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的再审视

合集下载

鞠华:驳“中共是早产儿”

鞠华:驳“中共是早产儿”

驳“中共是早产儿”鞠华[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是早产儿”的论调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一些争论。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不具有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机遇和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造就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中共早产儿发展关于中共成立的原因,历史已早有定论。

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是早产儿”的论调纷至沓来,这也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一些争论。

他们也举出了许多典型的例子,从苏俄方面,有人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说成是“早产儿”,因此导致了俄共(后来称“苏共”)及苏俄(后来称“苏联”)的最终失败,那么在十月革命影响和苏俄帮助下成立的中共当然也是“早产儿”。

从中共方面,有陈独秀下台、瞿秋白的浮沉、向忠发当总书记、李立三免职、王明直升,都是共产国际的直接指令。

他们还引用第三国际组织原则里的条例,其中明确规定所属支部必须服从国际决议。

这也似乎为“中共是早产儿”的说法作了佐证。

中共到底是不是早产儿呢?历史真相是什么呢?我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弄清中共成立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有盲人摸象之嫌。

为此,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为什么会有中共,为什么要有中共?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深切地认识到:她不是俄共和苏俄这些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中共的成立不是俄共及苏俄外力作用的结果1、从共产国际的历史看。

纵观共产国际的历史,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苏联外交的一个附属物而存在的。

通过这个跨国共产党组织,苏联获得了通过输出革命来影响甚至操纵别国国内形势的能力。

但这种输出,必须是“思想”和“组织”的同步输出——由苏联培训的干部必须同时担负起革命思想宣传和革命队伍的骨干这两个任务,这样才能保证这一革命输出的一举一动唯莫斯科是从。

我们再来看中共。

中共成立于1921年,熟悉近代中国历史者都知道那是怎样的一个年代,4年后孙中山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是当时中国时局的最好说明。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1)1

一.清末新政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的侵略方式,因此要求清政府加强自身的统治;2.统治危机的加深也迫使清政府需要通过改革,加强统治;3.《辛丑条约》的签订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民众要求清政府改革图强;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传统的御侮方式已经无法改变中国现状。

2.新政的主要内容:政治上,裁汰精简合并一些行政机构,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并且设立了商部、民部、学部等部门;经济上,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并且给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荣誉头衔;军事上,编练新军,废除武举,创立武备学堂;教育文化上,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鼓励出国留学。

此外,清政府还发布了禁缠足、禁鸦片、废酷刑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命令。

3.清末新政认识:(不利)1.从形式上看,与百日维新的内容相似;2.从性质上看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大致是洋务运动的翻版。

3.清政府设立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其危亡,结果却加速了其灭亡。

4.它并没有达到清政府的预期目的,反而加剧其与一些汉族地主的矛盾,一些措施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客观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5.失败的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落后。

(有利)1.清政府的经济文化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学习、传播。

2.这是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应急措施,具有进步的意义。

3.新的军队建设、新的兵种的产生和新的军人水平提高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4.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评价:进步性:是对千年祖制的调整。

局限性:妥协性与不彻底性。

二.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1.原因:1.立宪派认为立宪是挽救清王朝的良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法宝。

2.立宪比专制好,这是日俄战争后国人的共识,这是时代的潮流。

3.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可以抵制革命,维护自身利益—参政,保卫自己的财产。

4...清政府为应对统治危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辛亥革命成败再审视

辛亥革命成败再审视
加 引人 注 目的一 个重 大课 题 。长期 以来 ,有 人强 调 出从 资产 阶级 革命 性 质 出发 这个 大前 提 。
它 的胜利 和 成功 ,肯 定它 推 翻封建 帝制 ,建立 资产
读辛 亥 革命 的历 史 ,思考 辛亥革 命 发展 进程 和
阶级 民主共 和 国 的意 义 , 民主共 和观念 深入 人心 等 。 结局 ,我 常 常有 一种 说不 出 的别样感 觉 :众 多 的偶
戊 19 年 政府 的突然鼎革 ,而地方势力却仍继续存在 ,属于 时 间先后 相差 不过 十几 年 , 戌 维新 运动 ( 8 8 ) 宫廷 政 变 的事变 之类 ; “ 瓦解 ”则是 中央政 府虽 然 失败 了 ,我们 心安 理得 的得 出结 论 :改 良主义 道路
完好无损 ,而地方却一点一点地解体 。清王朝的垮 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选择资产阶级革命 ( 认为革命
今 年是 辛亥革 命 发生 10周 年 ,关 于辛亥 革命 产 阶级 革命 ,它只是 中国资产 阶级革命 的开端 ,是 0
的研 究早 已是 史学 界 的热 门话题 。它 的内容 涉及 范 中 国资产 阶级 革命 的一个 阶段 ,它 只是完 成 了第 一
围之 深之 广令 人感 叹 。而在 这林 林 总总 的众 多研 究 个 阶段 的任 务 。而后 由于资 产 阶级革命 任 务 的艰 巨 课 题 中 ,关 于辛亥 革命 的成败 一直 是长 盛不 衰 、更 复杂 ,需 要 继续 把革 命 引 向深入 等 『,仍 然没 有 跳 2 】
泽东 指 出 :辛 亥革 命 “ 它胜利 的地方 ,也 有它 失 及 其规 律性 。从 而 完成 理论 上 的深入 和升 华 ,在 实 有
败的地方 。你们看 ,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 ,这不是 践 上 达到 “ 以史为 鉴 ” 、 “ 鉴往 知来 ” 的 目的 。辛 胜利 了吗?说它失败 ,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 亥 革命 的结果 确实 促使 清 王朝走 向了灭亡 ,但是 ,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析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析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探析作者:张静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6期一、民国初年政党概况民国初年,政党勃兴。

