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
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新媒体非遗跨文化传播效果分析——以YouTube平台为例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跨文化传播已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YouTube平台为例,通过分析该平台上的非遗内容传播情况,探讨新媒体在非遗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与益处。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口耳相传的各种具有文化内核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财富。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与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的非遗传播情况,探讨新媒体对非遗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与益处,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第二章:文化非遗传播现状2.1 新媒体对非遗传播的重要性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多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途径。
它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将非遗呈现给全球观众,并以独特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
2.2 YouTube平台概况以用户生成内容为核心的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成为非遗跨文化传播的热门平台。
其功能与特色使得非遗内容得以通过网络广泛传播。
第三章:非遗在YouTube平台上的传播情况分析3.1 非遗视频制作与发布通过对YouTube平台上非遗相关视频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非遗视频制作与发布的情况,并分析不同类型非遗视频的传播效果。
3.2 用户观看与互动行为分析通过对非遗视频的观看量、评论、点赞等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用户对非遗视频的关注程度、参与程度和反馈态度。
第四章: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与益处4.1 传播效果分析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非遗视频的传播情况,分析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推动作用,并探讨在传播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4.2 传播益处探讨探讨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益处,包括扩大影响范围、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激发创作与创新等方面。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优化路径作者:段龙江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14期【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技术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
跨文化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边界模糊化、传播立体化等新特征。
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传播思维僵化、内容符号化、模式单向性、渠道滞后性等表达困境。
对此,要抓住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在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强化“内容为王”理念、创新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和丰富传播渠道、挖掘民间传播力量上下功夫,不断探索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跨文化传播媒介【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码】A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介载体之间通过融合发展、扬优互补、全面整合,打破了彼此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逐渐实现合作和共赢,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和传播体系,同时,也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正式来临。
跨文化传播是指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不仅关联不同文化成员之间发生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还涉及人类社会中诸多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种“延伸”过程。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不断丰富,世界多元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优化跨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我国构建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媒介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交往的全球化,使不同文化不断突破原有地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互动与交流。
与此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较量、碰撞、冲突也在加剧,在这个过程中,本土文化逐步脱离原有语境,成为一种“浮动的符号”进入其他文化语境。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认为:“当今全球化是由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推动的,这种技术使国界无法阻挡金融資本的流动之外,也无力阻挡思想、文化和图像的渗透。
跨文化传播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探讨跨文化传播对 本土文化的影响,分析其影响 机制和应对策略,以保护和传 承本土文化。
研究问题:(1)跨文化传播如 何影响本土文化?
(2)这些影响对本土文化的冲 击程度如何?
(3)应当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 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02
跨文化传播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2 3
丰富多元文化
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 得本土文化能够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提升自 身的多元性。
拓宽视野
跨文化传播开阔了本土文化的视野,使其能够 接触到更广泛的人群和观念,有助于摆脱地域 限制。
增强文化自信
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土文化可以展示自身的 独特魅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消极影响
冲击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对本国青年的影响还表现为 教育缺失,即教育体系缺乏对本土文 化的教育和传承。这可能导致青年对 本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自信 。例如,一些学校缺乏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了解不足。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跨文化传播对本土文化的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跨文化传播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推动本土文化创新与发展。同时,跨文化传播还有助于提升本土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本土文化的软实力。
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本土文化需 要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以保 持持久的生命力。
要点三
增强国际影响力
本土文化需要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以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世界 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03
应对策略
政策层面
政策引导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跨文化传播的良性发展,限制其不良影响。
建立文化安全屏障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
