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教育政策与社会变迁

教育政策与社会变迁

教育政策与社会变迁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不仅影响着教育体系本身,更深刻地作用于整个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政策的演进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优化与进步。

教育公平:缩小社会差距在众多教育政策中,促进教育公平始终是核心议题之一。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减少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

例如,国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旨在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教育创新:适应经济转型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政策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校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也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方式革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政府在政策上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予大力支持,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

终身教育:应对人口老龄化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终身教育成为重要的应对策略之一。

通过鼓励各年龄段人群参与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还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延缓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政府相应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成人教育、社区学习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结论教育政策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方面,教育政策的调整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另一方面,合理的教育政策也能引导社会向更加公平、创新、包容的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政策也将继续演变,以适应新的社会挑战和机遇。

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

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
社会转型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表达了 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紊乱状态。
1. 体制转型与教育失范
中心:经济体制的转型 全方位变革:物质、制度、思想、文化
等 体制转型三种状况 P183 社会体制转型(混变) 教育失范
如:直接影响教育系统中成员 行为失范:
• 教育准备不当—“学非所用”、“高才 低用”
含义、内容、形式、根本动力
是社会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 象和过程的总称。
变迁内容: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制
度和结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等。
变迁的形式:社会渐变、社会剧变(革命)、
社会混变(转型)。
变迁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社会整体渐变对教育的微调作用影响教育的形式、内 容、方法等
如: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的渐变 : •两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曹操:唯才是举VS陈群使其制度化 •隋唐“科举制”(隋: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
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扩大人才选拔 范围和王朝统治的基础,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 制代替九品中正制。贡举:取士不问家世)
1.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带来社会整体较为缓慢的、数量上的变化,一 般不是社会整体特质的根本改变。
如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半封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半殖半封社会
等级制教育:
农民阶级子弟和贵 族地主阶级子弟入 学资格和权利享有 不平等
作用与影响:教育微调
社会整体渐变主要作用——促进教育系统进行某种局 部调整
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高等教育:取消高考、“工农兵大学”

第9章 社会制度

第9章 社会制度
制度与制度之间要协调配套。)
制度变迁的规律
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表现为:
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统一
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 统一
3)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4)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三、中国的体制改革
(一)内容和特点 (二)积极的意义 (三)存在的问题
内容和特点
在一定意义上,体制改革表现为社会各重要领域的制度改 革,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 育体制改革等等。
2)宗教提供情感上的安全、认同感,并在诸多观念的冲 突中提供一种固定的参照点。
3)宗教使规范神圣化,并将群体的目标提升到个体的目 标之上。
4)宗教为对现存的社会模式的批判提供作为其基础的标 准,这是宗教的先知功能。
5)宗教使社会秩序合法化,为社会秩序提供稳定性,并 且经常帮助维系现状。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 四、社会制度的分类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 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
在我国,制度一词有特定的含义,“制” 是制约或控制, “度” 指限度。社会制度主要是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而 设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机构与设施。社 会制度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对人制 约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学中,制度常常被认为是人为设计的,制度的形成 是人们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当某种行为或互动方式使人 们感到有好处时,人们就会重复这种行为方式,于是这种 行为方式、互动方式被制度化。制度可以减少人们共同活 动的“成本” ,减少成本成了某种行为方式制度化的理 由。
制度化的作用
不同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因而有不同的作用,但从总体上 说,制度化的基本作用是:

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

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

作为一种规范系统的教育制度
• • • • 教育规范系统(成文和不成文的、变化的) 教育设备 象征的标识 教育组织系统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的基本关系
•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 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 邹衍——“五德相生”:自土德开始,木德继之, 金德次之,水德次之,然后再回到土德。 • 维科——神的统治、贵族统治和人民统治 • 施本格勒——西方的没落 • 汤因比——文化阶段 • 索罗金——感觉文化(罗马)和观念文化(希腊)
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 晋 副教授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 《教育大辞典》——“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 构的体系。包括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 政机构两部分。” • 制度起源于风俗习惯——萨姆纳、李泽厚 • 制度起源于人的共同意志,或者人们的需 要——马林诺夫斯基 • 制度产生的阶段顺序——梁漱溟 •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3.1科举制度
3.2合并校
3.3乱收费
3.4片面追求升学率
3.5解放前后的学校对比
3.6科技革命与教育
3.4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可怜天下父母心
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李世民
教育改变生活?
今朝有酒今朝醉!?
以不变应万变+以退路漫漫兮!
就业怎一个难字了得!
中国人可真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 • • • • • • 3.1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3.2社会局部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3.3体制转型与教育失范 3.4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 3.5社会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 3.6经济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 3.7文化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

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制度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制度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教育制度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塑造了个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更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首先,教育制度在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教育制度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如此,教育才能为社会变迁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

其次,教育制度对于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并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递和灌输。

教育制度要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同时,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良好习惯。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的变迁也对教育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社会变迁带来的不仅是需求的变化,还伴随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制度需要针对社会变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例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制度需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此外,教育制度还需要关注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社会的变迁带来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教育制度需要提供平等的机会,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培养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教育制度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教育制度的发展应与社会变迁相适应,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社会的挑战和问题。

只有这样,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为社会的变迁提供有力支持,并让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力量。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九章 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 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它们对社会生活都具备一定 的社会功能。 社会制度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社会活动的规则体系,是系统的、 成套的规范,而不是单独、个别的规范。 社会制度是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什么样的条件,才有什么样 的制度。
四、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和调节 人与人关系的职能。
而社会制度是社会规范的体系,是较稳定、较普遍的社会规范系统。
制度化,是人们的行为方式或群体的社会生活从不固定到比较固定,从 变动不居到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制度定型化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建设 过程,也是社会制度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社会制度既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又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有如下四 个方面的功能: 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当然,社会制度的功能并不是总是积极的。当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行为规则已落后于现实社会和人们的需要时,它就对社会成员合理需要的满 足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改革。

第三节
一、制度建设与制度化
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社会制度的过程,制度改革是改变或完善旧制度的 过程。
社会制度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也有着不同的表 现形态,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存的社会制度会变得不适应新的需要,这就要求 建立新的制度和改革旧的制度。

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

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

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在一个社会中,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息息相关,相互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反之亦然。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结构的塑造与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首先,教育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结构。

过去的教育制度往往强调等级划分和社会阶层固化。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教育机会的稀缺性以及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在教育领域存在明显的阶级差异。

上层阶级家庭的子女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更有可能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社会地位,从而加剧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

相应地,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下层阶级往往被限制在低收入岗位,使社会结构维持不变。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强调机会公平与社会流动。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为个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了过去封建阶级残余的壁垒,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流动。

其次,社会结构变迁也会对教育制度产生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进而推动了教育制度的转变。

以现代化进程为例,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育制度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多元化和综合能力的要求。

因此,教育制度必须与时俱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种变革推动了教育系统从单一学科、知识积累转向全面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方向。

此外,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也对教育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体系需要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跨文化背景和全球视野的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

然而,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变迁之间的互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社会结构惯性可能阻碍教育制度的改革。

由于长期存在的社会等级观念和体制性差异,教育机会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尽管社会在法律层面积极倡导公平和平等,但实际操作中,一些校内、校外的机会仍然由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决定。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互动关系分析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互动关系分析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互动关系分析近几十年来,社会的迅速变迁对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变迁包括了经济、科技、文化以及人口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改变,而教育制度则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互动关系。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下层希望通过教育机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社会上层则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来推动经济的繁荣。

因此,教育制度需要不断调整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例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竞争力的关键,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也大幅提升。

此外,在经济结构的变革中,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以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性强的人才。

其次,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获取与传播知识的方式,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职业需求。