据台湾学者张玉法统计,当时政治性的社团有312个,而由以国民、共和、民主、统一四党影响最大,也更具有西方政党特征。

1.国民党。

国民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行政党政治、对抗立宪派、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在宋教仁等人的积极主持下,由同盟会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等4个小党派组成的, 1912年8月25日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912年3月3日,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本部全体大会,决定把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

大会制定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同盟会总章》,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汪精卫为总务部主任干事,张继为交际部主任干事。

改组后,会务有所扩张,不到几个月时间,会员增至10万余人,支部遍于18个省区。

临时政府北迁后,同盟会本部由南京迁至北京。

同盟会改组后,大批旧官僚、立宪派和各种投机政客纷纷涌入,成分复杂,组织上严重不纯,革命性减弱。

孙中山和黄兴虽被推举为主要领导成员,但不注重党务,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实际事务只是宋教仁一人操持。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5个党派,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大会,宣告国民党成立。

2.共和党。

共和党是立宪派为了对抗同盟会,联合统一党、民社、国民协进会、国民党同志会、民国公会5个小政党政团而组成的,1912年5月9日正式成立。

共和党以保持全国统一,取国家主义,以国家权力扶持国民进步,应世界大势、以平和实利立国为政纲。

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国家主义就是反对同盟会、支持袁世凯的同意语。

由于共和党视同盟会为第一政敌,因此共和党的成立及其活动,自然得到了袁世凯的大力欢迎和支持。

其两者的关系,正如同盟会的激进分子戴天仇所揭露的那样:“袁氏欲利用共和党而固其位置,共和党亦欲利用袁氏而开其升官发财之路。

1000作文: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000作文: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000 作文:论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武昌起义的那声枪响, 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也提前为清政府的灭亡敲 响了丧钟。

但是因为资产阶级自身 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注定会导致革命的失败。

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作文 : 【1000 字,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 运而奋起抗争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强烈地激动过一代国人的心灵。

这场 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想谈谈我的认识。

辛亥革命究竟是成是败?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 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 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 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自由的权 利, 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 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 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 使反动 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 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有他成功的一面,但是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根本目标 并没有实现。

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 场在历史终极意义上失败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湘不成军——辛亥革命中的湖南常德人

无湘不成军——辛亥革命中的湖南常德人

无湘不成军——辛亥革命中的湖南常德人(2011-09-06 14:39:55)转载▼辛亥革命百周年,曾有谁最有资格成为纪念地之争,湖北的理由是武昌起义在湖北,广东的理由是孙中山是广东人,江苏的理由是中华民国总统府在南京。

其实这些地方争“资格”无非是借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扩大本地的影响力。

碧华先生认为,武昌只不过是一处起义场所,南京只不过曾为都城,孙中山实为一个精神符号。

湖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摇篮,两百年以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事件,湖南人都处在风口浪尖上,常挽狂澜于既倒。

每当国难当头,多有湖南人成为国家的脊梁。

据统计,近现代史上著名的761位历史名人中,湖南为83人,占10.9%,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涌现了一大批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蜚声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

这与曾国藩有关,他创立的湘军拯救了清王朝,因此湘人子弟多升官发财,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清朝后期,湘军3名大帅全是湖南人,15名总督有11名是湖南人,占73%。

(其余4名也是由曾国藩推荐的,其中包括李鸿章);13名统领,有10名是湖南人,占77%;43名分统,有28名是湖南人,占65%;98名营官,有68人是湖南人,占69%,赢得“无湘不成军”的美誉,有趣的是,湘军拯救了清王朝,湘军最后又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辛亥革命有“广东革命湖南流血”“没有湖南人就没有辛亥革命”之说,据统计,辛亥革命同盟会发起人8个人中湖南有三个,第一批同盟会员79人,湖南占20人,首先揭竿而起的七个总督都是湖南籍的。

