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
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青树中心学校李育章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科学的乐趣,体会科学的作用。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宗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点燃探知欲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具有顽强的毅力,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创设平等、民主、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科学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科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凭一本教材一张嘴,对学生强加灌输,这样既提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不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要加
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从教几年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点燃探知欲望
知识是探索的基础,兴趣是动手实践的“教师”,没有知识就无法去想象,无法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以兴趣为支撑点。假如说学习科学知识获得的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的话,那么动手能力的形成就是学生对外界客观的感受和体验。兴趣是促成学生动手能力的推动力,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动手、爱收集,好奇心强。比如当他们从科学课本上学到了昆虫的知识后,在课余时间可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田间地头,亲自捉一些属于或不属于昆虫的虫子,对照课本上的知识,对每一种虫子进行观察,辨认,哪些具有昆虫的特性,哪些虫子不具有昆虫的特征,这些观察说明,学生有探索的欲
望和要求。如果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这些要求,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采集昆虫标本,教学生制作标本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成昆虫标本,在班上或在全校办一个中规模的昆虫标本展览,让众多学生来参观,这样,这些学生就会从中获得满足感。其实,这就是动手能力形成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重要力量源泉,一旦学生有了这种不断探索的欲望,他们可能不需要老师的发动,就会主动去搜集有关昆虫的资料,或者会将一些昆虫捉回家养起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获得一些直观的知识,掌握更多关于昆虫的基础知识。由此可见,在动手能力的形成时,兴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兴趣越浓,动手实践也就更顺心如意。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要先激发学生动手兴趣,才能开发学生动手创新的潜能。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科学课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很多知识都必须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出来。所以,敏锐的观察能力往往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动手能力形成的保障。例如:“怎样测定物体的温度”教学时,要判断两杯水的不同温度,仅凭视觉和触觉来判断哪杯水更热,哪
杯水更凉,是很难得出具体的数据的,但凭学生的日常观察和积累,他们在小组讨论中,肯定会有同学提出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教师再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在学习温度计使用方法的过程中,观察能力显得非常重要。有了观察能力,在使用温度表的动手实验过程中,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因此,科学课上,指导学生细心的观察,教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技巧,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形成动手能力的重要保障。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青树中心学校李育章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学科学的乐趣,体会科学的作用。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宗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点燃探知欲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具有顽强的毅力,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创设平等、民主、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科学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科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凭一本教材一张嘴,对学生强加灌输,这样既提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不了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增强亲自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从教几年来,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做:
一、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点燃探知欲望
知识是探索的基础,兴趣是动手实践的“教师”,没有知识就无法去想象,无法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以兴趣为支撑点。假如说学习科学知识获得的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反映的话,那么动手能力的形成就是学生对外界客观的感受和体验。兴
趣是促成学生动手能力的推动力,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动手、爱收集,好奇心强。比如当他们从科学课本上学到了昆虫的知识后,在课余时间可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田间地头,亲自捉一些属于或不属于昆虫的虫子,对照课本上的知识,对每一种虫子进行观察,辨认,哪些具有昆虫的特性,哪些虫子不具有昆虫的特征,这些观察说明,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和要求。如果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这些要求,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采集昆虫标本,教学生制作标本的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成昆虫标本,在班上或在全校办一个中规模的昆虫标本展览,让众多学生来参观,这样,这些学生就会从中获得满足感。其实,这就是动手能力形成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重要力量源泉,一旦学生有了这种不断探索的欲望,他们可能不需要老师的发动,就会主动去搜集有关昆虫的资料,或者会将一些昆虫捉回家养起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获得一些直观的知识,掌握更多关于昆虫的基础知识。由此可见,在动手能力的形成时,兴趣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的兴趣越浓,动手实践也就更顺心如意。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定要先激发学生动手兴趣,才能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