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分析-新闻传播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跨文化传播论文经典范文10篇之第三篇: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策略分析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纪录片应该实现跨文化传播,承担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讲述的重任,推进中国优秀文化输出和对外交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视野;语言翻译;国际合作;当前,全球化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同时促进了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自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这一软力量在国际社会竞争中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因此跨文化传播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对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当今区域冲突不断加剧、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地球环境持续恶化等一系列世界难题上,国产纪录片也发挥着传播古老中国的智慧、解决矛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
但中国纪录片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是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一、新时代中国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在倡议中曾提出,我们要把中国文化不可比拟的魅力向世人展现出来。
纪录片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思想和展示人文关怀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弘扬中国文化所用,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阐述中国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1(一)塑造国家形象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宣传机构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做好对外宣传的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和合作的重要因素,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将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
中国纪录片作为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对于树立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责任。
《国际传播》课程标准
《国际传播》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国际传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国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传播现象,并提升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的有效传播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国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2. 深入理解国际传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3. 分析国际传播对全球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多方面影响。
4. 培养在跨文化语境下进行有效传播的实践技能。
三、课程内容1. 国际传播基础定义、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国际传播的主要特征和战略。
2. 国际传播理论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理论等。
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框架。
3. 国际传播方法媒体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方法等。
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的技巧。
4. 国际传播的影响对全球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国际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议题。
5. 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实战模拟与策略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系统介绍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化对国际传播现象的理解。
3. 案例分析:运用实际案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地考察:如有可能,组织学生参观国际媒体机构,增强实践经验。
五、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参与度。
2. 小组项目和报告:检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材料与资源1. 教材:《国际传播学:理论、历史与实践》等。
2. 参考书籍:《全球传播: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传播》等。
3. 学术期刊和网站: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
七、课程特色与亮点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不仅涵盖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国际化视野:通过分析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现象,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 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专注于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技巧和策略。
通过《国际传播》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外延,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
跨文化传播概述
国际交流的第二大推动力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与重新分 布。
(3)世界 经济领域
全球化将美国经济以及其他各国经济联系到一起。
Page 4
一、跨文化传播简介 3、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LOGO
段落一
(1)霍尔之前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有关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 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欧洲三位大 师级人物:
巴西
25
)可以列为重视
加拿大
4
集体主义价值观
智利
33
的国家(或地区
);低分表明这
法国
11
个国家(或地区
德国
15
)可以列为重视
英国
3
个人主义价值观
的国家(或地区
中国香港
32
)。
印度
21
日本
22
中国台湾
36
美国
1
泰国
35
LOGO
PPaaggee 113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1、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
LOGO
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就是 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 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 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 ”的风格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能性
Charles Darvin、Carl Marx、 Sigmund Freud
Page 5
一、跨文化传播简介 3、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LOGO
段落一
(2)奠基人物:爱德华•霍尔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
一、引言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传递和交流过程。
在当今全球
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传播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
二、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表达的过程。
在跨文
化传播中,信息的接收和解读受到传播双方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1.多样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方式、传播对象和传播内容多种多
样。
2.复杂性:文化差异导致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误解、信息失真等问题,
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理解。
3.变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也在
不断变化。
四、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
1.语言差异: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和理解可能出现偏差,影响传播效
果。
2.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可能导致传播信息
被理解为不同的含义。
3.传播技术: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的传播技术和渠道也会影响传播效