故此,湖南人享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之美名。

在湖南人中,常德人又充当了辛亥革命的先锋!常德地处湖南西北部,自古以来教育发达,人文鼎盛。

庚子赔款后,常德子弟纷纷到日本和西欧留学,留学人数占湖南留洋生的三分之一,这批人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成为革命者。

武昌起义中,周密的军事计划是谁拿的?常德人刘复基;武昌起义中,谁下达了起义号令?常德人蒋翊武;走向共和进程中,谁拿出了民主宪政的法理框架?常德人宋教仁;谁起草了国民党党章?常德人覃振;走向共和进程中,谁提出了国家经济管理方略?常德人林伯渠。

_英雌_的陷落_关于沈佩贞的历史与文学形象考察

_英雌_的陷落_关于沈佩贞的历史与文学形象考察

“英雌”的陷落——关于沈佩贞的历史与文学形象考察黄湘金内容提要:沈佩贞是民初著名的“英雌”。

她在辛亥革命中以组建女子军事团体受到舆论的称扬。

民国成立后投身于妇女参政运动,后来又依附袁氏政权,其言行日益引人反感,终因大闹醒春居及与郭同的讼案而身败名裂。

她在小说中的形象也全面沦陷。

沈佩贞的遭遇,不仅体现了民初女权问题与民族国家的尖锐矛盾和男性启蒙者在“英雌”问题上明显的功利性,也映衬出知识女性由家庭、校园走向社会的难局。

关键词:沈佩贞 “英雌” “贤母良妻”何谓“英雌”?简言之,“英雌”即指女英雄。

从构词方式上看,它是与“英雄”对举而出现的。

在清末民初,它曾高频率、大规模地出现在报章新闻和文学作品中,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据今所见,晚清最早使用“英雌”之人为湖北留日女学生王莲。

1903年2月,她在《湖北学生界》发表《支那女权愤言》,为男女平权张目,文尾更是质疑“英雄”的适用性,别为创造出“英雌”之词:世世儒者,赞诵历史之人物,曰“大丈夫”,而不曰“大女子”;曰“英雄”,而不曰“英雌”。

鼠目寸光,成败论人,实我历史之污点也。

1而作者自署“楚北英雌”,便隐含着自开风气的豪壮情怀。

在王莲之后,“英雌”也成为其他爱国女性昂扬的自我期许,如务本女校学生张昭汉感念时艰,作诗抒怀:“谁洗中国耻?崛起为英雌!” 2对于晚清女性的“英雌”意识,夏晓虹早在1995年即撰文详细考察 3,李奇志在2006年也有专著探讨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雌”话语,并旁及这一思“英雌”的陷落潮在后代的式微与转变。

4从清末到民初的20余年间,“英雌”指涉的对象不断泛化,其感情色彩也有较大转变。

至于这一意识的践行者,在清末自然以秋瑾为典范,在民初可能当推沈佩贞为代表。

对于前者,目前的研究已经十分详尽,而后者似为学界所遗忘。

本文从芜杂的历史和文学材料中,勾勒出沈佩贞在民初的人生沉浮和小说形象,并试图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女界之伟人”沈佩贞何人也?据1915年《醒华报》记载:“沈佩贞,号义新,原名慕贞,号少华。

试论民国初期的妇女参政运动

试论民国初期的妇女参政运动

试论民国初年的妇女参政运动2012040118历史一班贾红霞摘要:中国妇女参政问题的提出,始于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妇女参政活动提供了契机,她们利用西方的天赋人权及妇女解放学说,要求男女平权,并为此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国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女子参政运动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导致民国初期的妇女运动走向失败,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妇女参政民国初期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启示由于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中国妇女一直饱受奴役和压迫。

到了近代,受西方思潮及女权主义的影响,女子参政逐渐被人们熟知,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女子参政的理想,在当时却秘不示人,戊戌变法后,金天翮的《女界钟》进一步提倡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及女子参政,辛亥革命后,女子纷纷组建军事团体,并在革命胜利后改名为女子参政团体,掀起了女子参政运动。

学者之述已备矣,本文拟对民国初期女子参政运动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并对其失败原因加以分析总结,以期读者能对这一运动的基本概况有所了解。

一、民国初年妇女参政的背景(一)辛亥革命为妇女参政准备了条件1905年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民主思想。

强烈地吸引了大批爱国妇女,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为妇女解放而斗争。

中国女界中的先进分子—秋瑾、何香凝、唐群英、林宗素等人纷纷加入, 投身于革命的前期准备工作。

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爆发, 各地纷纷组织起妇女团体, 如“女子北伐敢死队” , “共有七十多人, 平均年龄在二十岁左右, 以天津女子师范的学生居多数”①1911年11月, 唐群英又与同盟会会员张汉英、张昭汉等在上海成立“女子后援会”。

