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氾水高级中学2013届历史二轮复习学案(2)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专题讲解】
一、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
朝代制度机构职能特点
秦朝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与牵制
汉朝内外朝制度内朝(中朝):
外朝(三公):
以内朝牵制外朝,削弱相权
唐朝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三司: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元朝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相权有所提高
明朝内阁制内阁:
司礼监:
秦朝军机处军机处:
趋势:
二、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时间特点作用
分封制西周——战国血缘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诸侯王位世袭,在诸侯国拥有世袭统
治权,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贵族
统治)巩固了西周统治。但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秦朝——清朝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俸
禄,没有封地,绝对服从于中央。垂
直管理,官僚政治。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和国家统一。
郡国并行制西汉封国和郡县并存,相互牵制造成西汉初年王国问
题
行省制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使权力受中央
节制,民政受制于中书省,军政受制
于呈报枢密院。
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
三、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朝代夏商周两汉魏晋隋唐以后选官
方式
世袭自上而下推举中正官推举考试选拔
特点贵族子弟世代继承(封
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封闭性)公开选拔,公开考试
(公开公平开放)
选拔依据血缘前期:德、才(孝廉)
后期:门第
门第考试成绩(才干)
作用贵族垄断前期利于人才选拔
后期豪门把持世家大族垄断官
场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
断官场的局面;
选拔了人才,扩大了
统治基础,加强中央
集权;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
气的形成,巩固儒学
地位
【史论必记】
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将官吏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开考试、公平录取,形成了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
【尝试练习】
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2.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5.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
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丰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6.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的政治上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7..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
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
B.平民
C.官僚
D.诸侯
8.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9.某学者指出,“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终成“布衣将相”之局,从而打破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上文中的“君”应是
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明太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5
察举制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
(3)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点提出的原因。(8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特点?(4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2)据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3分)
材料三: 军机处的工作:①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②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③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④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⑤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⑥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⑦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⑧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⑨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⑩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⑩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军机处的主要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11.【解析】(1)“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必须“人、门兼美”。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注意要体现出“变”。
(2)分析积极作用要从对政治、文化方面入手。如政治可从政府人员、效率角度分析,文化可从风气等方面入手。(3)材料二指出科举制度造成人才的缺乏以及要进行教育改革首先要设学堂,而设学堂关键在于废科举。分析原因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如政治应结合民族危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结合旧制度的弊端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