互联网的兴起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为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育制度需要整合科技的力量,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以适应不同年龄、地区和需求的学习者。

此外,科技进步也带来了新兴职业的出现,让传统的教育课程需要不断更新,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因此,教育制度需要与科技的发展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

另外,文化的变迁也对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冲击与调整。

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在不断演变,教育制度需要及时反映和回应这些变化。

传统的教育体系可能与当下社会口味不符,因此需要对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一定的改革。

例如,性别平等意识的增强,要求教育制度消除性别偏见,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多元文化的兴起,则要求教育制度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因此,教育制度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结构,迎合社会的文化需求,以满足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需求。

最后,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教育制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进行行政管理;
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 重视专家权威;
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致
2 社会系统பைடு நூலகம்论
是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 著名研究;是想通过改变生产环境以寻找能提高生 产效率的科学原则;发现社会和工人心理变量影响 生产率;其基本要点是:
参与管理有两种形式;一为人际关系的参与模式是 一种合作手段;二为人力资源的参与模式;是改善个 人和组织效率的一种手段
参与管理存在的实现条件:首先是管理者 需具备的要素:
1管理者有发展下级潜力的愿望; 2管理者要了解其与下级是互相依存的; 3管理者避免过于强调个人权威; 4管理者要求下级参与的意识要强
3 学校组织与环境的冲突
学校在运行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内 外部的冲 突;但不能忍视;立即着手解决
二学校组织的协调
1 AG—IL模式:指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特别 强调维持一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四个必 要条件:模式维护 内部整合 目标达成 外部
适应;这就是著名的AG—IL模式
2
交易的方式
巴雷特整合方式 社会化的方式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
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 统 制度包含三层含义: 1 社会形态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2 具体制度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3 社会规范 规则 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微观分析
社会系统由若干相联系 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
各子系统在各自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 履行各自 的边界功能;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并以环境发生作 用与功能;

社会变迁与教育

社会变迁与教育

社會變遷與教育調適(1/3)
提升國民教育品質 延長國民教育年限,促使國中教育正常化。 提前達到小班的目標。 學前教育的擴充。 協助學校行政革新。
社會變遷與教育調適(2/3)
健全技術職業教育體系 建立更彈性的技職教育制度。 增設優秀的技職大學,重視高教的質量平衡 發展。 技職教育兼重職業知能與人文素養。
社會變遷的理論(3/3)
就變遷的因素而言 單因說(Single-factor):社會變遷是單一 因素所造成的,例如經濟、種族、地理或文化 等。 多因說(Multiple-factor):社會變遷是許 多複雜的因素所交織作用而產生的結果。
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1/2)
在意識型態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之動因, 意即教育形成社會變遷;教育→社會變遷。 在經濟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之條件。 在技術方面:教育常為社會變遷之反映或結果; 社會變遷影響教育;社會變遷→教育。
社會文化變遷
Social-cultural change 任何變遷都包括社會及文化兩個層面,兩者 是無法分開談論的,故而用此名詞說明此社 會現象。
社會變遷的理論(1/3)
就變遷的途徑而言 直線式變遷(Liner):社會變遷的模式是循 著直線的方向,逐步趨於文明、更好的境界; 孔德(Comte)、斯賓塞(Spencer)。 循環式變遷(Cyclical):社會變遷是一種發 展、沒落的循環;史賓格勒(Spengler)、湯 恩比(Toynbee)、索羅金 (Sorokin)。
社會變遷與教育調適(3/3)
重建適合現代社會的學校倫理 師生關係方面。 教師的社會角色方面。
肆、未來教育的發展
變通學校的興起
基本理想-由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由學生適 應學校。 教育任務-使人工作愉快並獲得幸福。 特徵-濃厚的自由學風、學生自主學習、學生 與教師有較多參與決策的權力、課程彈性、教 學方式多元、運用社區資源、學校規模小、學 生可自由選擇就讀…等。