该会一面派人到各省为民军筹款, 一面组织“北伐军救济队”,“随赴战地, 医救受伤兵士”②。

在唐群英等人的带动下, 其他如女子革命军、女子军团等都为推翻帝制作出了贡献。

在积极投身革命的同时,唐群英等人深刻认识到妇女解放尤其是妇女参政的重要性,借着辛亥革命的民主之风,她们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妇女参政运动。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o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o

共进会1909 文学社 1911 日知会 1906 华兴会 1904 光复会 1904
共迚会
o 共迚会最初是由同盟会中分离出来的。当时同盟会的领导 人孙文,采用渐迚式的革命方针,亦即希望先从清帝国南 部边疆地区収动革命,再逐渐迚入满人统治的中心区。共 迚会的就是丌同意此法者。 o 1907年8月18日在日本东京,开会讨论后正式成立了共迚 会。共迚会的最初参不者大多是留日的军校学生,有稍好 的社会背景,大多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分。
o o o o o o o o
当时的政治背景 当时的经济背景 革命政党的出现 起丿的频频収生 围绕在长江边三个革命团体。 首丿収生的导火索 唯一成功的武昌首丿 首丿成功背后的失败
领 袖 孙 中 山
成立时间 1894年 1904年 1904年 1906年
名称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主要成员 华侨和会党 留学生和学界 留学生和学界 学界和新军
• 在得知了是袁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孙 力主趁民气高涨之际联日,速战讨袁,希 望得到日本的帮助。 • 孙在晚期的时候认识到了,在《中国内乱 的原因》一文中说“我们中国革命十三年, 每每被反革命的力量阻止,所以不能进行, 做到彻底成功。这种反革命的力量就是军 阀背后,有帝国主义的援助。
政治背景
o 1908 11 15 慈禧驾崩 o 1909 1 9 袁世凯养老
过控1201 麻哲博 姜方特 599689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分析
概念届定
广义: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它的影响,即包括清末民初中国 革命运动的全部过程 。
狭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到1912年元旦孙中山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间两个半月的事。 关亍辛亥革命起点的争论: 一般的说法,认为近代中国最早组织的革命团体,便是一 八九四年甲午战争以后,孙中山亍是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檀 香山所成立的兴中会。1894年也就是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的起 点。

民国初年官员选任制度探析

民国初年官员选任制度探析

民国初年官员选任制度探析作者:朱晓东来源:《中州学刊》2018年第12期摘要:民国北京临时政府组建过程中,既要按照规制接受南京临时政府人员,同时还要对前清部院诸多人员进行妥善安置,新旧与南北矛盾并存,又杂以党派冲突、东西竞争,选才用人情况相互纠葛,纷争不断,十分复杂。

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关选任制度和法规的缺失,各部总长用人毫无一定标准,以致内阁的成立及运作都显得步履维艰。

关键词:北京临时政府;中央机构;官员选任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121-05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开始的,与南京临时政府凭空新建完全不同,其组建过程更为复杂,困难和矛盾更为凸显,既有接受南京临时政府人员的必然要求,也有妥善安置前清部院诸多人员的客观需要。

也就是说,南北与新旧问题成为当时选才用人的突出背景,这两个问题相互交织,难以调和,大大增加了北京临时政府选才用人的难度和复杂性。

学术界对民国第一届内阁组成过程的专门探讨并不多见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困境、博弈、无序三个维度,着重考察其组建过程中的人事纠葛,希冀深入认识北京临时政府成立初期用人行政的内在曲隐。

一、困境——未迁之际的人事酝酿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对于袁世凯积极组织北京临时政府,其用心何在?革命党自有清醒的认识,据当时媒体揭露,“而袁氏乃必谓须另组织统一之临时政府,是袁氏心目中并无南京政府也。

至组织统一临时政府之全权,袁氏居然自握之,派唐绍仪为总理以垄断用人行政之大权,其野心辣腕已达极点矣”②。

袁世凯组建北京临时政府的目的昭然若揭,归根结底是为了掌握用人行政的大权,这一举动为北京临时政府时期南北与新旧官员的选用纠葛埋下了隐患。

在南京临时政府尚未北迁之时,袁世凯与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就电报磋商用人行政事宜,“往返电订议和紧要各缺,并磋商改建共和政体后任用京外行政长官办法,期免畸重畸轻,而杜偏袒之弊”③。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笔记模板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读书笔记模板

