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氢杨梅素的抑菌性能研究及其与苯甲酸钠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氢杨梅素的抑菌性能研究及其与苯甲酸钠的比较
熊伟;李雄辉;王慧宾;袁菊如;王金昌
【摘要】对二氢杨梅素的抑菌性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6种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氢杨梅素对各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625、0.313、0.625、0.313、1.250mg/m L和0.313mg/m 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2.5、2.5、2.5、10.0mg/m L和2.5mg/m L。
同时,对二氢杨梅素与苯甲酸钠的抑菌和杀菌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3种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要明显高于苯甲酸钠,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3种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则与苯甲酸钠相当。
【期刊名称】《生物化工》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二氢杨梅素;抑菌;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
【作者】熊伟;李雄辉;王慧宾;袁菊如;王金昌
【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1.3
藤茶,学名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为葡萄科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
南、贵州、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
藤茶具有抑菌、降血脂、降血压、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护肝以及减轻乙醇中毒等功效[1-7],研究表明,藤茶中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8,9],而二氢杨梅素则为藤茶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
本文系统研究了二氢杨梅素对常见6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得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与传统抗菌药苯甲酸钠进行了抑菌效果对比,为新型食品天然防腐剂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1.1 实验材料
二氢杨梅素,实验室自提并纯化,经HPLC检测纯度为95%以上;苯甲酸钠,分析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1.2 供试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以上菌种均由江西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供。
1.3 实验仪器
JM-10002天平(余姚市纪铭称重校验设备公司);NC202-9电热型恒温干燥箱(江西电热设备厂);恒温培养箱(常州中捷实验仪器制造有限公司);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嘉兴中新医疗仪器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苏州苏洁净化设备公司)。
1.4 培养基
本实验采用LB培养基,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酵母提取物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20g,定容于1 000mL,采用氢氧化钠调结pH值为7.4~7.6,分装,121℃条件下灭菌20min,备用。
1.5 菌悬液的制备
将供试菌种移入相对应的试管斜面培养基,于37℃下培养18~24h,用接种环挑取少许菌体,放入装有无菌水的试管内,振动摇匀,制成菌悬液。
采用比浊法计数,调整菌悬液浓度,使其含菌数约为107 个/mL,备用。
1.6 抑菌实验
1.6.1 滤纸片法测定抑菌作用
取直径为6mm的滤纸片放入配好的浓度为10%的二氢杨梅素溶液中浸泡6h,取出置于真空干燥箱中灭菌干燥。
将各种供试菌悬液取0.2mL分别注入直径为
120mm的无菌培养皿中培养,再倒入20.0mL LB培养基,混匀后冷却成含菌平板,然后用无菌镊子夹取含浸出液的滤纸片贴在含菌平板上,每皿贴6片,每菌
重复3次,细菌培养箱中37℃培养24h后,测定滤纸片周围抑菌圈直径大小,比较抑菌效果。
1.6.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用LB培养基以二倍稀释法分别稀释二氢杨梅素,浓度分别为20.000、10.000、5.000、2.500、1.250、0.625、0.313mg/mL和0.156mg/mL,然后分别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过夜培养液200μL,于细菌培养箱中37℃下培养24h,观察生长现象,取没有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MIC。
1.6.3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将上述浓度大于MIC的各管培养液,用直径4mm的接种环,划线接种于LB培
养基上,在37℃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24h后,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凡无细菌生长的药物最低浓度管,即为药物对该菌种的最低杀菌浓度MBC。
1.6.4 二氢杨梅素与苯甲酸钠的抑菌效果对比
在上述实验的条件下,使用同样浓度的苯甲酸钠进行抑菌实验,得出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与二氢杨梅素抑菌效果进行对比。
2.1 二氢杨梅素的抑菌效果
二氢杨梅素对各实验菌株的抑菌效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二氢杨梅素对各实验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次是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伤寒沙门氏菌,而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
2.2 最低抑菌浓度(MIC)
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二氢杨梅素溶液浓度的增加,二氢杨梅素对各实验菌株的
抑菌作用也逐渐增强。
二氢杨梅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625、0.313、0.625、0.313、1.250mg/mL和0.313mg/mL,可见二氢杨梅素在较低
浓度下有较明显的抑菌作用。
2.3 最低杀菌浓度(MBC)
由表3可以看出,二氢杨梅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
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白色念珠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5、2.5、2.5、2.5、10.0mg/mL和2.5mg/mL。
可见,二氢杨梅素对枯草芽胞杆菌的杀菌效果较弱,对其他菌株的杀菌效果则较好。
2.4 二氢杨梅素与苯甲酸钠的抑菌效果对比
从表4二氢杨梅素与苯甲酸钠的抑菌效果对比可以看出,二氢杨梅素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3种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要明显比苯甲酸钠强,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3种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则与苯甲酸
钠相当。
综合来看,二氢杨梅素较苯甲酸钠表现出更强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1)二氢杨梅素的抑菌实验可以看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2)二氢杨梅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625、0.313、0.625、0.313、
1.250mg/mL和0.313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
2.5、2.5、2.5、
2.5、10.0mg/mL和2.5mg/mL。
二氢杨梅素与苯甲酸钠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对比
可以看出:二氢杨梅素对大肠杆菌、副伤寒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3种菌的抑菌
和杀菌效果要明显比苯甲酸钠强,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芽胞杆菌3种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则与苯甲酸钠相当。
综合来看,二氢杨梅素较苯甲酸钠表现出更强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3)二氢杨梅素作为一种天然提取物,基于它对常见病菌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天然食品防腐剂和药用资源的开发,以保障药品的绿色和安全。
【相关文献】
[1]潘利华,夏云梯.绿色食品新资源——藤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1(2):30-31.
[2]莫国艳.藤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 (4):66-67.
[3]刘翠娥,王海玉,王亚东,等.藤茶辅助降血脂作用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11):231-240.
[4] Matsumoto T,Tahara S. Ampelopsin,a major antifungal constitutent from Salix sachalinensis,and its methyl ethers[J]. Nippon nogeikagaku kaishi-journal of the japan society for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agrochemistry, 2001, 75(6): 659-667.
[5] Oshima Y ,Ueno y. Ampelopsins D, F ,H and cis-ampelopsin E, oligostil benes form 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var hancei roots[J]. Phytochemistry (oxford), 1993, 33(1): 179.
[6] Yabe, Noritsugu, matsui, et al. Effects of 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vitaceae) extract on hepotic M cell culture: Function in collagen biosynthesis[J]. Journol of Ethnopharmacology, 1997, 56(1): 31-44.
[7] Hase K, Ohsugi M, Xiong QuanBo.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Hovenia dulcis thunb on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ies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or D-
galactosamine/lipopolysaccharide[J].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97, 20(4): 381-385
[8]罗祖友,付晓芳,吴谋成.藤茶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05,26 (8):513-516.
[9]袁阿兴,黄筱美,陈劲.显齿蛇葡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59.。