同赞同章太炎的复古主张,但他对师古、复古、存古和泥古的区分是很清楚的。

1909年9月30日的日记中,他明确提出师古、复古、存古的主张:吾侪今日作事,宜师古,宜复古,宜存古,而决不可泥古。

古圣作事,往往因事制宜,求其合于情势,故所作往往少弊(封建、宗法之制为古代之大弊政),后世事不师古,好骛新奇,凡有造作更张,多不合情势,第求苟算,故中国后世不如古代,即是故也(自唐以后,凡百事物,无一不日退一日)。

时至今日,西学输入,凡唐以来之叔世弊政,相形之下,无不见绌。

趋新之士,悉欲废之,有心人忧之。

愚谓新党之浇薄诚可鄙,但此等弊政得以扫除,亦未始无裨,弊政去,而古之善政乃可见诸实行矣。

!他认为凡文字、言语、冠裳、衣服,皆一国之表旗,我国古来已尽臻美善,无以复加,今日只宜奉行者。

!)这种复古形式中包含的革新精神,便体现在由章太炎主持、钱玄同任编辑的创办于东京的∀教育今语杂志#中。

该刊即以复古相号召,但又以浅显之语言出之。

章太炎在该刊发表的十篇长文也都是白话文,足见其复古中革新的一面。

钱玄同起草的∀刊行∗教育今语杂志+之缘起#说,该刊的创办是针对当时欧学东渐,士人悉舍国故而新是趋,一时风尚所及,至欲斥弃国文,芟夷国史,恨轩辕历山为黄人,令己不得变于夷语有之。

!至于保存国故的方式,则不是曲高和寡的渊雅古文,而是凡撰述悉演以语言,期农夫野人皆可了解,所陈诸义均由浅入深!,将农夫野人!列为普及国学的对象,以国学大师的名望和复古派的身份,用白话文写作被文人看作正统的学术文可谓是复古派的创举,借此提高白话文的意义不小。

∀教育今语杂志#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群经诸子、历史地理、教育,基本上不出章太炎所讲的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三个方面。

但在附录中,又有算学、英文二类,足见此时的复古已有相当的包容性,因此,对章太炎等的复古!决不可望文生义。

但不论其怎样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包容性的胸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态度,最能显示出与欧化主义的区别来。

钱玄同在∀∗教育今语杂志+章程# 中国文学!一门中说:我国文字,发生最早,组织最优,效用亦最完备,确足以冠他国而无愧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