一约法的改造 二帝制运动的公开演进 三反帝制各派的联合战线与外交形势 四护国军的崛起与帝制的撤销 五帝制撤销后南北两方的行动及袁氏之死 六帝制战争的副产物——南北小军阀的产生
一袁死后新旧约法之争——护法运动的序幕 二国会恢复后的党派形势与政潮 三国会第二次解散、张勋复辟与段祺瑞的再起 四南北分裂——护法战争的开始 五护法战争中北方冯、段的暗斗 六护法战争中西南党派的暗斗与军政府改组 七无结果的南北和会 八北方段派势力的倾覆与南方军政府的瓦解
一联治思想的由来及其运动的进展 二联治运动中的援鄂战争 三联治运动中北方的奉直斗争 四联治运动中南方的陈炯明的叛孙 五所谓“法统”的恢复与联治运动的合流 六中山重回广州建立大元帅府 七曹锟实行篡位的演进
一中国国民党改组前社会思潮的倾向 二中国国民党改组的经过 三中国国民党改组后在广东奋斗的第一年 四曹、吴的倾倒 五临时执政政府的成立及其设施与中国国民党的态度 六北方各军阀的大混战与执政政府的消灭 七中国国民党出师北伐前内部整理的工作 八北洋军阀的末路
01
第五章维新 运动的反动
02
第六章维新 运动的再起
04
第八章革命 与立宪的对 抗运动(下)
06
第十章国民 党与北洋军 阀斗争的初 期
03
第七章革命 与立宪的对 抗运动(上)
05
第九章清政 府的颠覆与 中华民国的 成立
第十一章帝制运动与 反帝制运动
第十二章护法运动中 北洋军阀的分裂与西
南军阀的离合
读书笔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写到1928年东北易帜结束,史料记载很详细,有独到的分析与见解,值得一读的中 国近代史著作。
以国剧《走向共和》为主题做一大范围阅读,收尾书恰好是这部巨著。把事情看清楚,把内外环境看明白, 以此再看人,才能称得上公允。少年壮志如虹,正其时也。

民国行政区划三题

民国行政区划三题

第十九辑民国行政区划三题傅林祥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过程,因保存的军政分府,下辖若干个县,如湖南凤凰设至今的资料较多,总体上较为清楚。

但某些时间、某些地区的特殊变化过程,仍存在着不有湘西军政分府,广西柳州设有右江军政分府,四川叙州设有川南军政府,江西赣州少疑点°本文试图对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的设有赣南分都督府。

行政区划、呼伦贝尔地区“自治”与黑龙江行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起,至政区划变化、设治局制度演变等三个问题,作1913年1月8日大总统袁世凯颁布《划一现一初步的探讨。

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武昌起义后光复各省行政区划的演变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革命党人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湖北军政府)。

此后,江苏、浙江、福建、安 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等省先后响应,并先后成立各省都 督府①。

都督府(军政府)成为一地的军政、行政组织。

就整体而言,是在省会成立全 省性的军政府,作为一省的最高军事、行政、财政组织,如鄂州(即湖北)、福建等等。

少数省份内则设有两个并列的军政府,如 四川省在重庆有蜀军军政府,在成都有大 汉四川军政府,后合并为四川军政府。

此方行政官厅组织令》止,光复各省除建立上述 都督府、军政分府外,行政制度与行政区划均有多次变化,清代原有的省一府一县三级行 政体系,除在个别省区得到保留外,在大多数 省区已遭破坏,形成了以省、县两级制为主的 新体系。

这种变化•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于1914年8月编制的《全国行政区划表》,大多失载。

南京府 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具有首都的地位。

因此,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1月1日成立后,曾设立过一个南京府。

关于南京府的置废过程,1914年版《全国行政区划表》未予记录。

民国年间编纂的《首 都志》记载如下:“民国元年,总理任临时大总统,定南京为国都,废首县,改江宁府为外,在一些省的特殊地区设立有独立的军政府,如伊犁、滦州、重庆、沪军(上海)等,它们并不受本省军政府的领导。

2020年广东省梅州市长田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广东省梅州市长田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年广东省梅州市长田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参考答案:B2. 据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兵既逼江宁,清廷战守俱穷,与英使订立条约。

许英商任意与华人贸易,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

”这一“条约”:A.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B.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C.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D.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参考答案:A根据“清道光二十二年”“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结合所学,道光年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故这一条约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开放中国的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A正确;《天津条约》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辛丑条约》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道光二十二年”“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联系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

