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云南民族地区旧制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云南民族地区旧制教育发展状况研究

官学、书院和义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学是国家造士之所,因此又叫学宫。书院本是藏经讲学之所,后来演化为传播学术思想和准备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义学是一种免费义塾,其性质为启蒙教育,也称蒙馆。

云南的古代教育,最初有私学、始于西汉元年狩二年(公元121年),官学较晚,始于东汉,书院始于明代景泰年间。

云南有史可考的学宫兴于汉代,而唐朝南诏国时兴学之风不衰。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其统治者也很重视文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先后在云南建学宫11所,明朝升至70所。至清末,全省99个县以上行政单位有学宫91所。①学宫建筑都有一定的规模和风格,拥有先贤殿、藏经阁,外有池塘,门坊,而且都保留一种静心斋养的遗风。现在保留下来的庙学,都很具规模,如建水的临安府庙学就是全滇最完美壮观的一所。政府设学官管理学宫事务,清代称府学官为教授,州学官为学正,县学官为教谕。

云南书院多建于明朝,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云南巡抚王启建五华书院,为云南第一座综合性的书院,开启了云南古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书院建立很多,共建立了56所。

义学是蒙馆的一种,蒙馆是古代启蒙教育的学习组织,蒙馆有三类,一类是一家或几家人联合设塾,延师教子的,叫做教馆或坐馆,还有一类是教师在家设馆教子弟的叫做家塾或私塾,第三类是由地方开明乡绅共同出经费,在公众的地方设塾,延师教一些贫寒子弟的,叫做义学或义塾。义学兴起于元代,义学的基层组织以社为主,也叫社学,在农村以每10家为一社,设社长以教劝农桑为务,在村民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社学一所,择师农隙之余教弟子《孝经》、《小学》等。清初,政府令每乡设社学一所,主要是官办性质,后难以普及,义学就兴起。

一、元朝大力兴建学校,提倡儒学

云南古代称蛮夷之地,清朝大部分官员将夷人描绘成野蛮、椎鲁,民族地区历来教育不受重视,尤其在偏远地区,文化极度落后,思想极度愚昧,很多上层土司无论从思想上、意识上对平民接受教育抱有偏见的,根本性的剥夺贫寒子弟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即使识字明理启智教育多么重要,学校教育的实施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在云南各少数民族中,文化相对内地还相当落后,只有白族有自己民族的文字---白文,很多民族都没有自己本民族文字,是靠一些图文来记录的载体,有如末些文字(图画象形文字,纳西族)。②当时白族中有极少数只是分子诵读汉文书籍,而政府的文教政策是极力在民族上层推行儒家文化,因为儒家思想可以使人习礼让,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元朝政府在白族、彝族地区设置学校,修建孔子庙,置学舍,劝土人子弟以学,择蜀士之贤者迎以弟子师,可见政府极力推广教育形式,改变当地文化习俗,加大当地与汉族文化进一步融合。据《元史.赛典赤传》载:云南俗无礼仪,男女往往自相配偶,亲死则火之,不为丧祭。......子弟不知读书,赛典赤教之拜跪之节,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渐兴。③元朝在民族地区开设学校,提高当地人民文化素质,其实也是进一步巩固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赛典赤为使当地土人资性悍悷,炙不畏义的少数民族渐摩化其心,④接受儒家文化思想,从而服从元朝政府的统治。

二、清代官学(学宫)发展概况

官学是各级政府主办的学校,教育为科举服务,官府办学主要分为中央办学和地方办学,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州、县办学,学习无固定时限,只要各科考试合格,都可获得秀才的名号。

清代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清政府在云南民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为云南

教育跟内地平稳过渡和接轨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使云南教育走向了正常发展的轨迹,石屏人袁嘉谷为全省唯一经济特科状元,是云南历朝所没有的。充分说明清代云南官学教育形式对科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明朝教育的兴盛是在元朝政府尤其是在云南治理政务的赛典赤在任时发展起来的,他为云南教育与内地不断接轨作出的巨大贡献。他和张立道一起极力将内地的学校教育体系移植到了云南,经他们的极力推进在云南发展学宫11所。而且教育体制也完全参照内地一系列的条规,发展学校教育。明朝朱元璋在政策上给云南更多的保障,各级官员都对教育事业极为重视,1382年,恢复年久失修荒芜的学宫,明朝是云南全面建设学宫的时期。还有就是新建,新建起来的学宫数量达到了63所,加上恢复失修的元代学宫,共达到73座。清代主要是维护元、明以来已经兴建的学宫,新建的学宫仅27所。清代在明朝基础上做了完善和补充,清代所建学宫有广南府学宫、缅宁厅学宫、丽江府学宫、中甸厅学宫、普洱府学宫、思茅厅学宫共18座,最后建成发展到92座⑤

三、云南书院的发展

1、数量概况

古代书院是作为知识分子深造之所,也是为学子提供应试科举的地方,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通经致用之才。

云南的书院,始于明代,盛于清代,终于清代晚期,明代所建书院,按地区划分,主要集中在云南府13所,大理府17所、临安府9所,楚雄府7所,曲靖府5所,澄江府5所,丽江府3所,永昌府5所,各直录厅、州共5所,省会1所。

清代,云南书院发展缓慢,在清顺治年间,仅建2所,康熙年间,清政府鼓励兴建书院,并给予直接拨款支持修建学校,康熙还为当时的育才书院亲自书写匾额以表示关怀,又御赐图书供书院学子读书,一度形成清朝各地政府建设书院的良好态势,康熙年间(1723-1735)云南建书院39所,雍正年间(1736-1795)建29所,乾隆年间(1736-1795)共建37所,嘉庆年间(1796-1820)13所,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共建12所,咸丰年间(1875-1909)建立2所,同治年间(1862-1874)建8所,光绪年间(1875-1909)共建27所,清代,云南书院共兴建发展到了226所,达到了鼎盛。

2、书院官学化的特点

元代初期,书院的办学目的依然是传播学术和培养人才的。清朝对书院渗透控制作用是很深入的。书院的官学化程度比较严重,书院被纳入国家统一的学制系统,与各府、州、县学一体看待,各级儒学学生所能享用的廪膳,书院生徒也能享用;各级儒学学生所有的资历文凭",书院生徒也能被国家和社会所承认。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恢复之后,书院的生徒也能像各级儒学的学生一样有资格参加考试。这也就是说,书院的生徒拥有府、州、县学各级儒学学生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出路。⑥所以,不难看出,进入书院这一较高层次的学校学习,其目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启蒙识字,而是为了出仕做官,科举制催生了书院为读书、科考、取仕这一功利性目的,书院的官学化使得书院丧失了固有的传统和精神。书院最初是私学的性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由讲学、注重师承等一系列特色,但是随着书院的官学化,这些传统和精神也在逐渐消失,正如徐梓指出的那样,书院的官学化,从根本上斩丧了书院的传统和精神。使书院的私学性质严重淡化,而且书院山长都由朝廷或地方政府来任免。

3、云南书院的讲学活动

云南书院相比内地,起始较晚,内地大部分书院在唐朝就有,至宋代已经很兴盛了,而云南地处偏僻,文化极为落后,到明代中期才出现书院,而且在清代光绪年间还在兴建书院(例如设在省会的经正书院,平彝县彝训书院),结束也较晚,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下令各书院一律改办新学堂。而云南仍有一些书院在进行讲经活动。

云南书院大多数为官办,明代中56说书院官办的有46所,占76.7%,清代212所中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