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新教材七年级下 《礼记》一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9课《礼记》一则教案1
《<礼记>一则》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翻译全文。
理解稳重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在预习中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了吗?(检查预习)(课件出示关于礼记的常识)《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师:礼记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在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的礼仪专著。
是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的重要基石。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出示目标1.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2.指名读。
3.说一说,你觉得哪个目标最难以完成。
(可以应到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般目标)三、整体感知1.师: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生:自读学习要求。
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生:圈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难以掌握的词语。
2.师:同学们的学习非常认真,应该也卓有成效,现在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了。
本文中有些词语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老师圈出的这些,你都认识了吗?(出示重点词语)生: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使用答题器抢答)。
师:指读重点字的读音。
3.师:在你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比较难以翻译的句子,或者你认为的重点句子。
现在我们进入互相挑战环节。
【最新审核】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ppt课件6
语 法 现 象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虽 古:即使
今:虽然
2.不知其旨也 旨 古:味美
今:意义
3.虽有至道
至 古:好到极点 今:到
4.教然后只困
困 古:困惑
今:困难
5.教学相长也
长 古:促进
今:增长
圈划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嘉肴
食
一、
弗
引出议论 旨道
学
旨 不知其
善
二、 学 教
不足 知、《中庸》、《论语》和 《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 基础读物。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只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解释
虽有佳肴(虽:即使 。)( 佳肴: 美味的菜肴。),弗食,(弗:不) 不知其旨也; 〔旨:美味。〕虽有至 道〔至道:最精妙的道理。〕,弗学, 不知其善也。
三、 教学相长
得出结论
对照板书背诵课文
特色赏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 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 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 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 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 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 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 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礼记》一则 1
《礼记》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 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9《礼记》一则教案 苏教版
《礼记》一则【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过程】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一、预习反馈4.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5.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6.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7.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8.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9.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虽:佳: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9【教学课件】《礼记一则》
相关知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 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
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
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 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礼记》五经之一。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注意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第六单元 ·诗词拔萃
礼记一则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相关知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 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
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
“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 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 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 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写出出自选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品读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找出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虽/有嘉肴 B.不知其/旨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二十九礼记一则课件3苏教版
尖子生好方法:听课时应该始终跟着老师的节奏,要善于抓住老师讲解中的关键词,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猜想老师还会讲什么,会怎样讲, 怎样讲会更好,如果让我来讲,我会怎样讲。这种方法适合于听课容易分心的同学。
2019/5/21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5
thank
you!
2019/5/21
6.名句默写
(1)虽有嘉(佳)肴,弗食,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知不足,
;知困,
。故
曰:
。
答案:(1)不知其旨也 (2)教然后知困 (3)然后能自反也 然
后能自强也 教学相长也
7.走进文本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2)文章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答案:文章先以“虽有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做比;然 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 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编后语
有的同学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常听着听着心思就不知道溜到哪里去了;有的学生,虽然留心听讲,却常常“跟不上步伐”,思维落后在老师的讲解后。这两种情况都 不能达到理想的听课效果。听课最重要的是紧跟老师的思路,否则,教师讲得再好,新知识也无法接受。如何跟上老师饭思路呢?以下的听课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苏教七年级语文-礼记一则
拓展阅读1刘宣苦读成才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即刘宣。
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语.使(告诉)B.讶.其文(感到惊奇)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使乃优遇之”的原因是()A.为卫使畜马B.昼夜读书厩中C.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D.讶其文,谓必山林这老儒之作,乃启封,乃公也4.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参考答案**(作品)2.刘宣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4.刘宣:苦读成才。
卫使:爱惜人才。
刘铉:慧眼识才。
拓展阅读2先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先公:欧阳修。
②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③闾里:街坊。
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用)B.教以书.字(写)C.或.因而抄录(或者)D.及.其稍长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多诵古人篇章。
(2)惟读书是务。
参考答案**(或:有时。
)**3.(1)多读古人的文章。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9课《礼记一则》复习资料
29《礼记》一则复习资料1、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 • • • ■词语:虽:即使。
弗食:不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2、原文:弗学,不知其善也。
就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词语:善:好,妙。
就是故:连词,所以。
译文: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过后才知逍自己的不足,3、原文: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词语: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译文: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不懂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
4、原文: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 • • •词语: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故:连词,所以。
教学相长:意思就是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长,增长。
译文: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5、原文:《兑命》曰:“学学半。
”耳此之谓乎?词语:学学半:教冇别人,就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就是教的意思。
其,表示推测。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就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就是这个道理吧.29《礼记》一则测试卷1、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英旨也;虽有至道,• • • • • ■词语:虽: ____ 弗食:—O旨:_。
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至,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文:弗学,不知其善也。
就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词语:善: _______ 。
就是故:______________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原文: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词语:困: ______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虽有嘉肴 虽:连词,即使;佳:美好;肴:鱼、肉之类的熟食。 (2)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不。“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 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兑: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字词句归纳
一、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二、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三、词类活用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 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 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 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 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 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字词正音
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肴( yá o) 自强( qiá 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 o )
语言特点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 “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 样的启示?
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 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 自己的机会。
示例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 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 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 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 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 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走进《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 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 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 《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 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 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 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 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 史、祭祀、文艺、生活、历法、地理等诸 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 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 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故:连词,因此,所以;困:困惑,疑难。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反:从自身找原因反。反,反省。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强,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连词,所以。长:促进。 “教学相长” 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8)其此之谓也 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 “大概说的就是……吧。” (9)“学学半” 第一个“学”同“斅”,教导,第二个“学”指学 习;“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10)兑命
1、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
2、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四、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 表示推测
其
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 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 理,如果不学,就不能知道它的妙处。因此 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教育别 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知 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 知道有困惑,然后才会自己发奋图强。所以 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尚 书》中的《说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 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 理?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 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 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 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的。
教学相长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须食方知其 旨”“至道须学方知其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 关系的论述——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 反,知困自强,有“嘉肴”“至道”作类比, 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 叫做“类比推理”。
虽有佳肴
——《礼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
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 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 学》和《中庸》;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 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 、书、 礼、易、春秋”,《四书五 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 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积 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 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脉络梳理
虽 有 佳 肴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 实践出真 知。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主 题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 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 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