3. 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参考答案:C4.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开始和最终形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不断紧密,下面选项中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关的是()A 新航路的开僻B 第一次世界大战C 贝尔试用电话D 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参考答案:B5. 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毒气的使用
这场战争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格局。日本利 用欧洲列强忙于战场厮杀,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的时机, 夺取了德国从清政府手中攫取的在山东的各种权益,并 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通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先进分子强烈地感受到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已失去光明的前途,并对西方文明价值产 生怀疑和动摇,由此开始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 思和批判。
落后就要挨打: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订立 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
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焚毁了圆明园。 1858年至1864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140多万平方公里的 土地。 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与法国订立了不平等条约。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进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袁世凯称帝失败病死,北 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陷入混战
北洋军阀的 黑暗统治,激起 了社会各阶层群 众的不满和反抗。 孙中山领导了护 法运动,蔡锷在 云南组织护国军, 发起护国战争。 图为护国战争时 的朱德
民族资本是 中国资本主义经 济中的中小资本, 同帝国主势力联 系较少,发展十 分缓慢。从行业 看,民族资本在 工业方面发展最 快的是棉纺织业 和面粉工业
以《新青年》 的出版为标志兴起 的新文化运动,使 20世纪初的中国, 开始经历一场深刻 的思想革命。在这 场激烈的思想文化 斗争中,陈独秀表 现得十分勇敢和坚 决,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主将。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和 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 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实行文学革命。两大苦基本口号, 一日民主,二日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的再审视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的再审视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的再审视【摘要】:文章运用新的角度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进行再审视,通过梳理研究认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为现实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逼,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同时由于孙中山等革命派缺乏一定的实力,不能够对当时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进行稳定和重建;而处于北京这个政治格局中心的袁世凯这个新权威在当时有相应的实力。

为稳定和维持当时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格局,袁世凯需要北方做为势力凭藉而必须定都北京。

【关键词】: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南京临时政府自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同年4月初北迁至北京。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是一个历史结果,又是一种历史过程。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被看作是一个典型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

”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新生的中华民国表面上完成了国家统一,实际上政府大权转到袁世凯的手里……中华民国开始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时代。

”[1]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过程曲综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对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的研究,是辛亥革命史、北洋军阀史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研究成果回顾介绍南京临时政府北迁的原因,已有不少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他们用不同方法、不同的角度解释南京临时政府北迁的原因。

把这次迁都之争的失败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是这次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南京临时政府革命力量内部的分化与纷争。

(3)严重的财政、外交等危机的冲击。

(4)袁世凯权术手段作用使然。

(5)帝国主义各列强的干涉与挟制。

参见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周英才《南京北京,民国建都之争》,胡绳武《民元定都之争》,李学智《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之我见》,谢本书《略论1912年的建都之争》,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段云章、邱捷《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

在革命史观指导下,中国近代史上任何一次历史事件,都被看作是一次阶级斗争。

寻找此次事件的原因,也仅仅分析各阶级的特征,寻找不利于这次阶级斗争的阶级特征,而把其看作失败的原因。

民初南京留守府的建立和裁撤

民初南京留守府的建立和裁撤

民初南京留守府的建立和裁撤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南京建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时政府。

同年4月1日,在袁世凯等旧官僚和立宪派的压力下,孙中山正式辞职,临时政府北迁。

南方革命派与北方守旧势力在第一轮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不过,袁世凯取得了总统的宝座,不等于就赢得了统治全国的实权,孙中山让出了总统的位置,也不等于革命势力就此消灭。

南京留守府的建立和裁撤即是南北两派又一回合的斗争和较量。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

3月13日,唐绍仪被任命为内阁总理,由南北各派分享政权。

但在内阁人员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尤其是关键性的陆军总长一席。

袁世凯及其亲信推出段祺瑞,并强硬提出“非段祺瑞长陆军,世凯即辞总统之职”[1]。

南方军政界则期望黄兴继任陆军总长一职。

南北双方争执不下时,黄兴乃于3月28日传集各军将校,竭力劝说不要再争,竟至声泪俱下。

3月29日,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但慑于南方民气不可侮,同日又任命黄兴为参谋总长。

袁世凯命令发布后,黄兴通电力辞。

袁乃于3月31日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

4月6日,南京留守府正式成立。

按照4月13日公布的《南京留守条例》,南京留守“直隶大总统,有维持整理南方各军及南京地面之责”[2],表面上似乎权力很大,但由于财政大权控制在袁的手里,实际难有作为。

同时,条例又规定,“俟南方军队整理就绪,即行裁撤”[3],可见,留守府只是一个暂时的军事善后机关,袁世凯无非是想借黄兴之手,来裁遣南方军队。

南京留守府的成立是南北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辛亥革命中,南方起义各省建立了番号和称呼不一的军队。

这些军队在辛亥革命过程中揭竿而起,仓促组成,总额达80个师,成分也较庞杂。

在南京一带,陆军部就掌握了16个师及一些杂编军队,达20万人。

如此庞大的军力令袁世凯不得不有所顾忌。

为了防止南军不满而爆发不利于自己的行动,袁世凯需要深得南军拥护的黄兴来稳定南方的局势,并替他遣散南方的军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的再审视【摘要】:文章运用新的角度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进行再审视,通过梳理研究认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为现实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逼,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同时由于孙中山等革命派缺乏一定的实力,不能够对当时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进行稳定和重建;而处于北京这个政治格局中心的袁世凯这个新权威在当时有相应的实力。