果。
五、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有利于拓展视野、增进互
相尊重与包容,对促进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论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倡导多元文化并致力于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做出贡献。
以上是关于跨文化传播的一些探讨,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跨文化传播
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综述(一)[摘要] 本文是关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姐妹篇。
在姊妹篇之一中,首先阐述了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历史演变,考察了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课题。
然后,笔者梳理回顾了一些融文化于传播理论的理论(theories which integrate culture into communication theories--跨文化传播理论),传播中的文化变异性理论(theorie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 in communication)以及侧重跨群体/跨文化有效传播的理论(intergroup/intercultural theories focusing 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等。
在姊妹篇之二中,笔者紧接姊妹篇之一,考察了跨群体/跨文化传播的其它理论,着重论述的有调适理论(accommodation)、认知管理理论(identity management)、传播网络理论(communication networks)和对新文化的移入/适应理论(acculturation/adjustment to new cultures)等。
最后,考察了未来跨文化传播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课题,并着重强调发展中国本土理论。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理论;中国本土理论;我读完博士学位时,美国还没有形成跨文化传播的理论。
[2]当时,我就深信理论的缺乏会阻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步伐。
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作为一门研究领域,在美国和其他文化中建构和检验理论是跨文化传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自始至终,我都坚信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包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建立各种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参见我对Gudykunst的介绍[1983],Gudykunst和Nishida的辩论[1979,1989])。
需要说明的是,我对美国以外的发展成熟的本土化理论--如U.Kim,1990提出的植根于具体文化的理论等--都不甚熟悉(倘若读者对任何现有的理论有所了解,方便将材料寄于我一份,将不胜感激);鉴于此,本文主要着眼于美国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在国际交流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北京冬奥会作为我国举办的一次重大国际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展示国家形象、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窗口。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冬奥会期间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跨文化共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以期为未来的大型国际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相关理论,阐述跨文化共情传播的概念及其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性。
接着,结合北京冬奥会的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采取的策略,包括媒体宣传、文化交流、社交媒体互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评估这些策略的传播效果,探讨它们在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认同感和促进跨文化理解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对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进行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未来大型国际活动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启示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北京冬奥会的国际传播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共情传播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还能为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跨文化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共情传播作为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其理论基础源自多个学科领域的融合。
在跨文化共情传播中,共情被视为一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和理解。
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传播活动,实现了对全球受众的共情传播。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为,共情是通过认知过程实现的,包括对他人情感的感知、理解和评价。
这一理论为跨文化共情传播提供了认知层面的解释,即如何通过信息传播来激发受众的共情反应。
社会学:社会学视角强调共情传播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共情传播有助于构建社会共同体,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一章: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文化传播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展开。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已经从传统的观众和生产者转变为生产、分享、传播、反馈和共同创造的参与者。
通过新媒体,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和观点,并形成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而这些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文化传播过程的影响是极大的。
1.1 新媒体的特点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互动性、即时性、可定制性和社交性,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传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并且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在互动性方面,传统的文化传播只能是单向的,而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沟通和互动,人们可以参与到传播中,分享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加深人们的文化认知。
在即时性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及时反馈,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在可定制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兴趣推荐不同的文化内容。
这也使得文化传播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
在社交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各种欣赏、分享、评价和评论的形式,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1.2 新媒体的平台探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分支。
面向群众领域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提供了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在线社交服务。
通过它们,人们可以创建个人的专业社交网络,在其中进行信息传播、交流甚至创作,以此实现文化传播的拓展和深入。
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个人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接受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化体验的主要平台,而移动客户端也成为了快速传播文化的途径。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现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文化传播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很多新问题。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课件第十五讲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传播能力的五个构成:
• 解释能力(interpretive competence)。人能对互动时所处的情境或条 件,给以命名,进行组织和解释,选择出重要的信息;
• 目标能力(goal competence)。一个没有计划的传播者是盲目的,所以 必须设置目标,提早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结果;
• 角色能力(role competence)。角色是社会的产物,人可通过社会角色 实现或保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无论在任何传播情境中,人既要学会保持 独特的自我,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人不能辩认和控制角色及其互动 、合作等传播行为,将直接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
“约哈里窗口”的启示
• 缩小盲区和未知区。传播者要深入、系统地了 解本文化的各个要素、对方文化的各要素以及 双方文化的异同,特别是充分了解可能引起冲 突的因素;
• 要通过缩小封闭区来扩大开放区。在不同文化 中的人们,由于彼此的相对隔绝,很容易形成 未知区膨胀的状况,这就需要适当地进行自我 展示(self-disclosure),即通过提供背景 知识、解释性翻译等手段来展示自己,提升传 播的效果。
关于跨文化传播能力
• 作为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跨 文化传播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经过后天努 力培养而成的,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 多方面,展现了个体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恰当、有效 而有创意地运用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资源的资 质与能力。
• 由于研究者的理论取向与具体样本的不同,跨文化传 播能力常常表述为跨文化调整(cross-cultural adjustment)、跨文化理解(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跨文化效果(cross-cultural effectiveness)等。
从韩流现象解析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方法与效果
内容提要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音乐、电视剧、电影、舞蹈、饮食、服装等汇聚成一股力量席卷亚洲,带动了韩国娱乐文化输出并以此为契机逐渐形成韩流,这股热潮风靡亚洲已经十余载,不但没有退却,反而越演越烈,甚至扩散至欧美国家。
本文想通过对韩国文化进入中国、进入亚洲、进入欧美的原因和效果的分析,同时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文化输出国外的状态,解析流行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效果,进而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提供参考和借鉴,找出提升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的战略性新思路。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性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力求对问题达到一个较全面深入的了解,用理用据达到解析跨文化传播方式方法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韩国流行文化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目录引言 (4)一、韩国流行文化发展过程概述及发展原因分析 (5)(一)韩国流行文化发展过程概述 (5)(二)韩国流行文化发展原因分析 (6)二、韩国流行文化输出他国所体现的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 (7)(一)韩国流行文化输出他国依靠文化共性 (7)(二)韩国流行文化跨文化传播所体现的逆一体化战略 (8)(三)韩国流行文化跨文化传播所体现的共鸣战略 (9)(四)韩国流行文化输出他国利用文化个性 (10)三、韩国流行文化输出他国所体现的纵向继承与横向传播 (12)(一)韩国流行文化注重纵向继承 (12)(二)韩国流行文化输出注重横向传播 (13)四、韩国流行文化输出他国对韩国的影响 (14)五、韩国流行文化输出对输入地的影响 (14)(一)韩国流行文化输出对输入地的积极影响 (14)(二)韩国流行文化输出对输入地的消极影响 (15)六、其他国家文化输出国外的状态分析 (16)(一)美国文化输出国外状态 (16)(二)中国文化输出国外状态 (16)七、中国文化传播与输出可借鉴的传播策略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论文摘要(中文) (21)论文摘要(英文) (21)引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化大交流带来文化的融合,借此机会,各国都力争传播本民族文化,争夺文化话语权。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策略,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文章首先界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揭示了当前跨文化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文化自信、优化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能力等。
本文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为推动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深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跨文化传播理论框架跨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其核心在于如何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实现有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与理解。
为此,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框架对于指导跨文化传播实践至关重要。
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基础理论之一。
该理论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以及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等五个维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些维度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重要视角。
传播适应理论强调在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特点,灵活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这一理论鼓励传播者保持文化敏感性,尊重并适应不同文化的传播习惯,从而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跨文化传播中常见的两种现象。
文化冲突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或群体在交流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摩擦和误解。
而文化融合则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相互吸收、借鉴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理解这两种现象对于处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跨文化沟通策略理论关注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和技巧,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有效理解。
跨文化沟通中的媒体与传播技巧
跨文化沟通中的媒体与传播技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沟通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广泛应用,媒体与传播技巧在跨文化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沟通中的媒体与传播技巧,以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指导。
一、了解目标文化媒体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首先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媒体特点和传播方式。
不同文化与地区的媒体发展不平衡,有各自的传播规律和特点。
例如,在中国,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非常流行,而在美国,推特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则更受欢迎。
因此,了解目标文化的媒体特点对于有效传播信息至关重要。
二、尊重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中,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隔阂。
为了避免跨文化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文化差异。
媒体与传播应该注重语言的选择、使用和表达方式的适应。
避免使用带有政治倾向、种族歧视或其他敏感问题的言辞。
此外,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和礼貌,避免冒犯他人。
三、适应目标受众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将目标受众放在首位。
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数据,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爱好、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选择合适的媒体和传播方式。
