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2课时 摩擦力的综合应用(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摩擦力

第2课时摩擦力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2.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体会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实际生活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进行新课】

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教师播放视频:下雪天,汽车在雪地上行驶,车轮打滑,当车轮缠上防滑链后可以正常安全行驶.

学生观看,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

接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页《科学世界》——“减小摩擦的方法”:(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归纳出改变摩擦的方法.

(2)要求学生回顾课前看到的相关情景,说说人们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些不同的例子.

学生分析,教师得出结论.

板书:1.摩擦力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摩擦我们要设法增大,有弊的摩擦要设法减小.

2.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大物体间的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滑动摩擦来代替滚动摩擦.

3.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减小物体间的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

教师说明:使接触面分离的常见方式:

①加润滑油,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使摩擦面不接触,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过,大大减小了摩擦,如图所示;

②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如气垫船;

③利用磁悬浮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大大减小,如磁悬浮列车.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时,必须让木块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2)分析比较甲、乙可以得到:

(3)分析比较甲、丙可以得到:

解析:(1)为了探究木块在滑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必须使木块处

于平衡状态,因此必须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与拉力F是一对平衡力,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测出.(2)从甲、乙两个图中可看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只是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同,乙图中压力大些,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看出图甲为3.6N,图乙中为6.6N,图乙中所受到的摩擦力要大些.因此,可得到结论:在接触面相同的条件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比较图甲和丙,可看出图丙中示数为 5.6N,二者不同的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图丙接触面粗糙些,受到的摩擦力大些,因此,可得到结论: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答案:(1)匀速直线(2)在接触面相同的条件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3)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摩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摩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利用火柴头与火柴盒之间的摩擦使火柴头温度上升而燃烧

B.乙图中利用货物与传送带之间的摩擦把货物送到高处

C.丙图中机器上安装的滚动轴承可以使摩擦力增大

D.丁图中气垫船通过船底向下喷气,在船底和水面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使船航行时的阻力减小

解析:A、B选项是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具体应用的实例.D选项是利用船底与水面间形成气垫,使接触面分离,减小摩擦,减小阻力,提高气垫船的航速.只有C选项是错误的,因为机器上安装轴承是为了减小摩擦,而不是增大摩擦.答案:C

【教师结束语】

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知道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有利有弊,因此我们要掌握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好,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减小摩擦的方法”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学习后,知道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摩擦我们总是设法增大,有害的摩擦总是设法减小.而且根据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常用方法.学生从分析日常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事例入手,联系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关注学生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