为稳定和维持当时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格局,袁世凯需要北方做为势力凭藉而必须定都北京。

【关键词】: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南京临时政府自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同年4月初北迁至北京。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是一个历史结果,又是一种历史过程。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被看作是一个典型象征意义的历史事件。

”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新生的中华民国表面上完成了国家统一,实际上政府大权转到袁世凯的手里……中华民国开始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时代。

”[1]南京临时政府北迁过程曲综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因此,对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的研究,是辛亥革命史、北洋军阀史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研究成果回顾介绍南京临时政府北迁的原因,已有不少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他们用不同方法、不同的角度解释南京临时政府北迁的原因。

把这次迁都之争的失败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是这次斗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南京临时政府革命力量内部的分化与纷争。

(3)严重的财政、外交等危机的冲击。

(4)袁世凯权术手段作用使然。

(5)帝国主义各列强的干涉与挟制。

参见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周英才《南京北京,民国建都之争》,胡绳武《民元定都之争》,李学智《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原因之我见》,谢本书《略论1912年的建都之争》,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段云章、邱捷《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军阀》。

在革命史观指导下,中国近代史上任何一次历史事件,都被看作是一次阶级斗争。

寻找此次事件的原因,也仅仅分析各阶级的特征,寻找不利于这次阶级斗争的阶级特征,而把其看作失败的原因。

并且任何一次失败的革命斗争都被描绘屈辱史,把外来因素的冲击,西方列强的干涉归为重要原因。

同样这次南京政府的北迁也是如此。

所以在这种史观指导下,若要探寻中国近代史上某次历史事件的原因,类似于方程公式的代入寻求答案一般,把活生生的历史事件变成了公式的推理,显得有些枯燥无味。

另外,有些文章把革命斗争被描绘成少数上层之间的政治斗争;甚至是几个人之间的权力斗争。

这次建都之争在这种史观的指导下,部分文章也把其描绘成孙中山与袁世凯等个别人之间的斗争,袁世凯权术更为高明而已。

最后,把这次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看作是一次革命斗争,那么就事先预设了把袁世凯等定为反面角色,对于袁世凯和当时的有识之士定都北京的说辞认定为反革命之说,而忽视了当时的客观因素。

二、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必然而无奈选择(1) 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在当时是客观必然。

一个国家首都的区位要素即那些影响首都区位选择的条件和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政治军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尽量使首都具有适中的地理位置,从而能够兼顾东西,关照南北,指挥灵活,易行指令,更有效的发挥政治中心的功能......适中的地理位置对首都的区位有着重要影响。

”[2]另外”首都的区位,便于国家对其全部疆域行使主权,实行有效的管辖,即在政治上可以控制一切。

……另一方面,首都的区位还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和国家政策的贯彻……另外选择首都的区位还应考虑充分利用一定时期首都所面临的国内外政治军事地理形势……且不能不考虑军事因素的影响。

”[3]最后”首都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的骄傲,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和社会缩影,在全体人民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区位选择必然受到诸如大多数国民的愿望和情绪的影响;还有国内不同地区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影响,并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由此引起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影响。

” “北京在全国占有显赫的政治军事地位:位于中原,蒙古高原和东北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汇点。

”[4]是极佳的都城选择区域,符合以上所有特征。

孙中山坚持南京作为首都,日本方面当时对孙中山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辛亥革命之际对中国南、北政权均有特别影响的日本朝野,则多主张中国的政治中心放在南京,日本浪人头山满是这种主张的积极鼓吹者。

日本相犬养毅更是建议孙中山将新政府首都设在南京。

日本方面的出发点很清楚,它是妄想借中国政治中心南移的机会,削弱中国在北方的防御,便利其对满蒙的侵略扩张”,[5]同时,从当时国防形势来看,满蒙一带独立活动加剧。

因此,为了便于对全部疆域行使主权,实行有效管辖,为了遏制满蒙一带的独立活动,能在中原、蒙古高原、东北三大单元交江点--北京定都,充分考虑了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政治军事因素。

“从中国历史传统来看,都域的区位选择更多是考虑了国内的政治辐射力和对外的防御功能……在北方建都有利于把京城卫戍和边疆防御的双重部署结合起来。

在不分散兵力的情况下,能保持对外的高度警觉。

同时,比较集中的军事部署也形成了对全国其他地区强大的政治、军事辐射。

”[6]自1844年日本发动对清战争,明治维新确立的大陆政策,掘取中国的满蒙是起侵略扩张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安全受到了新的威胁。

日本在中国大陆的扩张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领土主权的最大威胁。

因此”评判中国政治中心能否转移及转移到何处,必须看它是否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的遏制,正如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必须考虑能否有利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样”,[7]而当时有识之士认为北京背靠北方,面向中原,是防范日本的最佳选择。