例如,在青少年受众中,使用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可能会更有效。
四、有效利用媒体工具在跨文化沟通中,各种媒体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信息。
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等,来进行跨文化传播。
不同的媒体工具适用于不同的目标受众和传播目的。
例如,通过电视广告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受众,而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精准传播。
五、语言和视觉设计的重要性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和视觉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要选择易于理解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
同时,视觉设计也是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
不同文化对颜色、图像和排版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喜好,因此,在设计媒体内容时要考虑受众文化的特点。
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
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经过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国际交流媒介和文化符号。
本文将探讨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剖析其影响和价值。
一、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1.文化交融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得以实现,部分原因在于文化交融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文化之间日益互通,汉字的元素融入了许多国家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例如,日本的“汉字表演艺术”、韩国的“汉字美容”等,都是在吸收和运用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加深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还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2.语言学习汉字的跨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汉字学习的需求。
随着中文的全球影响力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字,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商务交流。
汉字教学机构、在线学习平台等的出现,为各国人士提供了学习汉字的便利条件。
通过汉字学习,外国人不仅可以阅读中国古籍、文化经典,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3.媒体传播汉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还离不开媒体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汉字文化通过各类媒体平台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中国电影、电视剧的国际化推广、汉字艺术展览的举办、汉字文化节的活动等,都可以有效地传播汉字文化,并吸引外国人的关注。
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普通民众传播和分享汉字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汉字文化的国际交流1.学术交流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汉字不仅在书写和阅读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国际学者,通过对汉字的研究和解读,进一步推动了汉字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例如,敦煌文献的研究、甲骨文的解读等,都为汉字文化的国际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2.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汉字文化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各类艺术表演、文化交流展览等活动,多以汉字为切入点,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摘要】跨文化传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语言障碍对传播的影响以及媒体内容的文化适应性不足,都是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困境,我们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培养跨文化传播能力,并采取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跨文化传播将继续发展并不断壮大,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努力克服挑战、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实现更广泛的跨文化交流与共融。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媒体内容、文化适应性、解决方案、未来发展、跨文化交流、传播能力、重要性。
1. 引言1.1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愈发显著。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传播不仅成为了商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与尊重的桥梁。
通过跨文化传播,人们能够突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更好地沟通和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消除文化隔阂,建立和谐社会。
跨文化传播有利于促进全球化进程,加强不同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跨文化传播,人们可以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最重要的是,跨文化传播可以提高个体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拓展国际视野,有助于培养全球化时代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认识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打破文化壁垒,拓展跨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发展。
1.2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传播已经变得愈发重要,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可以简单理解为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行为,通常涉及语言、价值观、习俗、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跨文化传播在广告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跨文化传播在广告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传播在广告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挑战1.文化价值观的差异2.语言和符号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词汇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在广告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语言和符号的文化内涵,就可能产生歧义。
例如,某一广告使用了在我国文化中具有特定寓意的符号,但在另一文化中,这个符号可能并没有特殊的含义,甚至可能被误解。
3.消费习惯和需求的差异二、解决方案1.深入了解目标文化广告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消费习惯和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广告创意和表现形式上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当地人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实现。
只有对目标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在广告中避免文化冲突,更好地传播信息。
2.注重文化融合与创新在广告创意过程中,应注重文化融合与创新,将不同文化的优点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普遍性的广告作品。
例如,在广告中可以运用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还可以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使广告更具吸引力。
3.尊重文化差异,注重本土化在广告制作和传播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差异,注重本土化。
这意味着广告创作者需要在创意、制作和投放环节都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
例如,在广告中可以使用目标市场的语言、符号和场景,使广告更贴近当地消费者的生活,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4.加强跨文化培训和交流广告从业者需要加强跨文化培训和交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这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和市场时,更加得心应手。