9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9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1、开展对教育的讨论,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 能有正确的、一致的认识。 2、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教育的条件。 3、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需 求相适应。 4、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5、大力开展成人教育。
6、建立起一支足够数量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用以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为,协调学校成员 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关系。成 文的规范为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 不成文的规范有教育习俗。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如 教室、课桌椅、教具、现代化设施等。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 要素,即标志作用和象征作用。 4、教育组织系统。用以检查和推动教育制 度的执行。
第九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基本要求
(一)制度的含义 制度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 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 范系统。 制度包含三层含义: 1、社会形态。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2、具体制度。这是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3、社会规范、规则。这是对社会制度的微观分析。




三、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1、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1)社会整体渐变是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 的动力,但并不是教育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 (2)社会整体渐变能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 局部调整,但它不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 (3)社会整体渐变对教育制度的微调作用, 是因教育制度自身的特征得以强化,影响教育 的形式、内容、方法等。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新编教育社会学(主编:马和民)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导论教育社会学: 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偏重”社会事实”, 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 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 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社会有机论,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噢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 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 实证性( 研究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 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 地位局限性( 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 应用局限性( 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 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宏观角度: 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中观角度: 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开展. 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微观角度: 一类是以英国学者杨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类是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综合角度的研究: 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 如, 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 成形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后得到飞速发展.代表人物: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 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

第九章社会变迁和教育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学习目标识记教育制度的含义及其基本构成要素理解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关系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第一节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学制和教育行政机构制度的起源1.不同学科的解释: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2、汉语:礼制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制度社会中的具体制度社会规范和规则意义上的制度二、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教育制度: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教育规范系统: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为教育设备:物质要素象征的标识:文化要素教育组织系统:教育制度的代表机关第二节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基本关系一、社会变迁的含义是社会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我国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学家意大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解释德国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变迁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引起的。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变迁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机构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协调教育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来协调和整体社会的关系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和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振兴、文化繁荣和政治革新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稳定的传递和保证文化连续性的过程纠正和改进和改变已获得的前辈人特性的过程第三节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1、内容之间的关系2、类型之间的关系一、社会渐变和教育制度变迁1.社会整体渐变和教育制度变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教育变迁的动力:教育平等观念社会整体渐变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教育制度进行某种局部调整,但是它是以不改变教育制度整体面貌为前提的具体调整。

社会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微调,因教育制度自身的特征得以强化(二)社会局部渐变和教育制度变迁社会局部渐变导致教育制度中部门内容的细微调整,教育观念、教育规范和教育设施和学校组织系统的变革。

试分析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变迁的含义

试分析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变迁的含义

试分析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变迁的含义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教育管理及评估机制等。

社会变迁指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对于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校教育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它为个体提供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个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不仅传授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

其次,师资培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需要通过专业培训和合理激励机制来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质量。

随着社会变迁,知识结构和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教育制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求。

教育管理及评估机制是保证教育制度有效运行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科学严格的管理和评估机制能够对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教育制度必须与社会变革相适应,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教育史基础精讲第九章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是中国教育史中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这些变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教育体制变革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

近代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也成为了维持统治的手段。

这个时期的教育体制变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教育体制变革,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并致力于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

兴办近代学堂成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建立了许多的新式学堂,如洋务学堂、邮传学堂等。

这些学堂采用了西方的教育体制和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有科学知识和现代观念的人才。

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西方教育的机械模仿和应试教育的普遍推行。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的第二次教育体制变革,发生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民族主义和社会变革。

近代学堂改名为“学校”,取消繁琐的礼仪,改善师生关系,提倡学术自由和互相尊重。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包括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他们提出了办工农兵学校和普及教育的口号。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教育体制进一步得到了改革和发展。

一系列教育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例如,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农村教育、改进大学招生制度等。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束缚,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

改革后的教育更加注重科学、实用和民主。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教育制度也不断地进行变革和改进,以满足社会需要和人们的教育需求。