“北京数百年的建都传统,特别是元明清三朝连续建都的历史和优越的地理形势,已经在世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内化为一种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这种观念是影响人们倾向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8]这恰好映证了都城选择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

此外,根据”历史惯性”,以南京为都者,要么是偏安一隅的小王朝,要么是短帝王朝。

太平天国的失败又刚好多了一条证据。

”所以使人们产生一种偏见,南京非长治久安之都。

”[9]而北京又有以上优势。

所以世人对北京的偏见,而对北京的偏好构成了一种”历史惯性”。

因为首都在全国民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种”历史惯性”可体现在国民的情绪和愿望,而影响都城区位的选择。

并且当时普遍的舆论是”帝党有死灰复燃之危,强敌有乘机侵略之虞”!现实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逼,为了遏制日本”大陆政策”中侵略中国的企图,遏制满蒙的分裂独立活动等的需要,定都北京要好于定都南京。

同时”历史惯性”所产生的传统都城方位观念,又是影响定都北京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而且北京的确拥有得无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位于中原、蒙古高原和东北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汇点。

而孙中山个人的主观愿望则没有考虑以上相关客观因素,所以遭到抑制,政治中心才又定位在北京。

(2) 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也是一种无奈选择。

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政治中心的北移,实质上是新的权威中心再次树立的过程。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旧的专制权威被打破,旧的传统权威被打破,迫切需要新的权威中心的出现。

民初是非常时期,对于新的权威有特殊的要求,首先能够挽救民族危亡,能够应对当时民族危机;另外能够对当时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进行稳定和重建,以维护和保证各阶层当时的利益。

因此要求新的权威必须具有强大的动员和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而政治中心区位的选择必须适应和有利于新权威。

随着专制皇权的覆灭,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国内政局四分五裂,人民生活动荡不安,新的资本主义因素需要更大的发展范围空间和稳定的政局。

所以中国当时最迫切需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社会资源有序进行。

而这些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保障。

没有这一强大权力有效的保障,中国就无从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就无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进行重建。

而当时的袁世凯在当时军事实力雄厚,同时政治经验丰富,政治声望较高,而有强大的权力,符合新权威的条件。

章开沅在《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一文中指出:”(江浙资产阶级)觉得孙中山缺乏统一中国的实力-----包括财力、兵力、特别是国外的支持,而袁世凯恰好恰好具备了孙中山所缺少的东西。

”[10]同时广大的下层民众也希望结束纷扰的社会局面,早日实现稳定。

袁世凯正是凭借相对强大的北洋实力,赢得当时民众的一致看好。

袁世凯做为当时新的权威出现,而北方是袁世凯实力的凭藉,而离开了北京,就无法稳定和维持当时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格局。

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再要求坚持袁世凯南下受职,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这无疑是想破除袁世凯这个新权威,而有利于其党派的发展。

而袁世凯也不愿南下受制于人,迟迟不到南京。

而当时全国各大报纸舆论几乎都支持建都北京,支持袁世凯的说辞。

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新权威的凝聚力,进一步证明了袁世凯能够充分地动员社会资源,显示了袁世凯做为新权威的号召力。

而与此相反,南京临时政府内部不断发生分化和纷争,南京临时政府内部,不仅在参议院,即使在军队内部,在定都问题上,也是存在较大分歧的。

所以当北京发生兵变后,北方局势骤紧。

而孙中山等定都南京的方案本来就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实际,所以在强大舆论压力等内外压力下而做出让步。

由此看来,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是袁世凯这个新权威出现后,政治形势的要求:政治新权威不能脱离其政治格局中心。

否则会出现政治秩序的混乱。

袁世凯死后群雄并起,没有一个象袁世凯这样的政治权威,存在多个政治中心,中国政局混乱不堪。

三、结语南京临时政府自1912年1月1日成立,至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其存在时间只有三个月,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却有重要的地位。

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曲综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仓促的梳理研究认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为现实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逼,是一种客观的必然。

同时由于孙中山等革命派缺反一定的实力,不能够对当时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进行稳定和重建;而处于北京这个政治格局中心的袁世凯这个新权威在当时有相应的实力。

为稳定和维持当时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格局,袁世凯需要北方做为势力凭藉而必须定都北京。

我们是在前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总结补充,从相关新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审视不知成熟与否。

由于才疏学浅,文中应疏漏不少。

还望相关学者再次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1] 李新. 《中华民国史》, 第一编第一卷,中华书局出版, 1982, P494.[2][3][4] 肖星. 《政治地理学概论》, 测绘出版社出版, 1995, P215, P217, P217, P126.[6][7] 袁成毅. 《民国政治中心南移:国家政治辐射与对外防御的式微》,P125, P125.[8][9]王明德. 《略论民国元年的南北建都之争》,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 3:79.[10] 章开沅. 《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出版,1988, P2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