加强跨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广告从业者不断积累跨文化的创意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具竞争力的广告作品。
跨文化传播在广告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深入了解目标文化、注重文化融合与创新、尊重文化差异并加强跨文化培训和交流,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全球化的浪潮为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传播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探讨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内涵、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一、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传播的内涵与重要性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相互联系和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地区,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包括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价值观念的交流和文化产品的流通等。
1.1 跨文化传播的内涵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行为等方式进行的交流与沟通。
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表层的语言文字,更深入到价值观念、习俗等文化核心层面。
跨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1.2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它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国际贸易和。
其次,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
再次,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丰富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全球化视角下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虽然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1 文化差异的挑战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包括语言、、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沟通障碍,增加跨文化传播的难度。
2.2 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全球化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是跨文化传播的一大挑战。
一些强势文化往往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弱势文化则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2.3 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技术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这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技术落后,难以有效参与到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中。
2.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同质化全球化进程中,一些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导致文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能力与有效传播
一、理解传播能力的基础 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基本构成 三、对话与倾听:有效传播的理想模式
引子之一:有效传播
•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大量议题是围绕着有 效传播(effective communication)的 核心诉求展开的。所谓有效转播,就是 来自不同文化的传播双方的意义得到相 对完整沟通的传播。
• 由于传播中的“误读”不可避免,有效 传播可以理解为一种“误读最小化”( minimized misunderstanding)。
引子之二:传播能力
• 传播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一 种通过传播实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 目标及期望的能力。传播能力产生于人实现自 我的需求,是传播使其直接展示出来。
(七)明确修改费用由谁承担,一般按照责 任归属来确定修改费用由谁承担
第三节 其它支付方式
一、汇付 (一)汇付的含义
汇付(Remittance),又称汇款,指卖方 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和时间将货物发给买方 后,自己将有关货运单据寄给买方;而买方 则通过银行主动将货款付给收款人。这是一 种最简单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二)汇付的当事人
1.汇款人(remitter) 2.收款人(payee; beneficiary ) 3.汇出行(remitting bank ) 4.汇入行(receiving bank )又称
• ⑦寄单索汇。议付行将汇票和货运单据按 照信用证的要求寄给开证行(或其指定的 付款行)索偿。
• ⑧开证行(或其指定的付款行)核对单据 无误后,付款给议付行。
• ⑨开证行向买方(开证申请人)提示单据 ,买方付款赎单。
• ⑩开证申请人取得单据后向承运人提货。
• ⑾议付行收到货款后,为企业结汇入账, 并收回垫款。
Clause) 十六.信用证生效性条款(Valid Conditions
Clause) 十七.信用证特别条款(Special Conditions)
三、信用证项下单证的流转程序
• ① 买卖双方签订贸易合同,在合同中规定 使用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
• ② 买方向当地银行提出申请,根据所签的 贸易合同填写开证申请书,落实开证保证 金,或提供其它保证,请银行(开证行) 开证。
•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需要通过传播能力来监测 与回应外部世界,实现自我的目标。只有符合 传播能力所要求的恰当行为,遵守传播各方共 同的意愿,才会实现有效传播的目标。
• 传播能力的话题和传播本身一样经久不衰。
第一节 信用证的基本知识
• 一、信用证的基本概念
(一)信用证的含义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 件。即开证行根据进口商(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和指 示向出口商(受益人)开立的一定金额的,并在一定 的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 1.由银行开出; 2.应客户的申请开出(或开证行因自身的需要而开出) ; 3.在符合信用证的条款和条件前提下,凭规定的单据向 受益人付款;
(四)收到信用证修改后,应及时检查修改 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并分别情况表示接受 或重新提出修改
(五)对于修改内容要么全部接受,要么全部 拒绝;部分接受修改中的内容是无效的;
(六)有关信用证修改必须通过原信用证通 知行通知才算真实、有效;通过客户直接 寄送的信用证修改申请书或修改证的审核与修改
一、信用证的审核要求 (一)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安全可靠性 (二)审核信用证与合同条款是否一致, 信用证条款是否合理,有无前后矛盾现 象 (三)审核信用证是否包括软条款
二、信用证的修改要求
(一)接受修改信用证和接受信用证修改 的权利
(二)修改信用证应注意以下问题:
(三)对信用证修改内容的接受或拒绝有 两种表示形式:
• ③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书的内容,向卖方 (受益人)开出信用证,并发往(寄交) 卖方所在地银行或代理行(统称通知行) 。
• ④通知行核对密押或印鉴无误后,将信用 证通知(交与)受益人。
• ⑤受益人审核信用证与合同相符后,按信 用证规定装运货物,并备齐各种货运单据 ,开出汇票。
• ⑥在信用证有效期和交单期内,交给银行 (通常为当地银行,即议付行)议付。议 付行按信用证条款审核单据无误后,按照 汇票金额扣除利息,把货款垫付给受益人 。
有效地点(Expiry Place) 四.信用证申请人(Applicant) 五.信用证受益人(Beneficiary) 六.信用证号码(Documentary Credit Number)
七.信用证币别和金额(Currency Code Amount)
八.信用证货物描述(Description of goods
and/or
services)
九.信用证单据条款(Documents Requied Clause )
十.信用证价格条款(Price Terms)
十一.信用证装运期限(Shipment Date)
十二.信用证交单期限(Period for
Presentation of Documents)
十三.信用证偿付行(Reimbursing Bank) 十四.信用证偿付条款(Reimbursement Clause) 十五.信用证银行费用条款(Banking Charges
7/ 循环信用证 8/ 即期和远期信用证或假远期信用证 9/ 软条款信用证 10/ 背对背信用证 11/ 对开信用证 12/ 预支信用证等
●信用证的主要内容
一.信用证开证行(Issuing Bank) 二.信用证开证日期(Issuing Date) 三.信用证有效期限(Expiry Date)和
(二)信用证的性质与特点
• 1.单据买卖 • 2.独立文件 • 3.银行信用
二、信用证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 信用证的类型: *按照开立形式划分:
1/ 信开信用证; 2/ 电开信用证 (1)普通电传开证
(2)SWIFT信用
*按照其他标准划分
1/ 可撤销和不可撤销信用证 2/ 即期和远期信用证或假远期信用证 3/ 跟单和光票信用证 4/ 保兑和不保兑信用证 5/ 可转让和不可转让信用证 6/ 议付和不可议付信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