本文将探讨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

他们希望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秀的职业机会,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因此,教育制度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其次,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也对教育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文化和多元化需求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就要求教育制度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能仅仅针对某一部分人群,需要更加广泛和全面地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和人群。

最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复杂化也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就业难、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制度能够进行有效的应对和解决,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第二部分: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发展过程。

从最初的传统教育到现代社会的全民受教育,教育制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1. 传统教育时期:在中国的古代,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家族和宗教机构进行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礼仪、文化和道德等方面。

这种教育形式一直延续到了近代。

2. 近代教育时期:随着近代教育思想的传入,西式教育逐渐在中国传播。

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了《戊戌变法》,改革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历史。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 现代教育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制度也不断地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80年代初的教育改革实验到1990年代初的义务教育阶段,再到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育制度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规范系统,是最 古老的社会制度之一。
• 案例:萨摩亚人的儿童教育

儿童年龄为六七岁时,需要懂得哪些事情不能做, 还要学会许多简单的技术,如简单纺织、制作风叶车、爬 椰子树、做几种游戏、到海边提水、照管婴儿等。儿童年 龄渐长,逐步学会纺织、捕鱼等比较复杂的工作。在青年 期,男女执行的任务有了分化:男青年学会了捕鱼、种植、 切肉、划独木舟等基本技术后,就要加入到青年人和无领 袖资格的成年人团体“奥马加”,在这里通过比赛、戒律、 向榜样学习,来 接受训练,提高技术效率。
• 汤恩比(英国)——文化阶段(压力恰当时,文化才会空 前发展)
• 索罗金(美国)——感觉文化(罗马):建立在感觉经验 为主的价值观上;观念文化(希腊):重视精神和形而上 学的价值观。最理想的文化就是希腊和罗马之间的黄金时 代以及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文化。
•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变迁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经济基 础发生变动引起的,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的上层建 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
第九章 社会变迁和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 《教育大辞典》——“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 括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两部分。” • 制度起源于风俗习惯——萨姆纳、李泽厚
• 制度起源于人的共同意志,或者人们的需要——马林诺夫 斯基 • 制度产生的阶段顺序——梁漱溟 • 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 李泽厚(1930年6月-),中国湖南长沙宁乡人。1954毕 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 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 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 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 主要著作:
• • • • • • 1.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出版) 2.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4.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出版) 5.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6.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社会整体渐变期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大致所占时间比重(中国)
全部历史 社会渐变期 时间长度(年) 时间长度(年) 170多万年(公 170多万年(公 元前170多万年~ 元前170万年~前 前21世纪初) 26世纪初) 约1625年(公元 约1330年(公元 前21世纪初~前 前21世纪初~前 475年) 770年) 约2315年(公元 约2046年(公元 前475~公元 前206~公元 1840年) 1840年) 109年(公元 约85年(公元 1840年~1949年)1860年~1945年) 社会渐变期 所占比重(%)
制度的含义:
• (1)社会形态意义,对社会制度的宏观分析。 • 例如: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以 整个社会作为实体,在区分社会发展类型、性质和阶段 时使用。 • (2)社会中一些具体制度,对社会制度的中观分析。 • 例如:一个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 制度等,以具体的社会组织机构、制度设施作为实体。 • (3)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对制度的微观分析。 例如:教育制度内部的考试制度、学习制度等。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 基本关系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 过程的总和。
• 邹衍(战国)——“五德相生”:自土德开始,木德继之, 金德次之,水德次之,然后再回到土德。
• 维科(意大利)——神的统治、贵族统治和人民统治 • 施本格勒(德国)——西方的没落
今朝有酒今朝醉!?
片面追求世民
教育改变生活?
以不变应万变+以退为进
冷冷清清悲悲惨惨戚戚
考研之路漫漫兮!
就业怎一个难字了得!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三、社会巨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第三节 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
• 一、社会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一)社会整体渐变与教育制度 变迁
以我国为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体特质相对稳定期在各自相应的全部社会 历史进程中所占时间比重分别高达近100%、81.8%、88.3%、 78%。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表格:
原始社会
近100
奴隶社会
约81.8
封建社会
约88.3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约78
以我国封建社会中的渐变期(公元前221年~公元 1840年)为例,尽管期间曾经出现过多次重要的“社会事 件”,诸如爆发过无数次农民起义,进行过多次全国范围 的政治与经济改革,诞生过若干著名的科技发明等等,但 无论是哪一次社会事件,对于封建社会整体特质来说均不 具催枯拉朽之力,都未能从根本上铲除我国封建社会的基 本要素(落后的农耕主体生产力,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 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制度,封建等级制的政治上层建筑以 及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
• 社会整体渐变式促使教育制度整体渐变的动力,但并非教育 制度发生突变的动力。例如:教育平等观念的渐变即由社会 整体渐变所致。 • 我们把原始社会的教育称之为“原始平等的教育”;把封建 社会的教育称之为“等级制教育”;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称之为“双轨制教育”。例如: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渐 变即属这一现象。(参见本书案例9-2) • 教育制度对于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于教育 制度所培养的人才。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它自身的规律与 要求,社会整体渐变对教育制度的微调作用往往通过影响教 育的形式、内容、方法等体现出来。
第三,社会体制转型也会导致“违规型”的 教育失范。如乱收费等现象。
(二)观念转型与教育失范
我国在观念层面,集中表现为价值观的多元化 一方面我国传统价值观内容在深度和广度有所扩展,另 一方面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表现为性质不同的价值观并存。 例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为人民服务价值观与享乐 主义、拜权主义价值观并存;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拜金主义价 值观并存。 在价值目标方面,还表现为多层次利益价值目标并存,以 及一些错误的价值目标的存在,如“一切向钱看”、“今朝 有酒今朝醉”等。
二、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
(一)体质转型与教育失范
社会转型包括物质、制度、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 方位变革。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系统中成员行为的影响尤其明显,大 致学校成员直接或间接的“失范行为”。 首先,社会体制转型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师范行为。例 如:由于教育准备不当导致的毕业生“学非所用”、“高才抵 用”。 其次,社会体制转型也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 1840-1910, 美国第一代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主要学术思想:
认为社会科学对民俗的研究,与生 物学对细胞的研究具有同样的意义,一 切社会制度还原为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民 俗和民德;风尚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形成 的一种行为方式,个人层面上叫习惯,群体层面上叫风尚。 社会的发展只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形式,在于内群体间和外 群体间的争斗和竞争;同一类习俗标志着同一个种族;内群 体中存在一种团结的合作关系;和外群体之间是一种敌对关 系(民族中心论)。
作为一种规范系统的教育制度
• • • • 教育规范系统(成文和不成文的、变化的) 教育设备 象征的标识 教育组织系统

教育规范系统: 成文的规范: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不成 文的规范:主要是指教育习俗 。 教育设备: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 的要素。如教室、课桌椅、教具等;电脑,多媒体等。 象征的标识: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如:校 徽、校旗、校服等。 教育组织系统:用以检查和推动教育制度的执行的。
• 社会变革与教育制度变迁
• 经济变革与教育制度变迁
• 文化革命与教育制度变迁
解放前后的学校对比
科技革命与教育
教育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与教育
思考题
• • • • 1、试分析某一学校的制度构成要素 2、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3、联系实际分析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 4、讨论: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科举制度
(二)社会局部渐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 社会局部渐变导致教育制度中部分内容的细微调整,包括 教育观念、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施以及学校组织系统的 变革。如人口发展对学校规模、教育结构的影响、科技发 展对教育制度的各种影响等。
科技发展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信息化领跑教育现代化
合并校
中国人可真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